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史書記載,孔子問道於老子的時候,老子對他說了一些聖人平時應當怎樣對待事情,但是並沒有對他說什麼才是真正的道。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孔子主張有為,與老子主張無為有很大差異,所以老子才不告訴他道的真正的道。所以最後臨出函谷關時,將五千言《道德經》告訴了與道相契合併且喜歡道的關尹子。
其實,一個人真正認識到了道之後,會發現,道並非是固定不變的某種東西。它是隨著一切環境,隨著一切變化而變化的。但是人們一旦認識到什麼是道之後,就會對它生出一種執著,從而無法契合道的本意。
因為一個人的思維習慣,一旦認識到什麼是道之後,就會固定的認為,道是這樣的,或者道是那樣的。但是當道發生變化之後,你的認識,卻是一種假象。在道家看來,一旦你的心落到具體的事物當中去,或者落到外在的假象當中,你的修道之心,就沒有著落之處,從而無法再提升自己的境界。
舉個很實際的例子。在久遠以前,伏羲發現了道,他就用一些符號表示出來,這些符號,就是八卦圖。但是那個時候不叫做道,叫做「象」。也就是天象、事物的表現的意思。當人們知道了天象中存在的意義之後,就死守著這種天象的規則,不願意放棄,從而成為了一種執著。但是這種規則,卻是在不停變化的。
比如最早的出行,是以雙腳走路來完成的。到了後來,出行坐馬車,然後有了汽車,再然後有了飛機等等。也就是說,外界的不停變化,出行的方式以及各種規則,也在相應地發生變化。但是在人們頭腦中的概念,如果還停留在以雙腳出行,就很可能達不到很多相應的目的了。
老子看到了這一點,為了打破人們對道產生的這種固有認識,就告訴人們「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你只有不斷地去改變,你才能從各種道的表現狀態中,真正認識到它,並去符合它,或者是運用它。由此,你才能真正讓自己的境界,達到質的改變。
所以,真正的道,是不可說的。因為一旦說出來,當人們產生了習慣認識之後,就會按照固定的思維方式,去行事。但是這與真正的修道,需要不斷地提升境界,就相差甚遠了。
除了第一章中的「道可道,非常道」之外,在《道德經》第十五章中,老子也指出了道不可說的原因,我們一起來看看。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什麼是「為道」呢?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修道。而且這種修道,並不是普通的人所修的那種方式,而是真正認識到真正的大道以後,能夠運用自如。
很多人將這裡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識」說成是某種修道有成就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認識不能說它是錯誤的。但是它裡面的真正意思是,當你真正認識到道的真相之後,你會發現,道是玄妙的,從任何方面,都有它的展現。你無法從一個角度去認識它的全部。
甚至作為同一個道來說,在任何方面都有它的展現。所以站在某一個角度去剖析它,去解說它,都是不對的。
這裡舉個粗淺的例子,就好比錢,幾乎在任何方面,它都能起到作用。或直接或間接地,都能看到錢的影子。錢可以換書,可以換種子,可以換衣服,可以換食物。但是,你不能說錢就是書,就是種子,就是衣服,或者就是食物。因為它們之間有個轉換的過程。並且,錢就是錢,不是其它的任何東西。
那麼,到底什麼是道呢?在老子看來,道是深不可測的,一個普通人絕對無法認識到它的全貌。所以才說道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但是,通過舉各種例子,能讓你明白其中所存在的道。所以又說:「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