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是人生的本性,是一種能量,隨心所欲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2021-01-12 v雷電風v

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很多追求,很多目標,很多欲望,最大的目標莫過於成為一位億萬富豪。這樣就可以滿足人生的很多欲望。達成很多人生的夢想。但是,當你成為億萬富豪後,滿足了之前的欲望後,是不是就完成人生的裡程呢,當然不是,因為,你又會有更多的目標,又會有新的欲望,正所謂欲望無止境。

王健林被採訪時候說過,自己剛創業時,人生目標希望可以賺錢賺夠1個億,也就是一個億後人生別無所求了。不過他說很快一個億的目標就已經實現了。怎辦?環顧一周,原來自己一個億也不是很富有,還有幾十個億的人,一百個億的人在前面,而且自己還有大把機會,大把項目等著自己,最後一個億對於他來說也就是一個小目標了。

馬雲在撒貝寧節目上說,「自己對錢沒興趣,最開心的日子是一個月拿幾百塊的時候。」我們姑且不去評論他內心的真假,畢竟他肯定已經完成自己之前的目標了,現階段的目標肯定就沒那麼簡單了。那麼為什麼人有無止境的欲望呢?我們嘗試從人的生理上分析一下。

先來看看我們人在生活中有什麼需要,我們從網絡上搜索了一段話,

第一層次是生理上的需要;第二層次是安全上的需要;第三層次是感情上的需要;第四層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層次也是最高層次的欲望,是自我實現的需要,也就是人能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成為自己「希望成為」的那個人。

人的欲望就是需求.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

那麼人生中的這些欲望能全部滿足嗎,有些人可能很幸運,在有生之年可能可以滿足所有欲望,但是還有一種出自生理上欲望危機,就是滿足欲望後的快感,會讓人不斷去繼續追求,欲望的快感是由於腦部分泌多種激素,令人有愉悅的感覺,有的人如果控制不住自己,就會形成隱,例如性癮,賭癮,菸癮,毒癮,酒癮,遊戲隱,等等。

為什麼成隱,我們再來看看網絡上這一段:物質成癮原理是通過影響人類的中樞神經系統而達成的,人類的精神活動諸如知覺、思維、情感、意志行為等都是由中樞神經系統完成的,長期使用某類物質就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與結構的改變為,從而上癮。從神經生物學觀看,行為成癮、藥物成癮有著共同的生物學機制,在個體易感素質的催化下反覆從事,經由外部行為刺激而引起大腦內部生理狀態失衡,導致成癮狀態的出現。因此,欲望的過度追求就可能成隱。不是所有的隱都是壞事,例如,運動隱,看書隱,等等,我更希望自己可以有個賺錢隱,呵呵。

老子說:「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欲望是激發出來的,你滿足了之前的欲望,自然會激發新的欲望。又或者我們生活在群體社會,離不開社會因素的影響,因此欲望不滅。有人認為,欲望是一切罪惡的化身,因此要遠離欲望,佛教尊崇無欲無求,因此選擇出家方式遠離煩囂。道家則為了不產生過多欲望影響自己的修煉,大多選擇生活在深山老林,遠離社會激發欲望的因素,不過修煉成仙也是他們的一種欲望。

我認為,欲望是一種能量,是構成身體粒子的屬性,是人生的本性,欲望可以驅使身體的行動,一切身體的行動都離不開能量,能量的大小會受外界影響,這就是為什麼激將法可以使行動更激烈,更堅決。我認為每一個人都有欲望,這是身體粒子能量的體現,只不過有些人可以壓制粒子能量的大小,令到欲望不強烈。或者這就是佛教,或道家他們修行的目的。

欲望並不是都是壞事,它是我們人生的動力,你想像一下真正沒有欲望的人生會是怎樣,一潭死水,了無生氣,行屍走肉,感覺離死亡不遠,(不是映射任何人,只是個人觀點)。我相信再偉大的人,再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或者好聽一點叫願望。隨心而行是人生的真諦,隨心所欲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本文章為作者原創作品,請勿抄襲)

相關焦點

  • 葉朗:精神境界與審美人生
    張先生對精神境界的論述,可以看作對馮先生論述的一種補充,把他們的論述融合後,可以得出一個比較全面的看法:「境界」就是經常講的人生境界或者精神境界,是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包括馮先生說的覺解,對宇宙人的了解和對自己行為的自覺,也包括張先生說的感情、欲望、志趣、愛好、嚮往、追求等等,是濃縮一個人的過去、現在、未來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體。
  • 佛教的人生欲望觀——陳兵
    生的欲望,無疑是維持人生存的最根本的食糧,「人生,人生,把人與生連綴成詞,是頗富深意的。欲生,大概就是人類最根本的欲望吧!」[1]當失去這種欲望時,人就會自殺。然對此根本欲望,諸家心理學頗少言及。四食中後三種,通於三界一切眾生,色界以觸食為主,無色界當以識食為主。
  • 人活著不要去爭搶什麼,不爭不搶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句句精闢)
    此外,這種不爭,除了避其鋒芒外,還體現了一種胸懷、一種自信。人爭都是不自信,怕別人拿走;對未來充滿信心和追求才讓,你想拿就拿,反正我有的是。做人應該:不攀不比,不爭不搶,不驕不躁,不卑不亢,這是一種做人的態度。人生,爭贏了如何,吃虧了又如何?
  • 大氣,是一種人生境界
    大氣是一種人生境界,是一種信仰格局,需要不斷培養才能養出自己的大氣。你大氣是一種對生活,對世界對人性所持的一種態度。一個人有沒有大氣是裝不出來的。無論是風平浪靜,還是疾風驟雨,即使再大的困難,大氣的人總有一種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氣勢和風範。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何謂「從心所欲不逾矩」呢?從心所欲,是一種人生的一種大境界、大自由,是對世間的大起大落淡然看待的表現。只有遵從自己的內心,並能夠對世間萬物作到心止如水的人,才算是真正領悟了這一人生境界。
  • 上善若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上善若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水為至善至柔,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人生之道,莫過於水。水有千萬種的風情,看你喜歡她的是哪一種。我喜歡她潤物細無聲。
  • 道家中人心性修煉最高境界是什麼?
    修道之人的人生境界等級人生之境界,在於人之自我創造,創造之目的,在求完成其人生。循一定之規範,求得自我之正確修養,精進不已,自能達到人生修養之最高境界。功利境界,亦可稱之為凡夫境界。人類大都為物塵所蔽,為名利所陷,生於斯,死於斯,代代相傳,愈陷愈深,靈明盡喪,幾難有人迷途知返,能毅然超脫功利境界者,深可嘆也!進而入於道德境界。主在能解脫功利境界、物質境界之束縛,盡心盡性、立德養氣以修道,使氣質變化,超世獨立,動心起念,不墮凡俗觀念中,保其本性靈根(即聖人種子),全其天真,即是聖人。
  • 錢穆:讀五類書,培養人生情趣,拔高人生境界
    社會上甚至有很多人怕做人了,他覺得人生乏味,對人生發生厭倦,甚至於感到痛苦。譬如:我們當教師,有人覺得當教師是不得已,只是為謀生,只是枯燥沉悶,挨著過日子。但當知:這非教師做不得,只是他失了人生的情趣了。今試問:要如何才能扭轉這心理,使他覺得人生還是有意義有價值?這便得先培養他對人生的情趣;而這一種培養人生情趣的工夫,莫如好讀書。
  • 中國人的人生最高境界
    錢穆主「天人合一」、南懷瑾論「人生最高境界」則說:「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儒道佛同主改變自己佛家主慈悲為心,改變自己和內心融合,有六道輪迴:天、人、魔、地、餓鬼、畜生六道;道家主「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餘。
  • 簡單主義人生態度,讓生命復歸真實
    簡單主義人生態度,即要簡單為人,簡單做事,簡單生活,摒棄冗餘的奢求貪慾與妄想,卸掉一切面具偽裝與外衣。這並非意味著活成苦行僧般的生活姿態,而是對複雜紛繁的人生價值的提煉與升華,是對多元社會生活的打磨與創造。由此一來,我們將收穫一種輕鬆自如的生活方式,一種樸素簡潔充滿靈性的生命體驗。
  • 激活生命美的能量,用生生不息的能量擁抱生命,達到美的人生境界
    一切美的事物,擁有和發散的強大磁場,作為一種能量形式,無不能予人愉悅、予人平和、予人愛的光芒,甚至予人達到無我忘我之境,會改進和淨化人的心靈,被一種美妙絕倫的感受所徵服,創造一種精神氣氛。人們常講「美讓人怦然心動」,這個「心動」就是內心中美的本源啟動能量的一瞬,是客觀美被激活賦予生命的一瞬,是沉寂美被喚醒散發光芒的一瞬。
  • 人生就是追求更高能量等級
    決定一個人意識能量層級的關鍵因素是這個人的社會動機和心靈境界。只要是你自己選擇的,沒有哪種意識境界會有對錯之分,只有能級高低的區分。努力不要讓你的自我被打上某個境界的標籤,除非你現在正處在驕傲的層次上。 當你偶然體驗到更高的境界後,你就知道自己下一步該往哪走。每一步都需要不同的解決方案。但如果你沒能事先掌握基礎部分,也無法衝上更高的境界。 甘地曾是個律師。耶穌曾是個木匠。佛祖曾是個王子。
  • 陰陽哲學探索系列之八十四(以人生境界為例)
    一個人生經歷如果是見過抗日戰爭的,其肯定會對抗日題材的作品非常感興趣;一個下過鄉的人,一定會對文革時代的題材可能會感興趣;一個在海外留過學的人,一定會該國的風土人情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個性格相對比較孤僻的人,可能會對思維層次的,或者想像相關的東西非常感興趣的。
  • 6個認知層級要點,喚醒你的人生,覺知開悟,提升境界!
    此時,最好的方法就是控制自己,消減欲望,降伏心魔。2,適度釋放所謂的自律就是一種適度的控制,這個度要把握好,即我們雖然控制,但不壓制自己的情緒,不對自己的內在實行專制。從人的心理看,過度壓抑和過度控制都是不好的,過度壓抑自己,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會讓自己變得失去自我判斷,變為周圍世界的盲從者,如同一個木偶一樣被人操控著生活。
  • 叔本華:所謂輝煌的人生,不過是欲望的囚徒
    所謂輝煌的人生 不過是欲望的囚徒 叔本華 人類所能犯的最大的錯誤
  • 人生就是追求更高能量等級 (測你的能量等級)
    決定一個人意識能量層級的關鍵因素是這個人的社會動機和心靈境界。只要是你自己選擇的,沒有哪種意識境界會有對錯之分,只有能級高低的區分。努力不要讓你的自我被打上某個境界的標籤,除非你現在正處在驕傲的層次上。當你偶然體驗到更高的境界後,你就知道自己下一步該往哪走。每一步都需要不同的解決方案。但如果你沒能事先掌握基礎部分,也無法衝上更高的境界。
  • 蘇軾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不少人卡在第二界
    蘇軾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不少人卡在第二界追求人生價值的正確方式是怎樣的?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對於每一個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生物,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不管你這輩子活得好與壞,你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無法修改的。最近網上不知怎麼開始流行這樣一句話「我聽過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也就是說,《道德經》中講述了許多的人生智慧。但是其中最大的智慧,既不是上善若水,也不是知其雄守其雌。那麼,哪句話才是老子所要表達的人生最大的智慧呢?談到這個問題,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無為。當一個人達到無為狀態時,的確天下莫能與之爭,也能無堅不摧,無物不破。但是那種狀態,已經是「道」的境界了。同時,也因為無為,所以才什麼都能為。《道德經》中講的為人智慧,卻不是這句。
  • 生命的最高境界
    一提起它,我們就會想起:人生的境界,婚姻的境界,教育的境界,生命的境界……不知不覺間,我們好像都在追逐著某種境界。那麼,境界究竟是什麼?很贊同一句話:「境界,是一個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也是一種自我修持的能力,體現了一個人的修為與素養。」以下這些境界,你都達到了嗎?
  • 解密《道德經》:我獨異於人,人生最高境界是素與簡
    他從一個平凡的人,活到了人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人生活到極致,最終不過是素和簡,他可以,我們也可以。二如果說生活是一個大染缸,娛樂圈兒無疑就是那個最濃墨重彩的一批,你方唱罷我登場。你看他起高臺,你看她大廈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