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長了兩隻耳朵一張嘴巴,就是要人多聽少說。這個道理許多人都瞭然於心,可在生活中卻很難將之知行合一。到了一定的年紀總喜歡賣弄自己的經驗,給一些年輕的男女講道理。,豈不知世上只有《道德經》淺薄的人喋喋不休,無知的人誇誇其談,唯智者知之不言
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就專門為此告誡世人:快三十來還一事無成,定是不知《道德經》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下面就為大家帶來此章的解析:
真懂的人不多說話,誇誇其談者往往不是真懂。堵住事欲的孔穴,關起事欲的門徑,收斂了銳氣,消解了紛爭,調和了光芒,混同於塵垢,這叫做玄妙的大同。達到了這個境界,就誰誰也無從與他親近無從於他疏遠,讓他得利,讓他受害,另他高貴,另他卑賤,因此他得到天下人的尊重。
怎樣保持常態的和?在老子看來得到的聖人,能夠挫銳,解紛,和光,同塵,達到玄同的最高境界。因此他提醒人們要加強自我修養,排除私慾,不露鋒芒,超脫紛爭,混同塵世。不分親疏,利害,貴賤,以開闊無偏見的心胸去對待一切人和物。
尖銳的東西是容易折斷不能長保的,把尖銳的東西磨去了,可以避免斷折的危險。人從各自的視角出發,堅持自己的意見,排斥他人的意見,是非紛紜無從辨清,解決的辦法就在於大家都放棄片面的意見,全面的看待整個問題。
有陽光能照射到的地方,就必然有照射不到的陰暗一面存在,只看到照射的一面,而忽視照射不著的另一面,不能算是真正懂得光的道理。宇宙間到處充滿了灰塵,人世間如此紛繁複雜,超脫塵世的想法與做法是不現實的,耍另類的想法與做法是行不通的,這些都只是懂得對立面的道理,不懂得統一面的道理。
只有破除成見,毫無私心的人,才能對於好的方面不加阻礙的讓它盡情發揮作用,對不好的方面也能因勢利導,善於幫助它發揮應有的作用。不可得而親疏利害貴賤是金玉良緣。
在老子所處的風雲激蕩的年代,人受外力還有環境的支配,忽為座上客,忽為階下囚,忽成黃金屋,忽成乞討兒,處處被動任人宰割難自處。而有了穩定的精神狀態,穩定的自我才能彰顯大道。
外力與環境對你的親近與疏遠,與利與加害,提升與貶低,都是來擾亂你的清靜理智,降低你的人格尊嚴,增加你的貪慾或恐懼,取消你的主體性的。你能抵禦得住這一切,不受外界親疏厲害,貴賤的左右,就是智人,聖人,哲人了。
人之貴貴行與大道,而不是貴於親疏,遠近,榮辱,得失,貴賤,禍福。可以說做到這一點的人是天下最高貴,最珍貴,最有價值的人,無欲則剛,無欲則刀槍不入,金剛不壞,也就是天下之至貴了。
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明白的人不多說話,誇誇其談的人往往不是真明白。人們往往會對膚淺的表象進行關注。而忽視深層的本質,淺薄的人喋喋不休,無知的人誇誇其談,沒有思想的人口諾懸河,講話講得最多的人,卻往往對事情最不了解。
默默無聞的人並不能排除他對某些方面有真知灼見的可能,而他的那種姿態或許正是認識真相的最佳途徑。誇誇其談者並不見得在某方面有高明的見解,說不定他恰恰是要以這種形式掩飾自己的無知和淺薄呢?看似可以左右逢源,實則令人生厭。
有一次朱雀向老師墨子請教:「老師,您認為多說話有好處嗎」?墨子答道:「你看那生活在水邊的蛤蟆和青蛙,還有逐臭不已的蒼蠅,它們不分白晝黑夜總是叫個不停,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存在。可是即使它們叫的口乾舌燥,疲憊不堪,也沒有誰會去注意它們到底叫些什麼,人們對這些聲音早已是充耳不聞了」。
墨子接著說道:「現在你再來想想司晨的雄雞,它只是在每天黎明到來的時候按時鳴叫,然而雄雞一唱天下白,天地都為之震動,人人聞雞起舞,紛紛開始新一天的勞作。兩相對比你以為說話能有什麼好處呢?只有真正把握好說話的時機和火候,努力把話說到點子上,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受到預想的效果啊「。
我們都應懂得順應時勢,尊重規律,多幹實事,少說空話。但現實中卻有很多誇誇其談,不切實際,只會紙上談兵的人。
最後還要告訴大家的是:語言就像一把無形的利劍,不同的人悟出不同的人生。慈悲的語言,讓你如浴春風;智慧的語言,讓你耳目一新;義士拿它斬妖除魔,庸人也可用來明哲保身,只有最愚蠢的人用他來傷害別人,傷害自己。所以當你不會舞這把保劍時,切莫讓它隨意出鞘,一面害人害己。
單選|讀者朋友們,你們在生活中是個誇誇其談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