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立秋已過,處暑正在慢慢消散。位於深圳光明區的光明小鎮歡樂田園,馬鞭草搖曳成一道道紫浪,稻田藝術景觀震撼呈現;遠處的公明水庫,波光粼粼,水天一色;沿著綠道,能一路到達即將開放的紅橋公園。
這些大美景色比鄰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光明科學城大科學裝置集群。在這裡,正在奏響一曲與繁華相鄰的田園都市牧歌。
這些豐厚的生態家底為光明科學城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科學家未來在這裡可能實現在300米之內找到大型綠地,500米之內找到城市公園,1000米之內能夠進入城市森林。「湖光山色入城,藍綠活力交織」的田園都市將為科學家們提供「綠色風、國際範、科技韻」的工作生活環境。
大頂嶺綠道三橋之一浮橋。
湖光山色正成為光明科學城的底色
行走在今天的光明,很難讓人想到這裡曾經遍布甘蔗地、奶牛場、養鴿場……光明正在譜寫一首與繁華相鄰的現代田園都市牧歌。
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資源豐富的光明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發展理念,近年來從水汙染治理、海綿城市建設、公園之區打造、環境監管體系構建等多方發力,不斷擦亮綠色生態金字「招牌」。隨著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戰略的推進,湖光山色正成為光明科學城的底色,助力光明區吸納集聚全球高端科學人才。
在光明科學城的總體空間布局上,將規劃「一心兩區,綠環縈繞」的科學城總體空間布局。其中,「一心」即光明中心區,「兩區」為裝置集聚區和產業轉化區,「綠環縈繞」則是科學城藍綠活力環,以茅洲河綠廊和周邊郊野公園為主體建設活力綠環,為科學城提供高品質的生態環境和公共空間。未來在這裡可能實現在300米之內找到大型綠地,500米之內找到城市公園,1000米之內能夠進入城市森林。
按照《光明科學城空間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山水環境將構建「藍綠空間」。
在城市風貌上,光明科學城突出「綠色風、國際範、科技韻」,以山水環境為感知基調、公共空間為感知場所、建築風貌為感知焦點,形成「北林、中城、南 谷」差異化的城市風貌。北部裝置集聚區,營造嵌山擁湖、綠蔭環繞的「科學山林 」總體風貌。中部光明中心區,形成中央公園與垂直城市錯落有致的「樂活城區」風貌。南部產業轉化區,塑造富有生態內涵和科技文化氛圍的「共享智谷」風貌。
生態環境方面,《綱要》提出了「藍綠空間」的概念,將加強山體湖泊、河流溼地、基本農田等自然生態本底的保護,建設「湖光山色入城,藍綠活力交織」的田園都市。規劃建設「一環四廊」的藍綠骨架,構建多類型、多層次、多功能的大公園體系,讓藍綠空間更有價值,更有活力。
中央溼地公園鳥瞰圖
將成為深圳公園最密集、綠化率最高的區
大科學裝置建設現場如火如荼,一個個生態資源寶藏的挖掘也時不我待。光明區正發生著三天一小變、一月一大變的變化。
如果你開車行駛在光明區光僑路,很容易被一座橫跨道路的「紅橋」吸引。如果從空中俯瞰,將更為震撼壯觀。紅橋公園(原光明小鎮運動森林公園)作為新型城鎮化項目光明小鎮「一軸五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投資3.87億元,面積403萬平方米。紅橋公園以「搖籃之森」為理念,總體規劃包括紅色橋廊、公園入口休閒區、碧湖公園運動區和森林公園休閒活動區,形成一軸三區的景觀構架,是光明對外展示山水田園特色的重要窗口,光明小鎮重點門戶區域。其中,紅橋公園入口區、碧湖區2公裡已全線貫通,預計2020年下半年開放。
除了呼之欲出的「搖籃之森」,光明區近年還有大量的高品質公園誕生。
在穿過新湖街道樓村社區的公常路一側,一個亮眼的光明雲環矗立在路邊,迎接八方來賓。雲環上面清晰地用箭頭標識著部分地名,指引著人們去往光明科學城、光明雲谷、光明小鎮……這裡以前只是雜草叢生的山坡,從今年4月開始,在納入科學城核心區全域景項目進行改造後,雜草變綠樹,山坡變公園。
光明區持續發力、穩步推進公園之區建設,截至2020年8月,新建公園47個,公園總數達260個,總面積達2030萬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提升至30.85平方米。
不僅城綠了,水也清了。光明區在全市率先實現小微黑臭水體全部驗收銷號,15條主要河流全部達到地表水V類以上標準,河流水質達近20年來最好水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光明得到深入實踐。
在光明科學城的99平方公裡範圍內,一座能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開放創新之城、人文宜居之城、綠色智慧之城」正在崛起。
【記者】柳豔
【作者】 柳豔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