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介於仕與隱之間的禪意人生,給了我們哪些人生的啟示?

2021-01-10 山村靜聽

王維,是我國古代的大詩人,我們從小就讀他的古詩,說起他,應該沒有人不知道的。

他的詩,空靈古樸,有一種說不出的美感,詩中有畫,畫中還有話,其中跳脫地語境,讓人體不完其中的味道。

但歷朝歷代,他的網紅體質就全然不如同時代的李白了,關於他的生平軼事、處世之道、生活哲學大家都聊得比較少。

其實王維的世界別有洞天,學者胡松濤就用一本《輞.王維》把我們帶入到這樣一個世界,去這個世界領略別樣的風味。這個世界雖不似外邊精彩繁華,但卻獨有另一種安寧適意。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 《竹裡館》

在這個被大自然環抱的福天洞地,每天下朝歸來,王維在這裡或信步閒庭,或彈琴長嘯,或獨坐千年,他的靈魂纖塵不梁,能行到水窮時,坐看雲起處。

這個世界就在秦嶺腹地輞川,它位於終南山一隅的藍田縣境內。王維四十歲後,買下宋之問的別墅,根據輞川的山谷、岡陵、湖泊、溪流等天然景物建造二十景,成為自己的輞川別業。

在這裡,他置辦了自己的輞川別業,編訂了一本《輞川集》,留下了代表畫作《輞川圖》。《輞川集》收錄了自己與裴迪的和詩各二十首,以每景一首的形式編訂;《輞川圖》則是以二十景為藍本創作的巨輻畫作。這些詩、這些畫自在空靈,道風仙骨,品味它們,能滌蕩心靈塵埃,戒驕去躁。

終南山是道家的發祥地,王維自具風雅,他住在輞川訪友悟道,終得人生頓悟,在得失之間來去自由。他年少風流,十五歲獨自闖蕩京城,就成了諸侯王孫的座上客,十九歲得解元,二十一歲中進士,不久就被任命為大樂丞。

許是風頭太健,連老天都看不下去了吧,王維接下來遭受了一連串打擊,雖不致使他意志消沉,但也足夠磨礪他的心志了。王維在這段低沉的歲月訪友悟道,思考人生,漸漸悟到出世與入世的關竅,打通了仕與隱這條半官半隱的入仕之道。

一、與生俱來的佛緣

王維,公元701年出生,名維,字摩詰,這可不是個隨隨便便的名字。

維摩詰是釋迦牟尼同時代的人,曾給舍利佛、彌佛、文殊等講解大乘教義。他打破了出世入世的界限,住在凡世間而化導眾生,不住相也不住法,修成正果,人稱在家菩薩,號「金粟如來」,留有著名的《維摩詰經》傳世。

傳說王維出生時,他的母親夢見維摩詰進入室中,因此給他取名「維」,字「摩詰」。不知是自我應驗預言起作用,還是王維從小在母親學佛的環境中薰陶,反正後來王維在家修行,半官半隱,走的就是維摩詰的路子。

王維少年風流,與皇家諸侯王公岐王、寧王、薛王、玉真公主等交往甚密,經常是他們的坐上賓,尤以歧王為最,歧王訪高官會帶著他,赴宴赴會會帶著他,休假遊玩也會帶著他。他自是十分享受這種種優待,但他是真正的貴族,與諸侯王公交,並不是以技邀寵,而是「平交王侯,諸王待之如師友」。

當王維因「為伶人舞黃獅子」受牽連,被貶濟州時,苦悶的王維與下層失志文人、道、釋相交,再一次靠近了佛,且在二十九歲,拜在道光禪師座下,「俯伏受教」十年。

在王維謫貶期間,王維的母親強迫王維娶了一名女子。雖娶妻不是王維的本意,但婚後夫妻感情甚好,然而很不幸,妻子難產而死,留下了王維一個人。王維三十一歲孤居,從此未娶,也未留下任何緋聞。

除了對亡妻的深愛,這與王維篤信佛教也不無關係,據《舊唐書.王維傳》中記載,王維篤信佛教,「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

但是,王維終究沒有出家,過的是入世的生活,守的是出世的人生。

二、歷盡半世歸來,洗盡鉛塵,一顆佛心留網川

王維二十遭貶,三十失妻,他沒有變得憂憤棄世,也沒有變得遊戲人間,而是更認真的生活,從佛中悟出生活的真諦。

迎來他精神重大轉折點的是他與神會大師的相遇。神會是南宗重要的傳人和創建者,禪宗六祖慧能的晚年弟子。在他的努力下,確立了禪宗正統地位,慧能被尊為六祖,神會後來也被尊為七祖。

王維被貶的十年,一直感嘆自己懷才不遇,是張九齡給了他一個重回長安的機會。公元733年,張九齡任中書令,公元734年,王維給張九齡寫了一封自薦信,就這樣,順理成章王維任了右拾遺。後就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吏部郎中、給事中、尚書右丞這樣一路做了下去,雖在安祿山攻陷長安時,被迫受偽職為受到了朝庭的查辦,但他還是有驚無險地過去了。

在王維四十歲時,神會居南陽,王維曾以「修道解脫」之事相詢,神會答曰:「眾生本自心淨,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脫。」王維聽後驚嘆:「大奇!」並說:「曾聞大德,皆未有作如此說。」他與神會禪師「語經數日」,反覆參究,深膺其指,後來神會還請王維為六祖慧能撰寫《能禪師碑》。

也就是在遇見神會大師的那一年,王維來到了輞川,建造了他的輞川別業。在這裡他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通秀空靈的古詩,如《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

詩中寫景寫每一個平常的生活片段,沒有言佛談禪,但每首詩都深藏禪意。他將日常生活與玄妙的佛理,用詩的形式、用一種活潑跳脫的方式寫出來,不僅指引我們看到庸常生活中的詩意,而且通過這種詩意引領我們感悟禪的空靈與潔淨。

三、王維的禪意人生,給了我們哪些人生的啟示?

王維能過上適意的生活,雖然是靠他自己的開解,但很大程度上是靠了張九齡的提攜,使他重新步入官場中心,獲得物質生活的適意。

但是,公元736年,張九齡罷相李林甫「當政」,王維的仕途沒有受到影響。他感念張九齡的知遇之恩,望著張九齡被貶的荊州寫下《寄荊州張丞相》:

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目盡南飛雁,何由寄一言。

「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表達的是王維感恩報恩的真誠,但他回過頭來要怎樣面對李林甫,怎樣與李林甫相處?

事實證明,李林甫沒有記下他的仇,把他看作張九齡的黨羽,而是把他看成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人,還與他成了極好的朋友。

李林甫任宰相期間口蜜腹劍,經常採取卑劣手段打擊對手,殘害忠良,是個十足的奸臣。在李林甫任內,王維與他交好,但李林甫下臺時,王維卻未受到任何影響。這說明王維與李林甫交好,完全是因為對對方才華的欣賞與仰慕,沒有摻雜絲毫的個人恩怨和官場鬥爭。對於不惜一切打擊異己的李林甫來說,王維是如何做到讓他尊重並放心的呢?

我們會發現王維學習儒家思想,經過道、釋兩家思想的洗禮,又經神會提醒點通,他至少打通了許多人們思想上的死胡同:

1、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對立,而是沒有明顯界限的相互過渡。

2、人生適意即可,不可硬推亦不必強求,即可無往而不適。

3、意識跟隨直覺,找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渴求,做到知行合一,使心靈不被外物蒙塵。

4、放下心理負擔與外界幹擾去做事、去與人交。

5、小事不糾纏,大事不含糊。

6、人心無常,心安便是歸處。

早年的王維是非常仰慕陶淵明的,他還以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底本,化文為詩寫過《桃花行》,但他晚年似乎不太認同陶淵明的為隱而隱的耕讀生活。

陶淵明在《歸園田居.其三》中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連華中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戴建業老先生都嘲諷道:「草盛豆苗稀,種的個鬼田,要是我種得這個水平,我絕不寫詩。」

這也難為了陶淵明,因為陶淵明並不是種田出身的,偏要辭官而隱去種田,怎麼能拿業餘與專業比呢?比不得戴老師農民出身,帶得了博士生,也種得了田。可是怪就怪在陶淵明種不了田,為了表明自己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高氣節偏要辭官,只得去種田。其實陶淵明去種田還是在為五鬥米折腰,而且收成不怎麼樣,還常常弄得吃不飽肚子,說不苦悶那是假的,如果不是,何以愛酒如命借酒消愁呢?

王維認為,不必為了怎樣就非得怎樣,這樣照樣是不得自由,是對自己的一種禁錮。他在《與魏居士書》中批評這種做法,寫道:「一慚之不忍,而終身慚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不知其後之累也。」相當於說陶淵明是說出去的話如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心裡憋著一肚子的苦!這與神會說的「眾生本自心淨,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脫」是一個道理,欲在便是起妄心,不得解脫,要想解脫,必得放下執念,陶淵明不過是走向了反面。

所有的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更多中間顏色可以相互過渡與轉換,黑與白之間是一條可以打通的路。我們更多時候並不是站在這條路的兩個端點上,而是行走在這條路的中間。這本來是一個很正常的事,可是我們很多人並不知道這一點,非要去追求兩個極端,用兩個極端來定義自己。

只要自己覺得舒適才是真的舒適,不用爭一時之氣,不用別人道德綁架,適意才是最重要的。適意就是找到自己內心的真正渴求,然後知行合一的去做就行了。

做到知行合一,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不會輕易被外界左右,不會輕易被事物的假相迷惑,因而自己的心靈就會更加澄明,變得耳聰目明。

王維能與任何人都處得來,是因為他懂得放下身上和心上不必要的雜念與累贅,處理事情時只是處理事情,與人交只是與人交,都是真誠而又簡單的。他不計較得失,不在意得失,得失自然不會找上它來讓他夜不知寢食不知味了。

但是小事不計較,大事可不能糊塗。比如「安史之亂」,安祿山佔領長安,他被迫接受了偽職,內心卻仍然忠心於大唐王朝,當時寫下的《凝碧詩》就真實地表達了這種情感。雖然人有懦弱的時候,但一定不要違背了自己的良心。因為世事無常,我們無法靠追逐外物而獲得滿足,只求自己無愧於心,任何事心安理得就夠了。

王維因為從小與佛結緣,人生沒有大的起落與衝突,總體來說仕途還是挺順利的。這本《網.王維》主要是從他的佛學思想上來解讀王維。與神會相遇,在輞川置業是王維精神重大的轉折點,我們從小熟讀的王維詩幾乎都是王維在輞川居住的時候寫的,那些詩看似淺顯卻另有深意,夠我們咀嚼一輩子的了。

相關焦點

  • 《終南別業》這首詩,是王維42歲的作品,景中有情,充滿詩趣禪意
    下面我們讓來鑑賞陳王維的《終南別業》!《終南別業》 王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二)禪味哲理首聯:《終南別業》一詩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一聯可以真正宣告:詩人的人生觀已由入仕為官轉向歸隱山林。
  • 詩歌賞析:詩佛王維的灑脫人生——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王維所寫的詩,不僅是寓情於景,更是借詩言志、借文明理02 點評:要了解這首詩所蘊含的哲理思想,需要先了解詩人王維的人生經歷、思想觀念。王維早年狀元及第,是一個大才子。得到朝廷的重要,仕途節節攀升,所以此時的詩人思想積極、人生得意。
  • 讀王維的《終南別業》,感悟另類人生境界
    我們談笑風生,流連忘返,以至於忘記了回家的時辰。三人到了中年的時侯,雖然不能像王維那樣一邊做官一邊還能做隱士,吃齋念佛,陶陶其中。但我們可以靜下心來,回顧回顧從前,打算打算以後,該忘記的忘記,該惦記的惦記。我們可以定下心來,為了自己的家庭,為了自己的以後,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傾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 這部《蝴蝶效應3:啟示》告訴我們,不要去幹預別人的人生
    不停回到過去改變自己的人生,卻一次次弄巧成拙。再加上四版不同的結局,可以說是對於「蝴蝶效應」最完美的詮釋了吧。《蝴蝶效應3:啟示》如果說《蝴蝶效應》是在告訴我們不要試圖去改變已成定局之事、做事之前深思熟慮的話,那麼《蝴蝶效應3》的重點則放在了不要幹預別人的人生上。
  •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終南別業》王維
    我們不必吃齋奉佛,但我們可以恬淡輕悠。如果在繁華中找不到快樂、找不到自由,那麼,何妨遠離人群,去向遠方。人生本就是無定的旅程,此處葉落,彼處花開;此處風雨,彼處睛好。或許,只須轉身,就能看到斜陽向晚、月滿西樓。王維隱居的輞川別墅,原為宋之問的別墅。王維得到這個地方後,完全陶醉於那裡的田園山水。他在《山中與裴秀才迪》中說:「足下方溫經,狠不敢相煩。
  • 中國首位女天文臺臺長葉叔華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今年已經91歲高壽的葉老給我們什麼樣的人生啟示呢?(一)從葉奶奶的名字葉叔華可以看出,「叔」,排行老三的意思,想必葉奶奶出生於書香門第,難怪葉奶奶會喜歡古文。從小就喜歡古文的葉奶奶卻被父親告知現在正在打仗,古文可能支撐不了她以後的生活,葉奶奶想了想那就學習數學吧,以後當個數學老師也好。
  • 大唐詩人王維的一生
    偶一閒居抑或久坐,撫琴或品茗,賦詩還是作文,那影響就如清溪林壑裡的負氧離子,浸潤我們的呼吸,鼓動著我們的血脈,憑著那唐的詩歌我們驟然感覺美好起來,幸福起來。細觀那大唐氣派,風格迥異,氣象萬千的,黑壓壓也烏沉沉,或嘯或吟,或悲壯地扯著嗓子呼喝著,或鬱郁地自怨自艾。種種詩興,又種種詩滅。
  • 人生的寬度,廣度,深度
    人生如海,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優點,我們要汲取各人的優點,博採眾長,揉和進自己的個性,形成獨一無二的你。淡淡妝就是這樣一個漢家姑娘,以一顆清寧的心面對人生,素心翩躚,一方泥土,粼粼雨露,熠熠陽光下起舞。做任何時都要有安全係數,記得建築學院的趙老師給我們上力學課時說,能承受八級地震的房子,要設計成能抗十級地震,做任何事都要留有餘地,不要偏激。廣交益友,生命就有了寬度。 人生是一種修行,我們要不斷的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修養人格,就可以心正,心輕,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若想改變這個世界,先改變好你自己。
  • 人生不如意時,要記住王維這句10字禪詩,助你走出困境
    阮籍與劉伶這種人生態度,實際上是非常不可取的,人生再苦再難,總有過去的時候,而對待人生困境的態度,不應該是垂頭喪氣和生無可戀,而是要打起精神來,將窮途末路也視為一種風景。這就如同詩佛王維《終南別業》中的那句禪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 欲望是人生的本性,是一種能量,隨心所欲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我們姑且不去評論他內心的真假,畢竟他肯定已經完成自己之前的目標了,現階段的目標肯定就沒那麼簡單了。那麼為什麼人有無止境的欲望呢?我們嘗試從人的生理上分析一下。那麼人生中的這些欲望能全部滿足嗎,有些人可能很幸運,在有生之年可能可以滿足所有欲望,但是還有一種出自生理上欲望危機,就是滿足欲望後的快感,會讓人不斷去繼續追求,欲望的快感是由於腦部分泌多種激素,令人有愉悅的感覺,有的人如果控制不住自己,就會形成隱,例如性癮,賭癮,菸癮,毒癮,酒癮,遊戲隱,等等。
  • 東漢名士隱逸的類型眾多,為何郭泰最終會選擇「不仕不隱」這種?
    他因「不仕不隱」的獨特風姿,而在當時享有盛名。那麼,何為「不仕不隱」呢?簡單來說就是:不出仕,所以官府闢召,他從來不應命,但是也不隱逸,而是選擇閉門授徒,然後通過這種方式達到影響朝局的目的。郭泰的這種為仕方式,可謂是「獨樹一幟」!東漢後期隱逸名士的分類東漢中後期以後,東漢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朝堂被攪和得烏煙瘴氣。
  • 本是青燈不歸客,卻因濁酒留風塵,十首禪意詩,十種人生大境界!
    可是,人生如逆旅,誰都不是天生的勇者。任何一顆心靈的成熟,都必須經過挫折的洗禮和孤獨的磨鍊。年輕的時候,我們在跌跌撞撞中摸索著前行,逐漸走向成熟;待到成熟時,我們卻已不再年輕。一路走來,有迷茫,有堅持,有徘徊,甚至還有倒退。但是不論怎樣,我們總能在峰迴路轉處看到最美的風景。因為,塵世對誰都是一樣的,都有風起雨落,都有潮來潮湧,都有黑暗黎明和日月星辰。行走在塵世,什麼都重要?
  • 為什麼我認為王維的《山居秋暝》是最美的詩?
    本人雖然喜歡詩詞,但畢竟精力和時間有限,涉獵不多,而中國的古詩詞又浩如煙海,我只能:就我所知,就我所感,就我所喜好,推薦我認為的一首最美詩詞,這首詩就是唐朝王維的《山居秋暝》。接下來,我們先看看原詩是怎麼樣寫得,再來探討這首詩到底美在何處?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一種情懷和心境?
  • 閒話王維的《鳥鳴澗》一詩
    我們感覺到,深山幽林中有靜觀默會的王維,有彈琴長嘯的王維,有迴光返照的王維。《鳥鳴間》用「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短短二十個字的詩歌營造了一個寧靜幽美、光潔素雅的廣闊意境,這裡有桂花飄香,無聲無息;有明月升空,銀輝四射;有山鳥驚飛,鳴聲不斷;還有春山空曠,安祥、寧靜。更重要的是,這一切全在乎於詩人的一份閒心,一雙慧眼。
  • 人生感悟的好句子,十句話告訴你人生的真諦(有深度)
    人生,其實就像一片茶葉的旅行,滿載而歸時,擇一處清幽,斟一盞芳茗,細看一撮茶葉在滾燙的熱水中歷練、翻滾、漸漸舒展,最後沉落杯底,在一遍遍地衝泡之後,逐漸恢復到平靜真實的過程。人的生命曲折往復,猶如這杯中茶葉,無聲舒展,淡然收尾,沉靜,清苦,那味蕾上的澀澀清香是生命的滋味。2. 人生苦短,用心生活。
  • 大唐伶人——王維
    這其中,就有王維。大唐文壇裡,他是詩佛;大唐政客中,他是伶人。王維成名早,這是整個公認的事實。九歲時,別的小朋友還在騎馬鬥草,王維已經成了詩、書、畫、樂的行家。他朗朗如春月柳,一襲白衣彈著琵琶,可以成為許多思春少女夢中佳話。而這樣一位本可以靠顏值的天才少年,偏偏要靠才華。十五歲時,王維背上行囊去京城應試。就住在高官貴族附近的崇仁坊。
  • 最速降線問題對人生的啟示詳述
    我們都知道,連接AB的直線,是距離最短,但不一定是時間最短。而伽利略說這應當是一條曲線,這固然對,但到底是一條什麼樣的曲線,這直到伯努利時代才徹底解決,這條曲線就被從此命名為最速降線。拋開數學問題,很多人都能從最速降線問題中找到對人生的啟示,比如從一點出發,要達到目標,直接過去卻往往不是最快的方法,反而是曲線救國式地繞一下必然更快。
  • 人生靠的是……
    」他的人生便是如此。4歲時,他就躲在桌子下思考人生了;小學3年級,便立志要當漫畫家;9歲那年,他把整個村子裡能找到的書,都找來讀了一遍,門門功課100分,簡直是個天才。別人都在複習備考,他卻一身輕鬆,把自己的4張畫稿寄給出版社。
  • 自我認知——是對人生與人性的最好啟示
    人生最大的困惑、最不容易做到的在於「自我認知」。很多人都會問同樣的一個問題;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也許有更多的理由可以闡述人生的意義,大多只不過是鸚鵡學舌。無論怎樣的闡述,看似有意義,實則是一件無聊而又無趣的事情。人生無論有怎樣的目標與追求,只有自己體驗到的所有生命內容、才是人生的意義。「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 東漢隱士為何會選擇「不仕不隱」?是內心的矛盾與儒道兩家的融合
    他這種「不仕不隱」的處世方式,其實和當時的社會有著重大的聯繫。在東漢時期,前期尚且還遺留著點光武中興的餘風,但是隨著外戚專權,朝廷開始混亂不堪。漢和帝時期,威為了制衡外戚,他啟用了宦官,這就導致了東漢中後期一直飽受外戚和宦官兩個禍患的侵擾。而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士子們有的選擇入世,救國於危亡,施展自己的平生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