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浴火涅槃的人生哲學

2021-01-07 滄月1986

各位道友,大家好!我們書接上回,接著聊道德經,如果說上一章展現了,老子的家國情懷,那麼這一章,就是老子的治國之道,如果上一章,老子要顛倒乾坤,顛鸞倒鳳,那麼這一章,就是毀滅三觀,從塑金身。如飛蛾撲火般壯烈,如鳳凰涅槃般灑脫。呵呵,說的如此神乎其神,那麼究竟老子在本章中,講了些什麼呢!相信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老子的那點故事吧!以下是原文。

老子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怎麼樣!感覺如何,相信大家看的是不亦樂乎吧!接下來,在下就簡單的解釋一下,我把本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立意,第二部分為反思,第三部分為真相。

先來看第一部分,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間有三個絕字,乃本文之關鍵,不可不知也,絕有二意,一為斷絕,二為超絕,不好意思,說著說著,之乎者也出來了,大家想搞明白這段話,一定要知道,老子的用意,和講述的對象,否則真的是毀三觀啊!這段話,站在歷史的角度上來看,很顯然不是說給當時的老百姓的,他是說給統治者的,這對於普通民眾來說,應該是絕密文件了!否則情何以堪。

出關

解釋一下吧,意思是,不要崇拜偶像,丟棄那些自以為是的聰明,對人民有好處,對人民有啥好處呢?是上行下效的愚民政策,還是讓人民,無欲無求的聖人情懷呢?我認為是聖人之情懷也,不要講仁義,人民就會回歸到,原始的自然狀態,父慈子孝,為什麼這樣說呢!可能老子認為,人人都忠君國,道義在胸,就會失去內心淳樸的東西!這一點好像和儒家是對著幹的,那麼此話說給誰聽?大家注意思考,老子的用意,不是讓統治者不講仁義,那不亂了套了,他的意思是,讓統治者使人民達到這種境界。不要那些機巧華貴的東西,人民才不會見利起意,才不會垂涎別人鍋裡的肉,才不會燒殺搶奪,這一句是老生常談的話題,有沒有用?我只能說有道理,但沒有用,愛佔小便宜的人,管你貴不貴重照取不誤,正所謂賊不走空,這是習氣,所以呀,算你一萬個捨不得,也不能回到從前了,是不是?

老子

再來看第二部分,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上面說了三絕,但是覺絕不絕呀!面慈心軟的老子又說了,有了這三個法門,還不足以治理國家,那要怎麼樣,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呢?老子藥方是,令老百姓心有所屬,用時下的話說,就是讓人民有信仰,有了信仰就會有底線,有了底線就好多了,那老子到底,想讓世人有什麼歸屬呢?

接下來就是我講的第三部分了,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這就是老子的絕學,也是本章的真相,什麼意思呢?統治者要做表率,要身先士卒,讓人民看到,其內心的真摯情感,如同看到沒有染色的布,然後使勞苦大眾,內心變得純樸,少私心,淡泊名利,不要學那些百家之言論,治國之方針,這樣才沒有什麼可擔心的嘍,絕學無憂,和第一句絕聖棄智,首尾呼應一以貫之,使本文中心明確,立場堅定,那麼最後的這個絕,是什麼意思呢?

函谷關

此絕學無憂,在學術界,有三種不同的理解!一種認為,「絕學無憂」指棄絕學習,就沒有憂慮了。另一種意見是「絕學」,指拋棄,聖智、仁義、巧利的學問,將其置於身外。還有一種意見認為,老子所說的「絕」,就是獨到而高深的學問!鄙人不敢苟同,第一種說法,正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按你說的,都不學習了,那不可笑嘛!搞了半天,連對象都沒搞明白,還好意思講道德經。在下淺見,此絕學,一語雙關,非決斷,亦非超絕,然二者皆有之,否則就有失老子先生的教化了!此絕是對本章的推進和總結!是絕,上三絕,後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是寄希望於當政者,努力繼絕學,繼什麼絕學呢?就是聖人之學,大道之學,就是整部道德經,最後方可無憂乎。

文化聖地

你說這樣好不好?當然好了,但是問題又來了好是好,可臣妾做不到啊!按你說的,人人都無欲無求,那不都成聖人了,如果不是聖人,那不都成榆木腦袋了!各位,想一想這一套,在當時有沒有用?要是有用,兩百年後,統一六國的就不是秦國了,最後還是儒家,和法家的那一套能救國,但是老子的這一套,如水一樣,潤物細無聲,有利無害,雖然不可能立竿見影,但最起碼我們看到了,在漢初時,得益於黃老思想,使民休養生息,國家強大,而時至今日,依然使後人津津樂道,所以有用沒用,是個偽命題,真理要經過時間的檢驗,萬不可一棒子打死,這正是道德經的乾隆妙趣。滄月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意思?聽王蒙講孔孟老莊,也講人生哲學
    話雖如此,但文言文的生疏和生僻,跨越時代產生的溝通代溝,還有關注點之間的落差等因素,讓我們在啃《論語》、《道德經》等原著的時候,難免有些許的距離感。特別是人生經歷尚少,未曾體驗過生活不易的少年時代,直接讀和記,體驗感其實非常差。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意思?聽王蒙談論孔孟老莊,以及人生哲學
    經典釋義將原文與釋義、故事與真相、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對在入門漢學館求知的人非常友好,另一方面,他也濃縮和理解了讀者的人生哲學,很有意思。王蒙老師的《王蒙講孔孟老莊》就是這樣。至於成名的王蒙老師,他們80多歲的準確解讀更像是一杯清香茶。茶水跌宕起伏,人生也跌宕起伏,但喝了一杯之後,嘴裡已經餘香。說到孔子,他離我們有多遠。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第三階段是精神階段,絕對精神又否定自然界,先後表現為主觀精神(個人意識)、客觀精神(法、道德、倫理等社會意識)和絕對精神,又返回到自身。老---道生一(無),一生二(有,可以被感知),二生三(被感知出的識--精神),三生萬物(識-精神---對世界的重新認識)。黑---黑格爾回答說,這就需要精神通過正———反———合的辯證法運動,從而分階段地把種種事物實現出來。
  • 《齊善鴻講道德經》: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讓你有更多啟發和思考
    《道德經》的本質是希望閱讀的人可以將其中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然後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生活。以前讀《道德經》覺得裡面的智慧寶貴,但是總是無法全面的應用到生活中。直到我讀了這本《齊善鴻講道德經》。這本書詳細地為我們講解了《道德經》每一個章節的核心要義,沒有晦澀難懂的原文,而是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把老子的智慧,講給我們聽。
  • 《涅槃經》經典名句
    《涅槃經》簡介:《涅槃經》是佛教經典的重要部類之一,有大乘與小乘之分。其中蘊含的主張思想是禪宗思想的靈性源頭,為我國禪林詩苑增添了高華深邃、靈動空明的篇章。《大般涅經》的內容,主要是綜合了《般若經》的「性空」說,大眾部的「心性本淨說」和《法華經》的三乘合一說,而加以進一步發展形成自己的體系。《涅槃經》中如來藏學說中蘊含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闡提皆得成佛、涅槃具常樂我淨四德等旗幟鮮明震聾發聵的主張,以及對本心迷失的哲學思索、中道思想、涅槃境界,成為禪宗思想的靈性源頭。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此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大宗師要入涅槃了。按照《史記·老子列傳》記載,這是老子要出函谷關,離開華夏大地,到遠方弘道去了。按照帛書的文本,「和大怨,必有餘怨」(七十九章)是最後一章,這樣學術界就出現最後一章的爭議。和大怨,必有餘怨章顯然不具有告別、總結《道德經》的意蘊,而八十一章卻具有告別、總結經典的意蘊。
  • 《道德經》前言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道」是渾全之樸,「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 佛教與道家哲學的十大區別
    我發現佛教哲學和道家哲學差別太大,甚至相反。為此,我從十個方面把佛教哲學(主要是中國佛教哲學)與道家哲學(主要是《道德經》哲學)作了對比,供大家參考。這十個方面是: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人生哲學、生命觀、認識論、因果關係、人生修煉的方法論、人生修煉的結果,以及政治哲學(當然包含管理哲學)。   畢竟由於水平有限,難免錯漏,萬望包涵。
  • 《道德經》:一個人,一旦領悟這3句話,人生就會越來越順
    《道德經》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貴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禍福相倚、上善若水等思想不僅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也是照亮我們前進道路,指引我們人生的大智慧在科技發展迅速、物質生活豐富的當今社會,外國人也在追尋心靈歸處。
  • 從《道德經》看《星球大戰》的哲學本源
    道與原力老子的《道德經》中有句名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在老子看來,道可以看成宇宙萬物大法,是一切生命規律的源頭。道生一中的「一」可以理解為生命最初的元氣,更可做混沌元氣解釋。「一」放在《星球大戰》中,便代表了宇宙原力最初的形態。
  • 向死而生 烈焰涅槃—FEGVE「浴火鳳凰」典藏版指尖陀螺賞評
    及至近代的「鳳凰涅槃」說,浴火燃燒,向死而生,歷經磨難,百折不撓,終向圓滿。現今漫威宇宙中的「鳳凰之力」更是稱其為宇宙之子,萬物之始,堪比原力般的存在。作為國內指尖陀螺的老品牌,FEGVE也曾在17年推出過一款限量典藏的「浴火鳳凰」雞年紀念款。鈦合金身搭配鳳羽浮雕,已經可以稱得上是拿來收藏的工藝品了。
  • 《道德經》經典的5句話,講訴人生大智慧,不愧是「萬經之王」
    現在很多人不愛讀國學了,有些人被洋槍洋炮打怕了,失去了文化自信力,殊不知,外國人正在潛心研究中國的老莊哲學,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經》。一邊是國人輕視下中國傳統文化,一邊是外國人在中國傳統文化找真理,真是可惜,可悲,可嘆。今天給大家講講《道德經》中經典的5句話,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人生哲學的定義
    #道家哲學#一、人生哲學的定義個人生存在天和地之間,生活在人與人之間,總會意識到自己在生活,有時也總會問及生命的意義;在百無聊賴之餘,會問及「為誰工作為誰忙?」,究竟人生是什麼呢?人生哲學有什麼用呢我們開宗明義,先把這問題說清楚。我們從三方面來說:先說人生,再說哲學,最後才說人生哲學。
  • 《道德經》到底要有哪些魅力?為什麼會受到自傲的尼採喜愛
    說到這樣一本書,人們把它譽為「萬經之王」,那就是包含了,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等的《道德經》。《道德經》對於我國的哲學,科學,宗教這些都產生了深厚的影響。同時,它也體現了我國的古代人對於世界和人生的態度。
  • 老莊文化:大樹參天——讀《道德經》有感
    老莊文化:大樹參天——讀《道德經》有感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有一位大聖大智者,窮其畢生精力,給後人栽下了一棵參天大樹。這位智者,就是被我國三大教派之一的道教尊奉為教祖的老子。他的《道德經》有如一棵冠頂參天、四季長青的智慧之樹,蔭庇後人、惠及子孫。
  • 外譯名著榜《道德經》居第二
    外譯名著榜《道德經》居第二 2014-08-19 14:22:11 環球時報大字 作為道家思想的開創者,老子憑藉《道德經》為國人所熟知,其在《道德經》中所闡發的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 齊善鴻講《道德經》,看點在哪裡?
    書作者齊善鴻是南開大學教授、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學習《道德經》已經30多年。他的初衷是運用老子的思想智慧以利生活,而非純粹的知識學習,因此他格外關注經文所包藏的「落地的人生智慧」。結合30年來的修行與探索,以及向社會各界人士請教時吸納的精華,他寫下了這本解讀書。
  • 為什麼道德經是企業家必讀經典
    其中多少帝王豪傑,文臣武將,棟梁之才莫不是把道德經作為必須修學的智慧經典,人生必讀。但是因為歷史太久,傳承遺漏,個人理解,以及其他原因,人們對道德經的認識,理解,其實是不一而足。有人說他是統攬世界的百科智慧,有人說他是提倡無欲無為的心靈雞湯,有人說他是宇宙哲學,有人說他是齊家治國修身的教科書。那麼道德經到底是一本什麼書,到底講的什麼,這裡跟大家做一個通俗的探討。
  • 流傳多年的「鳳凰涅槃」其實不是一個詞,是一位大文豪生造的新詞
    黃永玉的畫作《鳳凰涅槃》多年前,畫家的黃永玉受命畫了一幅名為《鳳凰涅槃》的巨幅畫作。然而,當領導問起「鳳凰涅槃」的大致意思時,黃永玉卻回答不上來。沒想到,錢鍾書告訴他,「鳳凰涅槃」其實不是詞,而是大文豪郭沫若自己生造的一個詞。那麼這個「鳳凰涅槃」一詞到底是怎麼來的,詞的背後有什麼故事和寓意呢?01 看起來、用起來高大上的「鳳凰涅槃」的確是生造的詞黃永玉問到錢鍾書「鳳凰涅槃」這個詞時,錢鍾書馬上說這四個字詞是1921年郭沫若寫的一首詩歌的題目,是郭沫若自己生造的一個詞,這個詞原來是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