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為什麼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2021-01-15 國學新導航

文章作者:琢磨君(助力個人成長,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智慧),歡迎大家訂閱專欄,閱讀更多精品文章!

曾經有粉絲朋友問我:「為什麼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其實,我們不能簡單從字面意思來理解,說什麼:學習要一天天增加,學道要一天天損失。

我們只要去翻閱老子《道德經》第48章原文,就會真正明白這句話的意思。

第48章說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老子的意思是:求學的人,做學問的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努力使得自己一天一天增長學識,這就是正確的。但是對於求道的人來說,就要讓自己的慾念一天比一天減少,私妄減少再減少,就可以達到了無為的境地。

說白了,我們要想學習道理,就需要多讀書學習,多多益善。就如《大學》中所說:「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我們通過「格物致知」,對萬事萬物有了認識和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由此可見,儒家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是要「為學日益」,勤奮刻苦讀書學習,增長見識,提升修養與品德。

但是,道家的出世哲學與儒家的入世哲學不同,道家鼓勵人們放下過多的私心雜念,慢慢做個「極簡主義者」,捨去那些束縛身心的東西,最後才能在平淡生活中去領悟人生的真諦,而人生真諦即是遵循「道」的原則。

因此,哲學家周國平先生告訴大家有兩種方法可以讓人生更幸福:「第一是,物質生活簡單;第二是人際關係簡單。」物慾多了,幸福感就降低了,也容易迷失方向;物慾少了,知足常樂,甚至是「無欲則剛」。

人心不足蛇吞象,欲望越是膨脹,人越會覺得不幸福。當我們對物質要求低點,幸福感就倍增,更能夠在悠閒的生活中悟道、得道。正如處世奇書《菜根譚》中所說:「真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粗茶淡飯就是人間美味,普普通通過日子就是神仙人。

一個人要想「得道」,要想獲得更多精神上的幸福與快樂,就要學會減少私心雜念,摒棄過多的物質欲望。錢不多不少,夠用就好;做人不要邀福,無禍就是最大的福氣。所以說,能夠「得道」的人,往往更懂得「知足常樂」和「適可而止」。

老子他老人家把「得道」的人稱之為「聖人」,還說聖人應該:不爭乃大爭、無為而無不為。如果做到這些呢?還是從「為道日損」開始,減少私心、欲望開始。一個人私慾減少了,便可以大公無私,變得忘我、無為,達到無為的境界。

如果能夠做到無為,即不妄為,那麼做其他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為。治理國家的人,要經常以不騷擾人民為治國之本,如果經常以繁苛之政擾害民眾,那就不配治理國家了。這就是老子《道德經》第48章後半段所說的「無為而無不為」。

閱讀更多關於老子《道德經》思想與智慧的文章,歡迎大家訂閱本專欄!下期再見!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點讚、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老子名句起名:用道德經取名別具一格,個個充滿國學底蘊!
    用老子的《道德經》取名是很能彰顯父母文化底蘊。而這篇文章主要分享從《道德經》裡如何為哈子取一個別具一格,國學底蘊的好名字呢?首先,《道德經》的影響不必多說,它是一本智慧之書。對許多人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由江南易林寶寶起名原創希音出處:大音希聲-第四十一章-道德經「大音希聲」是指耳不能聽,為什麼耳朵不能聽呢?因為人總是喜歡聽自己喜歡聽的,常常忽略了那些真正有用的聲音,雖然難聽,但卻是很受用。
  • 《道德經》七則名言,值得深思
    《道德經》七則名言,值得深思我們都知道,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所著的名為《老子》也稱《道德經》是一部充滿智慧的經典著作,雖然只有五千言,但是裡面的名句很是值得一讀的。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對於善與惡的標準都不一,簡單點來說就是我們認為有善的存在其實是有了惡的對比,而能夠認清善是因為知道了什麼是惡的呢,這只是我們自己的認知罷了,我們要有一顆平等的心,對事對人要過有平常的心,不能過於偏激。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道德經》認為「道」是世界的本原,道又分為「無」和「有」,前者是世界的開端,後者是萬物之根本。可見,「無」和「乾陽元氣」、「有」和「坤陰元氣」是相對應的,「乾道變化」是無形的,「坤厚載物」是有形的。 乾卦說「潛龍,勿用」,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和「有」的運動又是可以認識的,正如《易》所說的「見龍在田」,規律(龍)顯露於事物(田)。
  • 《道德經》十句名言,感悟人生大智慧!
    今天和大家分享《道德經》的十句名言,共同學習老子帶給我們的人生智慧。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後,都是對立統一、共同存在的,沒有這個,就沒有那個,缺了哪個都不行,這才叫一陰一陽之謂道。所以人如果能放下分別、執著,那就真正得「道」了。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 《道德經》全文
    清靜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關於道家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的理解,網上的解讀基本分兩種傾向。要麼從道德勸誡層面上看,認為是教做人做事不可過滿,大體是往中庸之道上靠。要麼就是神秘化裡面的涵義,往讖語的方向走,就猶如神秘化老子出函谷關這個「移民」行為一樣。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道德經是2500年前春秋時代的老子所著,被稱為萬經之王。我們要學習道德經,除了要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基本常識,還要先老子其道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在逐章解讀道德經之前,我們今天就先來探討一下老子其道。2000多年來,人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含義眾說紛紜,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道德經》裡老子講的道有很多層面,如果搞混了,你就搞不懂什麼是道了,為什麼?比如說很多人一說「道」,就是玄妙,虛無飄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是一種什麼神奇力量好像一說到「道」就非常神奇,其實老子並沒有把道講的那麼神秘,為什麼?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嬰兒、女人和水!
    在老子《道德經》中,一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中的「道」似乎成了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道德經全篇都在講道,可是很多人看了依然一頭霧水,「道」到底是什麼?道德經中,有三樣東西常用來比喻道:嬰兒、女人和水。
  • 《道德經》:為什麼「道」不可說?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根據史書記載,孔子問道於老子的時候,老子對他說了一些聖人平時應當怎樣對待事情,但是並沒有對他說什麼才是真正的道。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孔子主張有為,與老子主張無為有很大差異,所以老子才不告訴他道的真正的道。所以最後臨出函谷關時,將五千言《道德經》告訴了與道相契合併且喜歡道的關尹子。
  • 《道德經》裡的道究竟是什麼?真相就在這裡
    跨越千年,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自老子留下《道德經》這部經典著作之後,無數人都在想盡一切辦法去解讀《道德經》,都想搞明白老子所說的道到底是什麼。有人說,道就是道理;有人說,道是規律;也有人說,道是程序,等等,不同的人對道有著不盡相同的解讀。
  • 《道德經》:老子在裡面到底說了什麼?分享10句話為你講解大概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無為,而無為不可說,不可描述,無法形容——這就難壞了布道者老子。他想告訴世人,但是深知只要是能說出來的就不對;而不說呢,世人就更沒有機會知道了,所以只能勉強說。但勉強說呢,又怕世人以為勉強說出來的就是道,所以《道德經》的第一句特別強調說「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避免世人把《道德經》所說的當做道本身。
  • 《道德經》很難看懂?歸根結底其實就講了4個方面!
    Z君說,由於歷史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我們不可能用今人的思想去強求古人。說得對。但反過來,古人就是古人。我們在尊重他們對歷史所做出的貢獻的同時,也該承認他們思想局限性這個事實。再怎麼吹捧,再怎麼修飾,他們都還是凡人。不是麼?開始說說《道德經》吧。這本書看似很難,其實也就講了這4方面。關於求學。
  • 為什麼道德經是企業家必讀經典
    其中多少帝王豪傑,文臣武將,棟梁之才莫不是把道德經作為必須修學的智慧經典,人生必讀。但是因為歷史太久,傳承遺漏,個人理解,以及其他原因,人們對道德經的認識,理解,其實是不一而足。有人說他是統攬世界的百科智慧,有人說他是提倡無欲無為的心靈雞湯,有人說他是宇宙哲學,有人說他是齊家治國修身的教科書。那麼道德經到底是一本什麼書,到底講的什麼,這裡跟大家做一個通俗的探討。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 「道德經」的「道」字理論與宇宙多維空間理論不謀而合
    一、「道」字詳解《道德經》裡的「道」字隨處可見,從其所表達的意義大致分為四種:第一種:名詞,宇宙多維空間的意思,即陰性世界。如天道。第二種:名詞,道德之意,指人的思想行為(素養、品性、品質)。如人道。第三種:名詞,是統領之意,指方向、方法和手段。如王道第四種:動詞:說或講的意思。
  • 《道德經》前言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言》,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不分章,後改為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從第三十八章開始為《德經》,總共81章。「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範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
  • 《道德經》上善若水也被篡改,帛書本出世才真相大白!
    《道德經》通行本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帛書本第八章: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讓《道德經》不再「高冷」範兒《齊善鴻講道德經》新書上市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說起老子和《道德經》,世界上無數人心懷敬仰和嚮往,它們不僅在中國,更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然而,《道德經》的難度也和它的盛譽一樣知名,經常勸退普通讀者。如何輕鬆學到《道德經》的精髓?
  • 為什麼領導者被稱為「領袖」?看《道德經》,才知道老子說的真對
    東漢大學者班固寫出的《漢書·藝文志》裡面對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有這樣的評價: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古代君臣之間禮儀嚴格,上朝議事時,君王坐北朝南面對群臣、大臣站南朝北,俯首稱臣。所以,我們常常以「南面」代指君王臨朝稱制,以「北面」代指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