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新青海建設最靚麗的底色

2020-12-06 人民網青海站

清清黃河從尖扎流過。 青海日報記者 黃靈燕 攝

7月22日,距離第二十一屆青洽會開幕還有一天。走進青海國際會展中心C館的海東館,一對「翅膀」託著「彩陶故裡、拉麵之鄉、青繡之源、醉美海東」的四張產業名片。往裡走,河湟4000年的文化印記一一呈現在眼前,古香古色的「鼓樓」裡,是青繡產業、非遺傳承、文旅融合、拉麵產業的展區。

海東館是本屆青洽會唯一的主題城市館,展示區面積1600平方米,以「品味河湟文化·築夢醉美海東」為主題,全面推介展示「彩陶故裡、拉麵之鄉、青繡之源、醉美海東」四張名片,而這些展示推介內容,正是我省打好「四張牌」,走好綠色發展路的生動實踐。綠色,正成為新青海建設最靚麗的底色。

特色農牧業為綠色發展築根基

海東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邂逅的地方,註定了海東農牧產業在全省的地位,尤其是富硒農牧業。

2010年初,海東市在互助、平安、樂都一帶首次發現840平方公裡的富硒土壤,其中,平安區富硒土壤面積達600多平方公裡。

海東館平安區展示區內,工作人員忙著擺放富硒產品,富硒馬鈴薯、富硒菜籽油、富硒燕麥等產品整齊地擺放在展柜上。

平安區利用富硒土壤的優勢,以富硒產業建設為基礎,推進產業走標準化、精品化路子,重點打造了白沈溝富硒果蔬產業園、三合溝食用菌產業園、大紅嶺田園綜合體、洪水泉富硒犛牛產業示範園等園區,實現富硒產業的跨越式發展,為我省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提供了樣板。

目前,平安區馬鈴薯、大蒜、燕麥、禽蛋、牛羊肉五大富硒全產業鏈已現雛形,金絲皇菊、苦蕎、特色果蔬、油用牡丹、食用百合已具規模。反季節羊肚菌培育試種成功,市場前景十分廣闊。中華鈣果、富硒中藏藥材培育進入關鍵階段,食藥同源健康農業潛力巨大。

富硒農牧業僅僅是我省構建現代化農牧業體系邁出的一小步。今年,我省全面落實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精神,突出牛羊肉、青稞、枸杞、冷水魚等特色優勢產業,打好特色農牧業牌,走綠色、高端、品牌、質量的興農富民之路。

5月中旬,我省組織召開了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範省創建工作視頻推進會,提出了打造「綠色生態循環、特色產業發展、質量安全放心、共享富民增收」「四個示範樣板」的新要求,黃南州率先提出了創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範州的目標。目前,8個市州均制定了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範省創建方案。今年以來,已落實創建資金44億餘元。

同時,我省以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範省創建為抓手,立足資源優勢,突出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優化「三元」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綠色種植業、休閒農業。以生態畜牧業為突破,推進股份制改造,農牧結合,草畜聯動,循環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提高資源化利用水平,促進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加快生態綠色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步伐。

新型產業為綠色發展強後勁

青稞酒產業被稱為海東的綠色工業,也是海東在此次青洽會重點推介的名片。海東展館互助展區,工作人員忙著整理和查驗青稞酒、藜麥酒、燕麥酒、蟲草酒等特色參展產品,這些展品還將會參加7月24日9時舉行的青稞酒品牌產品品鑑推介主題日活動。

據展館負責人介紹,今年,互助土族自治縣立足綠色、生態、環保發展理念,依託區域特色資源優勢和項目發展優勢,精心篩選了一批「高、新、輕、優」項目進行洽談籤約,組織27家企業參加青洽會,參展產品涵蓋工業、農業、文化旅遊產品,互助縣8家白酒企業的9個系列、24種青稞酒系列產品參展。

除了綠色工業之外,我省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在資源節約、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方面取得成效。隨著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已形成新型材料、新型建材、清潔能源、裝備製造、特色生物加工,純鹼、鎂、矽工業,礦物資源循環利用等特色產業,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初見端倪。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清潔能源裝機比重達86.5%,比亞迪鋰動力電池一期等項目建成投產,晶矽電池效率達到21.8%,成為行業領先者。

我們欣喜地看到,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中清潔能源發電量同比增長6.4%,其中水電、風電分別增長6.4%和40.6%,清潔能源發電量佔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的84.0%,比重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清潔能源供電能力提升。

此外,繼2017至2019年連續三年實施綠電7日、9日、15日全清潔能源供電後,今年5月啟動「綠電三江源」百日系列活動,將再次刷新全清潔能源供電的世界紀錄。

截至2020年6月底,青海累計併網清潔能源2801萬千瓦,裝機佔比達88%,其中新能源裝機1608萬千瓦,佔比達50.5%。接下來我省將結合±800千伏青海-河南特高壓直流工程建設,紮實推進國家清潔能源示範省建設,為我省綠色發展添磚加瓦。

文化旅遊為綠色發展通血脈

海東館青繡產業展區,蘇曉莉正在擺放著精緻的盤繡,香囊、香包、香袋等一個個產品,一朵朵「太陽花」綻放光彩。

盤繡是土族姑娘時代傳承的民間傳統美術工藝,屬於絲線繡,有紅、黃、綠、藍、桂紅、紫、白七色繡線,繡時一般七彩俱全,配色協調,鮮豔奪目。

2015年,蘇曉莉成立了「素隆姑」以企業+基地+農戶+能人+市場的模式,讓沉寂千年的盤繡走向市場。這些年,蘇曉莉在青海貧困村設立基地和扶貧車間,輻射帶動4000餘名農村婦女參與刺繡手工藝品製作,其中貧困群眾200餘人,人均年增收2萬多元。

其實,土族盤繡僅僅是「青繡」的一種。「青繡」是我省各民族民間傳統刺繡的總稱,是展示我省各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的重要載體,是我省文化旅遊產業的縮影。

今年初,我省出臺《「青繡」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把「青繡」打造成為與我省「拉麵經濟」相得益彰的特色產業,實現「青繡」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助推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和「一優兩高」戰略實施。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刺繡類非遺項目12項,刺繡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1人,刺繡經營單位492家,有土族盤繡、河湟刺繡等17種刺繡類別,有盤繡、平繡、垛繡、疊繡等29種繡法,全省刺繡經營場所中長期從事刺繡人員約34207人,全省季節性從事刺繡的從業人員近30萬人次。

全省「青繡」保護傳承發展工作已呈現出相融互動,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在促進我省文化旅遊融合發展,促進農牧民增收,脫貧攻堅及鄉村振興戰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頂住疫情的衝擊,我省文旅產業持續升溫變暖。今年端午節假期,我省匯聚最強合力讓文旅「活」起來,消費「熱」起來,經濟「長」起來。「黃河·河湟文化惠民消費季暨端午消費周啟動儀式」線上線下相融合,設立新媒體直播間,把網絡直播植入現場消費場景,線下活動引流,線上直播發力,深度發掘文旅消費潛力,「黃河·河湟文化」惠民消費季暨端午消費周活動的做法,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拉動了消費經濟,提升了「大美青海·旅遊淨地」的品牌影響力。

【視點短評】

讓綠色發展成為時代底色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新青海建設的道路上,綠色無疑是最靚麗的底色。

綠色發展沒有終點,我省始終在奮力前行,不論是從產業的選擇布局,還是綠色工業和新型能源產業的興起,在發展的道路上,我省邁出的每一步都蘊含著綠色。

在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上做文章。鹽湖是我省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促進鹽湖資源的平衡開採、綜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直接關係著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發展的資源保障,對加快推動我省乃至全國產業轉型升級都具有重要作用。經過多年努力,青海鹽湖產業以鉀、鈉、鎂、鋰等為主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基本形成,產業集群、企業集群雛形初現。

在清潔能源產業發展上下功夫。青海水電資源豐富,太陽能資源得天獨厚,風資源居全國前列,在發展清潔能源產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立足資源優勢,打好清潔能源發展牌,建設國家清潔能源示範省,把青海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新型能源產業基地,是省委、省政府全面加快能源革命、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上半年,我省以水力、風力、太陽能發電為主的清潔能源發電量371.8億千瓦時,佔全省發電量的85.7%,居全國前列。

自2017年以來,我省連續實施「綠電7日」「綠電9日」「綠電15日」活動,不斷刷新清潔能源供電時長的世界紀錄。今年5月9日,我省啟動「綠電三江源」百日系列活動,青海電網將連續100天對三江源地區16個縣和1個鎮全部使用清潔能源供電。

青海地處被譽為地球第三極無汙染淨土、世界四大無公害超淨區之一的青藏高原,地域遼闊、地貌特徵獨特、氣候環境多樣、土壤類型豐富,獨特的冷涼性氣候,高寒、低溫、強紫外線的環境,塑造出獨具特色的農畜產品。

近年來,我省推進特色農牧業發展,走上了綠色、高端、品牌、質量的興農富民之路,構建具有高原特色的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牛羊肉、青稞、枸杞、冷水魚等特色優勢品牌逐步形成。

此外,我省文化底蘊醇厚,旅遊資源獨特。依託資源底蘊,我省努力作好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文章,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放大我省文化旅遊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持續打造大美青海品牌,建設高原旅遊名省。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我省旅遊業遭遇了「寒冬」,但也率先按下了「重啟鍵」,各地文化旅遊節、美食節等活動相繼開幕……

數據顯示,「文旅大數據平臺」全網搜關鍵詞「大美青海旅遊淨地」數據持續增長,月增長速度在25%以上,全國排名靠前。端午假期,全省接待旅遊人次77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4億元,恢復至去年同期水平的70%,高於全國旅遊市場恢復同期值。

(責編:陳明菊、楊陽)

相關焦點

  • 描繪生態文明建設藍圖 書寫大美青海生態底色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第一次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集中體現了黨中央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堅定決心和堅強意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樹起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裡程碑。  青海是三江源頭、中華水塔,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 西安航空基地擦亮綠色發展底色
    天藍、地綠、水淨、景美……眼下正是秋高氣爽的時節,在西安航空基地,映入眼帘的秋季新景象讓人流連忘返,而這呈現出的生態之美正是西安航空基地持續打造綠色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美麗宜居航空新城的縮影。此外,基地還成功獲批成為陝西省第一批綠色園區,彰顯出生態航空城建設的顯著成效,努力打造綠色工業園區建設的「航空樣板」。創新體制機制構建綠色發展「1115工作體系」要有好的制度來治理和保護生態,生態文明建設才更有成效。西安航空基地以創新體制機制為抓手,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底線,加強整體設計、完善機制、凝聚合力,合力構築綠色制度體系保障。
  • 青海綠色轉型育出新機
    青海省省長信長星介紹,下一步將繼續探索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新模式、新路徑,努力為能源清潔低碳轉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青海新貢獻。有限的開發空間,倒逼青海產業循環發展、綠色轉型。   導致青海湖出現水華的剛毛藻,被打撈後送至青海夢藍環保公司加工成有機肥料。
  • 承德全力創建示範區:讓綠色成為礦業底色
    河北行動|承德全力創建示範區:讓綠色成為礦業底色進入新發展階段,如何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開好局、起好步?記者深入田間地頭、社區、企業,通過小切口、小故事,以全媒體報導方式全面反映基層單位和廣大幹部群眾學習貫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的生動實踐。即日起,河北日報開設「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河北行動」專欄,敬請關注。蒼茫燕山,蔥鬱承德。
  • 非常時評丨讓綠色成為遼寧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省委十二屆十四次全會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遼寧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進步,實現「生態環境美」。這一發展目標既回應了全省人民期盼,也是遼寧胸懷國家發展大局,切實履行包括生態安全在內的國家「五大安全」戰略使命的必然選擇。
  • 綠色發展鋪就巴山蜀水最美底色
    綠色發展鋪就巴山蜀水最美底色     我省堅定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群眾從生態改善中受益——□本報記者在推進綠色發展過程中,四川重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係,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良性互動的新路,老百姓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得到實惠。  守好綠色「生命線」,我省高位謀劃,系統推進。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四川率先響應中央號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融入治蜀興川各領域全過程,加快建設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加快建設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美麗四川。
  • 揭曉青海「綠電」外送大動脈「建設密碼」
    走進已竣工投產的海南±800千伏換流站現場,運行人員正聚精會神運維監控各種設備,只有電氣設備發出的運行聲,讓人注意到現場少去了稍早前火熱的建設氛圍。輾轉現場各個角落,各種電氣設備與站內主要建築結構相連一片,無形中點綴了冬季草灘上原有的自然底色。
  • 大鵬成為全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靚麗名片
    而大鵬新區,則成為了 成果展示的窗口和一張靚麗的名片 在7月29日北京召開的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徵集活動媒體座談會上,大鵬灣被作為全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進行推介。
  • 保護"三江之源""中華水塔" 青海:建設國家公園省
    &nbsp&nbsp&nbsp&nbsp海外北京9月4日電 (記者潘旭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4日舉行省(區、市)系列新聞發布會,請中共青海省委書記、青海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建軍,中共青海省委副書記、青海省人民政府省長劉寧圍繞「建設國家公園省 傳遞大美青海情」作介紹,並答記者問。
  • 綠色鋪就化工新底色|重點實驗室巡禮
    科學家開發的先進綠色過程與工程科學技術,魔法般為化學工程鋪就一碧千裡的新底色。 多年來,依託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過程所)建立的中國科學院綠色過程與工程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綠色室)致力於開展綠色化學與工藝、綠色反應工程、綠色分離工程和綠色過程系統集成的應用基礎和工程研究。
  • 綠色——大地最鍾愛的衣衫
    如果這個世界沒有這多姿的色彩,將無法想像世界該是多麼枯燥與落寞,世界因有了色彩而顯得靚麗動人。大自然的美,真是天然的一幅畫卷,最美的總是最自然、最真實的展現。有人說是上帝打翻了他的調色盤,才將人間妝點的美倫美奐,我想,那麼上帝的調色盤裡一定有著比其它色彩更多的綠色,所以才有了人間無論走到哪裡都不可缺少的、映入眼帘的、滿視野的、綠色的底色,那一定是上帝用來描繪人間最喜歡用的底色顏料吧,要不然走遍世界的山川河流,在不加雕飾的大自然裡,大地到處披綠衣,如果大地擁有數不清的五彩霞衣,那綠色該是大地擁有最多也最鍾愛的衣衫吧。
  • 腳底沾滿泥土 還人民一片綠色 ——記青海省國土綠化先進集體青海...
    近年來,我省林草部門始終把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作為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以創新舉措推進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新青海精神激勵廣大幹部、各族群眾接力奮進,建設生態家園,裝點大美青海,為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做出了樣板、提供了示範。
  • 綠色鋪就化工新底色|重點實驗室巡禮
    科學家開發的先進綠色過程與工程科學技術,魔法般為化學工程鋪就一碧千裡的新底色。多年來,依託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過程所)建立的中國科學院綠色過程與工程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綠色室)致力於開展綠色化學與工藝、綠色反應工程、綠色分離工程和綠色過程系統集成的應用基礎和工程研究。
  • 讓綠色成為永遠的底色
    綠樹、碧水、噴泉、涼亭……凡是走進湖州新開元碎石有限公司(下稱「新開元」)的人,很難將其與礦山聯繫起來。「綠色,是一種辦礦理念。我們努力使礦山生態融入周邊的生態環境,打造綠色礦山。」智能管理提升綠色在礦山企業經營上,新開元深入踐行習總書記的「兩山」理論,建設「天藍、地淨、山綠、水清」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新格局要求,切實做到綠色、安全、環保。「安全是企業的生命線。
  • 青海「冷湖天文觀測基地」建設項目正式啟動
    中新社青海德令哈7月23日電 (孫睿)23日,青海「冷湖天文觀測基地」建設項目正式啟動。當日下午,「2020年度青海綠色發展投資貿易洽談會——冷湖天文觀測基地建設項目籤約儀式」在青海省西寧市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常進介紹,當今天文研究的重大發現都依賴於先進的觀測設備和望遠鏡終端,天文學的創新水平是各國科技實力的綜合體現和重要標誌。
  • 我來說說:新變化 新感受 | 「高原綠、西寧藍、河湖清」帶來的綠色...
    我來說說:新變化 新感受 | 「高原綠、西寧藍、河湖清」帶來的綠色福祉 2020-05-10 14: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觀山湖區「十三五」期間推進...
    該區以「生態驅動」為首要發展戰略,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鄉一體化發展全過程,深入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深化改革,讓綠色成為觀山湖區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回眸來路,觀山湖區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銖積寸累。「十三五」期間,全區森林總面積達21.18萬畝,新增城市綠地84萬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3.26%,自然資本總值從684億上升到了880億。
  • 青海開展國家公園示範省首屆鳥類攝影展
    圖為此次參展的青海攝影愛好者王嶽邦為參觀者講解自己的作品。 李江寧 攝中新網西寧6月5日電 (李江寧)5日,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會同相關部門聯合舉辦青海國家公國示範省島類攝影大展,此次攝影展是對近年來青海生態保護建設成果的一次展示,也是引導社會大眾加深對國家公園建設重大意義認識的有力舉措。
  • 葛洲壩水務:助力雄安生態建設,以紅色引領繪就新區熱土的藍綠底色
    藍、綠是「未來之城」雄安的底色,生活汙水及垃圾處理是民生問題,也是環保問題,更是重要的公共服務事業。有著紅色基因的葛洲壩水務主動作為、為民解難,以高度的責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服務新區熱土的生態建設,讓黑水進、清水出,讓垃圾清、環境淨,有效改善城鄉人居環境,以環境汙染治理的實效得到了屬地政府及人民的一致好評,為雄安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 讓綠色成為家庭底色
    為深入貫徹落實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和來陝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充分發揮家庭在綠化美化環境、創建綠色家園的社會作用。今年以來,市婦聯聯合市創建辦以「綠色安康·美在我家」為主題,在安康中心城區開展了尋找「綠色家庭」活動,取得了良好社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