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為什麼「道」不可說?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2021-01-15 水往雲來

根據史書記載,孔子問道於老子的時候,老子對他說了一些聖人平時應當怎樣對待事情,但是並沒有對他說什麼才是真正的道。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孔子主張有為,與老子主張無為有很大差異,所以老子才不告訴他道的真正的道。所以最後臨出函谷關時,將五千言《道德經》告訴了與道相契合併且喜歡道的關尹子。

其實,一個人真正認識到了道之後,會發現,道並非是固定不變的某種東西。它是隨著一切環境,隨著一切變化而變化的。但是人們一旦認識到什麼是道之後,就會對它生出一種執著,從而無法契合道的本意。

因為一個人的思維習慣,一旦認識到什麼是道之後,就會固定的認為,道是這樣的,或者道是那樣的。但是當道發生變化之後,你的認識,卻是一種假象。在道家看來,一旦你的心落到具體的事物當中去,或者落到外在的假象當中,你的修道之心,就沒有著落之處,從而無法再提升自己的境界。

舉個很實際的例子。在久遠以前,伏羲發現了道,他就用一些符號表示出來,這些符號,就是八卦圖。但是那個時候不叫做道,叫做「象」。也就是天象、事物的表現的意思。當人們知道了天象中存在的意義之後,就死守著這種天象的規則,不願意放棄,從而成為了一種執著。但是這種規則,卻是在不停變化的。

比如最早的出行,是以雙腳走路來完成的。到了後來,出行坐馬車,然後有了汽車,再然後有了飛機等等。也就是說,外界的不停變化,出行的方式以及各種規則,也在相應地發生變化。但是在人們頭腦中的概念,如果還停留在以雙腳出行,就很可能達不到很多相應的目的了。

老子看到了這一點,為了打破人們對道產生的這種固有認識,就告訴人們「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你只有不斷地去改變,你才能從各種道的表現狀態中,真正認識到它,並去符合它,或者是運用它。由此,你才能真正讓自己的境界,達到質的改變。

所以,真正的道,是不可說的。因為一旦說出來,當人們產生了習慣認識之後,就會按照固定的思維方式,去行事。但是這與真正的修道,需要不斷地提升境界,就相差甚遠了。

除了第一章中的「道可道,非常道」之外,在《道德經》第十五章中,老子也指出了道不可說的原因,我們一起來看看。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什麼是「為道」呢?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修道。而且這種修道,並不是普通的人所修的那種方式,而是真正認識到真正的大道以後,能夠運用自如。

很多人將這裡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識」說成是某種修道有成就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認識不能說它是錯誤的。但是它裡面的真正意思是,當你真正認識到道的真相之後,你會發現,道是玄妙的,從任何方面,都有它的展現。你無法從一個角度去認識它的全部。

甚至作為同一個道來說,在任何方面都有它的展現。所以站在某一個角度去剖析它,去解說它,都是不對的。

這裡舉個粗淺的例子,就好比錢,幾乎在任何方面,它都能起到作用。或直接或間接地,都能看到錢的影子。錢可以換書,可以換種子,可以換衣服,可以換食物。但是,你不能說錢就是書,就是種子,就是衣服,或者就是食物。因為它們之間有個轉換的過程。並且,錢就是錢,不是其它的任何東西。

那麼,到底什麼是道呢?在老子看來,道是深不可測的,一個普通人絕對無法認識到它的全貌。所以才說道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但是,通過舉各種例子,能讓你明白其中所存在的道。所以又說:「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道德經是企業家必讀經典
    在我們了解理解本書的底層邏輯之後,我們只能理解他的行文思路和撰寫思維,但是他在內容方面我們我們有怎麼分析呢。首先,道德經出來之前,其實黃帝內經和易經都已經出現,而據了解歸藏易正是研究了解宇宙和天文的。在老子同時期的孔子也將原來的易經發展成現在周易,而且他們彼此有過會晤。所以天道思想在當時已經具有超越現代社會認識的意識基礎。也是在道德經中出現大量概念,而並沒有細節陳述的原因。其當時的歷史和社會基礎也決定了道德經的內容特點。如同在現在關於數位技術探討的文獻中,不會有太多的關於計算機是什麼的討論,因為太基礎。
  • 《道德經》:為什麼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曾經有粉絲朋友問我:「為什麼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其實,我們不能簡單從字面意思來理解,說什麼:學習要一天天增加,學道要一天天損失。我們只要去翻閱老子《道德經》第48章原文,就會真正明白這句話的意思。第48章說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嬰兒、女人和水!
    在老子《道德經》中,一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中的「道」似乎成了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道德經全篇都在講道,可是很多人看了依然一頭霧水,「道」到底是什麼?道德經中,有三樣東西常用來比喻道:嬰兒、女人和水。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道德經》裡老子講的道有很多層面,如果搞混了,你就搞不懂什麼是道了,為什麼?比如說很多人一說「道」,就是玄妙,虛無飄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是一種什麼神奇力量好像一說到「道」就非常神奇,其實老子並沒有把道講的那麼神秘,為什麼?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 《齊善鴻講道德經》: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讓你有更多啟發和思考
    《道德經》的本質是希望閱讀的人可以將其中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然後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生活。以前讀《道德經》覺得裡面的智慧寶貴,但是總是無法全面的應用到生活中。直到我讀了這本《齊善鴻講道德經》。這本書詳細地為我們講解了《道德經》每一個章節的核心要義,沒有晦澀難懂的原文,而是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把老子的智慧,講給我們聽。
  • 《道德經》裡的道究竟是什麼?真相就在這裡
    跨越千年,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自老子留下《道德經》這部經典著作之後,無數人都在想盡一切辦法去解讀《道德經》,都想搞明白老子所說的道到底是什麼。有人說,道就是道理;有人說,道是規律;也有人說,道是程序,等等,不同的人對道有著不盡相同的解讀。
  • 《道德經》中的「大音希聲」,是什麼含義?需要從四個方面解讀
    導語:老子在《道德經》的第四十一章,提出是:「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這段話中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成為千百年來,大家爭論比較多的話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 我們應該怎樣讀《道德經》
    一.我們為什麼要讀《道德經》?很多人覺得《道德經》是帝王的治世安民之道,普通人沒有必要去讀。《道德經》的作者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以禮治國的統治者東周王朝已經失去了對各諸侯國的強有力控制,以至於諸侯爭霸,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
  • 道德經第35章:面對各種誘惑我們該怎麼辦?道德經教我們正確選擇
    上一章,老子主要講了道的兩個屬性:小和大,而這一章,老子著重把道的大的屬性展開論述,讓我們明白道的偉大功能。執大象,天下往。大象,就是大道之象,執,就是持守,執大象,意思就是遵道而行,唯道是從。往,是指離開所在的地方到別處,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與「來」相對。天下往,其實就是天下哪裡都可以去的意思。這就是持守大道的第一個功用:天下之大,縱橫馳騁。
  • 「道德經」的「道」字理論與宇宙多維空間理論不謀而合
    一、「道」字詳解《道德經》裡的「道」字隨處可見,從其所表達的意義大致分為四種:第一種:名詞,宇宙多維空間的意思,即陰性世界。如天道。第二種:名詞,道德之意,指人的思想行為(素養、品性、品質)。如人道。第三種:名詞,是統領之意,指方向、方法和手段。如王道第四種:動詞:說或講的意思。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十四章
    人的心理活動包括認識活動、情緒情感活動與意志活動三個方面,它們不是彼此獨立和並列的三種心理活動,而是統一的心理活動過程中三個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方面。心理:心理是指人內在符號活動梳理的過程和結果,具體是指生物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映心理的表現形式叫做心理現象,包括心理過程和心理特性,人的心理活動都有一個發生、發展、消失的過程。
  • 讓《道德經》不再「高冷」範兒《齊善鴻講道德經》新書上市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說起老子和《道德經》,世界上無數人心懷敬仰和嚮往,它們不僅在中國,更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然而,《道德經》的難度也和它的盛譽一樣知名,經常勸退普通讀者。如何輕鬆學到《道德經》的精髓?
  • 現代人讀不懂《道德經》的根本原因:與老子的物理學世界觀不同
    老子在《道德經》中對這種「重疊結構世界」有著非常詳細的描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孔子所說的「道」包含著兩層意思,這裡的「道」是一種「大道」,也就是呂祖呂洞賓所說的「大道視天地如泡影」的「大道」。
  • 《道德經》裡所講的道究竟是什麼
    《道德經》在我國流傳了幾千年,歷史以來對它的研究從來都是趨之若鶩。除了平頭百姓,那些真正想要修道得道的人,更是將整副身心投入進去,想要最終得到一個結果--得道升仙。歷史上關於得道的人記述的也不算少。今天,讓雲來和大家分享一下《道德經》裡所講的「道」究竟是什麼。
  • 《道德經》前言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言》,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不分章,後改為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從第三十八章開始為《德經》,總共81章。老子的《道德經》因為是寫於2000多年之前,由手寫傳抄得以流傳,難免有被改動,或者錯寫,漏寫的地方,這也就導致今天流傳於世的道德經有很多版本,其中的差別還是挺大的。據說僅國內的《道德經》譯註本不下千種,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比較有影響力的,就是三個版本:王弼通行本,馬王堆帛書甲乙本,以及郭店出土的楚簡本。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第三階段是精神階段,絕對精神又否定自然界,先後表現為主觀精神(個人意識)、客觀精神(法、道德、倫理等社會意識)和絕對精神,又返回到自身。老---道生一(無),一生二(有,可以被感知),二生三(被感知出的識--精神),三生萬物(識-精神---對世界的重新認識)。黑---黑格爾回答說,這就需要精神通過正———反———合的辯證法運動,從而分階段地把種種事物實現出來。
  • 為什麼領導者被稱為「領袖」?看《道德經》,才知道老子說的真對
    東漢大學者班固寫出的《漢書·藝文志》裡面對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有這樣的評價: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古代君臣之間禮儀嚴格,上朝議事時,君王坐北朝南面對群臣、大臣站南朝北,俯首稱臣。所以,我們常常以「南面」代指君王臨朝稱制,以「北面」代指做官。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易》認為「元氣」是世界的本原,「元氣」又分為「乾陽元氣」和「坤陰元氣」,前者是萬物產生的原因,後者是萬物發展的條件。《道德經》認為「道」是世界的本原,道又分為「無」和「有」,前者是世界的開端,後者是萬物之根本。可見,「無」和「乾陽元氣」、「有」和「坤陰元氣」是相對應的,「乾道變化」是無形的,「坤厚載物」是有形的。
  • 老子最「水」的《道德經》,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水」的品質
    老子的《道德經》中特別推崇「水」的精神,在《道德經》中,老子多次提到水,那麼水到底有什麼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呢?一、甘願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在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