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在盛世大唐,有一位著名的詩人,他對詩、書、畫、音樂都是非常的精通,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對他是非常的推崇,蘇軾評價他是: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對,他就是人稱「詩佛」的王維!
後人稱王維為「詩佛」,不僅是指他詩歌中的禪味深厚和他的信仰傾向,更是後人對他在詩壇上的突出貢獻與重大的成就。王維的詩,以五言為長,詩歌內容多以田園山水為主,與孟浩然合稱「王孟」,可見王維詩歌的成就之高。
一、豁達、灑脫的人生境界
王維前半生努力在官場,中年以後參禪好道,晚年隱居終南山,性格閒逸灑脫,他所寫的詩很多,其中能代表他中晚年生活狀態的就是這首《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01 賞析:
詩文開頭就說自己中年離開仕途之後,就開始喜歡參禪悟道,晚年的時候就定居在終南山旁邊。興致起來的時候喜歡自己一人到處遊覽,這美好的樂事只有自己能夠體會。走到水流窮盡之處,就坐下來看著天空雲捲去舒。偶然遇到農村老翁,就互相聊天興致盎然,談笑間就忘記了返回的時間。王維所寫的詩,不僅是寓情於景,更是借詩言志、借文明理
02 點評:
要了解這首詩所蘊含的哲理思想,需要先了解詩人王維的人生經歷、思想觀念。
王維早年狀元及第,是一個大才子。得到朝廷的重要,仕途節節攀升,所以此時的詩人思想積極、人生得意。後來到了安史之亂時,經歷了一段不堪回味的苦難人生。安史之亂平亂後,重歸正常生活。再後來任尚書右丞,所以後世也稱他為「王右丞」
王維的一生經歷了世間社會動蕩,人生及仕途也是起起伏伏,對他本人的思想影響非常之大。對人生也有了重新的思考,也有了新的深刻的認識,慢慢對政治仕途也逐漸消沉下來,開始參禪學道,生活也慢慢趨向于田園生活,有一點效仿五柳遺風。思想觀念也逐漸不再功利化,而慢慢轉向於淡泊名利,追求內心清淨安閒。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二句詩文充滿人生哲理,可謂是全詩的詩眼。後世很多人把這兩句作為自己的人生座右銘,也是在提醒自己在經歷了種種努力之後,無論結果如何,都要淡然接受,不要執著結果,不要計較得失,笑對人生,這才是人生應該有的至高境界。
二、安然、閒適的田園生活
中年以後的王維,辭職退休,歸隱終南山,陶醉於安閒的田園生活,這樣的生活狀太,在另一首《新晴野望》中也有體現: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谿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
01 賞析
在這首《新睛野望》詩中,王維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新質樸的農村田園生活場景,雨後初晴,原野開闊,極目遠眺一望無餘,農村的河流、碼頭、忙碌的人們都刻畫的非常清晰無遺,銀白色的水面波光粼粼,青峰聳立在遠山之上,農村正是農忙時節,沒有一個閒人,都在侍候著自家的農田。
02 點評
王維這樣舒適的田園生活,恰恰是符合他自己對生活的追求,精神上的自在灑脫。好比是一首充滿禪意的詩文所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在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首詩所描繪的農村生活場景,與所表達出來的作者的思想狀態,不正是「便是人間好時節嗎?」
三、隨性、愜意的縱情山水
還有一首詩,是描寫王維在山中遊覽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此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後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並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以自然美來表現人格美和社會美。全詩將空山雨後的秋涼,松間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聲音以及浣女歸來竹林中的喧笑聲,漁船穿過荷花的動態,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豐富新鮮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又像一支恬靜優美的抒情樂曲,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創作特點。這首詩為山水名篇,於詩情畫意之中寄託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王維的人生,相對於唐代其他詩人來說,應該算是比較圓滿的。不但是他人生、仕途相對圓滿,也不僅是他文學詩歌的成就不凡,更在於他那在經歷人生百態之後,能夠看破看開,瀟灑放下,歸隱田園的灑脫和豁達,這也是為什麼當時和後來有那麼多人喜歡他的原因吧。
唐代詩人孟浩然一生也是名滿天下,但是他最看重的就是王維,
從孟浩然的《留別王維》一詩中,就表達了自己對老友王維難捨難分的深厚感情。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索寞,還掩故園扉。
王維的離去,讓孟浩然感覺世上知音就幾乎沒有了,誰都不想見,乾脆關門謝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