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鋪就化工新底色|重點實驗室巡禮

2020-10-15 中國科學報

作者 |甘曉

陳家鏞院士(中)與毛在砂(左)、楊超

張懿院士在河鋼集團現場

劉會洲作學術報告

世界首套5萬噸釩渣亞熔鹽低溫提取工藝,與傳統高溫焙燒工藝相比,釩收率提高10%,首次實現鉻回收,收率達80%

新型三液相連續萃取裝置

氣助超順磁分離工藝設備,解決了工業放大的難題

楊超(左一)與科研人員在實驗室

李望良(左)在研究中

高溫、廢水、廢氣、劇毒物質……還在「談化色變」?你out了!科學家開發的先進綠色過程與工程科學技術,魔法般為化學工程鋪就一碧千裡的新底色。

多年來,依託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過程所)建立的中國科學院綠色過程與工程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綠色室)致力於開展綠色化學與工藝、綠色反應工程、綠色分離工程和綠色過程系統集成的應用基礎和工程研究。

「我們一直圍繞著化工放大規律的研究,把實驗室的綠色工藝和技術轉移到工業生產,最終實現化工過程的綠色化。」綠色室主任劉會洲研究員告訴《中國科學報》。

從自然科學獎到科技進步獎

今年1月10日,綠色室常務副主任、研究員楊超參與的「晶片用超高純電子級磷酸及高選擇性蝕刻液生產關鍵技術」,被授予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手捧證書,燙金國徽下方的「科技進步」幾個字讓楊超感慨萬千。「經過幾十年時間,我們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終於走出實驗室、走進工業生產現場,真正讓科學技術成為了生產力。」他向《中國科學報》表示。

一紙證書凝聚著幾代人的努力。上世紀90年代,經過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家鏞等學者的不斷開拓,溼法冶金已在生產有色金屬方面為國家創造了巨大財富。作為化工出身的學者,陳家鏞始終強調化學工程作為學科基礎的重要性。

受前輩的啟發,楊超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將研究論文中的成果真正用在生產中。

化工、冶金和生物反應器放大是實驗室到生產的必經之路,關係到能否減少副產物、簡化流程和降低分離負擔等方面。

鑑於國內外普遍使用傳統的逐級試驗和經驗放大方法,成本高、周期長,從小試到模型模擬再到工業化的數值放大技術成為更理想的方法。

2003年,楊超和研究員毛在砂接到了一家石化企業關於改進反應攪拌器的任務,這是他們第一次直面生產中的真問題。

在紮實的理論研究基礎上,他們花了一星期時間,提出了新的反應器構型改造方案,順利完成了任務。

2007年,又有企業前來求助。他們又在短短一個月內,在原有空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改變反應器內部結構,實現了物料處理量增大1倍的放大效果,為企業解決了瓶頸問題,節約了大量的設備投資。

楊超和同事一次又一次用理論知識解決工程現實困難,在相關企業中逐漸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經過多年生產實踐,2009年,陳家鏞、毛在砂、楊超等研究人員在「多相體系的化學反應工程和反應器的基礎研究及應用」上取得的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

不僅如此,他們致力於將反應器數值放大核心共性技術在不同行業推廣。

一系列新技術在醫藥、石化和精細化工等領域的多家企業中應用,新增利稅約10億元,被授予2015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在2019年獲得的國家科技進步獎中,他們發揮了200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項目中的沉澱化工數學模型及數值模擬的理論優勢,用數值模擬技術對關鍵反應器進行定量分析和優化,設計出新型反應器及組合反應設備,有效強化了反應器內混合、傳質和傳熱,實現了從工業黃磷製備雜質含量10-9量級的超高純電子級磷酸,幫助企業生產出晶片用高端磷酸系蝕刻液。

「這突破了晶片用超高純電子級磷酸和高選擇性蝕刻液的進口替代難題,是解決國家化學和電子工業重大戰略需求的成果。」

令人欣慰的是,產品已經銷往國內外知名電子企業,推動了我國晶片製造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在楊超看來,從自然科學獎到技術發明獎、再到科技進步獎的歷程,勾勒出從基礎研究取得突破到解決核心技術、再應用到國家急需領域的清晰脈絡。

「幾十年來,我們做的工作就是搭建從實驗室到工業應用的橋梁。」劉會洲強調,「這個定位一直沒有改變。」

「必須有自己的一把刀」

「大家必須得有自己的『一把刀』。」劉會洲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提醒科研人員要從科學上形成有獨特優勢的研究方向。「這把『刀』可以用來『切』不同的東西,可能今天切水果,明天切蔬菜。」

例如,微乳相萃取技術就是劉會洲手中的一把鋒利的「刀」。

上世紀80年代末,針對我國青黴素等抗生素生產過程中破乳劑的科學難題,他帶領團隊開發新型破乳劑,顯著降低了抗生素生產的成本。

新乳化劑的使用使我國在青黴素生產方面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同時,在化工分離方面,提出利用微乳相製備超順磁性納米載體的新方法和萃取分離的新技術,應用於金屬分離和生物產品的分離純化等過程。該技術獲2014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亞熔鹽技術則是另一項關鍵核心技術。

上世紀90年代末,過程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懿帶領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亞熔鹽」的概念。

這是一種鹼金屬鹽的高濃水溶液,介於溶液和熔融之間的狀態,被認為是一種非常規的、臨界狀態的化學反應介質。

獨闢蹊徑地提出全新概念後,科研人員從原理上發現,亞熔鹽在反應過程中能夠提供高化學活性和高活度氧負離子,這是其發揮作用的關鍵——這將為在溫和條件下高效轉化金屬礦產資源、實現資源高效清潔利用與源頭汙染控制提供可能性。

「亞熔鹽技術是我們的『看家本領』。」過程所研究員李會泉告訴《中國科學報》。

近30年來,他們不僅在亞熔鹽技術的基本理論上不斷取得突破,還將這些理論發展成共性技術,應用到鉻、鋁、釩等多種金屬的高效清潔生產中。

2007年至2017年,在兩次國家973計劃項目支持下,科研人員對亞熔鹽介質為何能轉化釩鉻、如何轉化等科學問題開展研究,建立以「氣泡納微化」為代表的一系列以活性氧調控為核心的礦物轉化新方法。

其間陸續完成了公斤級擴試和千噸級中試。

2017年6月,世界首條釩渣亞熔鹽法清潔提釩生產線竣工投產。

據研究團隊與河鋼集團的計算結果,新技術推廣後,可每年從源頭削減承德地區廢氣1.5億立方米、重金屬渣30萬噸、高鹽氨氮廢水100萬噸,為我國大宗特色高鉻型釩鈦磁鐵礦開發利用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如果說亞熔鹽是一種無機介質,那麼同類型的有機介質則被稱為「離子液體」。

這是一種使用溫度下可呈現液態的液態鹽,是新一代綠色介質和功能材料,為創造物質轉化的反應/分離新體系提供了新機遇。

1990年,現任過程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綠色室副主任張鎖江還在國外一家企業工作,他偶然接觸到離子液體這一全新概念。

當時,全球科學家已圍繞這一新概念開展了諸多研究,但距離工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01年回國後,張鎖江加入過程所,開始組建團隊對離子液體全方位「刨根問底」。

多年來,他帶領團隊揭示了離子液體氫鍵特殊性、網絡結構及構效關係,形成了功能化離子液體的設計方法,同時建立了離子液體傳遞/反應原位研究方法,闡明了其結構對工程放大的影響規律。

這些工作推動中國離子液體的基礎研究引領世界。

深入的前沿科學研究打磨好「離子液體」這把「刀」,研究團隊又進一步推動離子液體的工業化應用。

圍繞二氧化碳的轉化,他們利用離子液體具有的高效催化活化小分子的獨特性能,實現用離子液體催化二氧化碳轉化並製備二甲酯(DMC)聯產乙二醇(EG)技術成果工業化應用。

2019年,他們與企業合作研發並建成世界首套萬噸級工業裝置,有效減少碳排放、降低生產成本。

在張鎖江的眼裡,科學研究絕不應止步於「發發論文」,更重要的是邁出從科學到工程這一步。這正是他極力倡導的基礎和應用緊密結合的創新模式。

給「後浪」一片海洋

過程所研究員李望良難忘那段「蹭座位」的時光。

2017年,他在新加坡完成博士後工作後加入過程所,開始張羅啟動科研。由於實驗場地緊張,很長一段時間,他都沒有自己的辦公室。

劉會洲把課題組的辦公室借給了李望良。「當時每天在劉老師課題組蹭座位。」李望良說。

當然,實驗室給他的絕非一張辦公桌。

為鼓勵青年科研人員開展創新研究,積極探索學科前沿,增強探索性、原創性科技創新能力,綠色室每年都會部署「自由探索項目」。

李望良在這一項目資助下邁出了獨立科研的第一步。如今,他已經組建起一個小團隊,在生物質能源等方面取得不俗成績。

實驗室歷來有「幫扶帶」的傳統,對於剛剛起步的年輕人,在關鍵時刻給予支持,幫助他們堅定獻身科研的決心。

「幫扶帶」的傳統源自於陳家鏞。他在學術上、工作上乃至生活上對後輩的全方位提攜和呵護,成為許多人一生的美好回憶和寶貴財富。

2019年8月,陳家鏞去世後,學生們在多篇紀念文章中回憶起一個個小故事:他把重要的任務交給學生承擔,幫助他們在任務攻關中成長;根據各自的興趣推薦他們到美國、歐洲、新加坡的研究機構深造學習;用自己的收入給大家發「獎金」,給學生的小女兒送卡通書包……

前輩的「幫扶帶」,給「後浪」提供了一片可以自由翻滾的「海洋」。

過程所「80後」研究員楊良嶸就是其中之一。她師從劉會洲研究員,2010年畢業後留所工作,申請到綠色室部署的青年基金啟動科研。「剛開始什麼都沒有,有資助和沒有資助完全是兩個概念!」她說。

隨後,劉會洲讓她承擔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科技部973子課題等大任務。她的體會是,「做下來很累,但收穫很大。」

2014年,楊良嶸獲得美國李氏基金會資助,赴麻省理工學院進行為期1年的訪學。這個機會也得益於實驗室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與李氏基金會的合作關係,基金會每年資助兩名青年科研人員出國交流1年。

目前,楊良嶸正在用固相萃取、磁分離等核心技術研究納豆激酶等生物產品高附加值蛋白質的分離和檢測。「我們年輕人就要打開『腦洞』,堅持做有用的東西。」這是她對自己的要求。

多年來,綠色室培養並穩定了一批能承擔攻堅任務的青年才俊。據統計,實驗室40歲以下人員佔實驗室總人數的68.2%。

劉會洲期待,實驗室提供的平臺能夠讓「後浪」們在綠色過程與工程領域開創一片新天地。

實驗室小故事

家國情懷代代傳承

作者 | 甘曉

過程所工程師孫和雲是一位普通成員。在過程所研究員阮仁滿的帶領下,她和同事們遠赴緬甸蒙育瓦銅礦現場,從實驗室搖瓶試驗、柱浸試驗,最終升級放大到工業試驗,為工業應用提供可靠的工程依據。與傳統採礦工藝相比,新工藝大幅降低了酸的釋放量,極大減輕了銅礦開採的環境保護壓力。

對年輕的孫和雲而言,第一次深刻理解「家國情懷」四個字的內涵,是在2017年遠赴緬甸蒙育瓦銅礦出差的途中。

那時,她的女兒剛剛1歲4個月。臨走時,趁女兒還在熟睡,孫和雲輕輕親吻了小傢伙的臉蛋,滿懷不舍地拖著行李箱出了門。

直到今天,她仍然對這場分離記憶猶新。

初次參與千噸級的大規模試驗,孫和雲在銅礦的工作並沒有想像中順利。炎炎烈日下,不顧高溫炙烤,她爬上礦堆實地考察,研究分析入堆礦石性質、礦石類型、礦石粒度、布液條件等對銅浸出、酸鐵平衡的影響。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懿則是實驗室所有科研人員的榜樣。在榜樣力量的激勵下,孫和雲逐漸意識到遠赴緬甸開展這些工作的重要意義——為我國的銅資源供應提供了保障,用科技創新助力「一帶一路」倡議。而正是在這樣的宏大敘事中,孫和雲能夠暫時放下對女兒的思念和擔憂,帶著「家國情懷」全身心投入。

「張懿院士80多歲的高齡依然堅守在科研工作崗位上,我們年輕人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孫和雲常常鼓勵自己。

2019年6月,張懿80歲生日之際,過程所所長、中科院院士張鎖江撰寫了一篇文章,飽含深情地寫道:「張院士已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卻依舊兢兢業業地奮戰在科技創新第一線,我常想,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著她,讓這位老人能夠數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奉獻、付出著,我想這必是科技報國的堅定信念,才能心無旁騖,始終堅持!」

「最近張老師跟我提到『路易斯酸鹼理論』在礦物的清潔利用過程中應該得到重視。」過程所研究員李會泉經常去找張懿請教,「她總覺得國家給予她太多,而她能回報的太少,所以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奉獻。」

老一輩科學家的家國情懷和科學精神正像家風一樣,自然而然地影響著一代代科研人員。

「我們的科研必須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牢記綠色發展理念,以解決共性關鍵科技難題為核心,用綠色鋪就化工新底色。」張鎖江表示。

中國科學院綠色過程與工程重點實驗室簡介

中國科學院綠色過程與工程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綠色室)依託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於2008年被批准升級為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定位為:面向國家資源、環境、能源等工業重大戰略需求,以原子經濟性的綠色反應/分離過程強化研究為核心,開展綠色化學與工藝、綠色反應工程、綠色分離工程和綠色過程系統集成的應用基礎研究。

實驗室圍繞綠色過程與工程中的核心科學問題,進行從基礎到應用再到工程研究的全過程開發。

以重大工程項目為依託,從分子水平研究資源高效轉化利用及綠色過程與工程的共性規律,建立清潔生產技術集成平臺,致力於解決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綠色化學化工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難題。

目前,實驗室布局了新介質與綠色工程,綠色反應和分離工程,綠色溼法冶金、環境技術與工程等方向。

中國科學院綠色過程與工程重點實驗室圖)

相關閱讀

1. 人機融合 和而不同|重點實驗室巡禮

2. 上天入地 做最前沿的物理|重點實驗室巡禮

3.大分子裡「探」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

4.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重點實驗室巡禮

5. 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

6.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

7.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

8. 格「物」致新 窮「理」盡微|重點實驗室巡禮

9. 凝心聚力 築強國之基|重點實驗室巡禮

10. 傳奇寫在祖國大地上|重點實驗室巡禮

11. 大含「細」入 同「胞」共氣|重點實驗室巡禮

12. 坐看「風雲」起 |重點實驗室巡禮

13. 百鍊「槍桿」戰病毒 | 重點實驗室巡禮

14.「催」陳出新 謀「化」未來 | 重點實驗室巡禮

15.薪火相傳 「潤」化萬物|重點實驗室巡禮

16.製藥路漫漫 吾自當求索|重點實驗室巡禮

17.厚積薄發 「晶」光燦爛|重點實驗室巡禮

18.從生命的「隱秘角落」出發|重點實驗室巡禮

19.一「石」一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

20.見「微」知著 交叉引領|重點實驗室巡禮

21.鐵塔之下 守望天空|重點實驗室巡禮

22.立足前沿 致「大」盡「微」 |重點實驗室巡禮

23.逐「智」多謀|重點實驗室巡禮

《中國科學報》 (2020-10-15 第4版 聚焦)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

相關焦點

  • 綠色鋪就化工新底色|重點實驗室巡禮
    科學家開發的先進綠色過程與工程科學技術,魔法般為化學工程鋪就一碧千裡的新底色。 多年來,依託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過程所)建立的中國科學院綠色過程與工程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綠色室)致力於開展綠色化學與工藝、綠色反應工程、綠色分離工程和綠色過程系統集成的應用基礎和工程研究。
  • 紅外探物 矢志不渝|重點實驗室巡禮
    人機融合 和而不同|重點實驗室巡禮2. 上天入地 做最前沿的物理|重點實驗室巡禮3.大分子裡「探」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4.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重點實驗室巡禮5. 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6.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7.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8.
  • 勇於擔當 敢為人先|重點實驗室巡禮
    (幹細胞與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供圖)相關閱讀1. 人機融合 和而不同|重點實驗室巡禮2.上天入地 做最前沿的物理|重點實驗室巡禮3.大分子裡「探」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4.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重點實驗室巡禮5. 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6.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7.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8. 格「物」致新 窮「理」盡微|重點實驗室巡禮9.
  • 小學科 大作為|重點實驗室巡禮
    上天入地 做最前沿的物理|重點實驗室巡禮3.大分子裡「探」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4.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重點實驗室巡禮5. 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6.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7.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8. 格「物」致新 窮「理」盡微|重點實驗室巡禮9.
  • 技術為本 為國解憂|重點實驗室巡禮
    上天入地 做最前沿的物理|重點實驗室巡禮3.大分子裡「探」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4.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重點實驗室巡禮5. 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6.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7.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8. 格「物」致新 窮「理」盡微|重點實驗室巡禮9.
  • 在黃土地上創新有為|重點實驗室巡禮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重點實驗室巡禮5. 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6.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7.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8. 格「物」致新 窮「理」盡微|重點實驗室巡禮9. 凝心聚力 築強國之基|重點實驗室巡禮10. 傳奇寫在祖國大地上|重點實驗室巡禮11.
  • 「借」一雙慧眼「析」複雜世界|重點實驗室巡禮
    張玉奎對分離分析化學重點實驗室的未來寄予厚望,「我們將繼續發展色譜新理論、新方法、新材料和高水平儀器設備,為分離分析學科的發展和解決國家需求作出更大貢獻。」上天入地 做最前沿的物理|重點實驗室巡禮3.大分子裡「探」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4.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重點實驗室巡禮5. 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6.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7.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8. 格「物」致新 窮「理」盡微|重點實驗室巡禮9.
  • 一「石」一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
    主龍類系統發育——新數據和新方法國際研討會地球生命在何處產生、如何產生?(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供圖)相關閱讀1. 人機融合 和而不同|重點實驗室巡禮2.上天入地 做最前沿的物理|重點實驗室巡禮3.大分子裡「探」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4.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重點實驗室巡禮5. 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6.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7.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8. 格「物」致新 窮「理」盡微|重點實驗室巡禮9.
  • 鐵塔之下 守望天空|重點實驗室巡禮
    「人人都能當家做主」的實驗室2020年席捲全球的新冠病毒將很多人留在了家裡,但大氣邊界層物理和大氣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大氣所研究員孫業樂卻一直沒閒著。他注意到了一件不同尋常的事:「新冠病毒的傳播極大減少了人們的戶外活動,進而導致世界範圍內人為排放大氣汙染物顯著減少。
  • 逐「智」多謀|重點實驗室巡禮
    (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供圖)相關閱讀1. 人機融合 和而不同|重點實驗室巡禮2.上天入地 做最前沿的物理|重點實驗室巡禮3.大分子裡「探」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4.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重點實驗室巡禮5. 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6.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7.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8. 格「物」致新 窮「理」盡微|重點實驗室巡禮9.
  • 厚積薄發「晶」光燦爛|重點實驗室巡禮
    實驗室以光電材料為研究重點,以材料微觀、介觀結構為基礎,著重解決材料發展過程中新出現的結構與製備、性能間的關係問題,再進行性能表徵和元器件研製,形成涵蓋技術鏈「上中下遊」的系統研究範式,成為國際光電子領域為數不多、具備完整技術鏈的特色隊伍。實驗室成立以來,連續3次在中科院組織的5年一度的材料領域重點實驗室評估中排名第一。
  • 立足前沿 致「大」盡「微」|重點實驗室巡禮
    (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供圖)相關閱讀1. 人機融合 和而不同|重點實驗室巡禮2.上天入地 做最前沿的物理|重點實驗室巡禮3.大分子裡「探」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4.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重點實驗室巡禮5. 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6.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7.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8. 格「物」致新 窮「理」盡微|重點實驗室巡禮9.
  • 薪火相傳「潤」化萬物|重點實驗室巡禮
    未來,潤滑實驗室仍將在新時代建功立業、科技報國,繼續書寫中國「潤滑」新奇蹟。為何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潤滑實驗室)能在科技部組織的6次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中5次獲「優」?這是採訪中記者一直探尋的問題。
  • 見「微」知著 交叉引領|重點實驗室巡禮
    2008年出國留學時,陸朝陽只申請了劍橋大學一所學校,為的就是去卡文迪許實驗室學習量子點技術。量子指物質不可再分割的基本單元,例如光能量的最小單元就是光量子。量子科技具有革命性意義,是世界各國積極搶佔的高地,也是微尺度國家研究中心創立伊始就積極支持的重點方向。對於這名期待回歸的學子,微尺度國家研究中心貼心地提前啟動了儀器購置工作。
  • 綠色發展鋪就巴山蜀水最美底色
    綠色發展鋪就巴山蜀水最美底色     我省堅定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群眾從生態改善中受益——□本報記者在推進綠色發展過程中,四川重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係,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良性互動的新路,老百姓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得到實惠。  守好綠色「生命線」,我省高位謀劃,系統推進。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四川率先響應中央號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融入治蜀興川各領域全過程,加快建設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加快建設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美麗四川。
  • 綠色鋪就小康底色(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作為經濟大省,江蘇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以此為牽引,統籌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讓綠色成為全面小康的底色。  生態修復——  廠房變綠廊 包袱成財富  「觀音閣下月泉軒,溝深水淺白鷺閒。道盡幕燕大美景,風景獨好故園田。」
  •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
    2006年,中科院計算機系統結構重點實驗室成立;2011年,該實驗室獲批「升格」。至此,帶著計算所在體系結構領域近50年深厚的科研積累,我國計算機系統結構領域的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應運而生。
  •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
    2002年,經中國科學院批准,環境分析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實驗室成為中科院重點實驗室;2004年,經科技部批准,籌建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07年通過驗收。生態環境中心副主任楊敏表示:「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很好的科研平臺,一方面有利於吸引和培養人才,另一方面也有經費支持自由探索性的創新研究。」
  • 大分子裡「探」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
    而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30年來的學科發展,正是從結構生物學的傳統優勢出發,逐漸走向功能研究與結構研究融合發展的歷程。1989年,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生物物理所)在原有的分子酶學開放實驗室基礎上,申請成立了「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
  • 綠色,新青海建設最靚麗的底色
    海東館是本屆青洽會唯一的主題城市館,展示區面積1600平方米,以「品味河湟文化·築夢醉美海東」為主題,全面推介展示「彩陶故裡、拉麵之鄉、青繡之源、醉美海東」四張名片,而這些展示推介內容,正是我省打好「四張牌」,走好綠色發展路的生動實踐。綠色,正成為新青海建設最靚麗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