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北京9月4日電 (記者潘旭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4日舉行省(區、市)系列新聞發布會,請中共青海省委書記、青海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建軍,中共青海省委副書記、青海省人民政府省長劉寧圍繞「建設國家公園省 傳遞大美青海情」作介紹,並答記者問。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
    王建軍介紹說,伴隨著新中國成立70年的鏗鏘步伐,青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地區生產總值增長335倍;森林覆蓋率從不到1%提高到7.26%,藍綠空間佔比超過70%;城鄉居民收入分別比1978年增長158倍和91倍;人均預期壽命72.05歲。
    王建軍還重點介紹了青海「大」的價值和「美」的顏值。
    習近平總書記給青海定位了「三個最大」,就是「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青海作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和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生態資源總價值達18.39萬億元,每年向下遊輸送600多億立方米的源頭活水,生態服務總價值為7300億元,氣候調節和物種保有等功能性價值不可估量。
    青海的「大」,還在於地域廣袤,資源富集。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接續儲備地,青海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潛在價值達105萬億元,新能源裝機容量突破1200萬千瓦,保持著連續15天360小時100%清潔能源供電的世界紀錄。青海的「美」,美在山川壯麗,美在人民樸實。青海是山宗水源路之衝,崑崙山橫貫全境,三江水奔湧而出,青海湖煙波浩淼,祁連山林海莽莽,大自然繪就的每一幅畫卷都引人入勝。
    推進國家公園建設
    青海作為三江源、祁連山的所在地,擔負著中國第一個、全國首批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中的2個試點任務。
    王建軍介紹說,為加快推進三江源、祁連山2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青海組建了省州縣鄉村五級國家公園管理的「大部門制」實體;成立了三江源生態法庭;編制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明確了管理規範和技術標準;對三江源地區取消地區生產總值指標的考核;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建立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設立院士工作站;省內大學開設了國家公園管理方向的專業學科;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一期、二期和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4.3萬名牧民放下牧鞭由草原利用者轉變為生態管護者。
    王建軍表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的實踐,讓青海變得越來越成為一個有山有水的景觀園,全省各類自然保護地217處,90%的國土是限制和禁止開發區,溼地面積居全國首位。
    探索綠色發展體系
    劉寧介紹了青海如何探索符合省情的綠色發展體系。
    在綠色能源方面,青海目前清潔能源裝機突破了1200萬千瓦,正在打造從青海到河南的世界上第一條全部綠電的可再生能源特高壓通道;青海正在打造綠色可再生能源的基地;青海實現了全省範圍內連續15日綠電供電的計劃,這也是世界首創。
    在綠色產業方面,青海限制高耗能企業發展,大力推動循環經濟、數字經濟發展,循環經濟的產值已經佔青海省產值的60%以上。
    在綠色消費方面,青海緊密結合綠電、枸杞、農副產品發展,注重綠色消費。
    在綠色有機農牧業方面,青海和農業農村部協同共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範省。青海是犛牛之都、藏羊之府,青海的犛牛佔了世界總量的1/3,通過進行可追溯體系建設,在綠色發展方面都有了新起色和新成就。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9月05日 第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