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老子在裡面到底說了什麼?分享10句話為你講解大概

2021-01-15 紅衣記史官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無為,而無為不可說,不可描述,無法形容——這就難壞了布道者老子。他想告訴世人,但是深知只要是能說出來的就不對;而不說呢,世人就更沒有機會知道了,所以只能勉強說。但勉強說呢,又怕世人以為勉強說出來的就是道,所以《道德經》的第一句特別強調說「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避免世人把《道德經》所說的當做道本身。

但是這玄而又玄的《道德經》,又讓很多人對道德經摸不著頭腦,不明白老子在書裡面說了什麼。今天給大家分享10句話,看完你就大概明白,道德經在講什麼內容了。

第一句話:《道德經》的來龍去脈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分上下兩篇。《道經》在前,計三十七章,《德經》在後,計四十四章。

《道德經》以之「道德」為綱,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第二句話:老子其人

老子又名李耳,出生在公元前570年左右,去世於公元前大約500年左右。楚國人,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向老子問禮。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老子決定歸隱並離開周朝的國都,在路過函谷關的時候,守關關令尹喜早就得聞老子的名聲和學問,留下他,懇請老子將自己的學問留存下來。老子遂留下歷史上著名的五千言——《道德經》。

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了這段歷史。

第三句話:《道德經》都講了哪些內容?

《道德經》論述了「道」與「德」。

「道」是指宇宙存在的道理,自然天地運行的道理。這裡的「道」也是生存於天地間的人修身養性所需要遵循的道理。

「德」是指生存於世間的人,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

第四句話:《道德經》所包含的哲學思想

用十六個字來概括,就是:天道運行,陰陽消長,福禍相依,善惡並存。

老子做了具體的描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陰陽消長的道理還體現在:「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第五句話:《道德經》的價值觀

要按照大自然的本性、大自然的規律去改造大自然,這個叫「以天合天」。

老子所做的具體描述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裡的「自然」是指天地萬物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做事必須順其自然。

「道法自然」的思想用在國家治理上,就是無為而治。無為而治,不是什麼事也不幹,而是用最小的管理行為,獲取最大的管理效果的管理藝術。要順其被管理者的人性去管理,要有順其自然的智慧。

第六句話:《道德經》的人格觀

像水那樣善利萬物而不爭,謙虛往下。

上善者就是最高的善人,如果你能做到像水那樣的品格,你就是最高的善人。

老子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江河之水流到什麼地方,什麼地方就是一片綠洲,植物草木都非常茂盛。水流到什麼地方,什麼地方就生機勃勃。就是說水利萬物,它非常心甘情願地施禮於你,但從來不去爭自己的利益。

從另一個方面來講,江河之水流淌而無爭,客觀上卻也從萬物那裡得到了回報。

每一棵樹就是一個儲水池。凡是草木茂盛的地方,那麼它的水分被蒸發到天空以後,必然要經常下雨。有了雨以後,怎麼樣呢?這個江河就不枯了,它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

所以,老子又說:「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就是說,聖人從來不積攢什麼財富,儘量為別人做好事,自己也就有了。儘量把東西給別人,自己也就越多了。

第七句話:《道德經》的智慧觀

主柔守弱:

我們一般人都知道剛強勝柔弱,老子從另外一個角度提出柔弱生剛強。

光而不耀:

當你處在人生最光彩的時候,不要去炫耀自己,那樣的話你肯定是要出問題的。

大智若愚:

表面上看好像是愚,其實是一個大智者。大智慧的人,對小事不太在意,大事特清楚。

上德若谷:

就是最具高尚品德的人心胸要像大山谷一樣寬闊。一個人一定要有寬闊胸懷,寬容是一種美德。

不言之教:就是謹慎說話。

第八句話:《道德經》與儒家文化的關係

《道德經》講的是天地運行的道理和法則。適用於人間萬事萬物。

儒家文化則是遵循這一大的法則,將人間的道理具體化。用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倫理綱常來約束和培養人,使之符合社會和國家的需要。

第九句話:《道德經》與道教的關係

道教發源於春秋戰國的方仙道,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漢朝後期有教團產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為大道元闕聖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佔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

嚴格地說,道教與老子本人並沒有關係。道教只是在法理上承襲了《道德經》中的部分內容而已。

第十句話:古今名家評說《道德經》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之父司馬談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

司馬遷在《史記》說:「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無成執,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

唐玄宗李隆基說:「《道德經》其要在乎理身、理國。」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說:「老子為書,其言雖若虛無,而於治人之術至矣。」

明太祖朱元璋說:「朕雖菲材,惟知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

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德國哲學家尼採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而德國前總理施洛德呼籲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本「無障礙閱讀」版本的道德經

什麼是無障礙閱讀呢?

所有原本一字不落的寫在書中,同時給你增加了所有需要加的注釋,還有古人研究道德經的人,他們的看法與感悟。

當然,他人的看法與感悟只是一個參考,讀書最重要的,還是你根據自己的自身情況,來理解《道德經》。

這套書不僅可以自己讀,還能放在家裡做收藏用。一本道德經,到底要參悟多少年才能參悟的了?沒人能說清楚。

一本書提升一個思想層次,提高一個思想高度,在這個知識都需要付費的年紀裡面,也希望大家能多進書店,這對我們個人來說、國家來說,都是很好的。

恰逢新年大促,這本經典僅需59元,也就是兩盒煙錢,還是十分划算的!

如果您想了解、購買這本書的話,點擊下面的連結就能直接購買了:

相關焦點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孔子見老子,問道於老子,老子卻與他說了一些與他想法不合的話。比如讓他無為,不要「為天下先」;比如要放下治理天下的心,讓民眾各安天命。但是孔子做不到這些。即便如此,孔子仍然認為老子是一位類似於「龍」的存在,可見老子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道德經》裡老子講的道有很多層面,如果搞混了,你就搞不懂什麼是道了,為什麼?比如說很多人一說「道」,就是玄妙,虛無飄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是一種什麼神奇力量好像一說到「道」就非常神奇,其實老子並沒有把道講的那麼神秘,為什麼?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關於道家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的理解,網上的解讀基本分兩種傾向。要麼從道德勸誡層面上看,認為是教做人做事不可過滿,大體是往中庸之道上靠。要麼就是神秘化裡面的涵義,往讖語的方向走,就猶如神秘化老子出函谷關這個「移民」行為一樣。
  • 老子《道德經》這2個字,讓你徹底擺脫人性的束縛
    無為這2個字,是理解老子《道德經》的關鍵,而如果你能真正讀懂老子的無為,並且融入到生活裡面,你幾乎就可以得到老子最大的智慧。到底如何正確理解老子無為這2個字?王東嶽對老子「無為」這兩個字的解釋是:「老子反對人類的一切文明化作為」。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嬰兒、女人和水!
    在老子《道德經》中,一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中的「道」似乎成了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道德經全篇都在講道,可是很多人看了依然一頭霧水,「道」到底是什麼?道德經中,有三樣東西常用來比喻道:嬰兒、女人和水。
  • 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所以,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環境中去體會老子的「道」,才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道」,否則,我們從老子對大道的抽象描述中難以明白「大象」為何物,更不會找到大道在哪了。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執大象,天下往老子的「大象」是怎樣的存在?王弼注釋:「大象,天象之母也。
  • 什麼是道?尹喜攔住老子留下《道德經》參透出其中奧妙
    《史記》記載當年函谷關關令尹喜攔住,強行留下《道德經》一書。之後老子西去,尹喜也辭官歸隱,有一種說法是尹喜後來跟隨老子西去,成了老子的弟子。另外一種說法是尹喜歸隱山林,潛心研究《道德經》,還寫下了心得體會九篇,收錄在《漢書藝文志》中,被後文稱為《文始真經》。《文始真經》共分為九篇,基本上以《道德經》為總綱寫成,如果看不懂《道德經》的人可以先讀一讀《文始真經》,對理解《道德經》會有一些幫助,《文始真經》第一篇名字叫《宇》。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中他只得以「或曰……或曰」來搪塞後世的讀者,但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道德經是2500年前春秋時代的老子所著,被稱為萬經之王。我們要學習道德經,除了要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基本常識,還要先老子其道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在逐章解讀道德經之前,我們今天就先來探討一下老子其道。2000多年來,人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含義眾說紛紜,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什麼是低調?悟透《道德經》第28章中的3句話,你就明白了
    琢磨君專欄——解讀國學經典,弘揚傳統文化,分享人生智慧!關注我,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現代人常愛說「低調奢華有內涵」,還說「低調才是王道」。那麼,什麼是真正的低調呢?其實,很多人是嘴上喊著低調,內心和行為一點也不低調,甚至截然相反。
  • 我們應該怎樣讀《道德經》
    小到修身齊家,大到治國平天下,短短五千言,《道德經》無所不含,如此名著,我們怎能錯過。然而流傳2000多年,如今版本眾多,有些一字之誤,意思竟然完全相反,這讓我們在追溯老子思想真諦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少迷惑。好在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的出土,給我們撥開了一些迷霧。本文準備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20年來研讀各版本《道德經》的心路歷程,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 你知道世界各國名人是怎麼評價老子《道德經》的嗎?
    你知道世界各國名人是怎麼評價老子《道德經》的嗎?下面將各國名人對老子《道德經》評價展現出來,這只是部分,更多世界各國名人對老子《道德經》的評價大家在以後的學習中會看到。美國政壇給予老子的評價為「總統之師!」
  • 看《道德經》,才知道老子說的真對
    東漢大學者班固寫出的《漢書·藝文志》裡面對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有這樣的評價: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古代君臣之間禮儀嚴格,上朝議事時,君王坐北朝南面對群臣、大臣站南朝北,俯首稱臣。所以,我們常常以「南面」代指君王臨朝稱制,以「北面」代指做官。
  • 老子《道德經》中的自然界五大規律
    老子的《道德經》通篇都是對自然界、人生和社會規律的總結。人們認識自然界和社會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掌握它們變化的規律。如果自己把自然界和社會的規律瞭然於胸,就可以面對自然界和社會的變化時從容應對,而不會慌亂。
  • 《道德經》:一個人,一旦領悟這3句話,人生就會越來越順
    《道德經》相傳為老子所著,其中最經典的3句話更是蘊含了中國式的生存智慧,領悟透了並在實踐中踐行的話,受益終身!做人要有水的精神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 還原真實《道德經》,從帛書《老子》開始(四)
    引言: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合稱帛本《老子》),距今2000多年的歷史;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又出土了一個更早的竹簡本《老子》,通過比對,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本《老子》,也就是後人常說的《道德經》或者《老子五千言》,是至今世人篡改最少的版本。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老子名句起名:用道德經取名別具一格,個個充滿國學底蘊!
    用老子的《道德經》取名是很能彰顯父母文化底蘊。而這篇文章主要分享從《道德經》裡如何為哈子取一個別具一格,國學底蘊的好名字呢?首先,《道德經》的影響不必多說,它是一本智慧之書。對許多人有著深遠的影響。每個人生命中一定會遇見一本生命之書,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你,就像史玉柱讀《論語》、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白巖松讀《老子》等等。遇見一本經典之作,就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那麼一起來看看這本智慧之書如何為孩子取名字吧?
  • 《道德經》中老子說的不爭是什麼意思,原來它可以化解戰爭
    我所說的戰爭不是單指國家與國家的戰爭,也不是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和動物與動物之間的相互殘殺。指的是事物與事物之間的效應規律。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用到過爭這個字:"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等等。到目前為止還有許多解《道德經》者對爭字仍存在爭議。其實老子不單是教我們如何做事,同時也在講事物與事物之間的效應規律。
  • 原汁原味的老子《道德經》原著,和通行本有什麼不同,一目了然
    老子的《道德經》我就不介紹了,很多人在接觸道德經的時候,難免心生困惑,到底哪個版本好呢?我的建議是,初學者還是以通行本為主,你如果能靜下心來,把通行本領悟透徹,對你的人生而言,意義是非凡的如果對道德經有了一定的心得體會,有了一些根基的,可以適當參考一下帛書版,其實帛書版也不是老子原著,如果你糾結於改動,非要看看老子原著,我給大家推薦郭店楚簡本,這才是老子原著,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