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道德經是企業家必讀經典

2021-01-15 劉氏商業生態系統構建
劉氏商業生態系統構架理論開創者劉洪川

無可否認,《道德經》在中華民族浩如煙波的文化歷史長河中,無疑是一顆璀璨明珠。其對中華文化的影響,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對中國文明的影響是深刻而長遠的。其中多少帝王豪傑,文臣武將,棟梁之才莫不是把道德經作為必須修學的智慧經典,人生必讀。但是因為歷史太久,傳承遺漏,個人理解,以及其他原因,人們對道德經的認識,理解,其實是不一而足。

有人說他是統攬世界的百科智慧,有人說他是提倡無欲無為的心靈雞湯,有人說他是宇宙哲學,有人說他是齊家治國修身的教科書。那麼道德經到底是一本什麼書,到底講的什麼,這裡跟大家做一個通俗的探討。在認識道德經之前,我們先對道德經的內容做一個了解。首先我們看看他的本書的底層思維邏輯。

道德經到底講什麼

首先老子提出空無的宇宙觀,告知人們世界是因人的感知而存在,而不是世界和人本來就存在的,而整個世界包括人所謂的存在都是源於人的自我感知和對比。其實此和佛學以及現代的量子力學其實是殊路同歸。

然後筆鋒一轉告訴大家,因為世界是空無的,於是提出他的無為思想。因為這個世界和人,本來就是空無,所以真正智慧的人都會是行無言之教和無為之事。其思想是如同把一顆種子種在一篇非常深厚豐富的土地上。

在告訴我們宇宙的本質並提出無為思想之後,然後老子再告訴我們,宇宙雖然是空無的但是他又是存在的,而且其實就是一個機械的運轉系統,如同現在的一個計算機系統,他尤其運轉的邏輯,規律,規則,方式,正因為此,所以它視萬物為芻狗,在道德經裡其稱之為道。

而無為思想正是順應這套運轉系統的正確方式。於是老子又把無為思想放置在一個統御宇宙的規律的高度。於是關於無為思想,老子無疑一開始就給我們兩個信息:作為人你要懂,做好人你更得懂。用一種疏而不漏,密不透風的邏輯告訴我們守天道就得無為而治。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欽佩老子曠世稱奇的思維和思想能力。

在老子講明白我們宇宙運轉規律以後,然後就進一步用最真實最現實的感受,感知,思維和邏輯,給大家傳授他是如何領悟到此種哲理的感知,體驗,感受,以及思想。然後將飄在雲端的高深莫測的感知和思想,通過每個人都可以感知,感覺,理解,分析的維度,讓每個人能理解感知到天道。如同基督教處處提及上帝,但是上帝到底在哪裡,於是老子為了給大眾一個真實,精準,正確的感知,於是告訴大家不僅可以見到上帝,而且人人都可以見到上帝的方式,那就是:虛極和靜篤。

當然在道德經只有禪修的感悟,並沒有具體禪修的方式,這和他寫這部拙作的閱讀對象有關係。從歷史層面講,易經遠遠早於道德經,所以在老子撰寫道德經之前,關於禪修的方式早已成為帝王之術,於是老子說道要悟道必須:致虛極,守靜篤。然後老子在讓大家都能「看道」後,然後再現身說法,告訴大家成為一個修道者的種種感受。再最後再從修身,齊家,治國各個維度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為了大家的理解給大家繪製一個邏輯圖:

從以上分析,我可以看到道德經其實從宇宙和自然本質的層面,以超越人的肉體感知的層面,首先告知世人生命的本質,世界本質,宇宙的本質,然後尋覓一種真正正確的幸福生命方式。其嚴謹的邏輯讓我們無可反駁,無可否決,無可置疑,只能領悟和修為。這正是道德經為什麼可以稱之為經的根本。

如何認識道德經?

在我們了解理解本書的底層邏輯之後,我們只能理解他的行文思路和撰寫思維,但是他在內容方面我們我們有怎麼分析呢。

首先,道德經出來之前,其實黃帝內經和易經都已經出現,而據了解歸藏易正是研究了解宇宙和天文的。在沒有接觸過周易和黃帝內經的人眼裡,道德經無疑是一本天書,是一本需要深深修煉才能懂得天書,但是對於接觸過周易和黃帝內經的人,其實道德經裡面的關於天人合一的思想,作為宇宙因果,關於系統理論的很多觀點和思想,其實和周易和黃帝內經是異曲同工。

老子本身就是個管理藏書的官員,這裡再次提醒是一個非常智慧的官員,所以不排斥易經和黃帝內經他也有研究。在老子同時期的孔子也將原來的易經發展成現在周易,而且他們彼此有過會晤。所以天道思想在當時已經具有超越現代社會認識的意識基礎。也是在道德經中出現大量概念,而並沒有細節陳述的原因。其當時的歷史和社會基礎也決定了道德經的內容特點。如同在現在關於數位技術探討的文獻中,不會有太多的關於計算機是什麼的討論,因為太基礎。

是老子本身就是官員,而且是一個文筆和思想非常牛的官員,其老子的身份其實從某個方面已經決定了道德經的內容和思想方向。同時向老子問政的人,並整理出道德經的人,本身就是函谷關身份顯赫的官吏,而且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一席之地的人,名字叫尹喜。所以在當時道德經其特定的閱讀對象,本身也就決定了道德經的思想和內容。

所以道德經其特定的作者,以及特定的閱讀對象,以及在道德經裡本身所涉及的關於國際外交,軍師謀略,社交技巧,事實辨析等等內容,其實我們可以明確的確定,道德經根本就是不是一本單純的人生探討,修身養性的書,而是一種關於人生韜略,政治謀略,個人成長,心智歷練的侯王修成之術。

沒錯,在道德經裡,確實有很多內容,都是關係修煉,修心,頓悟以及宣傳無欲無爭的思想,但是這僅僅只是支持其提出的要實現「無所不為」的一種原理支持和邏輯支持。所以,道德經從該書的初衷就不可能是一一本修身養性,放棄自我,無欲無求的書,相反,他是一本自我成就的魔法寶典。

如何學習道德經?

無疑,對於一個真正能讀懂道德經的人,學習道德經是非常具有價值和意義的。這樣講,對某些人用的某些詞,對於您聽到可能驚為天人,例如:經天緯地,料事如神,出神入化,多謀獨斷,運籌帷幄、點石成金。但是如果您能參透讀懂道德經,其實你發現這些能力距離您並不遙遠。那麼這麼神奇的書,為什麼會被人誤解為是一種消極的書,主要是以下原因。

首先就是,國人在學習中的壞習慣,不求甚解,道聽途說,斷章取義。例如:很多人把道德經的愚,理解成愚蠢,把智,理解成智慧;把知,理解成知識,把拙,理解成笨拙。或者,用現在的思維而不尊重原意理解道德經。例如:很多人把道德經裡的無為和無所為理解成:無為就是沒有作為;無所為就是沒有什麼作為。還有就是在閱讀時,只看前一句,前一段,並沒有把整個段落連貫起來進行系統理解,於是形成與原文大相逕庭的錯誤理解。而最悲催的犯下這種錯誤的還是一些學者,叫獸,於是便開始用大家身份誤導大眾。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道德經在流傳過程中發生一些內容的流。雖然即便如此,但是對於那些真正用心的人,其實可以通過上下文,或者整篇內容的分析還是可以分析填補錯誤內容到底是什麼。其實關於這個道理在道德經裡本身也有,例如不出門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但是很多讀者還是喜歡讀死書,死讀書,於是以錯就錯。還有就是要讀懂道德經其實是需要社會閱歷,個人經歷,禪學基礎,以及周易和黃帝內經的知識,同時也需要較高的悟性。可以這樣說,很多書籍,您完全可以從文字字面理解精髓,但是道德經如果僅僅是希望從字面理解,而沒有本身的沉澱和閱歷,缺乏本身悟性和天分,幾乎是永遠不可能的。但是在國內喜歡引導的的往往有都是些閉門造車,甚至連信仰都沒有的教授學者,於是註定導致對經典智慧的誤解和偏差。

還有就是因為道德經的閱讀對象本身就是針對侯王,或者未來的侯王,而不是任何一個人。而侯王本身就是就有自己的社會資本和成就,而一般人可能還不具有侯王的資本和資產,所以這正是道德經內容並不適宜普通人的原因。舉例:對於一個侯王,無欲無爭是一種統治之術,但是對一個公司業務員現實嗎。所以我們學習需要有針對性。否則就是誤導。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道德經》裡老子講的道有很多層面,如果搞混了,你就搞不懂什麼是道了,為什麼?比如說很多人一說「道」,就是玄妙,虛無飄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是一種什麼神奇力量好像一說到「道」就非常神奇,其實老子並沒有把道講的那麼神秘,為什麼?
  • 道德經第35章:面對各種誘惑我們該怎麼辦?道德經教我們正確選擇
    而大道的規律卻是要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個好的基礎,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就看學習和健身來做個比方吧,人們為什麼不能長久堅持去學習和健身?是因為很累,學習和健身會消耗身體很多能量,所以就有人說學習和健身是違人性的,但為什麼我們常常看到那些愛好學習和健身的人卻很開心呢?
  • 《齊善鴻講道德經》: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讓你有更多啟發和思考
    說起《道德經》,我們最先想到的應該是,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作品。我們很多人都讀過,小時候讀只是看懂皮毛,而長大了在翻開才深知裡面的智慧。對於西方人來說,除了《聖經》之外,《道德經》的發行量也特別大。《道德經》的本質是希望閱讀的人可以將其中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然後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生活。以前讀《道德經》覺得裡面的智慧寶貴,但是總是無法全面的應用到生活中。直到我讀了這本《齊善鴻講道德經》。這本書詳細地為我們講解了《道德經》每一個章節的核心要義,沒有晦澀難懂的原文,而是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把老子的智慧,講給我們聽。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中國人最缺的5個大智慧,《道德經》早就講透了
    來源:商業匯評2020年,我在我的全年必讀書單裡,加入了《道德經》。理由無他,只因這本書,實在是妙極了。年少初識,還是在金庸武俠的絕世神功《九陰真經》,開篇第一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就出自《道德經》。
  • 為什麼教科書裡很少講《道德經》,社會也不提倡老莊思想?
    為什麼教科書裡很少講《道德經》,社會也不提倡老莊思想?《道德經》對我國的文化有何影響?《道德經》又稱老子五千言,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中的上善若水、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思想是高深的唯物主義觀點,也是辯證的哲學理論。對我國幾千年來的文化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因而《道德經》又被稱為萬經之王。其實不僅是教科書,就連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道德經的影子,只是很少有大片段的描述罷了。
  • 為什麼領導者被稱為「領袖」?看《道德經》,才知道老子說的真對
    《道德經》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代表作,被很多人稱作「萬經之王」。本來是一部表達道家宇宙觀和處世觀的哲學著作,但是卻被很多人看作是講述政治和權謀的厚黑學經典。不僅如此,連後來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也十分重視對《道德經》的學習,他專門寫過《解老》和《喻老》來記錄自己對《道德經》的理解。他在《韓非子》中提到的眾多君王的權謀都與《道德經》中的說法十分相近,甚至有人認為,《韓非子》就是《道德經》的實踐操作版。
  • 馬王堆中發現《道德經》真跡,我們看到的都是被篡改後的版本!
    這些優秀的思想文化被編寫進書中,如《孟子》、《中庸》、《道德經》等。然而,有一件事卻令人深感意外,流傳了千百年的《道德經》竟然是被篡改過的。也就是說,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道德經》都是篡改後的版本,並不是最初的原始之作。那麼當初的《道德經》為什麼會被篡改呢?
  • 《道德經》傳世本與帛書本
    《道德經》又稱為《老子五千言》或者《老子》、《五千言》等,有傳世本和帛書本、楚簡本、漢簡本等諸多版本。我們大部分讀者看到的都是傳世本《道德經》,說到傳世本我們就不能不說兩個人。一個是西漢初年的河上公,這是個得道的世外高人,歷史上對他的記載可以說寥寥無幾。
  • 道德經中的道家絕學
    《道德經》是道教的經典之作,但是如今的人們卻早已看不懂《道德經》所寫的內容,以及書中所傳達的智慧,這就需要一位學識淵博的先生為我們詳細解讀《道德經》,《齊善鴻將道德經》就是一本刪繁就簡,幫助我們領會道教精髓的書籍。
  • 道教經典《道德經》的三個要點是什麼?帶你走進道教
    老子最偉大的著作是《道德經》,他在《道德經》第一章就說:「道可道,非常道」,提出了「道」的概念。《道德經》對道教的貢獻只是提出了「道」的概念嗎?當然不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另外三個重要的理論,被道教奉為思想核心。一、自然無論是老子還是現在的道教,都崇尚自然之道。老子在《道德經》中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德經》:為什麼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曾經有粉絲朋友問我:「為什麼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其實,我們不能簡單從字面意思來理解,說什麼:學習要一天天增加,學道要一天天損失。我們只要去翻閱老子《道德經》第48章原文,就會真正明白這句話的意思。第48章說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 讓《道德經》不再「高冷」範兒《齊善鴻講道德經》新書上市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說起老子和《道德經》,世界上無數人心懷敬仰和嚮往,它們不僅在中國,更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然而,《道德經》的難度也和它的盛譽一樣知名,經常勸退普通讀者。如何輕鬆學到《道德經》的精髓?
  • 我們應該怎樣讀《道德經》
    一.我們為什麼要讀《道德經》?很多人覺得《道德經》是帝王的治世安民之道,普通人沒有必要去讀。《道德經》的作者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以禮治國的統治者東周王朝已經失去了對各諸侯國的強有力控制,以至於諸侯爭霸,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
  • 神秘的東方信仰:賈伯斯找尋自我,矽谷科技大佬沉迷《道德經》
    推特的CEO傑克多爾西(Jack Dorsey) 稱《道德經》是他最珍貴的財產,而把《道德經》運用得最多的矽谷人物是維塔利克·布特林(Vitalek Buterin)。布特林是以太坊的創始人,可能是目前加密貨幣領域最有成就的。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乾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一章 坤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二十五章 《道德經》總結兩卦的章節為第四十章 「天」、「地」在《易》和《道德經》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釋為「乾」、「坤」和「無」、「有」,但不能等同。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此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大宗師要入涅槃了。按照《史記·老子列傳》記載,這是老子要出函谷關,離開華夏大地,到遠方弘道去了。按照帛書的文本,「和大怨,必有餘怨」(七十九章)是最後一章,這樣學術界就出現最後一章的爭議。和大怨,必有餘怨章顯然不具有告別、總結《道德經》的意蘊,而八十一章卻具有告別、總結經典的意蘊。
  • 《道德經》前言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言》,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不分章,後改為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從第三十八章開始為《德經》,總共81章。2000多年來,道德經是中華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讀《道德經》仰可觀宇宙之變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大至天地,小至塵泥,到修身、養生、處世、治國,包羅萬象,盡收眼底。
  • 範仲淹《嶽陽樓記》與老子《道德經》的淵源
    《嶽陽樓記》範仲淹我們每個人小的時候就熟讀範仲淹的《嶽陽樓記》,特別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經典佳句更是記憶深刻整個《嶽陽樓記》經典佳句就是這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流傳警句。範仲淹先生確實大手筆,堪稱大文豪。但是從歷史的書籍上你會找尋到,這句話是在老子的「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意思上加以延伸出來的。
  • 齊善鴻講《道德經》,看點在哪裡?
    書作者齊善鴻是南開大學教授、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學習《道德經》已經30多年。他的初衷是運用老子的思想智慧以利生活,而非純粹的知識學習,因此他格外關注經文所包藏的「落地的人生智慧」。結合30年來的修行與探索,以及向社會各界人士請教時吸納的精華,他寫下了這本解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