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共產黨人最高人生境界
核心閱讀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短短八個字,言簡意賅地道出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世界的辯證法,提綱挈領地詮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鮮明體現了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成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精神族譜的最新表達。
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羅馬會見義大利眾議長菲科時談到,我願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八個字底蘊深厚、意涵豐厚,值得深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野下「我」與「無我」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兩種境界:「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有我」與「無我」,可以用來品評詩詞境界,也可以作為衡量做人境界的標準。
在佛家看來,「無我」是指世界一切事物都沒有獨立的實在自體,都是因緣和合而生。道家經典也有類似對「無我」的論述。《老子》有云:「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另外,《莊子·逍遙遊》有「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說法,與「無我」近似。至人、神人、聖人,三者名異實同,都是指破除自我執念、摒棄功名束縛,追求絕對自由、物我相忘的境界。
事實上,先秦儒家也有關於「無我」的論述。《論語·子罕》中記載:「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朱熹認為,這裡的「毋」有誤,應當依據《史記》中的記載作「無」,因為「聖人絕此四者,何用禁止」。這樣看來,「毋我」即是「無我」。《論語》中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能夠杜絕四事:憑空臆測、武斷絕對、固執拘泥、自以為是。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引用了張載的觀點「四者有一焉,則與天地不相似」,因為聖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法則天地,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人,這是儒家修身的目的。天地最大的德行則是「無私」,正如《禮記·孔子閒居》所云:「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不能只想著自己的一己私利,在修為上要「大其心」「志於道」。詩聖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範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體現的就是典型的儒家「無我」思想。範仲淹作為宋學開山、士林領袖,他開風氣之先,文章論議,必本儒宗仁義;並以其人格魅力言傳身教,一生孜孜於傳道授業,悉心培養和薦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園未立」,居無定所,臨終《遺表》一言不及私事,以實際行動彰顯了「無我」的人格境界。
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引用過先賢的一個觀點:「士之品大概有三:志於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於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志於富貴而已者,則亦無所不至矣。」他將讀書人的境界分為三個層次,志於富貴、志於功名和志於道德。宋儒程明道有云:「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以「廓然大公」「物來順應」八個字概括最高明的君子之學。
「我」與「無我」是何關係?曾國藩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中「立」「達」二字的理解是:「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融,行得通也。」類似的,「有我」則立,立志、立得住;「無我」則達,通達、行得通。「有我」好比是圓心,「無我」好比是半徑,畫出來的圓有多大,就看我們立的志向是否堅定、圓心是否牢靠,就看我們的境界格局有多大、能夠把握的舞臺有多大。
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視野下「我」與「無我」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改變世界包括改變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兩個部分。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以改造主觀世界的成果推動客觀世界的改造,協同推進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這是共產黨人肩負的偉大使命。
1835年,17歲的馬克思寫了《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表達了為人類服務的崇高理想:「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不應認為,這兩種利益是敵對的,互相衝突的,一種利益必須消滅另一種的;人類的天性本來就是這樣的: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讚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立志「為人類福利而勞動」,將人類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二者有機結合起來,這是青年馬克思版本的「我將無我,不負人民」。
1951年7月,毛澤東在與湖南第一師範的老同學談話時,說到1912年在湖南圖書館自學的經歷,坦言當時最大的收穫是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圖,震撼之餘不禁感嘆廣大人民的痛苦生活,產生了通過革命來改變社會的使命感,從而「下定這樣的決心:我將以一生的力量為痛苦的人民服務,將革命事業奮鬥到底」。正因為共產黨人不論遇著何事,總是以群眾的利益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因此就能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這就是其事業必然獲得勝利的根據。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是大公無私、樂於奉獻,更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心中有民、一切為民」。中國共產黨人把自己完全融入到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之中,把滿腔激情完全投入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中去,「我」已化在滾滾時代大潮之中。「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這既是「有我」的姿態,也是「無我」的境界。
擔當有為是積極改造客觀世界,寧靜淡泊是積極改造主觀世界。前者要求我們效法乾道,自強不息;後者要求我們效法坤道,厚德載物。「我」與「無我」的辯證統一,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可謂一以貫之,它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滋養。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族譜的新時代表達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止於至善,是中華民族始終不變的人格追求。「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二者都是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缺一不可。「功成必定有我」則敢於擔當,「功成不必在我」則不計名利,二者統一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之中,統一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偉大實踐之中。「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短短八個字,言簡意賅地道出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世界的辯證法,提綱挈領地詮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鮮明體現了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不但要有強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強大的人格力量。」「共產黨人擁有人格力量,才能無愧於自己的稱號,才能贏得人民讚譽。」真理力量與人格力量有機統一,真理靠人格力量增其光輝,人格靠真理力量把其航向。如果用槓桿原理來類比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的話,前者如重力,後者如力臂。理論和實踐都表明,槓桿的力臂越長,撬動真理的力量也就越大,正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恩格斯也曾經說過,槍自己是不會動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強有力的手。「有我」之擔當、「無我」之境界,可謂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人格力量的兩大支點。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出發點在「人民」,落腳點也在「人民」,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人格的鮮明價值指向。「思想境界提高了,道德修養加強了,對個人的名譽、地位、利益等問題就會想得透、看得淡,知所趨、知所避、知所守,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困、不為情所惑,就能自覺把精力最大限度地用來為國家和人民勤奮工作,而不去斤斤計較個人得失,不去利用手中的權力牟取私利。」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話,可謂是對「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生動解釋。馬克思恩格斯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中國共產黨的興起,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搞新民主主義進而搞社會主義,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衡量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作為黨的幹部,就是要講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後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為公、事事出於公心,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後私、公而忘私」。「公私分明」就是要不踩紅線、不越底線,這是第一重境界;「先公後私」就是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這是第二重境界;「公而忘私」就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是第三重境界;「大公無私」就是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最高境界。這四重境界,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提升人生境界指明了方向,也為達到「無我」的精神狀態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