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一章,眾妙之門,宇宙的本源

2021-01-13 自由如風安然寧靜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 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五千多言的《道德經》

譯文

可以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可以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的名,也不是永恆不變的名。無,是天地的開端,有,是萬物的根源。所以,常從無中觀察天地的奧妙;常從有中尋找萬物的蹤跡。無和有這兩者,會同出而且不同的名稱而已。無和有也是同樣玄妙,幽昧深遠,它們是一切變化的總決竅。

老子文化節

玄妙的道,老子的方法教我們去體會

老子的《道德經》開篇第一個字就是道,可見道的重要性,道統領全書,全書都是圍繞道進行深入論述。道是宇宙的本源及宇宙萬物的自然運行規律或法規。

宇宙有深奧的道,我們常懂的道必須去加深認識,它既可以用文字、語言能表達的道,但是,這不是永恆不變的道;我們把萬物加上名稱即名,方便我們記下,是有局限性的,不是真正永恆不變的名。既然會變,老子老教我們通過無是天地的開端,有是萬物的的根源來論述。從無裡觀察奧妙,有中覺察它的訣竅。無和有是兩個不同的名稱,同樣是有幽昧深遠的變化。奇妙無比,是打開道中眾奧妙的總閥門。

老子的方法是從無和有入首,多觀察多思考。

《道德經》

深妙的道,老子有方有方法領會。

我們通常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及宇宙萬物的自然運行規律或法規。

宇宙幽昧深遠,文字、語言描述的名都不能永恆,永恆的道也是不能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文字、語言描述有局限性。大道無形,大道無邊無際、幽昧深遠、無影無蹤;

我們身邊有道的存在,我們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感覺沒有,但是,它又實實在在地存在我們身邊。道無時無刻發生著變化,生生不息、永不息止、周而復始。

名比較容易理解,世上的物種即是名,消亡了多少物種,我們誰也無法計算清楚,只因很多很小或者在海洋裡,我們根本觀察不到。所以,名不是永恆的名,也不是客觀事物的名,只不過我們方便記下,而刻意加上的名,帶有我們的主觀性,不是事物本身真實的名。名不是永恆的名,道更不是永恆的道。

老子文藝節演出

老子提出正確的方法,無和有去體會。

老子把無是天地開端,有是萬物的根源。看到這無和有時,不知你們會不會想,無和有誰在前、老子定無在前、後才是有。其實,這個問題就等於我們通常的笑話,是雞先還是雞蛋先一樣,我們無法得出真正的結果。得出的結果是他們的論據的結果,是不是真正的結果,誰也無法知道,時間太久遠,以現在人類的智慧,無法定先後。

無,用我們的眼睛或藉助儀器看,一片茫茫、無邊無際、混混噩噩混沌狀態、幽昧深遠。只能聽從老子的話,無是天地的開端;有是萬物的根源。老子教我們從有中觀察它的訣竅、它的蹤跡。萬物從無到有,有了開始,會自然生長、成熟、消亡的過程,細心觀察這個過程,就會發現無和有的奧妙變化。

文藝晚會

從身邊的事物到浩瀚的宇宙,無和有雖然是不同名稱,但它們有千絲萬縷的牽連和變化,時常處於相互聯繫的狀態,無到有、有變化轉到無,無究無盡的變化。我們細心觀察、深入體會,才能領悟出它們的奧妙和玄機,才能從中感悟老子的道。

老子的真正的道

老子的無、有、名、道、始、母、妙、微、玄幾個概念的名稱,都沒有真正地揭示他的道,他的道真正內涵不能用語言、文字揭示出來,用這些概念是加深我們感悟。也就是他的道可道,非常道。道的哲學思想,文字、語言有局限性,表達不出道的真正內涵,我們加上去的名字是有主觀性, 不是它客觀的名。這個名只是方便人們記,道也一樣,只是我們主觀的道,不是真正的道,只能用無和有的方法去感悟穿深奧的道。

珍貴的《道德經》

領悟老子的道,懂它的道理和用處

通過人們的細心觀察,宇宙萬物有它的道。地球上有水,空中有氧氣,牛頓發現了地球萬有引力。人類精細地觀察,發現人們共同的地球是個星球,也有它的生長、中期、消亡的過程,它消亡了,地球上一切一切的名就變了,地球上的道也就不是永恆的道。發生這樣的變化,都是以後的事,時間太長,我們不用管它,我們領悟道不是永恆不變的道,就明白老子的道。

只要我們細心觀察,用心究研,說不定人類會找到另外一個地球或創造一個地球。

竹簡《道德經》

老子提出過上善若水,水無私奉獻還有很多美德,水幾近道,我們可以從水中去領悟道德。現在的人類用火箭把人造衛星送上太空,為我們人類服務。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從老子提出的無和有去體悟,就能感悟老子的道,就能創造更多為我們服務的物體。

相關焦點

  •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中的科學
    道德經第一章《道德經》為春秋時期老子所作,博大精深,是東方神秘主義的經典著作,被稱作萬經之王。縱覽千百年來眾人對《道德經》的注釋,幾乎全是哲學或玄學的思路,竟無一種與科學有關。小子無知,以淺薄所知試解之,以期拋磚引玉,引來更多人的思考與討論。先從《道德經》第一章說起。這一章為全書總綱,有提綱攜領之效,故尤為重要。
  • 《道德經》新解:第一章永恆之道
    《道德經》全篇分為八十一章,九九八十一,大成之數。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譯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
  • 《道德經》第六章,穀神不死
    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翻譯:長生不死的生養之神就被稱為本源母體。進入本源母體的大門就是天地的根本所在。它連續不斷的樣子就像是存在一般,你用它卻是用之不盡。解析:雖然這一章也就這一句話,但是內容很多,比如提到了穀神,玄牝。天地之根。穀神帶有一個神字,但,通過穀神不死是謂玄牝,我們就可以理解為造就萬物生生不息的精靈,甚至也可以理解成造物主本身。有了它才會有源源不斷的食物供應給萬物,這其實很有一種食物鏈的樣子,使得自然生態得以充滿生機並且和諧與平衡的運行。
  • 央視主持人楊柳帶你了解「王蒙講說《道德經》」,改變你的慣性思維!
    魯迅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0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萬物】這裡的道和一,就是源頭,就是本源,就是造物主。然而這個造物主不是人格化的,而是本質化概念化理想化理念化的。
  • 「道德經」的「道」字理論與宇宙多維空間理論不謀而合
    一、「道」字詳解《道德經》裡的「道」字隨處可見,從其所表達的意義大致分為四種:第一種:名詞,宇宙多維空間的意思,即陰性世界。如天道。第二種:名詞,道德之意,指人的思想行為(素養、品性、品質)。如人道。第三種:名詞,是統領之意,指方向、方法和手段。如王道第四種:動詞:說或講的意思。
  • 《道德經》中隱藏的千年密碼!專家:誤解兩千年,終於真相大白
    《道德經》對後世影響極大,《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例如:帛版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恆道也。之有玄,眾妙之門。傳世簡版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老子:世界不是「無主之城」,《道德經》告訴你誰才是宇宙的主宰
    老子的《道德經》中,將宇宙稱為天地,將宇宙萬物稱為天地萬物。道就是萬物之母,它優先在天地存在,並且還生出了天地萬物。因此,老子會在道德經的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道德經》前言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言》,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不分章,後改為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從第三十八章開始為《德經》,總共81章。2000多年來,道德經是中華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讀《道德經》仰可觀宇宙之變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大至天地,小至塵泥,到修身、養生、處世、治國,包羅萬象,盡收眼底。
  • 道德經第二章:什麼是無為?無常才是人生常態,辯證才是生活常理
    前兩期我們解讀了道德經第一章,討論了宇宙的規律和萬物的本源,老子根據這個世界觀,強調了認識事物的方法論,提出無和有這兩扇眾妙之門,沿著這樣一個思路,第二章繼續論述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律,以及我們按照這個規律來認識事物的方式方法,用哲學的語言概括這一章的內容,就是對立統一,相反相成。
  •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翻譯:大道已經失去效用了,就會有仁愛和正義這樣的道德規範出現,有了所謂能夠通達本質的思想的出現,就會有人為的造假。解析:這一章就說了四個與我們密切相關的社會示例。第一個,大道廢,有仁義。所謂大道廢,有種意思,第一種就是被廢除了,這隻有統治者才可以去做,因為他們覺得大道對他們沒有用了,無法實現他們的欲望之心了。通過他們進而影響了社會的氛圍了,使得大家都不信道,淡化了道。
  • 齊善鴻講《道德經》,看點在哪裡?
    這本書有三大看點:1.通俗地回答了《道德經》到底在講什麼的問題;2.不刻意追求逐字逐句解讀,降低了經典的學習門檻,滿足了多元的學習需求;3.緊貼實際生活闡釋核心要義,將老子的智慧與生活中的痛點和盲點結合。
  • 回歸原典 共讀《道德經》中南大學迎來第五期問渠長廊名家誦讀活動
    呂錫琛教授首先從自己研究道家文化的機緣談起,介紹了《道德經》的重要意義:「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道德經》是中華文明的活水源頭。我們要追問文明的活水源頭,洗滌心靈。道家文化對為人處世,修身養性乃至工作上的問題都有很多啟迪。儒釋道三家是相互融合學習的互動過程。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中華文化才能不斷壯大。」
  • 用老子的《道德經》是否可以破譯生命的起源?
    地球是個非常奇特的星球,為什麼宇宙這麼大,唯獨只有地球有生命?至少到目前為止,人類沒有辦法在地球外發現朋友。當然,宇宙中確定還有其他的生物,這一點我確信,只是暫時還沒有發現而已。第三種就是外星系的生命體,帶到地球上的生命種子,這個我感覺可能性很大,宇宙這麼大,不可能就地球有生命,外星更早的生命體,也許像我們現在探測月球探測火星一樣,被外星的飛行器帶到地球的,還有就是行星擦過某些有生命的星球,繼續飛行後撞到地球後遺留下來的。別說概率很小,不計其數的星球,多少億年的宇宙?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但是,外星人呢?最早的外星人怎麼來的?
  • 《道德經》道可道,孔子怎樣去觀察人和事?
    整個《道德經》【道】=0,1。計算機的運行模式開啟了道的運行。【道德經】第一章是總綱。《道德經》81章從不同角度出發比喻的方式說「有」說「無」。如:第35章用大象比喻「道」。盲人摸象,摸著的是「有」是大象,沒有摸到的是「無」也是大象。摸著的「有」+沒有摸著的「無」是完整的「大象」。老子用完整的「大象」來比喻「道」。
  • 從《道德經》中看老子的宇宙觀、本體論和辯證法
    老子的《道德經》是先秦道家學說的集大成之著作。是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哲學思想的重要典籍之一。他以精煉的語言體現了宇宙觀,本體論,辯證法等諸多哲學思想內容。宇宙觀方面,老子用「道」這個哲學主體看成是萬物本源,把「道」看成人和天共同的終極根據。在老子的哲學中,「道」既是宇宙論的範疇,又是一個本體論的範疇。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十四章
    第三十九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嚘,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炁)曰強。勿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大道為宇宙萬物之母,萬物依歸的奧主,德者的保護者,亡德者的所有者。道德涵養深厚者,如同大道保佑的元嬰,毒蟲不蟄他,猛獸不傷害他,兇禽不搏擊他。他筋骨柔弱,而拳頭攥得緊固。
  • 道德經揭開宇宙和生命的真相(慎入!)
    《道德經》亦稱《老子》,約5000字,分上下兩篇, 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思想內容微言大義,一語萬端。被譽為萬經之王。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老子寫道德經的本意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就鬥膽來聊一下,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理解。很多朋友都知道,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分別為道經和德經。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經,主要講道論;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是德經,主要講德論。
  • 「老子」宇宙觀、方法論的核心思想是什麼?道德經第40章深度概括
    「道德經」第四十章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章是整個「道德經」的中心章節,同時也是對「道德經」核心思想的深度闡述。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觀—「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道德經》全文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歷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歷史上《道德經》注者如雲,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注。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譯《道德經》為梵文,傳入東天竺;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親注《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