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啟文
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6月
古人尊崑崙山為萬山之宗、百川之源。
青藏高原是黃河、長江、瀾滄江的發源地,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乃至南亞、東南亞人們的生命之源。所以,青藏高原也被人們譽為「中華水塔」。
作為「水塔」,青藏高原蘊藏著巨量的雪水,滴流成河,長期滋養著中華民族廣袤的土地和人民,也為南亞、東南亞的人們送去清流。因此,對於這座「水塔」的珍惜和保護,就是對中華大地乃至南亞、東南亞人們生命的珍惜和保護。
因為全球氣候變暖、生態環境質量惡化、水資源危機等原因,在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這樣的地方也已經有明顯的表現。近些年,人們有很多關注青藏高原生態安全的認識和行動。陳啟文長篇報告文學《中華水塔》的寫作,也是這些認識和行動的組成部分。
在《中華水塔》寫作之前,陳啟文在寫作長篇報告文學《命脈——中國水利調查》、《大河上下——黃河的命運》時,曾經對黃河、長江源頭有所踏訪勘察。這一次,他依然不惜冒著高原缺氧的風險,無懼道路坎坷艱難,再次親臨實地考察,表現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追問和努力感受精神。
依據作者的追尋踏訪,《中華水塔》以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受描繪了三江源頭的獨特自然地理表現,為讀者描述源頭活水漫延成河成江的情景,不僅神秘驚異奇妙,而且引人嚮往和感慨。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正是從三江源流來的清水,滋養了廣大的土地,養育了億萬民眾,培育了人類燦爛的東方文化。「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華水塔》的寫作,也是對生命和文化之根的叩拜與致敬。
因為地理資源和對於廣大地區人類文化的決定性作用,三江源一直是被仰視和感念的對象,滋生了很多精神與文化的高地。
在這個神秘而豐富的高原,誕生了藏民族古老的「格薩爾王」的傳說和歌唱,留下了很多唐王朝初年文成公主與松贊幹布身行漢藏和親的故事傳說及遺蹟,也有很多虔誠強烈的宗教信仰活動表現。
到了現代,則有黃河漂流勇士堯茂書等人的悲壯行動,索南達傑保護藏羚羊英勇犧牲的英雄故事以及修建青藏公路時戰士的勇毅、多年在黃河源頭塔拉乾旱荒原堅韌種樹的老郭(郭增鴻)等故事。
恰恰是作家在三江源地區考察和相遇的這許多人物故事,使得這裡展現出了豐富特殊的人的命運和文化內容。
作者對三江源考察和認識理解的過程,實際上映襯著一個三江源和中華歷史文化、社會民生緊密聯繫改變的過程。這些內容的大量存在,既說明了三江源的自然歷史承載力量,也清楚地使人們看到,三江源不光作為水塔的自然屬性存在著,還在社會文化方面,與中華民族具有無法割斷的內在聯繫。
或許,正是這樣的歷史承載和割不斷的聯繫同時被作家記述,彰顯了三江源的極端重要性、豐富性。作品也很巧妙地在不動聲色中將三江源作為「水塔」的自然屬性敘述融合轉換為更加豐盈厚重的文化文學寫作,成為了有大量獨特感受和溫度的傾情表達。
三江源是維繫中國乃至亞洲的水生態安全命脈。為了中國和亞洲廣大地區人們的生命生活安全,必須很好地保護三江源的清流和生態環境安全。陳啟文在《中華水塔》裡,圍繞保持水的潔淨和豐盈,對三江源地區瘋狂的淘金、挖蟲草、開發盜獵等導致河流中斷、草原沙荒、植被破壞、生態惡化的現象予以譴責。
在作家的筆下,細細的流水、矮小的青草,哪怕是冰冷的雪塔石頭等都是有精彩的生命表現和過程的。更不要說高原的藏熊、野驢、羚羊和鼠兔等動物,都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樣需要很好地給予保護。這些觀點,顯示了陳啟文開闊的文學視野和豐富的生命情懷。
作家指出:「人類從來不是大自然的主宰,相反自然生態支配著人類的生存。」《中華水塔》通篇貫穿著「強調尊重自然法則,選擇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認識和表達,「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這是非常富有根性的認識,也是作家在寫作過程中對文學視域和目標的開拓與升華。
報告文學創作,是存在著很明顯的對象規定性的。作家在某些時候難免不受題材對象影響。但是,報告文學同樣也屬於作家的主觀表達,不過這樣的表達是依賴真實的對象來展開。
在青藏高原行走考察的時候,陳啟文首先臣服於高原的巍峨和寬廣,神秘和豐富,有一種敬畏和叩拜的自覺。但是,當他置身其間,融入其中時,他也無法躲避因為高原獨特的地域環境,帶給自身的壓力和痛苦這些接近生死的體會和記憶。而這些內容恰好成為作家認識、感受、理解三江源地區的內生因素,成為體驗感受生命的一個過程。
同時,這樣的經歷和記述,也非常自然地使環境、人物、感受、記述等內容,很好地融匯到文學表達之中而產生奇特的意義價值。陳啟文站在高原上,他沒有「山高人為峰」的傲慢,也沒有「山深不見人」的矮化自己。他作為敘述主體,視域開闊、觀察仔細,思考深入、表達生動,避免了將文字呈現為山水地理調查資料的狀態,實現了一次超越以往同題文學高度的生動書寫。
(作者系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