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三江之源""中華水塔" 青海:建設國家公園省

2021-01-08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海外北京9月4日電 (記者潘旭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4日舉行省(區、市)系列新聞發布會,請中共青海省委書記、青海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建軍,中共青海省委副書記、青海省人民政府省長劉寧圍繞「建設國家公園省 傳遞大美青海情」作介紹,並答記者問。

&nbsp&nbsp&nbsp&nbsp地區生產總值增長

&nbsp&nbsp&nbsp&nbsp王建軍介紹說,伴隨著新中國成立70年的鏗鏘步伐,青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地區生產總值增長335倍;森林覆蓋率從不到1%提高到7.26%,藍綠空間佔比超過70%;城鄉居民收入分別比1978年增長158倍和91倍;人均預期壽命72.05歲。

&nbsp&nbsp&nbsp&nbsp王建軍還重點介紹了青海「大」的價值和「美」的顏值。

&nbsp&nbsp&nbsp&nbsp習近平總書記給青海定位了「三個最大」,就是「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青海作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和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生態資源總價值達18.39萬億元,每年向下遊輸送600多億立方米的源頭活水,生態服務總價值為7300億元,氣候調節和物種保有等功能性價值不可估量。

&nbsp&nbsp&nbsp&nbsp青海的「大」,還在於地域廣袤,資源富集。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接續儲備地,青海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潛在價值達105萬億元,新能源裝機容量突破1200萬千瓦,保持著連續15天360小時100%清潔能源供電的世界紀錄。青海的「美」,美在山川壯麗,美在人民樸實。青海是山宗水源路之衝,崑崙山橫貫全境,三江水奔湧而出,青海湖煙波浩淼,祁連山林海莽莽,大自然繪就的每一幅畫卷都引人入勝。

&nbsp&nbsp&nbsp&nbsp推進國家公園建設

&nbsp&nbsp&nbsp&nbsp青海作為三江源、祁連山的所在地,擔負著中國第一個、全國首批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中的2個試點任務。

&nbsp&nbsp&nbsp&nbsp王建軍介紹說,為加快推進三江源、祁連山2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青海組建了省州縣鄉村五級國家公園管理的「大部門制」實體;成立了三江源生態法庭;編制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明確了管理規範和技術標準;對三江源地區取消地區生產總值指標的考核;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建立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設立院士工作站;省內大學開設了國家公園管理方向的專業學科;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一期、二期和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4.3萬名牧民放下牧鞭由草原利用者轉變為生態管護者。

&nbsp&nbsp&nbsp&nbsp王建軍表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的實踐,讓青海變得越來越成為一個有山有水的景觀園,全省各類自然保護地217處,90%的國土是限制和禁止開發區,溼地面積居全國首位。

&nbsp&nbsp&nbsp&nbsp探索綠色發展體系

&nbsp&nbsp&nbsp&nbsp劉寧介紹了青海如何探索符合省情的綠色發展體系。

&nbsp&nbsp&nbsp&nbsp在綠色能源方面,青海目前清潔能源裝機突破了1200萬千瓦,正在打造從青海到河南的世界上第一條全部綠電的可再生能源特高壓通道;青海正在打造綠色可再生能源的基地;青海實現了全省範圍內連續15日綠電供電的計劃,這也是世界首創。

&nbsp&nbsp&nbsp&nbsp在綠色產業方面,青海限制高耗能企業發展,大力推動循環經濟、數字經濟發展,循環經濟的產值已經佔青海省產值的60%以上。

&nbsp&nbsp&nbsp&nbsp在綠色消費方面,青海緊密結合綠電、枸杞、農副產品發展,注重綠色消費。

&nbsp&nbsp&nbsp&nbsp在綠色有機農牧業方面,青海和農業農村部協同共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範省。青海是犛牛之都、藏羊之府,青海的犛牛佔了世界總量的1/3,通過進行可追溯體系建設,在綠色發展方面都有了新起色和新成就。

&nbsp&nbsp&nbsp&nbsp《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9月05日 第 02 版)

相關焦點

  • 把保護「中華水塔」融入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過程
    被譽為「三江源」的青海,更是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極端重要的位置,把保護「中華水塔」的重任扛在肩上,全力推進環保攻堅戰,為長江、黃河等流域水質的優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當前,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完成,要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融入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全過程,從基層抓起,從細微之處抓起,再接再厲、久久為功,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青海力量。
  • 《大河之源》 為生態文明建設匯聚強大精神力量
    在漫長的文明發展進程中,華夏兒女沿黃而居,繁衍生息,形成了生生不息的黃河文化,創造了輝煌的中華文明。青海河湟文化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夏文明形成的源流之一。 青海地域遼闊,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大美青海,中華水塔,三江之源,美在江河;江河文化,文化燦爛,源在青海,源遠流長。
  • 以山為筆、以水為墨│青海繪就國家公園省的壯美畫卷
    ,書寫著國家公園省的壯美畫卷可可西裡玉珠峰當可可西裡的新生藏羚羊第一次睜開眼當雪豹在阿尼瑪卿終年的積雪上留下一串串腳印當荒漠貓在祁連山灌木叢中優雅轉身當青海湖億尾裸鯉頂著水流溯源而上當大天鵝、斑頭雁、棕頭鷗……從鳥島振翅高飛
  • 《中華水塔》:探尋三江源的風情與質地
    他著力探索中國大江大河的前世今生,以及與之相關的生態環境與人類生存等問題。他新近推出的《中華水塔》(青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中華水塔》的寫作延續了陳啟文一以貫之的田野調查風格,「這十多年來我幾乎成了一個江湖浪人,我已走遍中國七大水系,在2017年夏天我又穿越了中華水塔三江源」。
  • 青海開展國家公園示範省首屆鳥類攝影展
    圖為此次參展的青海攝影愛好者王嶽邦為參觀者講解自己的作品。 李江寧 攝中新網西寧6月5日電 (李江寧)5日,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會同相關部門聯合舉辦青海國家公國示範省島類攝影大展,此次攝影展是對近年來青海生態保護建設成果的一次展示,也是引導社會大眾加深對國家公園建設重大意義認識的有力舉措。
  • 描繪生態文明建設藍圖 書寫大美青海生態底色
    第一次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集中體現了黨中央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堅定決心和堅強意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樹起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裡程碑。  青海是三江源頭、中華水塔,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青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高度重視、寄予厚望。
  • 「中華水塔」青海水質達標率98.4%
    青海三江源區域有「中華水塔」之稱。青海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司文軒介紹,2019年,青海省保障「碧水保衛戰」各項任務穩步推進,持續深化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效,為「十三五」水汙染防治重點工作順利收官奠定基礎。實施青海湖南北岸水環境綜合治理、青海湖流域剛毛藻治理等工程,保障青海湖水生態環境系統穩定。
  • 堅持生態保護優先 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青海地處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是「三江之源」「中華水塔」,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物種、基因、遺傳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是北半球氣候的敏感區和啟動區,是全球生態系統的調節器和穩定器,在我國乃至世界生態安全中具有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 保護中華水塔 當好地球衛士
    王國忠所在的門源回族自治縣珠固鄉珠固寺村,有一半的農戶擔任管護員,通過「村兩委+」工作模式,其他村民也參與到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中來。胡嶽說,「村兩委+」工作模式是以村委會、村支部為依託,結合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安排,挖掘「村兩委」在生態保護、宣傳動員等方面的工作潛力。
  • 生態建設丨「中華水塔」天更藍了水更清了
    三江源地區位於我國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超過3500米,是青藏高原的腹地,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素有「中華水塔」美譽。 2003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了總面積為39.5萬平方公裡的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2015年,我國啟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經過多年持續保護保育,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三江源地區是如何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取得了什麼效果?藍藍天工作室記者最近實地探訪三江源。
  • 青海日報丨我省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 做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今年,我省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在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目標責任考核中,注重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考核作為重要內容,細化指標、創新方式、強化運用,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堅決扛起保護好「三江源」和「中華水塔」的政治責任。注重細化指標,明確工作重點任務。
  • 青海三江源野生藥用植物相關研究成果國內領先
    新華社西寧1月25日電(記者王大千)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獲悉,1月中旬,青海省科技廳組織省內外有關專家,對「青海三江源野生藥用植物及其區系成分研究」課題進行了驗收及成果評價,專家認為,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 青海成為名副其實雪豹之省
    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拍攝到的雪豹。  雪豹被譽為「雪山之王」,青藏高原是雪豹的物種起源地,是它的第一故鄉,目前,雪豹在青海的種群數量約1200隻左右。為了加大這一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10月23日,在第八個「世界雪豹日」之際,由省林草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共同發起成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倡議,讓更多院校、企事業單位等加入保護聯盟,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綜合性保護形態和格局,讓青海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雪豹之省。
  • 行到水窮處 探訪生命源
    古人尊崑崙山為萬山之宗、百川之源。  青藏高原是黃河、長江、瀾滄江的發源地,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乃至南亞、東南亞人們的生命之源。所以,青藏高原也被人們譽為「中華水塔」。  作為「水塔」,青藏高原蘊藏著巨量的雪水,滴流成河,長期滋養著中華民族廣袤的土地和人民,也為南亞、東南亞的人們送去清流。
  • 一起來認識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域旗艦物種 | 大美國家公園
    ) 02 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雪豹 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是我國最重要的雪豹分布區之一,範圍涉及青海、甘肅兩省。
  • 青海省領導觀看原創民族舞劇《大河之源》
    11月29日晚,青海大劇院內座無虛席,原創民族舞劇《大河之源》首輪第四場演出在這裡上演。青海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建軍,青海省委副書記、省長信長星,青海省政協主席多傑熱旦等省領導與廣大觀眾一同觀看演出。
  •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探寶」大美青海河山 掀開地質遺蹟「面紗」
    萬山之祖莽崑崙,中華水塔三江源,多彩寶盆柴達木,高原仙境青海湖……提到青海省這些自然美景,令人無限嚮往。殊不知,這些美景的景觀基礎均為地質遺蹟!是地球漫長演化時期由各種內外地質作用形成、演化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地質現象,同時也是一種集科學科考、美學觀賞、社會經濟價值於一體的優質「綠色遺產資源」。
  • 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在青海省啟動
    日前,記者從省科技廳了解到,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牽頭,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西北大學、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華東師範大學等單位參與的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在黃河源區啟動。新華社發(徐柏青 攝)據了解,此次冰川科學考察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亞洲水塔動態變化與影響」和「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其影響」兩大任務的重要內容。據悉,在黃河源區和瀾滄江源區開展大規模冰川綜合科學考察尚屬首次,填補了三江源冰川科考的多項空白。
  • 腳底沾滿泥土 還人民一片綠色 ——記青海省國土綠化先進集體青海...
    ……  在今年4月召開的青海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三年行動暨全省國土綠化動員表彰大會上,當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曉南從省委省政府領導手中鄭重地接過印有燙金大字「先進集體」的獎牌時,臺下傳來的陣陣掌聲讓人激動不已,這掌聲既是鼓勵,也是鞭策,讓青海林草人有更大的決心和信心將青海國土綠化進行到底!  讓荒蕪的土地披上綠裝是林草人的初心也是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