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能力與素質不是一蹴而就的,腳踏實地才能站的穩

2021-01-09 意拙書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譯文:踮起腳跟走路的人會站不穩,跨步前行的人反而走不快。

自我張顯的人不明於道,自以為是的人不善辨析,自我炫耀的人少有功勞,自高自大的人不能長久。

從道的觀點來看,這些行為就如同多餘之食、累贅之形,惹人厭惡。因此,有道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老子的啟示(一)根基牢固、持之以恆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這個比喻,是對上一篇「飄風,驟雨」的補充,「飄風」「驟雨」這樣狂暴的大自然能量是不能持續和持久的。

「企」是踮著腳的意思,身體的生理結構決定了我們必須腳踏實地的站著,踮著腳尖是違反了生理結構的站姿,這樣的姿勢站不久就站不住了。

我們都會踮腳尖,這是很容易就能做出的動作,簡單的動作蘊含了大道理,生活裡超出了自己能力範圍,去勉強做的事,都很難做好、做成功,要做符合自己當下能力、條件的事,不要去過度勉強自己。

現在的生活壓力大,都想擁有更美好的生活,擁有更好的物質條件,但現實是每個人都有階段性的能力瓶頸。做事前,要認清這個現實,從實際條件出發,去做力所能及的努力。

能力與素質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現在幹不了不能說以後就做不了,「厚積薄發之後」能力與要做的事業相匹配,條件成熟了事情自然而然就能做好了。腳踏實地才能站的穩,不勉強自己做超出能力的事,就會減少很多煩惱。

「跨者不行」,跨者就是邁大步,總是跨大步,一會就累了。偶爾邁幾步大的還可以,這種動作也沒法長久保持,無法用於正常行走。

「企者」好高,「跨者」好遠,老子用我們能看到的最簡單的兩個現象,說明好高騖遠會給人帶來傷害。

如果連最基礎的事都沒有做好,眼睛只盯著高處遠處,必然造成眼高手低的做事風格,是不能把事情做好的。蓋樓要把地基打穩,才能蓋高樓,做事把基礎做好,才能更進一步做有難度的事。

還是開始那句話,做人做事都要腳踏實地,好高騖遠、水中望月終究是空,更美好的未來,是由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開始的。

老子的啟示(二)「不自見」者升級智慧

在二十二章的時候,老子就說過:「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這一章表達了相同的意思,不同處,只是用正反兩種方式來表達。

我們在以前的解讀已經說過,真正的智者,都會遵循「四不」的準則,不以主觀違背客觀,不自滿自以為是,不誇誇其談自我誇耀,不要傲慢妄自尊大。

看著很簡單的「四不」,但是做到卻是不容易。我們可以經常告誡自己謙虛,謹慎,這四字真言,已經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比如驕傲自滿,自我炫耀,自以為是。謙虛、謹慎就像一副良藥,真正按照這個原則去做,進步指日可待。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沒有徹底解決,不「自見」。其實如果解決了「不自見」的問題,後面的三不,也會迎刃而解。我們面對與遭受的很多人生煩惱都來源於「自見」,何為「自見」?就是人的主觀偏見。

自我偏見,就是看待問題的主觀化,往往做一件事,首先考慮的是個人感受感覺,凡事都從「我喜歡」為出發點,如果能客觀的對待問題,放下「我執,我以為」,那麼做事會少很多煩惱。

就像四季輪轉,花開花落,運動軌跡有其內在的自然規律,不會因為個人的意志與喜好而改變絲毫。

有一位友人,從小學習很是一般,考試成績也不盡人意,父母規勸了一番後沒有什麼作用,因為他自己也在努力,但是考試成績屬實提高不了太多。

後來他父親發現他非常喜歡畫畫,有了這個發現,家庭雖然不富裕,但是對他畫畫也大力支持。

用他爸爸的話說:「學習一是靠勤奮二是靠天分,與其逼迫做不擅長的事,不如支持他做擅長的事,三百六十行,哪一件事做好,都不愁生計」,從他爸爸的話看得出,老爺子看的實在是通透。家裡人的理解與支持,更增加了這位朋友的信心,畫的越來越好,大獎小獎不斷。

後來因為畫畫出眾考上了美術院校,現在做老師,又辦畫展,人生也是風生水起。

友人的爸爸沒有主觀的認為他學習不好就全部都是他的問題,也沒有因為做為學生的孩子,不在主業下功夫,跑去搞畫畫做一些不務正業的事,而生氣甚至阻攔。

反而是很客觀的根據他個人實際情況,支持他做自己喜歡與擅長的事,可見拋開主觀的偏見,以客觀現實做為依據,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多麼重要的。因為這樣的思維不僅主宰了你我個人命運,而且會影響家庭,影響事業。

每個人都會犯主觀的錯誤,所以儒家提倡「一日三省」,我們常說求內,什麼是真正的求內,《道德經》解讀到這一篇,我們得到了一個答案,「不自見」就是在向內求,是在和自己的主觀偏見做鬥爭,人心本來脆弱,最容易受外界影響,心易隨物轉,隨境轉。

只有時常反省自己是不是犯了主觀偏見的毛病,才能用真實的眼光去客觀對待事物。有了「不自見」的功夫,就不會自以為是,因為客觀規律告訴我們,自以為是會招禍的,這是不符合客觀的行為,明白道理,自然好改正。

同理,當一個人真實的面對自我,就會放下所謂的「面子」,沒有「面子」觀念,就不會妄自尊大,也不會自我炫耀,炫耀的目的是為了增長「面子」,妄自尊大的原因在於放不下「面子」,這都是脫離了客觀現實而產生的問題,「面子」與尊嚴是不能畫等號的,過度的自尊就成了「面子」,過度是束縛,是靈魂的鎖鏈。

以「道」的觀點看,主觀蒙蔽客觀的真實,自滿,自我炫耀,妄自尊大,這些行為就像剩飯剩菜、累贅一般讓人厭惡,有「道」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在《道德經》裡,文章多有重疊之處,奇的是,雖然意近,但是細微感覺卻不同。這裡的差異,因每個人讀後感覺又有不同,如二十二章,雖有道者,「四不」,本章也有「四不」,感官卻不一樣。看二十二章,「曲則全」統領感官,本章「不自是」令人醍醐灌頂。

雖都在言「道」,但「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這是《道德經》的神奇之處,就像一個無窮的寶藏等著人們去挖掘,去領悟屬於自己的「道」。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人有沒有貴氣,要看這三點
    《道德經》是中國智慧第一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品,書中思想內容深邃,內容豐富。本書不僅僅對原著進行了翻譯與注釋,還結合現實從為人之道、從政之道、經商之道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常言道:「三代才能培養一個貴族」。它在於日積月累,慢慢經過時間的薰陶才能培養出高尚的修養。有的人身上會有一種貴氣,不是用錢可以買來的。主要有以下三點,感興趣就接著往下面看吧。1.
  • 《道德經》前言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言》,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不分章,後改為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從第三十八章開始為《德經》,總共81章。《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 《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年輕的時候就很厲害
    《道德經》說:「大方無隅,大器晚成。」方形本來是有稜角的,可是大到一定的程度,就接近於圓形。正如我們看地球,都是有稜有角,可它就是一個圓形。大的器物需要精心雕琢,看起來無用,實際上卻有大用處。其實,對一個人來說,所謂大器晚成,很多時候只是因為年輕時的積累而已。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概念分離能力、邏輯嚴密和玄覽覺照是古今獨一無二的。今天科技發展更加契合玄哲學,而不是古希臘哲學的原子論和理念論。這就是老子、莊子和偉大的繼承人王弼等玄學家開創的玄哲學的偉大價值。河上公註解相對詳細,對部分文字和概念都進行了註解,同時又闡發了《道德經》的玄理。「信言不美」句經文,王弼註:「實在質也。」河上公註:「信者,如其實;不美者,樸且質也。」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有道者老子叫聖人,老子的裡邊的聖人絕對不是說我們這個做文化的這個聖人,而是指有道的人叫聖人。那麼聖人之道就是有道者的法則,就是一定要效法天之道,你明白天之道是怎麼運行的,然後你再制定人世間的法則,在領悟天道和人道之間的法則,你才能做好領導,這是老子講道德經的一個結構。
  • 《道德經》:人有沒有貴氣,主要看這三點,看你佔了幾點
    《道德經》是中國智慧第一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品,書中思想內容深邃,內容豐富。本書不僅僅對原著進行了翻譯與注釋,還結合現實從為人之道、從政之道、經商之道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常言道:「三代才能培養一個貴族」。它在於日積月累,慢慢經過時間的薰陶才能培養出高尚的修養。有的人身上會有一種貴氣,不是用錢可以買來的。主要有以下三點,感興趣就接著往下面看吧。1.善良《道德經》裡講:「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為什麼道德經是企業家必讀經典
    在認識道德經之前,我們先對道德經的內容做一個了解。首先我們看看他的本書的底層思維邏輯。道德經到底講什麼首先老子提出空無的宇宙觀,告知人們世界是因人的感知而存在,而不是世界和人本來就存在的,而整個世界包括人所謂的存在都是源於人的自我感知和對比。其實此和佛學以及現代的量子力學其實是殊路同歸。然後筆鋒一轉告訴大家,因為世界是空無的,於是提出他的無為思想。
  • 《道德經》:自是者不彰,何解?
    「自是者不彰」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四章。《道德經》第二十四章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對,為了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但是腳尖是不能負重過久的,所以最終是事與願違。從這樣一件事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來:我們做事要符合大道,這樣才能水到渠成;相反,違反大道做事,最終註定失敗。大跨步地走路,是走不到的。我們大跨步地走路,說明心裡很急躁,想早點到達目標。可是正是帶著這種焦急煩躁和急於求成的情緒去做事,反而會離目標越來越遠。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黑---絕對精神不是消極被動或僵死不動的東西,而是一個具有創造性地、處於運動發展過程中的主體。老---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黑---它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邏輯階段,絕對精神作為純粹抽象的邏輯概念,超時空、超自然、超社會地自我發展著。第二階段是自然階段,絕對精神轉化為自然界,表現為感性事物的形成。
  • 我們應該怎樣讀《道德經》
    一.我們為什麼要讀《道德經》?很多人覺得《道德經》是帝王的治世安民之道,普通人沒有必要去讀。《道德經》的作者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以禮治國的統治者東周王朝已經失去了對各諸侯國的強有力控制,以至於諸侯爭霸,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
  • 《齊善鴻講道德經》: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讓你有更多啟發和思考
    《道德經》的本質是希望閱讀的人可以將其中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然後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生活。以前讀《道德經》覺得裡面的智慧寶貴,但是總是無法全面的應用到生活中。直到我讀了這本《齊善鴻講道德經》。這本書詳細地為我們講解了《道德經》每一個章節的核心要義,沒有晦澀難懂的原文,而是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把老子的智慧,講給我們聽。
  • 中國青年報:亂丟垃圾丟掉素質和道德
    中國青年報:亂丟垃圾丟掉素質和道德     新浪網友「秋季淺笑梨渦」感嘆:「遊客亂丟的看似是垃圾,其實是素質,是道德。」  除了亂丟垃圾,騎坐雕塑留影、刻字留念、投餵動物、踐踏草坪也是旅遊中常見的現象。鳳凰網網友「年輕的資本」表示,要照相留念,站在雕塑旁就可以了。偏偏有一些遊客見到動物雕塑就要騎上去,見到名人雕塑就要抱一抱,讓他感到不能理解。「景區再擠也不至於要坐到雕塑上。
  • 道德經37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 道經部分的最後一章上文中的老王就是不懂得順其自然,非要弄些個花花腸子,現在腸子都悔青了。由此可見,不管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違背了規律就要受到懲罰。眾所周知,在重大比賽中,一靠實力,二靠心理素質。願望越強,負擔越重,最終反而會影響願望的實現。平時注意培養順其自然的心態,就能減輕緊張感,有利於超水平發揮。所以無論是考試還是比賽都應該講究一個順其自然。02經典感悟——順其自然是坦然,更是一種勇敢!
  • 學習的最高境界,消化到的核心之破譯消化道德經
    消化到核心就是把任何人、任何事、任何課程消化成一句話,再消化成一個字,才能為你所用。消化成一個字還不夠,直接消化沒,變成你自己的氣質與神韻,才能真正使用與超越。昨天分享了把《心..經》消化成一個字,今天分享把《道德經》也消化成一個字,為我所用。一個字「生」。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需第五 訟笫六 需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五十九章 訟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三十、三十一章 訟,是戰爭之意。訟卦是《易》的第一個兇卦,同樣,老子也厭惡戰爭。訟卦告誡人們要提高警惕才能中途吉利,老子解釋說勝利是不得已的,勝利就可以了,不要武力逞強。
  • 如何才能徹底消除抱怨?這是老子《道德經》給出的終極答案
    孔子認為恰恰是這些人敗壞了社會的風氣和道德。為什麼說爛好人變壞了社會品德呢?站在道德的立場上講,對待好人就要以禮相待,對待小人,就要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只有壞人做了壞事,受到了懲罰,社會上公平的道德標準才能建立起來,樹立在大眾的心中。如果好人做好事得不到嘉獎,壞人做了陰損的事得不到懲處,那就亂了套了,百姓不知道什麼才是對的,什麼才是錯的,既然沒有對錯,誰還願意當老實人呢?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這件事情從側面也說明,孔子一生所講述的,不是如何修道,而是如何做人。老子沒有向孔子闡述什麼是道,卻在出函谷關時,特意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給關令尹,其用意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從歷史看來,《道德經》對於開啟人們的智慧,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
  • 《道德經》: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智商有多高,而是懂得這個道理
    說起為人處事的經典之作,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那本書——《道德經》,而《道德經》作為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包羅萬象。這當中,除了最基本的為人處世,它還論述了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一方面引導統治者和普通民眾修聖人之德,同時又強調要實行王道,堪稱古人智慧的一大結晶。除了豐富的內涵,《道德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是無可挑剔。
  • 道德經;浴火涅槃的人生哲學
    我們書接上回,接著聊道德經,如果說上一章展現了,老子的家國情懷,那麼這一章,就是老子的治國之道,如果上一章,老子要顛倒乾坤,顛鸞倒鳳,那麼這一章,就是毀滅三觀,從塑金身。如飛蛾撲火般壯烈,如鳳凰涅槃般灑脫。呵呵,說的如此神乎其神,那麼究竟老子在本章中,講了些什麼呢!相信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老子的那點故事吧!以下是原文。
  • 《道德經》裡的這兩句話,讀懂一句,就可以受用終生了!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曾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以及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都或多或少受到《道德經》的影響,而且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科學、宗教等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