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一個人,一旦領悟這3句話,人生就會越來越順

2020-12-03 情感鎖匙

《道德經》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貴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禍福相倚、上善若水等思想不僅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也是照亮我們前進道路,指引我們人生的大智慧

在科技發展迅速、物質生活豐富的當今社會,外國人也在追尋心靈歸處。於是,博大精深、蘊含宇宙奧秘的中國古代哲學,便成了炙手可熱的 " 人生導師 "

《道德經》相傳為老子所著,其中最經典的3句話更是蘊含了中國式的生存智慧,領悟透了並在實踐中踐行的話,受益終身!

做人要有水的精神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在老子看來,最高的德性、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具有道的精神:生化、利生。我們都知道「地球上有了水,才有了生物」。地球上一切原始生命都孕育於水。

水是生命之源。水的第二個精神就是「不爭」,能順勢而為。水無常勢,水無常形,道也如此,道不跟萬物爭,而天地萬物無法與道相爭。人要學水的精神,抱著利他、不爭的心態做事,才會如魚得水

要與人為善

老子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就是說,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對待他;不善良的人,我同樣善待他,使人人向善。

很多人對待善也表現出友善,但對待惡或不友善就很容易走極端,比如以暴制暴,以牙還牙,以惡制惡,這樣做不僅沒有緩解暴力和罪惡,還會因為其使用的手段不合理不道德,而產生很多問題。從長遠看,人的自主性和道德準則是跟我們使用的手段和做事的目的都同樣關係密切的。

所以說,不能為了善而使用惡的手段,不能為了自己小我的目的,而損害他人的權益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一個人越是輕易承諾別人越是容易失信,而經常把事情看得容易的人做起來就會遇到很多困難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什麼都能做好,所以輕易承諾別人的人往往是最不靠譜的人。人際交往中真正想幫助你的人一定會認真思考,這忙能不能幫得上,這件事能不能做得好。

這樣的承諾才是真正的 「一諾千金」。還有一些人總是把事情看得容易,「這個不難,那個不難」,但是往往做起來就會遇到很多問題,就是因為自己眼高手低。

老子充滿智慧,語言風趣,是中國最早的哲學家。《道德經》是老子一生思想的結晶,也是一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之書。

不同的人讀《道德經》,也會有不同的理解,每天讀《道德經》的人,人生格局註定會比普通人的更高。

雖然只有五千多字,但它的哲學性,指導性非常的高,西方哲學家研究的終極問題,你都能在《道德經》裡面找到,並且作出了中國式的解答,凝聚著中國智慧,實力不容小覷

因為裡面內容大多是文言文,所以小編把自己正在讀的彩圖全注全譯版本的《道德經》誠心推薦給大家。閒時靜下心來,品一杯香茗,讀一本好書,沉澱自己的心靈,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無字天書」就是沒有字嗎?到底應當怎樣理解這句話
    有人按內容將《道德經》分為《道經》與《德經》,認為《道經》講的是天道,而《德經》講的則是人道。作為人道來說,是一個讓人逐步往天道邁進的過程。而作為天道來說,則是一個往人道逐漸親和的過程。所以中國人非常講究「天人合一」的精神,只要一個人達到了天人合一,就會非常的厲害。
  • 順其自然,會減少很多麻煩。這是坦然,更是一種勇敢!道德經37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 道經部分的最後一章上文中的老王就是不懂得順其自然,非要弄些個花花腸子,現在腸子都悔青了。總有一些事情,你努力了但未能實現,這時你應該學會坦然面對,這是一種勇敢!比如,蘇東坡面對貶謫,官場失利,卻選擇「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坦然地面對,反過來也練就了他超然的人生態度,這何嘗不是一種勇敢!再比如說體育比賽,在眾多的參賽者中,只有少數幾個人可以站在領獎臺上,奪得冠軍更是難上加難。
  • 《道德經》:老子在裡面到底說了什麼?分享10句話為你講解大概
    但是這玄而又玄的《道德經》,又讓很多人對道德經摸不著頭腦,不明白老子在書裡面說了什麼。今天給大家分享10句話,看完你就大概明白,道德經在講什麼內容了。第一句話:《道德經》的來龍去脈《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分上下兩篇。《道經》在前,計三十七章,《德經》在後,計四十四章。
  • 悟透《道德經》第28章中的3句話,你就明白了
    琢磨君專欄——解讀國學經典,弘揚傳統文化,分享人生智慧!關注我,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現代人常愛說「低調奢華有內涵」,還說「低調才是王道」。那麼,什麼是真正的低調呢?其實,很多人是嘴上喊著低調,內心和行為一點也不低調,甚至截然相反。
  • 齊善鴻講《道德經》,看點在哪裡?
    書作者齊善鴻是南開大學教授、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學習《道德經》已經30多年。他的初衷是運用老子的思想智慧以利生活,而非純粹的知識學習,因此他格外關注經文所包藏的「落地的人生智慧」。結合30年來的修行與探索,以及向社會各界人士請教時吸納的精華,他寫下了這本解讀書。
  • 《道德經》經典的5句話,講訴人生大智慧,不愧是「萬經之王」
    現在很多人不愛讀國學了,有些人被洋槍洋炮打怕了,失去了文化自信力,殊不知,外國人正在潛心研究中國的老莊哲學,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經》。一邊是國人輕視下中國傳統文化,一邊是外國人在中國傳統文化找真理,真是可惜,可悲,可嘆。今天給大家講講《道德經》中經典的5句話,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這件事情從側面也說明,孔子一生所講述的,不是如何修道,而是如何做人。老子沒有向孔子闡述什麼是道,卻在出函谷關時,特意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給關令尹,其用意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從歷史看來,《道德經》對於開啟人們的智慧,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
  • 一個人,一旦有了這幾種思維方式,人生會越走越順
    一個人處於順境,還是逆境,不是絕對的。一個心情開朗的人,身處逆境,也會覺得不怎麼痛苦,還能帶著微笑生活,心情「順」的。一個愁眉苦臉的人,不是沒有幸福,是想不通,看不開,參不透。人生本是一場修行,要苦練心智,用智慧看世界。一個人,一旦有了這幾種思維方式,人生會越走越順,是個聰明人。1、凡事都往好處想。
  • 《道德經》透露出人生最好的生活,在於這3個方面,你看下你有嗎
    但人一生中都在追求美好的生活,已然成為千萬人的人生目標。但到底什麼才是美好的生活呢?就像哈利波特這本書,一千個人閱讀,有一種體會;對於這個問題,也是有幾千種不同的答案。每個人不可能是一模一樣的。老子認為,這是一種病態。一旦生病,自己的身體要遭受病魔的打擊,父母家人皆為你擔憂。保持健康,不僅是對自己,也是對家人負責。3.心裡無事《道德經》有言:「致虛極,守靜篤。」意思是盡力使心靈達到虛靜的境界,生活才變得安寧。
  • 牢記這10句話,激發你的自信,人生會越來越順
    具體而言,牢記以下這10句話,激發你的自信,人生會越來越順。1.認識到自信是最堅固的成功基石。自信在奮鬥中的作用,猶如在水泥中加入鋼筋,是成功最艱固的基石,能讓你產生最巨大的力量。2.自信在於後天的培養。
  • 一旦悟透,不愁沒有人脈,人生越來越順
    一旦悟透,不愁沒有人脈,人生越來越順一、誠信定律相互信任是良好溝通的橋梁。俗話說「人心換人心,八兩換半斤」、「信人者,人恆信之」。缺少信任,就不能通心、知心,溝通就不會有好效果,人脈就不可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激烈競爭的現實社會求生存和發展,誠信越來越顯現出了它所特有的魅力和風採,成為人們友好溝通、精心合作、經營人脈,進而成就事業的基石。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不僅如此,老子也談到了一個人應當如何處世。
  • 道德經:大成若缺,不善言辭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就大業
    我們這一生之中一定聽說過無數次「以不變應萬變」這句話,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可以說少之又少,倒不是說人們刻意不去做,而是受到大環境的影響,人們在完成這件事的成功率上似乎總是在不斷減少,當看到身邊的人為某一件事情而不斷努力的時候,似乎這個時候自己「不動」就代表輸在了起跑線上。
  • 《道德經》:為什麼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我們只要去翻閱老子《道德經》第48章原文,就會真正明白這句話的意思。第48章說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老子的意思是:求學的人,做學問的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努力使得自己一天一天增長學識,這就是正確的。但是對於求道的人來說,就要讓自己的慾念一天比一天減少,私妄減少再減少,就可以達到了無為的境地。
  • 領悟道家精髓——道教協會會長解讀《道德經》
    東方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中國文化巨匠魯迅先生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然而,道教的基本經典是老子的《道德經》,道教的最高信仰是老子的「道」。這說明,道教的根柢是闡道論德的《道德經》。據史書記載,《道德經》一書為老子在陝西周至樓觀臺所著。秦始皇因篤信老子養生之道,在樓觀建老子祠,供奉老子像。樓觀遂被道教尊奉為祖庭。秦漢以降,不少道家隱士在此修煉學道,代不乏人。以「黃老之學」而言,老子與黃帝齊名,黃帝為政治代表,老子則為學術代表。以儒道兩家而論,孔子問禮、訪道於老子,喻老子為「猶龍」,發出了「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感嘆。
  • 在這四個方面大氣的人,人生越來越順
    一個人,越窮越要大氣,心懷善良,積極有為,老天也會幫助你。大富大貴的人,不一定是腰纏萬貫,但一定是精神豐滿的人。在以下四個方面大氣的人,人生越來越順。心有多大,人生的舞臺就有多大;心有多強,生命力就有多強。容得下萬物,才能夠讓萬物為你所用。
  • 道德經:看不清別人沒事,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無知,做事要把握尺度
    一個人最大的無知是什麼?最大的誤解就是說自己不夠聰明,看不清人心,看不清別人的心往往是因為你把自己的心也「封閉」了起來。一個人的無知不是你對別人不了解,而是你對自己不夠了解。看不清別人沒關係,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的無知,做什麼事要把握好尺度。《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道德經》和孔子都讚賞水的七種特性,我們能學到哪些人生智慧?
    萬物生長離不開水,滋養萬物而無所求,這就是水的仁慈。言善信,是說它就像一面鏡子,實實在在地照映出事物本來的樣子,遇到了圓形的器物,它就會盤旋流動,你是方形的,它也就就著你的邊緣,變成方形的;如果有阻塞,馬上就停下來,遇到絕壁就會飛流直下,就像鏡子中照出來的影子,於物纖毫畢現絲毫不爽。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升華人生的真理
    道德經本章,透視劉備:知人善任,大智若愚。呂布:力勝群雄,敗給本性。道德經三十三章。老子本章重點倡導:人要自我修養,豐富自己的人生知識。從「知人」和「自知」,「勝人」和「自勝」,引伸至「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以此升華自己的人生格局。老子這幾句經典,在人生中,立身處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 《道德經》七則名言,值得深思
    《道德經》七則名言,值得深思我們都知道,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所著的名為《老子》也稱《道德經》是一部充滿智慧的經典著作,雖然只有五千言,但是裡面的名句很是值得一讀的。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對於善與惡的標準都不一,簡單點來說就是我們認為有善的存在其實是有了惡的對比,而能夠認清善是因為知道了什麼是惡的呢,這只是我們自己的認知罷了,我們要有一顆平等的心,對事對人要過有平常的心,不能過於偏激。二、為學日益,為道日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