8月18日,深圳市光明科學城綜合粒子設施首棟建築開工建設,這一設施是深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戰略部署,標誌著光明科學城這一粵港澳大灣區科創核心引擎之一,在大科學裝置集群建設上的重大進展。
8月24日,21世紀經濟報導參加「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日,前往光明科學城進行採訪。深圳市光明區發改局、光明區統計局副局長張玲接受包括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在內的媒體採訪時,詳細回答了光明科學城具體投資、大灣區內科創合作、吸納人才等多方面的問題。
張萍表示,目前整個光明科學城的大科學裝置正在陸續的「落子」,據初步測算,未來整個光明科學城建成所需要的資金將達到近1700億元。
光明科學城位於光明區東北部,規劃範圍北起深莞邊界,東、南至光明區邊界,西以龍大高速為界,總面積99平方公裡。
對於土地資源非常緊張的深圳來說,能拿出這樣一塊土地來進行基礎科研及轉化,在科創上「突圍」的決心可見一斑。
2020年3月,科技部網站公布了由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印發的《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提到「北京、上海、粵港澳科技創新中心和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合肥、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應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加強基礎研究能力建設」。
其中,深圳基礎科研的重要載體就是光明科學城。裝置集聚區作為光明科學城的核心區域,按「一主兩副」空間規劃布局大科學裝置集群、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創新集群「三大集群」。
在裝置聚集區中,大科學裝置集群規劃面積6平方公裡,包括5平方公裡核心單元和1平方公裡擴展單元,將規劃建設綜合粒子設施等具有內核生長功能的稀缺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並為其衍生發展提供空間保障。
所謂綜合粒子設施是指以光子、電子、質子、中子、中微子等作為探測媒介或研究對象的標誌性、稀缺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深圳市需重點建設的是光子、電子、質子相關設施,「光子」對應的設施為同步輻射光源及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電子」對應的設施為超高時空解析度電鏡集群,擬通過組建高端儀器設備中心,統籌購置一批高精尖儀器設備;「質子」對應的設施為質子源裝置。
8月18日,光明科學城綜合粒子設施首棟建築開工建設,標誌著這一重要的大科學裝置進入到實施建設階段。
2019年,深圳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83.50萬人,比上年增長10.1%,其中具有中級技術職稱以上的專業技術人員54.69萬人,增長7.4%。
全年深圳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26.15萬件和16.66萬件,分別增長14.4%和18.8%。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8.29萬件和2.61萬件,分別增長18.4%和22.3%。
儘管在發明專利上「突飛猛進」,深圳還需要補基礎科研的短板。
為此,深圳在積極推進光明科學城的建設,除了按照年內綜合粒子設施一期工程開工建設要求推進相關工作之外,光明科學城的材料基因組大科學裝置平臺、合成生物研究設施和腦解析與腦模擬設施已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批覆,正開展初設和概算審批工作。精準醫學影像大設施、特殊環境材料科學與應用研究設施、超算E級機已完成登記賦碼,正開展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工作。
同時,光明科學城將自身定位為「以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為核心,以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為主攻方向」,抓牢「應用」這一「牛鼻子」。
為此,在核心技術攻關方面,深圳市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扶持計劃,著力以重大科學工程帶動重大成果轉化,大力支持港澳高校和龍頭企業參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共同承擔關鍵技術和設備預研項目,加速衍生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
在新興產業培育方面,深圳市圍繞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建設關聯產業創新中心,實現「沿途下蛋」,目前已依託合成生物研究設施、腦解析與腦模擬設施同步規劃布局光明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和光明腦科學產業創新中心,加速催生一批具有內核生長動力的未來產業。
在產業創新發展方面,深圳市開展組建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探索建立技術經理人認證體系、設立科技創新基金系列工作,通過強化技術、人才和資金等創新要素投入,形成一批能夠切實落地轉化的原創性成果。
同時,深圳正在開拓粵港澳大灣區在科研合作上的新模式。深圳提出,東莞和江門已分別建成相應的散裂中子源和中微子實驗裝置,深圳市可通過組建光明科學城大數據中心,匯聚相關的海量科研數據,打造「五子協同」的綜合粒子設施集群。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