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譯文:踮起腳跟走路的人會站不穩,跨步前行的人反而走不快。
自我張顯的人不明於道,自以為是的人不善辨析,自我炫耀的人少有功勞,自高自大的人不能長久。
從道的觀點來看,這些行為就如同多餘之食、累贅之形,惹人厭惡。因此,有道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老子的啟示(一)根基牢固、持之以恆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這個比喻,是對上一篇「飄風,驟雨」的補充,「飄風」「驟雨」這樣狂暴的大自然能量是不能持續和持久的。
「企」是踮著腳的意思,身體的生理結構決定了我們必須腳踏實地的站著,踮著腳尖是違反了生理結構的站姿,這樣的姿勢站不久就站不住了。
我們都會踮腳尖,這是很容易就能做出的動作,簡單的動作蘊含了大道理,生活裡超出了自己能力範圍,去勉強做的事,都很難做好、做成功,要做符合自己當下能力、條件的事,不要去過度勉強自己。
現在的生活壓力大,都想擁有更美好的生活,擁有更好的物質條件,但現實是每個人都有階段性的能力瓶頸。做事前,要認清這個現實,從實際條件出發,去做力所能及的努力。
能力與素質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現在幹不了不能說以後就做不了,「厚積薄發之後」能力與要做的事業相匹配,條件成熟了事情自然而然就能做好了。腳踏實地才能站的穩,不勉強自己做超出能力的事,就會減少很多煩惱。
「跨者不行」,跨者就是邁大步,總是跨大步,一會就累了。偶爾邁幾步大的還可以,這種動作也沒法長久保持,無法用於正常行走。
「企者」好高,「跨者」好遠,老子用我們能看到的最簡單的兩個現象,說明好高騖遠會給人帶來傷害。
如果連最基礎的事都沒有做好,眼睛只盯著高處遠處,必然造成眼高手低的做事風格,是不能把事情做好的。蓋樓要把地基打穩,才能蓋高樓,做事把基礎做好,才能更進一步做有難度的事。
還是開始那句話,做人做事都要腳踏實地,好高騖遠、水中望月終究是空,更美好的未來,是由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開始的。
老子的啟示(二)「不自見」者升級智慧
在二十二章的時候,老子就說過:「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這一章表達了相同的意思,不同處,只是用正反兩種方式來表達。
我們在以前的解讀已經說過,真正的智者,都會遵循「四不」的準則,不以主觀違背客觀,不自滿自以為是,不誇誇其談自我誇耀,不要傲慢妄自尊大。
看著很簡單的「四不」,但是做到卻是不容易。我們可以經常告誡自己謙虛,謹慎,這四字真言,已經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比如驕傲自滿,自我炫耀,自以為是。謙虛、謹慎就像一副良藥,真正按照這個原則去做,進步指日可待。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沒有徹底解決,不「自見」。其實如果解決了「不自見」的問題,後面的三不,也會迎刃而解。我們面對與遭受的很多人生煩惱都來源於「自見」,何為「自見」?就是人的主觀偏見。
自我偏見,就是看待問題的主觀化,往往做一件事,首先考慮的是個人感受感覺,凡事都從「我喜歡」為出發點,如果能客觀的對待問題,放下「我執,我以為」,那麼做事會少很多煩惱。
就像四季輪轉,花開花落,運動軌跡有其內在的自然規律,不會因為個人的意志與喜好而改變絲毫。
有一位友人,從小學習很是一般,考試成績也不盡人意,父母規勸了一番後沒有什麼作用,因為他自己也在努力,但是考試成績屬實提高不了太多。
後來他父親發現他非常喜歡畫畫,有了這個發現,家庭雖然不富裕,但是對他畫畫也大力支持。
用他爸爸的話說:「學習一是靠勤奮二是靠天分,與其逼迫做不擅長的事,不如支持他做擅長的事,三百六十行,哪一件事做好,都不愁生計」,從他爸爸的話看得出,老爺子看的實在是通透。家裡人的理解與支持,更增加了這位朋友的信心,畫的越來越好,大獎小獎不斷。
後來因為畫畫出眾考上了美術院校,現在做老師,又辦畫展,人生也是風生水起。
友人的爸爸沒有主觀的認為他學習不好就全部都是他的問題,也沒有因為做為學生的孩子,不在主業下功夫,跑去搞畫畫做一些不務正業的事,而生氣甚至阻攔。
反而是很客觀的根據他個人實際情況,支持他做自己喜歡與擅長的事,可見拋開主觀的偏見,以客觀現實做為依據,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多麼重要的。因為這樣的思維不僅主宰了你我個人命運,而且會影響家庭,影響事業。
每個人都會犯主觀的錯誤,所以儒家提倡「一日三省」,我們常說求內,什麼是真正的求內,《道德經》解讀到這一篇,我們得到了一個答案,「不自見」就是在向內求,是在和自己的主觀偏見做鬥爭,人心本來脆弱,最容易受外界影響,心易隨物轉,隨境轉。
只有時常反省自己是不是犯了主觀偏見的毛病,才能用真實的眼光去客觀對待事物。有了「不自見」的功夫,就不會自以為是,因為客觀規律告訴我們,自以為是會招禍的,這是不符合客觀的行為,明白道理,自然好改正。
同理,當一個人真實的面對自我,就會放下所謂的「面子」,沒有「面子」觀念,就不會妄自尊大,也不會自我炫耀,炫耀的目的是為了增長「面子」,妄自尊大的原因在於放不下「面子」,這都是脫離了客觀現實而產生的問題,「面子」與尊嚴是不能畫等號的,過度的自尊就成了「面子」,過度是束縛,是靈魂的鎖鏈。
以「道」的觀點看,主觀蒙蔽客觀的真實,自滿,自我炫耀,妄自尊大,這些行為就像剩飯剩菜、累贅一般讓人厭惡,有「道」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在《道德經》裡,文章多有重疊之處,奇的是,雖然意近,但是細微感覺卻不同。這裡的差異,因每個人讀後感覺又有不同,如二十二章,雖有道者,「四不」,本章也有「四不」,感官卻不一樣。看二十二章,「曲則全」統領感官,本章「不自是」令人醍醐灌頂。
雖都在言「道」,但「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這是《道德經》的神奇之處,就像一個無窮的寶藏等著人們去挖掘,去領悟屬於自己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