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2021-01-09 水往雲來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

不僅如此,老子也談到了一個人應當如何處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認為「柔弱勝剛強」,就已經很厲害了,甚至「知其雄,守其雌」,也能讓自己的一生,無所缺失。

也就是說,《道德經》中講述了許多的人生智慧。但是其中最大的智慧,既不是上善若水,也不是知其雄守其雌。那麼,哪句話才是老子所要表達的人生最大的智慧呢?

談到這個問題,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無為。當一個人達到無為狀態時,的確天下莫能與之爭,也能無堅不摧,無物不破。但是那種狀態,已經是「道」的境界了。同時,也因為無為,所以才什麼都能為。《道德經》中講的為人智慧,卻不是這句。因為無為的狀態,可以是什麼都知道,但是什麼又都不知道。

當你對任何事物都知道了,你再去無為,就說明你這個人有極強的自我控制能力。當你知道該說什麼,該做什麼,你就會去做,並且能做到;當你知道不該做什麼,你能克制自己,什麼都不去做。這樣你就會避免很多的災禍。

但是無為中還存在另外一個問題,當一個人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他也達到這一步。這並非是你的人生境界有多高,而是你的一種無為本性流露。所以,這種天性帶來的狀態,並不能稱之為智慧。

其實,《道德經》中所論述的人生最大的智慧,其實也是為人的最高境界,就在第十章中。我們一起來看看。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看不清別人沒事,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無知,做事要把握尺度
    一個人最大的無知是什麼?最大的誤解就是說自己不夠聰明,看不清人心,看不清別人的心往往是因為你把自己的心也「封閉」了起來。一個人的無知不是你對別人不了解,而是你對自己不夠了解。看不清別人沒關係,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的無知,做什麼事要把握好尺度。《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道德經》前言
    後來,老子料知將要幹戈四起,於是辭去朝官,騎了頭青牛,西出函谷關,去崑崙山隱德修行,在經過函谷關時,關令尹喜知道他將隱去,請老師著書,於是老子寫下了五千字,這就是他唯一的著作《道德經》。道德經是當今世界除聖經外,全世界發行數量最多的一本書,也是被翻譯語言種類最多的中國書籍。
  • 《道德經》淺薄的人喋喋不休,無知的人誇誇其談,唯智者知之不言
    人之所以長了兩隻耳朵一張嘴巴,就是要人多聽少說。這個道理許多人都瞭然於心,可在生活中卻很難將之知行合一。到了一定的年紀總喜歡賣弄自己的經驗,給一些年輕的男女講道理。,豈不知世上只有《道德經》淺薄的人喋喋不休,無知的人誇誇其談,唯智者知之不言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就專門為此告誡世人:快三十來還一事無成,定是不知《道德經》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道德經》:混得好的人,或都懂這五條處世天機!建議多看看!
    今天, 就帶大家一起,感悟這豆瓣評分高達9.5的文化瑰寶《道德經》;從古代先哲那裡,學習人生智慧,感悟成功之道。《道德經》:混得越好的人,越懂得這五條處世天機為人之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所以聖人只是為了維持基本的生存生活,有選擇性地取捨。少就是多,多就是少。
  • 《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年輕的時候就很厲害
    《道德經》說:「大方無隅,大器晚成。」方形本來是有稜角的,可是大到一定的程度,就接近於圓形。正如我們看地球,都是有稜有角,可它就是一個圓形。大的器物需要精心雕琢,看起來無用,實際上卻有大用處。其實,對一個人來說,所謂大器晚成,很多時候只是因為年輕時的積累而已。
  • 《道德經》:水有七善,人有七智,悟透便是人生贏家!
    在高中時期,歷史老師為我們解讀《道德經》,說道家思想無為,與世無爭,是消極的態度,年輕人還是不要讀了。當時因為他說的話,讓我往後的很多年,都沒有再讀《道德經》,等自己工作後,又回頭再讀國學經典作,才發現歷史老師的解讀是大流,但與老子所講背道而馳。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子沒有向孔子闡述什麼是道,卻在出函谷關時,特意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給關令尹,其用意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從歷史看來,《道德經》對於開啟人們的智慧,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道德經》能開啟人們的智慧,裡面有許多的話涵義極深,很少有人能真正看懂的。
  • 《道德經》中為人處世的最高智慧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中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我們這個世界被佛家稱作「娑婆世界」,它本身就是殘缺的,註定了生活其中發生其中的所有人事物都不可能達到完美,換句話說,如果完美了就不會在我們這個維度的時空中存在了。這就叫「大成若缺」。
  • 解密《道德經》:我獨異於人,人生最高境界是素與簡
    對於這段話,我們完全有理由理解為,老子在用《道德經》向世界的告白,是他整個世界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在洋洋灑灑五千言裡的第20個章節裡,他繼續說道,我就像是人群中的一個怪胎,總是一副蠢笨未諳世事的樣子,甚至是一個還沒有出生的嬰兒。人人都覺得想要的東西太多,我卻僅僅活著已經是負擔,就連呼吸都顯得多餘。
  • 《道德經》:水到底有什麼德行?「上善若水」是什麼樣的境界?
    《道德經》的第八章章節名叫「上善若水」,水有什麼優良品質,當得起老子「上善」的評價?我們先來看原典: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有最上等道德修養的人就像水。水善於滋養萬物卻不和萬物爭鋒,停留在眾人都不願意停留的地方,所以非常接近「道」的境界。這種人,居住善於選擇利於行道出,心靈善於保持在空虛如深淵的狀態。行為善於保持仁慈,言辭善於恪守信用,治理國家善於處理政務,處世善於發揮才能,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 《周易》中的成語:行之有效的為人處世策略
    在中國文化史上,《周易》被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幾千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務瑣事,人們都習慣於到《周易》中去尋找答案。《周易》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至深至巨,的確是其它任何一部書都無與倫比的。
  • 教育的至高境界是什麼?從道德經中得到的啟示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老子道德經的第二章,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討論一分為二和合二為一的邏輯,還會談到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麼?一種普遍存在的「象盲」現象大家都聽說過,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位國王,邀請幾位盲人一起摸象的故事。
  • 齊善鴻講《道德經》,看點在哪裡?
    1.通俗地回答了《道德經》到底在講什麼的問題齊善鴻教授在導論就開宗明義回答了《道德將》到底在講什麼這一問題。一講道德。他區別了老子所講的「道德」與人們通常理解的道德教條。老子的「道德」由「道」和「德」兩個概念組成:生育萬物的源頭和隱藏在萬物中的規律,就叫「道」;知道了這樣一個源頭,明白了萬物中的規律,並按照規律去做的人,就是有「德」的。這兩者有先後順序,先要明白代表客觀規律的「道」,才會有讓「道」入心從而有「德」一說,「德」以「道」為前提,順「道」方才有「德」。由此他特別指出,生活中恪守道德的好人未必是悟道且有德之人。
  • 《道德經》很難看懂?歸根結底其實就講了4個方面!
    但反過來,古人就是古人。我們在尊重他們對歷史所做出的貢獻的同時,也該承認他們思想局限性這個事實。再怎麼吹捧,再怎麼修飾,他們都還是凡人。不是麼?開始說說《道德經》吧。這本書看似很難,其實也就講了這4方面。關於求學。最出名的莫過於「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了。虛心,是態度問題。
  • 風化,孔子認為教育的最高境界
    孔子認為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說教,而是「風化」。教育的低級境界是制定規則,比如我跟小孩說,你不許幹這個,不許幹那個,這只是定規矩,而帶著孩子做什麼,或我們為人處世的風範對孩子才更重要,風化,不是說教,而是像風一樣一點點輕拂你,像雨一樣一點點浸潤你。
  • 《周易》30個成語,30種為人處世智慧
    這些成語蘊涵著極其豐富的精神內涵,也為人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為人處世策略。今日與大家分享《周易》裡的30個成語,我們一起領略古老的處世智慧。 1 否極泰來 出處:《周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 《道德經》:老子在裡面到底說了什麼?分享10句話為你講解大概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無為,而無為不可說,不可描述,無法形容——這就難壞了布道者老子。他想告訴世人,但是深知只要是能說出來的就不對;而不說呢,世人就更沒有機會知道了,所以只能勉強說。但勉強說呢,又怕世人以為勉強說出來的就是道,所以《道德經》的第一句特別強調說「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避免世人把《道德經》所說的當做道本身。
  • 坤鵬論:一無所知的無知之知 認知的最高境界
    越是高人越謙虛,那是因為他們正在接近或是已經達到了無知之知的境界。——坤鵬論曾經有人採訪賈伯斯,問他喜歡什麼樣的人交往。賈伯斯答:我特別喜歡和聰明人交往,因為不用考慮他們的尊嚴。採訪者問:聰明人沒有尊嚴嗎?賈伯斯答:不,聰明人更關注自己的成長,時刻保持開放的心態,而不是捍衛面子,不是想方設法證明「我沒錯」。
  • 過了三十,女人最高的境界:大氣
    每一個女人都是由女孩蛻變而成的,從單純的小女生到為人妻,為人母,成長了也更成熟了,懂得了更多的人情世故。進入了婚姻,組成了家庭,大多數女人就像是蒙上灰的珠子,失去了光澤。終其一生,我們追求的就是如何活得有意義,女人,該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一生過的精彩?這也可以說要達到哪種境界。那一個女人最高的境界是什麼?其實就是這兩個字:大氣。大氣的女人身上有一種獨特的魅力,會不自覺地讓人想要靠近,想要跟她相處。
  • 《周易》30個成語,30種為人處世之道
    這些成語蘊涵著極其豐富的精神內涵,也為人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為人處世策略。今日與大家分享《周易》裡的30個成語,我們一起領略古老的處世智慧。 1 否極泰來 出處:《周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