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道德經》:我獨異於人,人生最高境界是素與簡

2021-01-08 符號帝國

唯唯諾諾的應聲與威風八面的呵斥,又有多大差別呢?善良與邪惡之間,相去有多遠?都說人言可畏,大家怕的,我也還是怕的;眾人熙熙,皆為名來,眾生攘攘,皆為利往;就在所有人都對名利如享美味,如登上節日的舞臺的時候,我卻願意禹禹獨行,乘風歸去。

對於這段話,我們完全有理由理解為,老子在用《道德經》向世界的告白,是他整個世界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

在洋洋灑灑五千言裡的第20個章節裡,他繼續說道,我就像是人群中的一個怪胎,總是一副蠢笨未諳世事的樣子,甚至是一個還沒有出生的嬰兒。人人都覺得想要的東西太多,我卻僅僅活著已經是負擔,就連呼吸都顯得多餘。

人人都一副精明敏銳的樣子,向四面八方伸出長長的觸角,而我卻縮成一團,悶悶地躲在角落裡。我不喜歡這個花花世界,它對於我來說太紛擾太複雜,我更願意追隨像大海一樣寬廣的大道,就像浩淼無止境的天風。

人人都雄心勃勃蓄勢待發的樣子,只有我願意做頑空裡一顆鄙陋的石頭;在滿世界花花綠綠的美食麵前,我獨異於人,只想像一個嬰兒一樣,醉心於母親的乳汁。

文/希夷

符號帝國獨家原創

人常說,舉起,然後放下。對於已經經歷大半生風雨的老人來說,還有什麼是放不下的呢?恬淡又豐盈的一生,他已經見識過太多的人和事,在周朝那個舉世無雙的圖書館裡,他已經神交過無數有趣深刻的靈魂。

當跨上牛背決定告別的那一刻,他就再也沒有想過回頭,如果不是那個頑皮耍賴的關伊尹,我想,他連這五千個字都懶得寫。就像2000多年後出現在明朝的小老弟王陽明一樣,彌留之際,弟子問他對這個世界還想說點什麼,先生答:此心光明,夫復何言?

對於老子來說,他對這個世界沒有任何的留戀,縱使百年之後籍籍無名,他也毫不在乎;即使是身處大荒山,他也不會感到孤獨寂寞,他早已與天地化為一體,聽得懂鳥語花香,呼吸著春去冬來四季的輪迴。

也正因為如此,老子才會發出如此的感概,在芸芸眾生眼中,他著實是一個異類,與周圍一切都格格不入。某種程度上說,老年的老子,已經超越了人類這個渺小的物種,他的神明早已與宇宙大道合一,只是那副皮囊還沒有壞死,姑且在塵世悠然逗留。

我們全完有理由相信,如果世界真的還有更高級別的生命,老子一定是去了更好的地方,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個世界,對他來說當真就是五濁惡世,汙穢不堪,不管是環境還是人心都太骯髒了。

他已經受夠了,才不願和光同塵,度過了精一澄淨的一生,唯有大道才是值得他嚮往的東西。

不過話說回來,老子也曾經是凡人,與你我一樣肉眼凡胎,甚至比我們更加大智若愚幾分,不過最終經歷了蠅營狗苟的一生,他看透了一切,人身不過是他渡過紅塵浪濤的舟楫,什麼剛健有為,什麼修齊治平,都不重要了。

他從一個平凡的人,活到了人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人生活到極致,最終不過是素和簡,

他可以,我們也可以。

如果說生活是一個大染缸,娛樂圈兒無疑就是那個最濃墨重彩的一批,你方唱罷我登場。你看他起高臺,你看她大廈傾。

娛樂界又像是一座圍城,無數人進來了,被撞得體無完膚面目全非;無數人還在摩拳擦掌,隨時等著削尖了腦袋往裡面擠;城裡面的想出來,決心下了無數次,卻總是無法抽身;城外的想進去,聽過無數的勸告,看到過無數人跌倒,依然心嚮往之,偏向虎山行。

靠段子以生意人身段出道的薛之謙,說自己賺錢就是為了寫歌,人前人後人五人六,也曾經紅極一時聲勢無雙,終究沒經得起幾個故人的撕逼,幾篇長文加上幾張截圖就崩了。

出身學霸演技過人的演員趙立新,前半生一直都沒怎麼紅過,好不容易憑藉幾部質量過硬的作品小有名氣。卻因為知道的太多,說了幾次不該說的話就匿了,刪了微博帳號,各種場合也沒了蹤跡。

趙演員曾經在《聲臨其境》中有過幾次精彩的表演,我最喜歡的,還是《月亮與六便士》的那段配音,當時他扮演的並不是主角,但此後他的人生,很多人的人生,恐怕都會走向一種回歸,像那個主人公一樣,單單為了一種愛好就可以拋下一切,甘願窮困潦倒,也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入世的終點,尚不能脫離肉身的最高境界——素與簡。

明星圈子,很少有屹立不倒的人物,一群在顯微鏡下生活著的人,誰也很難避免遭遇不明就裡的輿論暴力,突如其來的口誅筆伐;無法預料好運何時會降臨,也無力保證什麼時候會猛然跌倒。

這是一個高密度高頻率高風險的行業,即使是平明的日常,也不亞於走鋼絲。

但有幾個人是例外,比如性子剛直的老戲骨陳道明,他說話時誰的顏面都不會考慮,哪怕是多年的好友,名動江湖的名導,錯了就是錯了,絕對會第一時間一分不差地懟回去。

也從來不接看不上眼的本子,不籤亂七八糟的廣告,有戲了就演,沒事兒了就練練字看看書,總有做不完的事情,唯獨不願意去爭什麼搶什麼。

還有與代表作《琅琊榜》主人公命運高度重合的胡歌老胡,平日裡認認真真地發廣告,覺得聚光燈太晃眼,就在最出名的時候漂洋過海去讀書,雖然遠離江湖,從不鬧緋聞,可是江湖裡一直流傳著他的故事。每次有相關人士上了熱搜,大家都不忘捎帶上把他拎出來曬曬。

素簡的人經歷都不簡單,這不是一個可以憑藉悟性就能打通的境界,必須是從紅塵的最低處摸爬滾打過的人,才能有那份風輕雲淡。陳道明是坐了十幾年冷板凳的人,所以才會有如今的氣定神閒;胡歌是經歷過生死的人,所以才能紛繁萬象都看淡。

就像老子,剛出生就是春秋戰國,舉世混戰,人間幾乎找不到一塊淨土。所謂大隱隱於世,為官的幾十年,與其說是老子的仕途,是他的入世經歷,不如說是出世隱居前的熱身。在最繁華的國都裡,在風雲最詭譎的城堡裡,他只是躲在安靜的一角,在無窮無盡書卷典籍的海洋裡徜徉。

當然,作為平庸的大多數,窮其一生,我們都很難達到老子的境界,成為天人合一的聖人,但是那種簡單純樸的心境,還是值得一試的。在某個身心俱疲的午夜,在孤身徘徊的街頭,我們可以暫且屏蔽外界的熱鬧,留一方淨土給自己小憩。

人生啊,做好的時光不是少年,活到極致了是素簡。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不僅如此,老子也談到了一個人應當如何處世。
  • 《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年輕的時候就很厲害
    真正厲害的人,年輕的時候就很厲害,即使沒有大富大貴,但是格局境界已經顯現出來了。從小看大,三歲看老,真正牛的人,年輕時候就很牛。真正厲害的人,從小就厲害。即使那個時候沒有大富大貴,但是格局、境界、眼界已經異於常人了。
  • 《道德經》前言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道」是渾全之樸,「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 葉朗:精神境界與審美人生
    人生境界的品位  人是社會的一部分,只有在社會中,個人才能實現自己發展自己,功利境界的人是求個人的利益,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會的利益。功利境界的人行為是以佔有為目的,道德境界的人行為是以貢獻為目的。  馮先生把人生境界分為四個品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共產黨人最高人生境界
    原標題:「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共產黨人最高人生境界 核心閱讀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短短八個字,言簡意賅地道出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世界的辯證法,提綱挈領地詮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鮮明體現了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成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精神族譜的最新表達。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教育的至高境界是什麼?從道德經中得到的啟示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老子道德經的第二章,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討論一分為二和合二為一的邏輯,還會談到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麼?一種普遍存在的「象盲」現象大家都聽說過,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位國王,邀請幾位盲人一起摸象的故事。
  •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凡事追求簡單
    簡單就是幸福,簡單就是安寧,想要提高生活質量,凡事便求素與簡。所以現在斷舍離才會那麼流行,不只是物品,自己的雜念也要清除。古人云:「大道至簡」,丟掉不必要的東西,才能得到精神上的自由。若想要讓心靈到達更高層次的境界,就要讓生活變得簡單。建議追求簡單的3個方法:1、不再追求完美追求完美是件好事,會讓人們的表現更上一層樓,對自己有期許、有要求。
  • 生命的最高境界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知書先生,ID:svop133】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境界,是一個奇妙的詞。一提起它,我們就會想起:人生的境界,婚姻的境界,教育的境界,生命的境界……不知不覺間,我們好像都在追逐著某種境界。那麼,境界究竟是什麼?
  • 《道德經》裡的道究竟是什麼?真相就在這裡
    跨越千年,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自老子留下《道德經》這部經典著作之後,無數人都在想盡一切辦法去解讀《道德經》,都想搞明白老子所說的道到底是什麼。有人說,道就是道理;有人說,道是規律;也有人說,道是程序,等等,不同的人對道有著不盡相同的解讀。
  • 學習的最高境界,消化到的核心之破譯消化道德經
    昨天分享了把《心..經》消化成一個字,今天分享把《道德經》也消化成一個字,為我所用。一個字「生」。你看這個人懂不懂《道德經》,就看他懂不懂這個字兒。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你一看這兩口子有沒有愛,跟他一輩子講多少我愛你沒有關係,跟你看他們彼此之間有沒有讓對方生出東西。一個女人,這個男人的出現讓她生出無盡的幸福,你都沒講愛她,她已經都沐浴在你的愛裡面了。
  • 道德經;浴火涅槃的人生哲學
    我們書接上回,接著聊道德經,如果說上一章展現了,老子的家國情懷,那麼這一章,就是老子的治國之道,如果上一章,老子要顛倒乾坤,顛鸞倒鳳,那麼這一章,就是毀滅三觀,從塑金身。如飛蛾撲火般壯烈,如鳳凰涅槃般灑脫。呵呵,說的如此神乎其神,那麼究竟老子在本章中,講了些什麼呢!相信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老子的那點故事吧!以下是原文。
  • 《道德經》:一個人,一旦領悟這3句話,人生就會越來越順
    《道德經》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貴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禍福相倚、上善若水等思想不僅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也是照亮我們前進道路,指引我們人生的大智慧在科技發展迅速、物質生活豐富的當今社會,外國人也在追尋心靈歸處。
  • 白巖松:我可以一個月賺2000萬,但《道德經》中這句話讓我放棄了
    他甚至稱《道德經》是他的"生命之書」。剛開始看《道德經》的時候覺得很簡單,看得越多,越覺得不簡單。有人以為我在研究《道德經》,我也不得不反問,我該做這樣的事嗎?我當然覺得該做這樣的事,因為任何好的東西都束之高閣,那麼蘊藏其中的智慧就不可以澤被眾人了。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何謂「從心所欲不逾矩」呢?從心所欲,是一種人生的一種大境界、大自由,是對世間的大起大落淡然看待的表現。只有遵從自己的內心,並能夠對世間萬物作到心止如水的人,才算是真正領悟了這一人生境界。
  • 道德經中是如何定義善與惡,美與醜的?聰明和愚鈍有多少差距呢?
    大家好我是舜緣文化的張詩苓,我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希望古聖先賢的智慧,可以利益到更多的朋友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二十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二十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 《齊善鴻講道德經》: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讓你有更多啟發和思考
    《道德經》的本質是希望閱讀的人可以將其中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然後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生活。以前讀《道德經》覺得裡面的智慧寶貴,但是總是無法全面的應用到生活中。直到我讀了這本《齊善鴻講道德經》。這本書詳細地為我們講解了《道德經》每一個章節的核心要義,沒有晦澀難懂的原文,而是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把老子的智慧,講給我們聽。
  • 解密《道德經》:哪個版本才是原著?主流版本之間到底有何差異?
    實際上,所有現存的道德經版本,沒有一個是老子的原著,多多少少都是經過傳抄、摘選、改動過的。讀道德經,是為了修道悟道,而不必執著於語言文字,道德經的版本眾多,但是都是大同小異,在道和德這兩個核心概念上,是一致的,無論有沒有道德經,無論道德經是怎樣的,都不影響大道運行日月,長養萬物,所以說,道德經的意義,在於指引我們彼岸的方向,但它本身並不是彼岸。
  • 中國人的人生最高境界
    錢穆主「天人合一」、南懷瑾論「人生最高境界」則說:「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儒道佛同主改變自己佛家主慈悲為心,改變自己和內心融合,有六道輪迴:天、人、魔、地、餓鬼、畜生六道;道家主「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餘。
  • 上善若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上善若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水為至善至柔,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人生之道,莫過於水。水有千萬種的風情,看你喜歡她的是哪一種。我喜歡她潤物細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