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

2020-12-04 人生智慧全解讀

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

何謂「從心所欲不逾矩」呢?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篇》,所謂「從心所欲」,說的就是,要以一顆真心做人,順從自己的心意和愛好,做一個真實坦率,無所偽飾的灑脫之人;所謂「不逾矩」,指的是堅守自己的底線,遵循法理人心,遵循倫理良知,再瀟灑也不能損害他人或者社會的利益。

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就是強調,人要順心而為,這並非是做思想上的奴隸,而是明心見性,順乎自然。同時,從心所欲,還必須培育自己的純情正欲,也就是「培純真之情為清心,育正當之欲為寡慾」,勤於自省,循序漸進。

從心所欲,是一種人生的一種大境界、大自由,是對世間的大起大落淡然看待的表現。只有遵從自己的內心,並能夠對世間萬物作到心止如水的人,才算是真正領悟了這一人生境界。

如果說,「從心所欲」是每個人都想要的,那麼,孔子所說的「不逾矩」就對人提出很高的要求了,這裡的「矩」包括明的矩、暗的矩、成文的矩、不成文的矩,很好地認識和適應這些「矩」,才能夠知道自己有沒有逾越它。

其實,「從心所欲」並不難,難的是在「從心所欲」的同時,還要做到「不逾矩」。只有「不逾矩」,「從心所欲」才更具有意義。我們常說的「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是不逾矩的最好體現。

來看一個故事:

從前,有兩個人一同到山上的樹林中去砍柴,這天,他們在砍柴的過程中竟然發現了一罐金燦燦的金子,這兩個人都喜不自勝。

隨即,兩個人都冷靜了下來,他們開始討論如何帶走黃金。其中一個人說:「現在路上人多,如果我們現在把金子拿回去的話,很有可能被人盯上。我覺得還是晚上等天黑以後再拿回去比較好。為了以防萬一,我在這裡看著這罐金子,你回去拿些吃的過來,我們等到天黑了,再把金子拿回去分了,你覺得怎麼樣?」

另外一個人一聽,覺得他說得有道理,就照他說的辦了。

然而,留下的那個人盯著那些金子,欲望萌動了,他想獨吞那些金子,心裡早就超越了道德的底線,他起了殺掉那個人的念頭。而回去拿飯的人也對那罐金子產生了覬覦之心,他也想一個人擁有全部的金子,於是,他在拿給那個人的飯裡下了毒,拿著飯往樹林裡走去。

誰知,拿飯的那個人前腳剛到,後腳就被留守的那人用木棍打死了。隨後,留守的那個人高興地端起飯,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僅僅一會兒功夫之後,他就腹痛如絞,陷入了垂死的掙扎之中。

從心所欲易,而不逾矩則難!對於沒有主人的金子,這兩個砍柴者想分了這罐金子,這是他們的欲求,無可厚非;然而,他們為了這一罐金子萌生出了謀財害命之心,則逾越了為人處世的「矩」,所以,他們也只能落得自食惡果的下場。

對於真正有有智慧的人來說,他們永遠保持著心智的清醒和空明,他們知道什麼是自己應該追求的,什麼是自己應該放棄的,還有什麼是自己不能逾越的。

從心所欲是一種狀態,不逾矩是一種規範,做到二者的完美結合,人生才能達到沒有煩惱、沒有疑惑、順遂本意而不違反規矩的最高境界。

當代社會,紛繁複雜,我們需要「從心所欲」,這樣才能在這個世間擁有隨心、隨性的瀟灑。與此同時,我們更需要「不逾矩」,只有將自己的行為定格在一定的底線內,才能不至於因為疲於奔命而飽嘗得不償失的苦果。

人,是社會當中的人,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從心所欲的隨性,但也都應該有自己堅決不能觸碰的底線,如此,才不會為這個世界中的紅燈酒綠所累,才能保持內心的清靜與安寧。(百家號獨家內容)

相關焦點

  • 股市交易的最高境界,一定是「從心所欲不逾矩」
    交易的最高境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中的第4章。 這是偉大的孔子自述其人生思想境界進階過程。
  • 詩譯英法許淵衝 從心所欲不逾矩
    2010年,他獲得中國翻譯協會頒發的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2014年,他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的「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許淵衝至今筆耕不輟,新著迭出。而我之所以受到邀請為許淵衝老先生點讚,是因為許先生是我的老同鄉、老師長、老前輩。   許淵衝和我都是江西南昌人氏。許先生曾經說過,他讀的小學是全市最好的小學,中學是全省最好的中學,大學是全國最好的大學。
  • 思想者|張自慧:孔子將人生分為六個階段,為何一以貫之的是這個字?
    在我看來,這種「韌性」肇始於中華先民的理性早慧,而這與儒家所尊崇的禮樂文化關係密切,與孔子所遵奉和倡導的「禮」與「仁」不可分離。今天的演講,我將圍繞「孔子之禮與成人之道」這個題目,與大家做分享交流。「周孔之道」與孔子的「禮樂人生」人們常說,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中國文明是「禮樂文明」。
  • 中國人的人生最高境界
    錢穆主「天人合一」、南懷瑾論「人生最高境界」則說:「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儒道佛同主改變自己佛家主慈悲為心,改變自己和內心融合,有六道輪迴:天、人、魔、地、餓鬼、畜生六道;道家主「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餘。
  • 錢穆:讀五類書,培養人生情趣,拔高人生境界
    但其中大多數,全不為人所記憶,只是歷史上有他一名字而已。哪裡有讀書專來記人姓名的呢?做皇帝亦尚無價值,其餘可知。中馬票固是不足道;一心想去外國留學、得學位,那又價值何在、意義何在呀?當知論做人,應別有其重要之所在。假如我們誠心想做一人,「培養情趣,提髙境界」,只此八個字,便可一生受用不盡;只要我們肯讀書,能遵循此八個字來讀,便可獲得一種新情趣,進入一個新境界。
  •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共產黨人最高人生境界
    原標題:「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共產黨人最高人生境界 核心閱讀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短短八個字,言簡意賅地道出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世界的辯證法,提綱挈領地詮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鮮明體現了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成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精神族譜的最新表達。
  • 風化,孔子認為教育的最高境界
    孔子認為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說教,而是「風化」。教育的低級境界是制定規則,比如我跟小孩說,你不許幹這個,不許幹那個,這只是定規矩,而帶著孩子做什麼,或我們為人處世的風範對孩子才更重要,風化,不是說教,而是像風一樣一點點輕拂你,像雨一樣一點點浸潤你。
  • 孔子識人術,記住12個字,三重境界,看人再不會走眼
    中國有一句俗話「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看一個人的品行,如果沒有一套方法,很容易看走眼。古聖先賢孔子給我們提供了一套觀人的方法,一句話12個字,「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記住了,看人再不會走眼。
  • 人生三大不幸,孔子全佔其二,另一不幸竟是被妻拋棄
    古人常說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喪父、中年喪偶、老年喪子,這三大不幸發生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都可以說是一個人所不能承受之痛,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發生在孔子身上的這種不幸。孔子孔子的第一大不幸:少年喪父。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原宋國人士,為避宋國戰亂逃到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在那裡定居,任職陬邑大夫。《孔子家語》記載,叔梁紇最先娶了施氏,一連生了九個女兒卻沒有一個兒子。
  • 錢穆:讀這五類書的人,境界自然不一樣
    因為在書中可碰到很多人,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好做你的榜樣。他們是由千百萬人中選出,又經得起長時間的考驗而保留以至於今日。像孔子,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年,試問中國能有幾個孔子呢?又如耶穌,也快達二千年;其他如釋迦牟尼、穆罕默德等人。為什麼我們敬仰崇拜他們呢?便是由於他們的做人。當然,歷史上有不少人物,他們都因做人有獨到處,所以為後世人所記憶,而流傳下來了。
  • 南宋詩人的這首「失眠詩」,只有28字,卻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孤獨是人生的一種常態,與生俱來,無法迴避。第一種和第二種孤獨很心酸無奈,卻也是塵世最常見的孤獨,而第三種是很多人嚮往的境界。可惜,三千繁華,又有誰能真正看透呢?今天給大家講的這首詩也是關於孤獨的,寫於詩人被放鴿子後,只有28字,卻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 葉朗:精神境界與審美人生
    宋代哲學家朱熹,引用一句詩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這句詩中的孔子,可以作為人的代表,意思就是說:沒有人的宇宙,只是一個渾沌,一個無明的宇宙,對每一個人來說,對宇宙人生的覺解不同,宇宙人生對於他的意義也不同,這種宇宙人生的意義也就構成了每一個人不同的境界。  不同的人可以做相同的事,但是根據不同程度的理解和知覺,這件事對於他們可以有不同的意義。
  • 論孔子四個方面的修為,這四個維度可以看成是對人生的覺醒!
    我們都知道孔子的修為極高,給後人學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孔子說:心中的志向是「道」,立身的根本是「德」,做起事來以「仁」為依據,暢遊在「藝」的各個領域。人的一生應該怎麼度過?這個問題太大,孔子給了四個方面的修為。
  • 生命的最高境界
    一提起它,我們就會想起:人生的境界,婚姻的境界,教育的境界,生命的境界……不知不覺間,我們好像都在追逐著某種境界。那麼,境界究竟是什麼?01人生的最高境界沉得住氣彎得下腰抬得起頭正所謂:熟谷常彎腰,智者常低頭。
  • 作繭自縛與破繭成蝶的人生之路
    很多人覺得自己的人生很迷茫,不知道究竟該如何去度過?也搞不清楚人生的意義究竟何在?想要「更好的自己」卻不知如何用力?健身、讀書、旅行、日光浴、等等等等…… 這些我們所謂的「修身養性」到了最後,要麼停留在表面,要么半途而廢。
  • 每天一點國學:下學而上達,孔子這句話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雖然孔子並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其「恢復禮制」的政治抱負,但這並不妨礙他「有教無類」的平等教育主張,把以往貴族專有的文化公開傳授給平民雖然孔子並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其「恢復禮制」的政治抱負,但這並不妨礙他「有教無類」的平等教育主張,把以往貴族專有的文化公開傳授給平民,開創了文明發展的重大革新。以火種延續的方式,把匡扶社稷的救世宏願交給後人去完成。孔子教化世人是手段,目的是創造一個完美的社會體系。
  • 蘇軾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不少人卡在第二界
    蘇軾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不少人卡在第二界追求人生價值的正確方式是怎樣的?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對於每一個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生物,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不管你這輩子活得好與壞,你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無法修改的。最近網上不知怎麼開始流行這樣一句話「我聽過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 易經大智慧:一個人的運勢跟吉兇沒關係,關鍵是能否知道這2個字
    中華民族,一直都是以易經文化作為根基的民族,不論是老子《道德經》中的道,還是孔子所提倡的仁,又或者是程朱理學的思想,都脫離不了易經的思維體系。所以古人就說「易是大道之源,群經之首」。真正懂易經的高手,通常都不會把吉兇放在嘴邊,這和孔子說的「善易者不卜」是一樣的道理。那麼究竟什麼是吉兇呢?《易經·繫辭傳》說「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用最簡單的方式來理解,吉兇就說獲得和失去,獲得的可以是財富,也可以是機遇,當然也可以是健康、時間、好運,那麼失去的也同樣是這些。
  • 孔子,一個腳踏實地的實用理性主義者!
    儒家始終把注意力和追求放在現實的人生上面,也就是說,人生的最高幸福和最高境界在此岸,而不在彼岸,儒家追求的是現實理性,而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這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的價值觀和方法論,也是中國人的行事方式。在這個中庸之道中,鮮明地體現了儒家的注重現實的實用理性主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