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淺薄的人喋喋不休,無知的人誇誇其談,唯智者知之不言

2020-12-06 國學歷史教堂

。人之所以長了兩隻耳朵一張嘴巴,就是要人多聽少說。這個道理許多人都瞭然於心,可在生活中卻很難將之知行合一。到了一定的年紀總喜歡賣弄自己的經驗,給一些年輕的男女講道理。,豈不知世上只有《道德經》淺薄的人喋喋不休,無知的人誇誇其談,唯智者知之不言

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就專門為此告誡世人:快三十來還一事無成,定是不知《道德經》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下面就為大家帶來此章的解析:

真懂的人不多說話,誇誇其談者往往不是真懂。堵住事欲的孔穴,關起事欲的門徑,收斂了銳氣,消解了紛爭,調和了光芒,混同於塵垢,這叫做玄妙的大同。達到了這個境界,就誰誰也無從與他親近無從於他疏遠,讓他得利,讓他受害,另他高貴,另他卑賤,因此他得到天下人的尊重。

怎樣保持常態的和?在老子看來得到的聖人,能夠挫銳,解紛,和光,同塵,達到玄同的最高境界。因此他提醒人們要加強自我修養,排除私慾,不露鋒芒,超脫紛爭,混同塵世。不分親疏,利害,貴賤,以開闊無偏見的心胸去對待一切人和物。

尖銳的東西是容易折斷不能長保的,把尖銳的東西磨去了,可以避免斷折的危險。人從各自的視角出發,堅持自己的意見,排斥他人的意見,是非紛紜無從辨清,解決的辦法就在於大家都放棄片面的意見,全面的看待整個問題。

有陽光能照射到的地方,就必然有照射不到的陰暗一面存在,只看到照射的一面,而忽視照射不著的另一面,不能算是真正懂得光的道理。宇宙間到處充滿了灰塵,人世間如此紛繁複雜,超脫塵世的想法與做法是不現實的,耍另類的想法與做法是行不通的,這些都只是懂得對立面的道理,不懂得統一面的道理。

只有破除成見,毫無私心的人,才能對於好的方面不加阻礙的讓它盡情發揮作用,對不好的方面也能因勢利導,善於幫助它發揮應有的作用。不可得而親疏利害貴賤是金玉良緣。

在老子所處的風雲激蕩的年代,人受外力還有環境的支配,忽為座上客,忽為階下囚,忽成黃金屋,忽成乞討兒,處處被動任人宰割難自處。而有了穩定的精神狀態,穩定的自我才能彰顯大道。

外力與環境對你的親近與疏遠,與利與加害,提升與貶低,都是來擾亂你的清靜理智,降低你的人格尊嚴,增加你的貪慾或恐懼,取消你的主體性的。你能抵禦得住這一切,不受外界親疏厲害,貴賤的左右,就是智人,聖人,哲人了。

人之貴貴行與大道,而不是貴於親疏,遠近,榮辱,得失,貴賤,禍福。可以說做到這一點的人是天下最高貴,最珍貴,最有價值的人,無欲則剛,無欲則刀槍不入,金剛不壞,也就是天下之至貴了。

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明白的人不多說話,誇誇其談的人往往不是真明白。人們往往會對膚淺的表象進行關注。而忽視深層的本質,淺薄的人喋喋不休,無知的人誇誇其談,沒有思想的人口諾懸河,講話講得最多的人,卻往往對事情最不了解。

默默無聞的人並不能排除他對某些方面有真知灼見的可能,而他的那種姿態或許正是認識真相的最佳途徑。誇誇其談者並不見得在某方面有高明的見解,說不定他恰恰是要以這種形式掩飾自己的無知和淺薄呢?看似可以左右逢源,實則令人生厭。

有一次朱雀向老師墨子請教:「老師,您認為多說話有好處嗎」?墨子答道:「你看那生活在水邊的蛤蟆和青蛙,還有逐臭不已的蒼蠅,它們不分白晝黑夜總是叫個不停,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存在。可是即使它們叫的口乾舌燥,疲憊不堪,也沒有誰會去注意它們到底叫些什麼,人們對這些聲音早已是充耳不聞了」。

墨子接著說道:「現在你再來想想司晨的雄雞,它只是在每天黎明到來的時候按時鳴叫,然而雄雞一唱天下白,天地都為之震動,人人聞雞起舞,紛紛開始新一天的勞作。兩相對比你以為說話能有什麼好處呢?只有真正把握好說話的時機和火候,努力把話說到點子上,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受到預想的效果啊「。

我們都應懂得順應時勢,尊重規律,多幹實事,少說空話。但現實中卻有很多誇誇其談,不切實際,只會紙上談兵的人。

最後還要告訴大家的是:語言就像一把無形的利劍,不同的人悟出不同的人生。慈悲的語言,讓你如浴春風;智慧的語言,讓你耳目一新;義士拿它斬妖除魔,庸人也可用來明哲保身,只有最愚蠢的人用他來傷害別人,傷害自己。所以當你不會舞這把保劍時,切莫讓它隨意出鞘,一面害人害己。

單選|讀者朋友們,你們在生活中是個誇誇其談的人嗎?

相關焦點

  • 看了才知道,這些常用古典名句出自《道德經》,你知道願意嗎?
    《道德經》一部僅五千多言即讓後人感慨到言語不能盡詮釋,成為每每讀起意猶未盡的傳世經典。它在國外的翻譯次數和版本也只有《聖經》可以一較高低,各種名人注釋及評價不可細數。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一本晦澀難讀的古籍,但其實很多經常被我們用到的,並且熟知的古典名句,可能就是出自《道德經》。
  • 道德經:看不清別人沒事,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無知,做事要把握尺度
    一個人最大的無知是什麼?最大的誤解就是說自己不夠聰明,看不清人心,看不清別人的心往往是因為你把自己的心也「封閉」了起來。一個人的無知不是你對別人不了解,而是你對自己不夠了解。看不清別人沒關係,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的無知,做什麼事要把握好尺度。《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雖然世傳本很多,但說到原始版本,我們並沒有發現最早的老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都是傳抄本,沒有一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經》。
  • 什麼是無知?什麼是無為?(國學)
    《道德經》第三章,是後人對老子產生誤解的一個重要來源,主要和這一章中「無知」和「無為」的提出有關。「常使民無知無欲」,有的人評論為老子這是在為統治階級服務,是「愚民政策」。「無為」,則讓人認為老子思想消極,且認為是老子本人懷才不遇,所以才提出「無為」的不積極進取的思想主張。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到底什麼是「無知」,什麼是「無為」?
  • 古希臘人如何回答我們的道德困境
    根據智者學派的觀點,道德與法律的規矩僅僅屬於法律(nomos)或人建立的制度範疇,根據各個城邦的情況而定,並且只有在伴隨了懲罰與制裁的情況下才能夠被遵守。    其他一些被稱為自然主義者的智者學派認為,法律(nomos)和自然(phusis)之間的對立似乎彰顯的是個人利益的力量和情感的迫切衝動。
  • 《道德經》全文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wù),唯孤寡不穀(谷gǔ),而王公以為稱(chēng)。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jiào),我 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不僅如此,老子也談到了一個人應當如何處世。
  • 道德經:人到60才明白,人的「貴氣」就看這4點,若有一個恭喜你
    老子的《道德經》中曾提到,一個有貴氣的人不僅會福氣臨門,為難之時更能得道多助。但很多人到了六十歲才明白:人有沒有「貴氣」,往往就看這4點,能有一個就很好了!1、厚道《道德經》:「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
  • 《道德經》:混得好的人,或都懂這五條處世天機!建議多看看!
    今天, 就帶大家一起,感悟這豆瓣評分高達9.5的文化瑰寶《道德經》;從古代先哲那裡,學習人生智慧,感悟成功之道。《道德經》:混得越好的人,越懂得這五條處世天機為人之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常立於人前,必遭人忌恨。「見不得別人好」的心態,是人類忌妒情感的一種表現,也是一種較普遍的社會現象。所以,一個人有才華是好事。恃才傲物,只能顯出自身的淺薄,也會給自己帶來災禍。
  • 董路曾懟白巖松「無知、淺薄」,這回懟裡皮,球迷卻不幹了
    董路立馬懟白巖松這表達充滿了無知和淺薄,並且說白巖松的紀錄片《足球道路》充滿了東施效顰、主觀臆測、紙上談兵。曾經有人表示,董路早年做過足球記者,後來寫博客、當解說。現在投身足球青訓事業,是實實在在為中國足球未來奮鬥。作為一個足球從業人員,比白巖松更了解中國足球的現狀。董路懟白巖松是有理有據。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此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大宗師要入涅槃了。按照《史記·老子列傳》記載,這是老子要出函谷關,離開華夏大地,到遠方弘道去了。按照帛書的文本,「和大怨,必有餘怨」(七十九章)是最後一章,這樣學術界就出現最後一章的爭議。和大怨,必有餘怨章顯然不具有告別、總結《道德經》的意蘊,而八十一章卻具有告別、總結經典的意蘊。
  • 為何那麼多人喜歡《道德經》?深入研究道德經後,看出一身冷汗
    但作者認為最可怕的還是喜歡神化自我,從孔子到道德經,從關羽到武術,明明是一個人,一家學術,幹嘛非要將他們封為神明呢?而道德經裡,到底講了什麼?·對道德經裡嚇人的解釋任何一門學說,都有對有錯,有積極的一面,也有狹隘的一面,比如道德經、比如孔子、比如朱元璋等,他們說的話,做的事,難道都是對的嗎?
  • 老莊文化:大樹參天——讀《道德經》有感
    老莊文化:大樹參天——讀《道德經》有感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有一位大聖大智者,窮其畢生精力,給後人栽下了一棵參天大樹。這位智者,就是被我國三大教派之一的道教尊奉為教祖的老子。他的《道德經》有如一棵冠頂參天、四季長青的智慧之樹,蔭庇後人、惠及子孫。
  • 《道德經》可傳萬年嗎?盤點一下古今名人對它的評價
    那看什麼《道德經》呢?對,《道德經》嚴格意義上來說不算易學書籍,只是很多智慧與易理相通,這本書真的是有奇妙之處,所有和大家來看一下,我們開始看之前先來看一下古今名人是怎麼評價道德經的。北宋時期歐陽修曾說到過:「老子為書,其言雖若虛無,而於治人之術至矣。」
  • 《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年輕的時候就很厲害
    真正厲害的人,年輕的時候就很厲害,即使沒有大富大貴,但是格局境界已經顯現出來了。從小看大,三歲看老,真正牛的人,年輕時候就很牛。真正厲害的人,從小就厲害。即使那個時候沒有大富大貴,但是格局、境界、眼界已經異於常人了。
  • 《道德經》裡的這兩句話,讀懂一句,就可以受用終生了!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曾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以及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都或多或少受到《道德經》的影響,而且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科學、宗教等各方面。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第三階段是精神階段,絕對精神又否定自然界,先後表現為主觀精神(個人意識)、客觀精神(法、道德、倫理等社會意識)和絕對精神,又返回到自身。老---道生一(無),一生二(有,可以被感知),二生三(被感知出的識--精神),三生萬物(識-精神---對世界的重新認識)。黑---黑格爾回答說,這就需要精神通過正———反———合的辯證法運動,從而分階段地把種種事物實現出來。
  • 《道德經》:能力與素質不是一蹴而就的,腳踏實地才能站的穩
    譯文:踮起腳跟走路的人會站不穩,跨步前行的人反而走不快。自我張顯的人不明於道,自以為是的人不善辨析,自我炫耀的人少有功勞,自高自大的人不能長久。從道的觀點來看,這些行為就如同多餘之食、累贅之形,惹人厭惡。因此,有道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中的科學
    道德經第一章《道德經》為春秋時期老子所作,博大精深,是東方神秘主義的經典著作,被稱作萬經之王。縱覽千百年來眾人對《道德經》的注釋,幾乎全是哲學或玄學的思路,竟無一種與科學有關。小子無知,以淺薄所知試解之,以期拋磚引玉,引來更多人的思考與討論。先從《道德經》第一章說起。這一章為全書總綱,有提綱攜領之效,故尤為重要。
  • 一味追尋內在而忽略了外在美麗,也是一種無知和淺薄
    一味追尋內在豐盈而忽略了外在美麗,也是一種無知和淺薄。 別人沒有義務透過你的邋遢外表,去發現你的滿腹經綸。衣著乾淨,讓人感受到的是一種尊重;心寬愛笑,體現的是對生活的熱愛;談吐儒雅,彰顯的是知識教養程度。良好的生活品質會讓你容光煥發,永遠有精力去經營自己,因為歲月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你的外貌就是你生活的鏡子,裡面藏著你的氣質、你的品位、你的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