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章:什麼是無為?無常才是人生常態,辯證才是生活常理

2021-01-09 雅風國學

大家好,我是雅風。

前兩期我們解讀了道德經第一章,討論了宇宙的規律和萬物的本源,老子根據這個世界觀,強調了認識事物的方法論,提出無和有這兩扇眾妙之門,沿著這樣一個思路,第二章繼續論述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律,以及我們按照這個規律來認識事物的方式方法,用哲學的語言概括這一章的內容,就是對立統一,相反相成。這一章是對道德經一書內容的概括和索引,通俗講可以稱之為目錄,老子在這一章進一步闡述了其方法論,那就是萬事萬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相對立而發展,透過老子給出的方法論,我們了解到了他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在接下來的幾十章的內容中我們都會見到第二章的影子,所以,第二章定下了我們學習整部道德經的基調和方法。

我們先來看一下原文,通行本的文本表述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帛書版本以及郭店楚簡除了多了虛詞也之外,基本上與通行本一致,只有高下相傾的傾,和功成不居的不,帛書裡表述為盈和弗,應該是為了避漢惠帝劉盈和漢昭帝劉弗陵的名諱做的改動,意思一樣,以後我們不再重複,還有就是萬物作焉而不辭,在帛書裡表述為萬物作而弗始也,辭為終止,始為開頭,其實都是橫加幹涉的意思,大意上沒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就按照通行本的文本來討論。

其實這第二章基本上不用翻譯,當我們被第一章道 可道 非常道搞得幾乎懵圈之餘,讀到了第二章朗朗上口的語句,而且意思很直白,只要有初中文學水平的人基本上都能看明白字面上說的什麼意思: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呢,有和無相互轉化,難和易相互形成,長和短相互顯現,高和下相互充實,音與聲相互呼應,前和後相互接隨——這是永恆的規律。因此聖人用無為的心態對待萬事萬物,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讓萬物自然興起而不加幹涉,生養萬物而不佔有,成就萬物而不自恃,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績更不會泯滅和埋沒。

字面意思很簡單,但我們不能只看表面,要弄清楚老子究竟想說什麼,他這樣說的原因和目的又是什麼?如果讀完整 部道德經你就會發現,老子把他後邊兒要展開論述的一些內容,在這個地方都提前給大家羅列出來了,就像我們看書的內容簡介一樣,短短幾句話,他能從方法論講到價值觀,實際上就是要指導讀者該按什麼樣的基調來讀這部書。

我們先看方法論,老子首先告訴我們,無論是觀察事物,還是評價事物,無論是自己做事,還是領導別人,都要遵循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從事物 的正反兩面去客觀地看待,既不能以不變的標準去衡量,也不能以絕對的眼光去評判,因為萬事萬物都有正反兩面,都是陰陽互動所產生的,並且萬事萬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我們衡量和判斷事物的標準也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這一章裡,為了說明他的辯證法,也為了表明他的價值觀,老子羅列出了一系列相對的概念,包括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等,並且在以後的章節裡,老子會一一展開論述這些概念;比如第三章就講到了美,人美,稱之為賢,物美,稱之為難得之貨,原文是: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可見老子的美醜觀是不要有美醜之分,的確,任何事情只要有了這個概念,那麼對立面隨即也就出現了,就說美吧,世人都說西施美麗,那麼與之相對的醜陋自然也就給了那些個東施了。而大家都喜歡公認美麗的西施,卻東施效顰的東施,難道這對東施是公平的嗎?物品也是一樣,在自然界和田玉和花崗巖沒有區別,但是在人眼裡玉和石就有了貴賤和美醜之分,而追究它們的本源,組成的元素又有多大的差別呢?所以老子認為,聖人應該是沒有分別心的,更不能主動引領什麼標準或樹立什麼榜樣,這樣只會讓人心惑亂。

而在第五章,老子就講到了善惡,原文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是無所謂仁慈,也無所謂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無所謂仁慈,仁愛,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可見老子的善惡觀也是無分別心,順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是啊,如果全社會都鼓勵善良的時候,那麼邪惡也就與之相對形成了。我們從小就從大人的眼裡和行為來判斷是非善惡,甚至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都要找出來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但實際上長大才發現好人也有壞的一面,壞人也有好的一面,好人有可能會辦壞事,壞人有時候也會辦好事兒,那麼好壞善惡,有的時候可能只是立場不同而已,不是絕對的。況且老子這裡說的不善還不是指的惡,老子說的惡是用妖這個字,第五十八章裡有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的說法。

如果全社會都鼓勵行善,表彰行善,那沒有行善的人就是不善,行善的人就有可能表現出強烈的優越感,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有些企業會拿慈善做秀的原因了。當然,我們不是說不要做慈善,更不是說不要做善良的人,而是說不要做不善的人,也不要刻意表彰善良的人,那句話怎麼說來著?社會越是表彰什麼,證明越是缺什麼。佛學裡面也說不留名的行善是積陰德,什麼叫陰德呢?大家不知道的善良行為就是陰德,知道了,就不叫陰德了,那是陽德。

老子在後面還有很多章節論述到這些價值觀問題,比如第十一章講到有和無,第六十三章講到難和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等後面都有相應章節講到,我們這裡不再多講。

當然,因為第二章只是索引,老子並沒有列出他要講的全部內容,在後面的章節裡老子還會講到虛實,強弱,得失,榮辱,靜躁,曲直,大小,多少,輕重,雌雄,黑白,勝敗,益損,智愚,成缺,盈衝,巧拙,辯訥,始終,厚薄、貴賤、清濁、唯訶等等相對立的概念,而且,老子認為這些都是永恆的規律,是對立統一的,是相反相成的,因為在以後的章節我們都會講到,所以在這裡我們就不詳細闡述這些概念了。

下一期,我們將繼續講述第二章中老子的人生觀,以及他實現人生觀的方法論。

這裡是雅風國學,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敬請關注,評論和轉發,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大家對老子一書的文本的理解也是歧見分成,那麼老子思想的主旨究竟是什麼?老子寫道德經的本意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就鬥膽來聊一下,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理解。很多朋友都知道,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分別為道經和德經。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經,主要講道論;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是德經,主要講德論。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不僅如此,老子也談到了一個人應當如何處世。
  • 什麼是無知?什麼是無為?(國學)
    梁言相勸:語言的終極本質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喚醒,喚醒的生命才具有溫度和意義。《道德經》第三章,是後人對老子產生誤解的一個重要來源,主要和這一章中「無知」和「無為」的提出有關。「常使民無知無欲」,有的人評論為老子這是在為統治階級服務,是「愚民政策」。
  • 《道德經》上善若水也被篡改,帛書本出世才真相大白!
    《道德經》通行本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帛書本第八章: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道德經:看不清別人沒事,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無知,做事要把握尺度
    一個人最大的無知是什麼?最大的誤解就是說自己不夠聰明,看不清人心,看不清別人的心往往是因為你把自己的心也「封閉」了起來。一個人的無知不是你對別人不了解,而是你對自己不夠了解。看不清別人沒關係,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的無知,做什麼事要把握好尺度。《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道教經典《道德經》的三個要點是什麼?帶你走進道教
    老子最偉大的著作是《道德經》,他在《道德經》第一章就說:「道可道,非常道」,提出了「道」的概念。《道德經》對道教的貢獻只是提出了「道」的概念嗎?當然不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另外三個重要的理論,被道教奉為思想核心。一、自然無論是老子還是現在的道教,都崇尚自然之道。老子在《道德經》中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德經》前言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言》,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不分章,後改為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從第三十八章開始為《德經》,總共81章。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道」是渾全之樸,「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 道德經說萬物的無為和無私決定了萬物的永恆存在和發展
    道德經說萬物的無為和無私決定了萬物的永恆存在和發展道德經第一章就告訴人們不要在道德經文字中研究道德經,文字只是思維的工具,道德經的每一章都是在講萬物的動態平衡關係,用動態平衡關係思維方式才能真正理讀懂道德經。
  • 道德經第35章:面對各種誘惑我們該怎麼辦?道德經教我們正確選擇
    不管做什麼事,做什麼行業,只要按照客觀規律去做,就一定能夠往而不害,做到安平太。這就是持守大道的第二個功用:往而不害,去到哪裡都不會相互妨害,相互傷害,安平太,安寧,太平,和諧。大道的規律很簡單,就是無我利他,順其自然。可能朋友們會反駁說,人性都是自私的,怎麼可能會無我利他呢?無我利他是反人性的,怎麼還可能是順其自然的呢?如果這麼說,那你真的是離道很遠了。
  • 「老子」宇宙觀、方法論的核心思想是什麼?道德經第40章深度概括
    「道德經」第四十章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章是整個「道德經」的中心章節,同時也是對「道德經」核心思想的深度闡述。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觀—「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道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 「無為」還是「無不為」?老子究竟要告訴人們什麼大道理
    1、關於無為《老子》第二章後半篇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緊承此章開頭兩句而來。因為「天下皆以美之為美」屬於人的有意作為,這樣就會違背自然法則辦壞事,造成惡的結果,所以聖人要以無為的思想處理事情,「行不言之教」。
  •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翻譯:大道已經失去效用了,就會有仁愛和正義這樣的道德規範出現,有了所謂能夠通達本質的思想的出現,就會有人為的造假。解析:這一章就說了四個與我們密切相關的社會示例。第一個,大道廢,有仁義。所謂大道廢,有種意思,第一種就是被廢除了,這隻有統治者才可以去做,因為他們覺得大道對他們沒有用了,無法實現他們的欲望之心了。通過他們進而影響了社會的氛圍了,使得大家都不信道,淡化了道。
  • 《道德經》:為什麼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其實,我們不能簡單從字面意思來理解,說什麼:學習要一天天增加,學道要一天天損失。我們只要去翻閱老子《道德經》第48章原文,就會真正明白這句話的意思。第48章說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老子的意思是:求學的人,做學問的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努力使得自己一天一天增長學識,這就是正確的。
  • 《道德經》:一個人,一旦領悟這3句話,人生就會越來越順
    《道德經》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貴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禍福相倚、上善若水等思想不僅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也是照亮我們前進道路,指引我們人生的大智慧在科技發展迅速、物質生活豐富的當今社會,外國人也在追尋心靈歸處。
  • 老子的「無為」是指什麼?從三個層面理解,助你到達人生最高境界
    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提出治國需「無為而治」,那"無為"到底什麼意思呢?很多人會理解成「順勢而為」,其實不單單是這樣解釋,"無為"包含3個層面的意思,這才是老子主張的人生的最高境界。第一:利物不爭《道德經》中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乾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一章 坤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二十五章 《道德經》總結兩卦的章節為第四十章 「天」、「地」在《易》和《道德經》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釋為「乾」、「坤」和「無」、「有」,但不能等同。
  • 老莊文化:大樹參天——讀《道德經》有感
    老莊文化:大樹參天——讀《道德經》有感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有一位大聖大智者,窮其畢生精力,給後人栽下了一棵參天大樹。這位智者,就是被我國三大教派之一的道教尊奉為教祖的老子。他的《道德經》有如一棵冠頂參天、四季長青的智慧之樹,蔭庇後人、惠及子孫。
  • 《道德經》:老子在裡面到底說了什麼?分享10句話為你講解大概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無為,而無為不可說,不可描述,無法形容——這就難壞了布道者老子。他想告訴世人,但是深知只要是能說出來的就不對;而不說呢,世人就更沒有機會知道了,所以只能勉強說。但勉強說呢,又怕世人以為勉強說出來的就是道,所以《道德經》的第一句特別強調說「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避免世人把《道德經》所說的當做道本身。
  • 齊善鴻講《道德經》,看點在哪裡?
    書作者齊善鴻是南開大學教授、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學習《道德經》已經30多年。他的初衷是運用老子的思想智慧以利生活,而非純粹的知識學習,因此他格外關注經文所包藏的「落地的人生智慧」。結合30年來的修行與探索,以及向社會各界人士請教時吸納的精華,他寫下了這本解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