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中的科學

2020-12-06 秘境探源
道德經第一章

《道德經》為春秋時期老子所作,博大精深,是東方神秘主義的經典著作,被稱作萬經之王。全書圍繞「道」展開,篇幅雖短,然文字誨澀,表達獨特,甚是費解。

縱覽千百年來眾人對《道德經》的注釋,幾乎全是哲學或玄學的思路,竟無一種與科學有關。小子無知,以淺薄所知試解之,以期拋磚引玉,引來更多人的思考與討論。

先從《道德經》第一章說起。這一章為全書總綱,有提綱攜領之效,故尤為重要。

原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恆)道。名可名,非常(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為方便對照,搜了些以往的註譯,如:

(1)王弼注老子道德經

王弼(226—249年),字輔嗣,山陽高平(今山東省微山縣)人。中國古代經學家、哲學家,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及創始人之一。】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故常無欲空虛,可以觀其始物之妙。徼,歸終也。凡有之為利,必以無為用。欲之所本,適道而後濟。故常有欲,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兩者,始與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也。異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則謂之始,在終則謂之母。玄者,冥也,默然無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謂之玄者,取於不可得而謂之然也。謂之然則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則是名則失之遠矣。故曰,玄之又玄也。眾妙皆從同而出,故曰眾妙之門也。

(2)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經

【河上公,亦稱「河上丈人」,河上真人,齊地琅琊一帶方士,黃老哲學的集大成者,方仙道的開山祖師。其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成書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大,但是其姓名與出生地無人能知。】

道可道,謂經術政教之道也。非常道。非自然生長之道也。常道當以無為養神,無事安民,含光藏暉,滅跡匿端,不可稱道。名可名,謂富貴尊榮,高世之名也。非常名。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當如嬰兒之未言,雞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處石間,內雖昭昭,外如愚頑。無名,天地之始。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氣布化,出於虛無,為天地本始也。有名,萬物之母。有名謂天地。天地有形位、有陰陽、有柔剛,是其有名也。萬物母者,天地含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子也。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妙,要也。人常能無欲,則可以觀道之要,要謂一也。一出布名道,贊敘明是非。常有欲,以觀其徼。徼,歸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觀世俗之所歸趣也。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兩者,謂有欲無欲也。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異名者,所名各異也。名無欲者長存,名有欲者亡身也。同謂之玄,玄,天也。言有欲之人與無欲之人,同受氣於天也。玄之又玄,天中復有天也。稟氣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則生賢聖,得錯亂汙辱,則生貪淫也。眾妙之門。能之天中復有天,稟氣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謂知道要之門戶也。

(3)《道德經網》注釋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

分析第一章,其核心問題有三個:1、什麼是「道」? 2、如何感知「道」?3、「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什麼意思?

(一)「道」就是「信息」

道生萬物

在《道德經》中,老子認為「道」雖無形無象,卻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是宇宙中萬事萬物產生與演化的根源。「無」與「有」是它的兩種表現形式:「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其中,「無」為未形無名之時,是天地之始;「有」為有形有名之時,是萬物之母。「無」與「有」同源,可同稱為「玄」。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還有一段類似的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翻譯過來的意思是:「道」先天地而存在。它無聲無形,不依靠任何條件而獨立長存,周而復始地循環運動而不衰竭,是天下萬物產生的根源。

由以上可知:「道」不是物質,因為它在萬物產生之前就已經存在。「道」無形無質,卻是宇宙萬物產生與演化的根源,是宇宙從無序變為有序的原因。

根據這樣的描述,現代科學中與「道」最相近的概念應當是「信息」。根據資訊理論之父——美國數學家香農的定義:信息就是用來消除不確定的東西」。這意味著「信息」就是事物從無序變為有序的原因,與《道德經》中「道」的概念是一致的。

另一位美國數學家諾伯特·維納說: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控制論》)、「信息本身就是一種模式和組織形式」(《維納著作選》)、「一個系統中信息量是它的組織化程度的度量,一個系統的熵是它的無組織程度的度量」(《控制論》)。可見,「信息」也無形無質,其作用是將無序的事物「組織」成有序的事物。

而天體物理學泰鬥、黑洞的提出者、美國物理學家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更是將信息看做萬物起源,提出「萬物源於比特」、「一切皆信息」的觀點。這就進一步明確了「信息」與「道」的一致性。

不過,儘管資訊理論從誕生至今已經有七十年的時間了,人們對於「信息是什麼」仍然含糊不清。主要觀點有:「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信息是一種場」;「信息是集合的變異度」;「信息是事物相互作用的表現」;「信息是物的影子」;「信息是一事物對它事物的表徵」;「信息僅僅是物質系統的一種結構」等等。目前,最為廣泛接受的是仍然是香農最初的定義:「信息就是用來消除不確定的東西」。

根據這個定義,微觀粒子間的所有作用力都屬於信息,維持人和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各種信號屬於信息,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屬於信息,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各種關係屬於信息,各種環境因素例如聲波、電磁波、物體的運動、網際網路信號等承載的各種訊息也都屬於信息,甚至人的思想和記憶、生物體的生命意識等也都屬於信息的範疇。因為正是有了它們,才使得宇宙中的萬事萬物呈現有規律的運行。

但現代科學中的「信息」與老子所說的「道」,又有點差異。現代科學認為,「信息」必須依賴於物質而存在,即離開物質信息就不存在了。而老子卻說「道」有兩種形式——「無」與「有」,「無」無需依賴於物質而存在。

老子說:「有名萬物之母」。即「有」是產生宇宙萬物的原因,也是宇宙萬物得以有序運行和演化的原因,這與科學中的「信息」是一致的。

老子又說:「無名天地之始」。即「無」是「天地」產生和演化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道德經》中的「天地」與「萬物」應當不是同一個概念。

在傳統文化中,「天地」並非物質實體,而是與精神、意識、信仰相聯繫的特殊世界。比如,古代帝王每年都要祭天、祭地,他們祭祀的不是頭頂的天空和腳下的堅土,而是要祭祀傳說中的「天界」與「地府」。在宗教的解讀裡,「天地」經常與天堂、靈界、陰界這些所謂精神世界相聯繫。

祭天

既然「天地」並非是物質實體,那麼產生「天地」並推動其演化的「無」,自然無需依賴物質而存在了。當然,這些在科學上都是不認同的。

然而,如果將「天地」解讀成某種精神世界,而將「萬物」解讀為物質世界,就很容易理解《道德經》第一章中對「無」和「有」的界定了。

「無」對應著精神世界的「道」,是精神、意識或信仰等的構成因子。而「有」則對應著物質世界的「道」,是構成各種物質的必要條件,相當於物質中的各種作用力、化學鍵等等。不斷豐富的「無」,是精神世界產生與演化的原因;不斷豐富的「有」,則是物質宇宙產生與演化的原因。是故,「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二)「禪修」與「格物」

根據老子的說法,人所生存的世界,不僅是物質世界,還有精神世界。人的生理軀體、環境中的各種生物與非生物的物質構成部分,都屬於物質世界。而人的意識、精神和信仰等,則與那神秘的精神世界相連接。

對於不可觸摸的精神世界,人們無法通過五官去感知它,就只能用精神(有時說成心靈)去感知它。但五官感覺會干擾精神感知,所以要摒棄五官的觀察,於無欲、寂靜中去感知精神世界的奇妙存在,從中獲取知識和智慧。這就是佛家、道家所說的禪修、冥想之法。

明代全能大儒王陽明少年時受道家和佛家影響,對禪修冥想之法頗有研究。當他被貶龍場時,於這極度困難、安靜之處靜坐冥想,一連幾天都是如此。有一天半夜裡,他忽然有了頓悟,認識到「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題,即「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王陽明龍場悟道

因為向內心探索,向精神世界探索,他「恍若有悟,體驗探求,再更寒暑,證諸五經、四子,沛然若決江河而放諸海也」(引用王陽明的自述)。而後,他的學識便以難以想像的速度增長,成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成為可以與孔子相提並論的全能大聖人。他創立的這個學派,後來被稱為「陽明心學」,至今仍在國際上享有極大影響。

而對於物質世界,人們則可以通過五官的觀察,通過觀察宏觀物質的各種變化,來推斷物質的性質以及微粒間各種作用力的存在。儒家所說的「格物致知」,就是這個意思。現代科學提倡「從現象到本質」、實驗探究的研究方法,也是這個意思。

科學家通過實驗研究物質的性質

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很明確,探究「無」與「有」這兩種不同的「道」,應當用不同的方法,前者用禪修、冥想之法,後者用格物、實驗之法。

(三)信息複製與組合是萬物演化的原因

萬物演化,彼此聯繫

由最初的「道」衍生出來「無」與「有」,有共同的稱謂——「玄」。故《道德經》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可後面一句,「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又是什麼意思呢?

在前面的三種注釋裡,我部分贊同王弼的觀點,即「玄之又玄」並不是「玄妙啊玄妙啊」之類的無聊感慨,而是指「不止一玄」的組合、疊加。

這在《易經》和八卦圖裡,也可以印證。《易傳·繫辭上傳》上的表達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就是最初的「道」,它衍生出兩儀——即「陰」、「陽」,或者「無」、「有」。這「無」、「有」或者「陰」、「陽」,就是老子所說的「玄」。

然後,這些「玄」就可以進行複製和排列組合了,實線代表「有」或「陽」,虛線代表「無」或「陰」,則其組合方式如上圖所示。

陰和陽兩兩排列組合,有四種組合方式:陰陰、陰陽、陽陰、陽陽,稱為四象。四象還可以繼續進行排列組合,於是就有了八種組合方式:陰陰陰、陰陰陽、陰陽陰、陰陽陽、陽陰陰、陽陰陽、陽陽陰、陽陽陽,稱為八卦。如果這八卦再次與陰或陽組合,就會又有十六種組合方式。繼續組合,就有三十二種、六十四種……

「玄」各種各樣的組合方式,正是大「道」在宇宙中的各種存在形式,它既組織物質宇宙的產生與演化,也組織精神世界的產生與演化,是天地萬物各種各樣變化的根源。所以,老子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如果用科學上的說法,「玄」就是某種基本信息,「玄之又玄」就是信息的不斷複製與組合,連起來的意思就是基本信息的不斷複製與組合,是宇宙萬物存在與變化的原因。

考察自然界中的現象,我們可以輕易找到很多支持的證據。

(1)各種原子都是由質子、中子、電子等基本粒子構成。

原子結構的相似性

氫原子和各種複雜的原子,都是由質子、中子、電子等基本粒子構成,只是粒子的數量和組合方式不同罷了。所以,可以將各種原子看成是基本粒子的複製與組合,也可看作是其對應著相應信息的複製與組合。  (2)絕大多數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生物結構的相似性

多細胞生物可以看作是單細胞的複製與組合,或者理解為多細胞生物信息為單細胞生物信息的複製與組合。

(3)大自然中普遍存在自相似現象。

自然界的自相似現象

自然界中普通存在的自相似現象表明,信息的複製與組合是生物和非生物呈現多樣性的原因。推廣到整個宇宙,這種規律仍然是有效的,因而科學家提出了分形宇宙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宇宙中任何局部與整體都是相似的,任何局部與局部也是相似的。而導致這種相似的原因,正是因為支持它們的信息是相似的,整體只是局部的複製與疊加。

分形宇宙理論

如果還不好理解,我們可以用大型網路遊戲作類比。網路遊戲中的各種事物就好比我們現實生活裡的各種事物,但實際上它們都是虛擬的,支持它們的是電腦程式。而這些程序,又是由最基本的計算機語言0和1構成的。當不同數目的0和1,以不同的組合方式出現時,它所對應的程序也不同,虛擬出來的事物也就各不相同。從這個角度講,遊戲中的所有事物本質上就是計算機語言0和1的複製與組合。

計算機語言構成的複雜程序

而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與網路遊戲也有許多相似的地方,甚至有觀點認為這個世界就是一個模擬的世界。每一個事物、每一個場景也都需要相應的信息支持,而這些信息就是由最簡單的信息複製和組合起來的。隨著信息的繼續複製和組合,這些事物就會發生相應的演變,生物進化的原理可能就是這樣的,所謂生物變異或許也是如此。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一章,眾妙之門,宇宙的本源
    五千多言的《道德經》譯文可以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可以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的名,也不是永恆不變的名。無,是天地的開端,有,是萬物的根源。從無裡觀察奧妙,有中覺察它的訣竅。無和有是兩個不同的名稱,同樣是有幽昧深遠的變化。奇妙無比,是打開道中眾奧妙的總閥門。老子的方法是從無和有入首,多觀察多思考。
  • 論「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和「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相似性
    2、老子的「眾妙之門」是說「有和無」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3、老子的「眾妙之門」說明了「有和無」是同出於道,而後又有「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描述。其表述了無有之先後的邏輯關係,且是先無後有的。
  • 《道德經》中隱藏的千年密碼!專家:誤解兩千年,終於真相大白
    《道德經》對後世影響極大,《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在《道德經》中老子以古往今來的興衰成敗和百姓的安危禍福為借鑑,深入剖析,追溯淵源,將人世間的萬物哲理蘊含其中,最終形成了這樣一部充滿智慧讓後世琢磨了幾千年的思想珍品。
  • 01.道可道也(《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
    01.道可道也(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真經五千言,開篇就是道。第一句常有人這樣理解:能說出來的,就不是永恆的道;永恆的道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筆者想要問了,既然說出來的不是道,那這五千言都在幹嘛呢?當然,你也可以說是「強為之容。」這和以筏喻佛法是一個道理。
  • 《道德經》新解:第一章永恆之道
    《道德經》全篇分為八十一章,九九八十一,大成之數。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譯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
  • 老子:世界不是「無主之城」,《道德經》告訴你誰才是宇宙的主宰
    老子的《道德經》中,將宇宙稱為天地,將宇宙萬物稱為天地萬物。道就是萬物之母,它優先在天地存在,並且還生出了天地萬物。因此,老子會在道德經的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央視主持人楊柳帶你了解「王蒙講說《道德經》」,改變你的慣性思維!
    道與一,就是中國老子神學中的上帝。就是中國老子哲學中的世界與人生的本質、主宰起源與歸宿。就像唯物論認為世界的根本是物質,唯心論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精神一樣,《道德經》認為,世界的本源是道一我們可以稱之為唯道論。02—【道可道,非常道。
  • 用老子的《道德經》是否可以破譯生命的起源?
    當然,宇宙中確定還有其他的生物,這一點我確信,只是暫時還沒有發現而已。地球的初始狀態,除了礦物質和金屬和水,是沒有生命的,這個生命是哪裡來的呢?我們基本上無法從科學上得到答案了,至少在目前,並無一個完全讓人信服的證據證明地球生物的來源。我們能否試著從玄學解開這個奧秘?老子曾經說過,道,是萬物之母,萬物,自然包括生物了,而且包括宇宙星辰,當然也包括我們未知的外星。萬物嘛。
  • 齊善鴻講《道德經》,看點在哪裡?
    這本書有三大看點:1.通俗地回答了《道德經》到底在講什麼的問題;2.不刻意追求逐字逐句解讀,降低了經典的學習門檻,滿足了多元的學習需求;3.緊貼實際生活闡釋核心要義,將老子的智慧與生活中的痛點和盲點結合。
  • 道德經暗藏玄機,老子2000年前參透四維空間?或許老子沒死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曾有這樣一句「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指有和無來源相同,只是名稱不一樣而已,換而言之就是把時間和空間的盡頭都寫了;緊接著老子又寫到一句很奇怪的話「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按照字面意思的理解是指道不是一般的玄妙,玄都到時間空間的盡頭了,都到宇宙大爆炸了。
  • 回歸原典 共讀《道德經》中南大學迎來第五期問渠長廊名家誦讀活動
    呂錫琛教授首先從自己研究道家文化的機緣談起,介紹了《道德經》的重要意義:「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道德經》是中華文明的活水源頭。我們要追問文明的活水源頭,洗滌心靈。道家文化對為人處世,修身養性乃至工作上的問題都有很多啟迪。儒釋道三家是相互融合學習的互動過程。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中華文化才能不斷壯大。」
  • 《道德經》道可道,孔子怎樣去觀察人和事?
    少兒讀《道德經》,也許背誦如流,不見得能領悟其中規律。有一定社會閱歷的人,回頭讀《道德經》,常常能恍然大悟。《道德經》開篇:道可道,可道對應無數的變化現象,萬變不離其宗,根本規律卻只有一條,即是:人們終其一生,都在不確定的(變化)狀態中,尋求確定,以此為安全感。在變化和確定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是每一個人一生的課題,領悟規律的人,生活就越來越順。
  • 玄之又玄:微積分所蘊藏的《金剛經》奧秘
    《道德經》第二章所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美善」既已標榜就會引人爭相追逐,這種「舒服」本就是「惡」與「不善」了。接下來是進一步闡述這種相對應,即「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也就是說沒有有、難、長、高、音、前,就不會有無、易、短、下、聲、後,因為已經沒有了參照比較了。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第4個層面的道主要是各種規律,人們就比較容易理解、容易觀察、掌握和運用,前三個層面的道,由於人們看不見摸不著,難以理解,卻又能感受到其強大而又神秘力量的存在,所以就被很多人理解為玄之又玄了。道德經所講的天之道,主要是指前三個層面的道,以及宇宙的和天地運行規律,是對應人之道而言的。
  • 《道德經》前言
    道德經的作者為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所著,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號聃,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在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
  • 《道德經》第六章,穀神不死
    這也有種對應第一章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門。而既然是天地之根,那就說明是天地的高一層級的存在。穀神的這種不死的狀態,給人形成了一種綿綿若存的感受,讓人覺得本源母體是存在的。而當你用它的時候,卻是用之不盡的。這一良性循環的特徵,給人以難以抗拒的思考。
  • 《道德經》:有物混成——客觀實在的「物」與主觀成相的「狀」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說,自然之中形成了一種混混沌沌的物狀,在天地剖判之前就已經存在了。人類的整個歷史,不過是自然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的一個小小的點綴而已,而人類文明的更替,也不過是自然演化長河中的一朵不起眼的浪花或者漣漪。《道德經》作為自然概論,也沒有給出明確解釋,只是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最後用「道可道,非常道」這一神來之筆,巧妙地避開了宇宙起源這一終極難題。
  • 《道德經》全文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è)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hè),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 風水與數學不是科學,那什麼是科學?
    玄學與科學玄學中的玄字,起源老子《道德經》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學盛行於魏晉時期,本來是解釋《周易》,《老子》,《莊子》的思想,後演變為解釋道家,儒家經典的清談風氣。而到近現代,竟然跟堪輿(風水學),命理學扯上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