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蘊涵天地至理的一句話,悟透了生命得以升華

2020-11-29 蜜蜂文學

《道德經》四十章原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大意:循環往復的變化,是道的運動規律,微妙、柔弱是道發揮作用的關鍵。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道」的無中。

這一章內容很多,信息量較大,細說可以寫一本書了。裡面包含萬事萬物的對立、循環、強弱、有和無的轉換等等,每個詞都可以寫幾篇文章了。這一章也是我個人認為最能洞悉萬物本質,蘊涵天地至理的一章。

由於內容量過於龐大,不能細說,忘大家體諒。下面筆者用道家眼光來看待下這句話,簡單闡述下個人的見解,希望對大家有所借鑑。

第一句「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可以理解為『太極』;第二句「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可以理解為『無極』。

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太極

太極有什麼顯著特點呢,「陰陽、循環、對立、相融...」太極生兩儀,一個太極圖衍化萬事萬物的對立和相融的關係,不得不說『老子』的思想空前絕後。這句話的核心思想就是「往返」,「強弱」的關係。

《周易.繫辭》又論:「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其意說明:浩瀚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包含著陰和陽,以及正反的兩面。它們之間既互相對立鬥爭又相互滋生依存,這是物質世界的一般規律,是眾多事物的綱領和由來,也是事物產生與毀滅的根由所在。

《朱子語類》卷七五:「太極只是一箇渾淪底道理,裡面包含陰陽、剛柔、奇偶,無所不有。」《張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謂太極也。」《太極圖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

而這種循環往復是以對立面的相互轉化來體現的,也就是說一個事物順應自然發展的方向運動,當達到極限時又向相反的方向運動。這就好像月亮由缺而盈,由盈而缺,如此循環往復一樣。

這裡面的矛盾關係,也是互相對立轉化的關係如『老子』之前提到的

《道德經》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第36章:「將欲歙(xī)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還有第58章:「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這些都是相互轉化的關係,也是對應太極的特點,循環、對立、相融!

01、反

反通「返」,這裡是「反者道之動」反是個關鍵字眼。可以理解正反對立的關係,也可理解道的循環往返規律,其實兩種意思不衝突。

這裡的「反」字用道家眼光看待的話還能說是「逆」。

三教聖人皆不外此「反之動」的逆運妙理。金丹之道全在於逆運,逆返先天,逆煉成真,故天元神修丹法皆有「七返還」、「金液大還丹」等修煉過程。逆返之法,皆是循「洛書」之理,由後天逆返先天。這便是「反者道之動」在修煉中的應用。

「反」就是逆,一正一反,一順一逆,一柔一剛,一強一弱等對待概念,都是大道的體與用的不同表現形式。古人云:「順生人,逆生仙,只在中間顛倒顛」,說的就是逆用陰陽修真的道理。修道者應用「反者道之動」之理,逆修心性,逆來順受,逆常人之所不受,忍常人之所難忍,在逆境中經受磨鍊與考驗。凡人就是順著走,就變萬物,變欲望;修行就是逆著走,就從萬物變成有變成無,最後空掉了,回到自性,回到道。

逆來的是德行。世人愛貪便宜。修道者講吃虧,即使受辱挨罵,心甘情願去忍受,受過了算還帳,還要感激他。若沒有他當老師來逆考,業何時消,債何時了?這是從反面助道。嶽飛是秦檜助成的,關公是曹操促成的,姜子牙是申公豹磨成的,都是以反助正的明例。

天加福亦是逆來的,人難以知曉;人加福是順來的,人能知道。世人都有福,就是不會享,別人從反面送福來了,反而害怕,不願接受,把福丟了。這便是用順用逆、用正用反之不同。

道是在逆境中修成的,天下沒有在舒適的安樂窩裡修成大道的,大道都是在逆境中磨出來的。想要成道,必要擔怨,受怨無悔,才有厚德。受辱便生氣發火,這便是德倒了。不明理的人,愛和愚人生氣。修真者以吃虧忍辱為德,此正與世人相反。孔子曾經的絕糧,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佛祖被歌利王割截肢體,皆是甘受其辱,反中求正,終而成道之實例。

所以『老子』不斷地講返本還原,不斷地講不要用人為,要無為,不要使然,要自然。那麼釋迦牟尼就講,眾生皆苦,回頭是岸你才能跳出三界,不再輪迴。佛家又說「截斷眾流」,這「回頭是岸」「截斷眾流」,就是「反」,否則不截斷眾流,順著去走,那就是苦海無邊。所以聖賢都是教我們回頭

大道有動靜之機,正反相向。靜極生動,動極生靜;動極而反於靜,靜極而反於動,大道之理,天下萬物,皆是物極必反。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向相反方向轉化,這是大道的基本特性,也是宇宙的普遍規律,故言「反者道之動」。

02、弱

「弱者道之用」這裡弱是個關鍵字眼,『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讚揚道的『柔弱』,一個「上善若水」就可以說明了一切!說水有七善,做人做事都要像水一樣才能明哲保身、水到聚成等等!

柔弱是道的功用,柔弱如水如嬰兒,道作用於萬物而萬物自然,弱是無己無私,是順應天道、順應時勢,是生存之道。

柔弱是道發揮作用的關鍵,生命從柔弱開始,發展到剛強就會走向衰亡因此,外表柔弱的往往具有更加強大的生命潛力。立足於柔弱才能順勢而行,不斷地進取。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柔弱的東西往往因為更能持續而具備比剛強更大的威力。比如,中國武術的精華太極拳,就是以柔勝剛的典型。

同樣道理,立足於剛,則必走向柔;立足於柔,則必走向剛;立足於強,則必走向弱;立足於弱,則必走向強。只有立足柔弱,才能走向剛強。凡強大之物皆來自弱小,「合抱之木生於毫未」。因而,只有處事柔弱,不爭、謙下,方可成就大事業,達到成功之目的。這就是「為無為而無不為」。

得道之士,懂得這個規律,所以他們不去追求那些浮華、紆冗的外物,不在意那些如同塵埃般的功名利祿。他們守著簡樸、柔弱的自然規律,享受著生命的美好。

二、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極

無極是什麼特點呢,無邊際,無窮盡,無限,無終。是一種無法琢磨的混沌本源的狀態,也就是萬物的起始與終結。

道家講無,佛家講空,其實空也就是無,只是用詞不同而已。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六祖慧能有一首著名偈語,也就是談佛說法的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首詩的意思是世界歸根到底是「無」,佛教讓我們悟這個『無』。

這句話的意思是,世界上存在變化的萬物都是從前邊的事物生出來的,那麼最初的東西是從哪裡來的呢?最初的東西是從什麼都沒有生出來的。並且老子在《道德經》中還使用「無極」這一概念,提出人修道的目的是「復歸於無極」,也就是重新回歸到無邊無際的空無的狀態。

01、萬物生於有

大道本無形,虛空曰大道。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陰陽化萬物。萬物皆從天地生,天地有形有位,故言萬物生於有。

天地有陰陽,陰陽運化生萬物。陰陽互動,有理有氣;動而生有,動而氣行,氣行則順生萬物。物生於氣,氣生於道,氣有形而道無形。所以「有」與「無」相反相生,有以無為用,無以用為體。有此理即有此氣,有此氣即有此物,此乃天命流行而不已,萬物生生而不息。

說到這個無中生有,我想到一本書《長短經》,又叫《反經》;這本書當時是禁書,書裡面有句話很有深度「因果因果無因無果,果因果因無因有果」,傳說誰懂這句話就可以輕易的成功,財源不斷!

這句話,這裡不能用常說的因果律來分析了,因果關係就是有因必有果,我個人理解它就是複雜的「無中生有」之道!

「無中生有」說白點不就是「空手套白狼」麼,但是套也是要有底子和套路的。

說近點,馬雲在巴黎大會時曾經說過「我對技術一無所知,對營銷一無所知,對東西一無所知」。

那麼他成功了,而且是大成功。身邊都是精英幹將,如淘寶的孫彤宇、天貓的張勇、心理學博士王堅、還有赫赫有名的蔡崇信等等;請問哪位不是高手中的高手,哪位又比馬雲差?

再如劉邦,帶兵不如韓信、政治不如蕭何、運籌帷幄不如張良,結果呢?當上了帝王,又是大成功。

他們兩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開始什麼都沒有,馬雲開始是賣大米的,劉邦原先是地痞流氓,到最後呢?什麼都有了,一個是首富,一個是帝王!

這不就是無中生有、空手套白狼麼。筆者認為,他們把「無中生有」以用之化境!佩服。

02、有生於無

「無」是性中不壞之元神;以大道言之,「無」是太極真靜真無之本體,是造化之樞紐,品匯之根蒂。天地神明,動植飛潛,一石一木,皆從道生。道雖然無形,卻可以生萬有之形。所以,妙有之理,妙有之氣,妙有之動,妙有之用,皆從無中發出。由此可知,「無」乃是萬有之本源,天地萬物之父母。

因此,我們不是定睛在看得見的事上,而是在看不見的事上。因為看得見的是短暫的,惟有看不見的才是永恆的。——《聖經》

一粒稻米,自生時變化為百粒稻穀,以養育人類生命。一粒稻穀死了,它卻脫殼寄生到人的生命體上,名則死,實則生,雖無實有。又如人衰老而死,其靈性離體飄流到遙遠的異方,重新投入新的軀殼,其在世的子孫遺傳著他的基因,所以其生命並未消失。說簡單點一個樹的成長主要需要什麼條件?空氣、陽光、水和土壤;陽光摸不到、空氣看不見難道就不重要了?少了它們樹能成長麼!

天下萬物的生命,都是依據全息因果律,循環往復,生滅不息,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永不停歇。

「無」就是無形無象、無聲無色之混元大道。有以無為用,此其反也。天下萬物之有,皆生於無,無為萬物之母,而萬物卻不知其生。道生萬物皆是無心而運,無為而成,不自知其生,此乃道之自然。

三、尾言

「有無反覆」之理,其義深奧。世人只知可見可聞者為有,視不可見、不可聞者為無。認其有,是執於形色之表象為有;認其無,以為「無」是絕對沒有,陷入頑空之無。卻不知有形有色之中,隱藏著妙無;在無形無色中,又實存著元炁、元精、元信等微觀高能精華物質,此皆是能生萬物而不被肉眼所能見之真有。人若能知顯隱共存、有無互生、動靜互反、反則歸道之理,則性不迷,氣自合,精自固,則性命可全,金丹可就

修真之人,貴其道母,當知反克之理,與世人貪慾執有、好強厭弱相反,逆修大道,以陽制陰,以正反邪。

言語謙和,不與人爭;遇事退讓,不與人取勝,心即合道。倘若不悟動靜體用之微,不知逆反用弱之道,只求外表莊嚴堂皇,不修性命實理,則性迷情妄,難得真常之道。

若能明逆反之理,心中無物無我,則高下、貴賤、人我、有無、動靜、體用,皆返歸道之虛靜本體中,無往而不無,無往而不一。

悟無極之理、行太極之事;

太極之極是無極,浮於形而歸於心...

相關焦點

  • 中國人最缺的5個大智慧,《道德經》早就講透了
    作為「央視名嘴」白巖鬆口中的「生命之書」,它只短短5126個字,就講透了在中國社會生存,受用一輩子的處事智慧。讓你讀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不過,在一位「嗜國學如命」的老靈魂眼裡,《道德經》的真正妙處,還遠不止於此。
  • 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提及《楞嚴經》這部經書,在佛子中間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拋開經文傳入漢地的傳奇經過不談,歷代祖師對它的批註,以及「末法時代,楞嚴先滅」的教誡,就讓眾多佛子對它心馳神往。毫不誇張的說,此經涵蓋了禪、淨、律、密宗諸多法門,被各宗奉為最上寶典。
  • 《道德經》裡的智慧·復歸於嬰兒—生命的本源,回歸根本。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意思是說,永恆的德不離開,復歸到嬰兒的純真狀態。詩人相信嬰兒剛剛來自天堂,童年離天堂亦不遠,所以他們處在生命之始那天賜的幸福之中,並依舊保有天賜的稟賦,是優秀的哲人,能悟透上帝那永恆而深奧的聖書。因此詩人祈願孩子能夠童心永駐,不必象成人那樣背起塵世與習俗的重負,去同天賜的幸福交戰,永遠保持從高邈靈境取得的榮光,甚至要拒絕成長,不必追求那帶來不可避免的枷鎖的歲月之流。
  • 《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文章作者:琢磨君《道德經》第五章說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意思就是說: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 悟透《道德經》第28章中的3句話,你就明白了
    其實,當我們讀懂了道德經第28章,特別是其中的3句話,我們就能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低調!第一句:知其雄,守其雌。老子道德經原文翻譯是: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溪澗。甘願作天下的溪澗,永恆的德性就不會離失,恢復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這是!「雄」代表強勢、剛強的意思;「雌」代表柔軟、示弱的意思。
  • 《齊善鴻講道德經》: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讓你有更多啟發和思考
    這說明書中的智慧不僅僅適合中國人,還適用於全世界。《道德經》的本質是希望閱讀的人可以將其中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然後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生活。以前讀《道德經》覺得裡面的智慧寶貴,但是總是無法全面的應用到生活中。直到我讀了這本《齊善鴻講道德經》。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升華人生的真理
    道德經本章,透視劉備:知人善任,大智若愚。呂布:力勝群雄,敗給本性。道德經三十三章。老子本章重點倡導:人要自我修養,豐富自己的人生知識。從「知人」和「自知」,「勝人」和「自勝」,引伸至「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以此升華自己的人生格局。老子這幾句經典,在人生中,立身處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 白巖松:我可以一個月賺2000萬,但《道德經》中這句話讓我放棄了
    白巖松在一個訪談中說,自己也有一個月賺2000萬的機會,但當時的自己的確是心動了,心想著我也可以一個月賺2000萬了。用不了多久我就是一個真正的富人了,但事後白巖松笑著表示他拒絕了。拒絕的理由也是很簡單,白巖松聲稱自己想起了以前讀書的時候,道德經裡說過的一句話。
  • 《道德經》:「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道德經》:「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譯:都知道以弱勝強、以柔克剛的道理,但是沒有誰能做得到。剛與柔的關係很複雜,只能說剛柔各有其用,少林與太極各有妙處,軟功與硬功各有所長。悟:突然想到年少時的很多電影,少林寺、武當、太極張三丰、葉問等,各種電影!其中很多都有剛柔之論。小時候看個熱鬧,現在回想下道理!
  •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中的科學
    道德經第一章《道德經》為春秋時期老子所作,博大精深,是東方神秘主義的經典著作,被稱作萬經之王。縱覽千百年來眾人對《道德經》的注釋,幾乎全是哲學或玄學的思路,竟無一種與科學有關。小子無知,以淺薄所知試解之,以期拋磚引玉,引來更多人的思考與討論。先從《道德經》第一章說起。這一章為全書總綱,有提綱攜領之效,故尤為重要。
  • 《道德經》前言
    老子的《道德經》因為是寫於2000多年之前,由手寫傳抄得以流傳,難免有被改動,或者錯寫,漏寫的地方,這也就導致今天流傳於世的道德經有很多版本,其中的差別還是挺大的。據說僅國內的《道德經》譯註本不下千種,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比較有影響力的,就是三個版本:王弼通行本,馬王堆帛書甲乙本,以及郭店出土的楚簡本。
  •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矣」,到底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矣」(第二章)。譯:天下都知道什麼是美,那就反而不美了。悟:1.美固然是好的,希望自己更美一些是好的。從內到外都美才是真的美。2.化妝是提高人自信,讓人看起來更美的一個不錯的方法。清新自然也挺好,各有各的美。喜歡清新自然,也欣賞堅持化妝保持自己形象的人。
  • 用老子的《道德經》是否可以破譯生命的起源?
    地球是個非常奇特的星球,為什麼宇宙這麼大,唯獨只有地球有生命?至少到目前為止,人類沒有辦法在地球外發現朋友。當然,宇宙中確定還有其他的生物,這一點我確信,只是暫時還沒有發現而已。地球的初始狀態,除了礦物質和金屬和水,是沒有生命的,這個生命是哪裡來的呢?關於生命的起源大約有幾種:第一個是神說,很簡單,所有的生物由神做出來的,中國有中國的神,女媧造人一說那是從小時候就深得我心啊。外國人沒說是女媧造的,他們有他們自己的神。
  • 《道德經》:水有七善,人有七智,悟透便是人生贏家!
    在高中時期,歷史老師為我們解讀《道德經》,說道家思想無為,與世無爭,是消極的態度,年輕人還是不要讀了。當時因為他說的話,讓我往後的很多年,都沒有再讀《道德經》,等自己工作後,又回頭再讀國學經典作,才發現歷史老師的解讀是大流,但與老子所講背道而馳。
  • 悟透了《平凡的世界》,就悟懂了世界的非凡,生命之花才經久繁華
    書中,出生農村的孫少平兄弟,在農村與城市之間,困苦、困難、求學、勵志,以及經歷的創業、愛情和人生的挫折,便是那個時代「大多數人」的「生命縮影」。由此,一副一群人「摸著石頭過河」的變革畫卷,便在他們曲折的生命軌跡中,一點一滴地流淌了出來。
  • 道德經揭開宇宙和生命的真相(慎入!)
    《道德經》亦稱《老子》,約5000字,分上下兩篇, 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思想內容微言大義,一語萬端。被譽為萬經之王。
  • 《道德經》中的「三」,一個神奇的數字密碼
    「三」的生生之理 《道德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 三 」的內涵在宇宙中充滿著無比深邃的智慧與力量!如「 三生有幸 」、「 三千大千世界 」、「 三十三重天 」,還有人們常說的「 舉頭三尺有神明 」…… 這個「 三尺 」就是比喻三界 —— 宇宙有三界,所以這個世界無處不是運用「 三 」的生生之理。「 二生三 」,是正確認識宇宙萬物的整體觀和處理事物平衡的方法論。
  • 道德經中的道家絕學
    《道德經》是道教的經典之作,但是如今的人們卻早已看不懂《道德經》所寫的內容,以及書中所傳達的智慧,這就需要一位學識淵博的先生為我們詳細解讀《道德經》,《齊善鴻將道德經》就是一本刪繁就簡,幫助我們領會道教精髓的書籍。
  • 讓《道德經》不再「高冷」範兒《齊善鴻講道德經》新書上市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說起老子和《道德經》,世界上無數人心懷敬仰和嚮往,它們不僅在中國,更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然而,《道德經》的難度也和它的盛譽一樣知名,經常勸退普通讀者。如何輕鬆學到《道德經》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