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經典的5句話,講訴人生大智慧,不愧是「萬經之王」

2020-12-05 了了讀書

現在很多人不愛讀國學了,有些人被洋槍洋炮打怕了,失去了文化自信力,殊不知,外國人正在潛心研究中國的老莊哲學,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經》。一邊是國人輕視下中國傳統文化,一邊是外國人在中國傳統文化找真理,真是可惜,可悲,可嘆。

今天給大家講講《道德經》中經典的5句話,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少則得,多則惑。

擁有的東西越少,得到的越多,擁有的東西越多,卻陷入困惑。

如今社會物慾橫流,很多人為了快速賺錢,這也要那也要,到最後卻陷入什麼也得不到的困境。於是有人提起減法生活,一切從簡,瞬間很多人跟風。

日本本書叫《斷舍離》,目前中國特別火,尤其是抖音,很多人跟著作者「斷舍離」,把家裡沒用的東西扔掉,只留下必需用品。

美國的思想家梭羅,提倡簡單生活,並親身試驗,只帶著一把斧頭走進瓦爾登湖,告別紛繁物質世界,獨自生活兩年多,並寫下影響美國的巨著《瓦爾登湖》。

美國的蘋果手機,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其精簡,越是簡單,越是美,越是強大。反觀很多國產機花裡胡哨,而沒去解決重要的卡頓問題,真是沒學到老子的精髓。把簡單的做好,把複雜的做簡單。

其實這些想法,做法,咱們老祖宗老子2500多年前就提出來了:「少則得,多則惑。」只是很多人不知道罷了,外國人正在大力研究老子的學說,據統計《道德經》超越《聖經》成為被譯為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2、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最高級的善好像水一樣,默默地付出,善於滋潤大地中的萬物並且不與萬物相互爭奪資源。停留在眾人所厭惡的地方,因此水是最接近於「道」的。

這句話值得我們銘記一輩子。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它能夠滋潤萬物,生養萬物,兼利天下,使萬物受益。水善利萬物,又不望回報,有無私的善行。越是無私的付出,得到的越多。

現在社會上的人很功利,總想著索取,卻不想付出。日本有個經營之聖叫稻盛和夫的,這個人非常喜歡中國國學,參悟,並得道,做企業先講究為客戶服務,然後財富就自己來了。他創造了兩家世界五百強,對於他來說,真正強大的不是他的企業,也是他的經營哲學。現在很多人創業,總是想著索取,變現,急功近利,反而丟失了最重要的服務屬性,導致企業轟然崩塌。

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企業,先做水吧。參考華為和以前那些低端的國產機,最後活下來的不是那些暴利的公司,而是那些潛心做產品的公司。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聰明。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能夠戰勝別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夠戰勝自己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

騰訊公司是中國超級企業,雖然因為遊戲業務被很多人詬病,但是它的強大擺在眼前,說與不說它都在那裡。騰訊因為QQ在網際網路商戰中存活下來,騰訊打敗了無數的競爭對手,但是它最厲害的不是打敗別人,而是打敗自己。

QQ擁有如此大的用戶群體,沒想到公司還研發出微信這款產品,可以說早期的QQ和微信,就是兩個互相搶奪用戶的產品。自己給自己找競爭對手,而且兩個產品都活了下來,目前國內沒有任何企業能夠動搖騰訊的社交帝國。這就是自己戰勝自己的魅力。

為人也一樣,打敗對手是說明你很有力量,打敗自己說明你很強悍,因為你在打敗自己的時候,就在革新自己,自我成長,而不是停留在那個昨日榮譽等身而毫無進步的自己。

古代中國如此強大,到了近代卻被洋槍洋炮打得手忙腳亂,就是古代中國沒有進行自我革新,停留在舒適區,以致於落後於他人。

4、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福與禍並不是對立的,它們相互依靠,也可以互相轉化。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老子的哲學中,最著名最有價值的就是辯證法,老子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在如今依然有很大的可取之處,這也是西方人推崇老子的原因。

一個人生病了,是禍也是福,病了是禍,發現自己得病並加以改之,避免身體惡化導致無法挽回,這就是福。

當一個人/企業最輝煌的時候也是最危險的時候,一不小心就轟然倒塌。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你輝煌的時候,想想怎麼避免禍事。

禍福相依,懂得兩者之間轉化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5、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自以為高明,就會明察秋毫,洞若觀火。不自以為是,就能明辨是非。

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人要儘量低調,越是謙虛越是有德。當你低調而謙遜的時候,你會發現值得你學習的東西很多,你會發現很多問題,當你一副天下無敵的樣子,無所長進的時候,危機就來了。

改革開放以來,催生了很多土豪,這些土豪高調不已,不僅給自己帶來仇視,順著風口,就以為自己很強,不思進取,失去了競爭力,輝煌一時,倒塌的時候只是一瞬之間。

人啊,一定要把姿態擺低,把事情往深處做,這樣才是有智慧的人。

結語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所作,洋洋灑灑五千字,卻道盡人生智慧。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被譽為「萬經之王」。如今我們的「萬經之王」正在被外國人所熱議,所學習。

德國總理施洛德: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德國哲學家尼採: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美國哲學家威爾·杜蘭:或許除了《道德經》之外,我們將要焚毀所有的書籍,而在《道德經》中尋得智慧的摘要。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預見並批判今天人類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驚人的洞察力看透個體的人和整體人類的最終命運。在愛因斯坦家裡的書架上,有一本被摸得灰舊的《道德經》。

如今中華之崛起,大國之路,不在歐美,不在日韓,而在於中國古代文化裡。

如果你想學習老子《道德經》裡的智慧,可以點擊下方去看看進行購買,祝你學有所成。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推崇的最高智慧,就是簡單,道德經用五千字成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中國人推崇智慧,追求富有智慧的生活。道德經用五千字成為萬經之王!愛因斯坦將智慧分為5個等級,智慧、明智、卓越、天才、簡單。
  • 源自「萬經之王」的十大經典成語,每一個都濃縮了人生的大智慧
    一部《道德經》,不過寥寥五千言,卻被後人研讀了兩千多年。它內容博大,思想深邃,涵天蓋地,無所不容,被後世譽為「萬經之王」。這部經典語言精闢,言簡義豐,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華。而書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更是這種精華的淬鍊,它體現了道家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千百年來洗滌了多少迷惘的心靈。
  • 《道德經》:一個人,一旦領悟這3句話,人生就會越來越順
    《道德經》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貴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禍福相倚、上善若水等思想不僅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也是照亮我們前進道路,指引我們人生的大智慧在科技發展迅速、物質生活豐富的當今社會,外國人也在追尋心靈歸處。
  • 中國人最缺的5個大智慧,《道德經》早就講透了
    也難怪,作為「萬經之王」,中國最高智慧之一的它,一流行,就是2000年。作為「央視名嘴」白巖鬆口中的「生命之書」,它只短短5126個字,就講透了在中國社會生存,受用一輩子的處事智慧。讓你讀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此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大宗師要入涅槃了。按照《史記·老子列傳》記載,這是老子要出函谷關,離開華夏大地,到遠方弘道去了。按照帛書的文本,「和大怨,必有餘怨」(七十九章)是最後一章,這樣學術界就出現最後一章的爭議。和大怨,必有餘怨章顯然不具有告別、總結《道德經》的意蘊,而八十一章卻具有告別、總結經典的意蘊。
  • 《道德經》:老子在裡面到底說了什麼?分享10句話為你講解大概
    《道德經》以之「道德」為綱,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第二句話:老子其人老子又名李耳,出生在公元前570年左右,去世於公元前大約500年左右。
  • 道德經揭開宇宙和生命的真相(慎入!)
    《道德經》亦稱《老子》,約5000字,分上下兩篇, 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思想內容微言大義,一語萬端。被譽為萬經之王。
  • 馬雲的經商聖經,白巖松的生命之書,《道德經》你總要讀幾句!
    為什麼《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俗話說「經是良言」,佛教的經晦澀難懂,但是明白其中的意思後,就可以手敲木魚而嘴裡念念不忘。很多人知道《道德經》目錄裡有81個篇章,但是也不曾通篇讀過,今天,就整理十幾句有價值的經典,請笑納!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水的性質一直為老子所推崇,滋潤萬物卻不爭。然而對於「不爭」的理解,經常因人而異,有人說是水善於處下的性質,有人說是水以無爭為有爭,是莫大的智慧,這些理解當然都是沒有問題的。
  • 道德經智慧:有本事的人,多看看天道思維,多讀助你一帆風順!
    老子的《道德經》聞名於世,被譽為東方智慧源泉,天下第一奇書。《世界文明史》的作者,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威爾杜蘭特博士曾經說過:假如我們把世界上每一本書都燒掉只留一部,那應該就是《老子道德經》。它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老子道德經》博大精深,通天徹地。
  • 《齊善鴻講道德經》: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讓你有更多啟發和思考
    說起《道德經》,我們最先想到的應該是,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作品。我們很多人都讀過,小時候讀只是看懂皮毛,而長大了在翻開才深知裡面的智慧。對於西方人來說,除了《聖經》之外,《道德經》的發行量也特別大。這說明書中的智慧不僅僅適合中國人,還適用於全世界。《道德經》的本質是希望閱讀的人可以將其中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然後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生活。以前讀《道德經》覺得裡面的智慧寶貴,但是總是無法全面的應用到生活中。直到我讀了這本《齊善鴻講道德經》。
  • 看了才知道,這些常用古典名句出自《道德經》,你知道願意嗎?
    《道德經》一部僅五千多言即讓後人感慨到言語不能盡詮釋,成為每每讀起意猶未盡的傳世經典。它在國外的翻譯次數和版本也只有《聖經》可以一較高低,各種名人注釋及評價不可細數。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一本晦澀難讀的古籍,但其實很多經常被我們用到的,並且熟知的古典名句,可能就是出自《道德經》。
  • 我們應該怎樣讀《道德經》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縱觀歷史,它是被研究和註解最多的著作;橫貫中外,它也是被翻譯成語言最多的著作。從普通讀者到世界名人,各個階層的人都不惜吝嗇的給予很高的評價。小到修身齊家,大到治國平天下,短短五千言,《道德經》無所不含,如此名著,我們怎能錯過。然而流傳2000多年,如今版本眾多,有些一字之誤,意思竟然完全相反,這讓我們在追溯老子思想真諦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少迷惑。好在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的出土,給我們撥開了一些迷霧。本文準備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20年來研讀各版本《道德經》的心路歷程,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 《道德經》十句名言,感悟人生大智慧!
    今天和大家分享《道德經》的十句名言,共同學習老子帶給我們的人生智慧。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後,都是對立統一、共同存在的,沒有這個,就沒有那個,缺了哪個都不行,這才叫一陰一陽之謂道。所以人如果能放下分別、執著,那就真正得「道」了。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 《道德經》: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智商有多高,而是懂得這個道理
    說起為人處事的經典之作,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那本書——《道德經》,而《道德經》作為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包羅萬象。這當中,除了最基本的為人處世,它還論述了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一方面引導統治者和普通民眾修聖人之德,同時又強調要實行王道,堪稱古人智慧的一大結晶。除了豐富的內涵,《道德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是無可挑剔。
  • 《道德經》前言
    老子的《道德經》因為是寫於2000多年之前,由手寫傳抄得以流傳,難免有被改動,或者錯寫,漏寫的地方,這也就導致今天流傳於世的道德經有很多版本,其中的差別還是挺大的。據說僅國內的《道德經》譯註本不下千種,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比較有影響力的,就是三個版本:王弼通行本,馬王堆帛書甲乙本,以及郭店出土的楚簡本。
  • 道德經和量子力學中的宇宙說的太像了,這是巧合嗎?
    道德經被譽為最偉大的經典,人類智慧的巔峰,人類文明的王冠上的明珠,萬經之王。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作品有十本,第一本就是道德經,老子也被評為歷史上最偉大的作者之一。明朝的皇帝朱元璋評它為萬物之根,魯迅評為不讀道德經一書,不懂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更有世界文明史的作者說,除了道德經,當我們焚毀所有的書籍,仍能在道德經中找到智慧的摘要,評價高的如此過分。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道德經是2500年前春秋時代的老子所著,被稱為萬經之王。我們要學習道德經,除了要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基本常識,還要先老子其道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在逐章解讀道德經之前,我們今天就先來探討一下老子其道。2000多年來,人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含義眾說紛紜,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為什麼道德經是企業家必讀經典
    其中多少帝王豪傑,文臣武將,棟梁之才莫不是把道德經作為必須修學的智慧經典,人生必讀。但是因為歷史太久,傳承遺漏,個人理解,以及其他原因,人們對道德經的認識,理解,其實是不一而足。有人說他是統攬世界的百科智慧,有人說他是提倡無欲無為的心靈雞湯,有人說他是宇宙哲學,有人說他是齊家治國修身的教科書。那麼道德經到底是一本什麼書,到底講的什麼,這裡跟大家做一個通俗的探討。
  • 看《道德經》,才知道老子說的真對
    《道德經》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代表作,被很多人稱作「萬經之王」。本來是一部表達道家宇宙觀和處世觀的哲學著作,但是卻被很多人看作是講述政治和權謀的厚黑學經典。但是與其他文化哲學經典如《論語》、《孟子》、《荀子》等不同,《道德經》尤其受一些政治人物或企業領導者的喜愛。封建王朝時期,諸多帝王都對這部書有濃厚的興趣,像唐玄宗、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順治這些皇帝都是曾給《道德經》做過注釋的,這也更加增大了這部書的知名度。
  • 老子《道德經》中的自然界五大規律
    老子的《道德經》通篇都是對自然界、人生和社會規律的總結。人們認識自然界和社會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掌握它們變化的規律。如果自己把自然界和社會的規律瞭然於胸,就可以面對自然界和社會的變化時從容應對,而不會慌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