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見老子,問道於老子,老子卻與他說了一些與他想法不合的話。比如讓他無為,不要「為天下先」;比如要放下治理天下的心,讓民眾各安天命。但是孔子做不到這些。即便如此,孔子仍然認為老子是一位類似於「龍」的存在,可見老子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這件事情從側面也說明,孔子一生所講述的,不是如何修道,而是如何做人。
老子沒有向孔子闡述什麼是道,卻在出函谷關時,特意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給關令尹,其用意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從歷史看來,《道德經》對於開啟人們的智慧,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
《道德經》能開啟人們的智慧,裡面有許多的話涵義極深,很少有人能真正看懂的。即便有些人「略知一二」,也是從不同的人那裡聽說,然後經過整理後,得出的一種認知。
其實,文化一直就是這樣流傳的,文化本身的魅力,也在於此。
幾千年來,人們都習慣於從《道德經》中去研究它裡面的做人智慧。從根本上來說,《道德經》其實是一部「道書」,也就是講述的如何修道的經典。由於人們在關於如何修道方面的知識很缺乏,所以對於其如何用其修道,是模糊不清的。特別是裡面的一些用於修道的話,一旦思考的角度發生偏離,將它應用於為人處世,就會造成很大程度的誤解。
比如這句:「柔弱勝剛強。」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三十六章。從字的表面意思上來理解,就是柔弱能戰勝剛強。
很多人不理解,柔弱怎麼能戰勝剛強呢?
從生活經驗來說,剛強的人,要比柔弱的人厲害。俗話說「一力降十會」,一個有本事的人,是不怕一名弱者整出「么蛾子」的。所以很多人覺得,「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簡直是荒謬絕倫。
有的人則從雙方能力對等方面來解釋:在柔之前,你先要具備剛強的能力。也就是說,兩個同樣能力大小的人,讓自己處於柔的位置,處於弱者的位置,更容易迷惑對方,從而能戰勝對方。
有的人則從水的角度來解釋。因為老子在《道德經》中很多次提到水的特性,就是柔。這種柔,萬物莫能勝。無論你再剛強的事物,也戰勝不了水。
我們看,這些「智慧」,都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也就是爭鬥的角度來進行理解的。但是,《道德經》是一部讓人達到無為的書,裡面的所有論點,都是讓人往無為的境界去的。所以,所有的爭鬥論點,都是對《道德經》的一種誤解。
那麼,「柔弱勝剛強」到底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