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光明科學城「朋友圈」再擴大
籤約儀式現場。
11月12日,第二十二屆高交會光明科學城戰略合作暨重大科技項目籤約儀式於深圳五洲賓館舉行。據悉,本次籤約項目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強、市場前景廣闊,可望極大推動深圳市光明區與各大科研院所開展科技創新深度合作,對加快光明科學城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進而提高全市基礎研究能力具有深遠意義。
籤約代表信心滿懷向「光明」
當日活動啟動了光明科學城戰略合作項目籤約,先後籤署了「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光明區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共建國際科技信息中心合作框架協議」、籤署「光明區人民政府與中山大學科技創新合作框架協議」等5項協議。隨後啟動了光明區重大科技項目籤約,包括科技平臺類項目、科技服務類項目以及科技金融類項目。其中,落戶光明的科技服務類主要是檢驗檢測和雲計算等項目,將為相關產業在光明的發展壯大發揮重要作用;科技金融類項目將設立不同領域的政府引導基金,通過創新財政投入方式、放大財政槓桿作用,撬動社會資本支持創新、創業、創富。此外,由光明科學城科技創新聯合牽頭,還與其他光明區科技產業項目進行了籤約。
在光明科學城99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將崛起若干個重大的科學設施,如腦科學大裝置,而深圳市神經科學研究院就是腦科學重大設施的核心共建單位之一,談及落戶光明及未來的發展,該院院長譚力海信心滿懷:「光明科學城是深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載體,它的建設是我國科學界的重大事件。我們最近從南山整體搬遷到了光明區,就是想充分利用光明科學城的大科學裝置和精準醫學影像大設施,未來幾年在基礎研究上『從0到1』做得更精更好。」譚定海還強調,在應用基礎研究領域方面,該院也將神經影像設備的研發和生產全部落戶到了光明區。
「光明區對高層次人才和重大科研項目具有強大的虹吸效應,對所在區域和城市的創新發展意義非凡。」儀式現場,項目籤約代表——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主任劉會洲表示,作為國家級科技信息平臺和國家創新體系重要支撐機構之一,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大力發展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新型科技信息服務,通過持續監測、深入分析,支撐科技領域和產業變革戰略研判、顛覆性技術和突破性技術前瞻預警、研究前沿和新興產業系統布局,通過系統性戰略研究準確把握全球科技競爭態勢和格局,一定會有效促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快速發展。
22個裝置平臺落戶光明科學城
2018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今年4月,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若干意見》,昭示著光明科學城建設駛入了「快車道」。光明區正按照「要以全球視野、國際標準提升科學中心集中度和顯示度,在基礎科技領域作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的指示要求,集中布局、推動重大創新載體落地。
據了解,光明科學城既是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先行啟動區,也是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主要作用就是承接國家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努力打造灣區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高地。目前,共有22個裝置平臺落戶光明科學城,其中,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深圳灣實驗室、國家環保產品質檢中心等5個項目已經投入使用;先進表徵綜合粒子設施、合成生物研究、腦模擬與腦解析、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過渡校區、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深圳創新院等8個設施平臺正在加緊建設;國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實驗室等9個項目正加緊開展前期工作。
據介紹,此次籤約意味著光明科學城的「朋友圈」進一步擴大,是加快集聚高端創新資源、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關鍵一環。接下來,光明區委區政府將一如既往,為各高校、科研院所營造安心、舒心的科研環境,助推各類企業在光明不斷發展壯大。同時,還將瞄準產業轉化,探索「沿途下蛋」新模式,繼續豐富「3+1」產業體系內涵、完善「1+4+N」產業政策,加快建設「沿途下蛋」成果轉化基地,未來數年內,將新建改造、存量納管高標準科研轉化、產業保障房不少於2000萬平方米。光明區向社會各界發出「英雄帖」:「光明的空間無限廣闊,只要是優質的科研設施平臺、只要是優質的產業項目,光明都有空間容納、能夠得到妥善安排。」(記者 石丹)
(責編:肖錕、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