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道友,大家好!我們書接上回,接著聊道德經,如果說上一章展現了,老子的家國情懷,那麼這一章,就是老子的治國之道,如果上一章,老子要顛倒乾坤,顛鸞倒鳳,那麼這一章,就是毀滅三觀,從塑金身。如飛蛾撲火般壯烈,如鳳凰涅槃般灑脫。呵呵,說的如此神乎其神,那麼究竟老子在本章中,講了些什麼呢!相信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老子的那點故事吧!以下是原文。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怎麼樣!感覺如何,相信大家看的是不亦樂乎吧!接下來,在下就簡單的解釋一下,我把本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立意,第二部分為反思,第三部分為真相。
先來看第一部分,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間有三個絕字,乃本文之關鍵,不可不知也,絕有二意,一為斷絕,二為超絕,不好意思,說著說著,之乎者也出來了,大家想搞明白這段話,一定要知道,老子的用意,和講述的對象,否則真的是毀三觀啊!這段話,站在歷史的角度上來看,很顯然不是說給當時的老百姓的,他是說給統治者的,這對於普通民眾來說,應該是絕密文件了!否則情何以堪。
解釋一下吧,意思是,不要崇拜偶像,丟棄那些自以為是的聰明,對人民有好處,對人民有啥好處呢?是上行下效的愚民政策,還是讓人民,無欲無求的聖人情懷呢?我認為是聖人之情懷也,不要講仁義,人民就會回歸到,原始的自然狀態,父慈子孝,為什麼這樣說呢!可能老子認為,人人都忠君國,道義在胸,就會失去內心淳樸的東西!這一點好像和儒家是對著幹的,那麼此話說給誰聽?大家注意思考,老子的用意,不是讓統治者不講仁義,那不亂了套了,他的意思是,讓統治者使人民達到這種境界。不要那些機巧華貴的東西,人民才不會見利起意,才不會垂涎別人鍋裡的肉,才不會燒殺搶奪,這一句是老生常談的話題,有沒有用?我只能說有道理,但沒有用,愛佔小便宜的人,管你貴不貴重照取不誤,正所謂賊不走空,這是習氣,所以呀,算你一萬個捨不得,也不能回到從前了,是不是?
再來看第二部分,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上面說了三絕,但是覺絕不絕呀!面慈心軟的老子又說了,有了這三個法門,還不足以治理國家,那要怎麼樣,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呢?老子藥方是,令老百姓心有所屬,用時下的話說,就是讓人民有信仰,有了信仰就會有底線,有了底線就好多了,那老子到底,想讓世人有什麼歸屬呢?
接下來就是我講的第三部分了,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這就是老子的絕學,也是本章的真相,什麼意思呢?統治者要做表率,要身先士卒,讓人民看到,其內心的真摯情感,如同看到沒有染色的布,然後使勞苦大眾,內心變得純樸,少私心,淡泊名利,不要學那些百家之言論,治國之方針,這樣才沒有什麼可擔心的嘍,絕學無憂,和第一句絕聖棄智,首尾呼應一以貫之,使本文中心明確,立場堅定,那麼最後的這個絕,是什麼意思呢?
此絕學無憂,在學術界,有三種不同的理解!一種認為,「絕學無憂」指棄絕學習,就沒有憂慮了。另一種意見是「絕學」,指拋棄,聖智、仁義、巧利的學問,將其置於身外。還有一種意見認為,老子所說的「絕」,就是獨到而高深的學問!鄙人不敢苟同,第一種說法,正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按你說的,都不學習了,那不可笑嘛!搞了半天,連對象都沒搞明白,還好意思講道德經。在下淺見,此絕學,一語雙關,非決斷,亦非超絕,然二者皆有之,否則就有失老子先生的教化了!此絕是對本章的推進和總結!是絕,上三絕,後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是寄希望於當政者,努力繼絕學,繼什麼絕學呢?就是聖人之學,大道之學,就是整部道德經,最後方可無憂乎。
你說這樣好不好?當然好了,但是問題又來了好是好,可臣妾做不到啊!按你說的,人人都無欲無求,那不都成聖人了,如果不是聖人,那不都成榆木腦袋了!各位,想一想這一套,在當時有沒有用?要是有用,兩百年後,統一六國的就不是秦國了,最後還是儒家,和法家的那一套能救國,但是老子的這一套,如水一樣,潤物細無聲,有利無害,雖然不可能立竿見影,但最起碼我們看到了,在漢初時,得益於黃老思想,使民休養生息,國家強大,而時至今日,依然使後人津津樂道,所以有用沒用,是個偽命題,真理要經過時間的檢驗,萬不可一棒子打死,這正是道德經的乾隆妙趣。滄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