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要理解老子的思想,其實,已經比老子之後的古人要容易得多了,現代人已經擁有了那一段古人所無法擁有的知識背景,包括甲骨文這種更為遠古的文化,甲骨文估計連老子都沒有見過,而他所用的字意卻都來自於甲骨文。
但是,現代人要認識老子的思想,存在著一個巨大的認知障礙。
這種認識障礙就是世界觀的不同。
這裡說的世界觀,是物理學意義上的世界觀,也就是真正世界是什麼樣的?
現代人的世界觀是由牛頓經典力學所描繪的,是一種「單一結構的世界」。
可是,在老子的認知中,「完整的世界」並不是這樣的,而是一種「重疊結構世界」。
「重疊結構世界」:完整的世界由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重疊而成,其中,一個是顯性世界(人感覺到的世界),還有一個是隱性世界,人的感官感覺不到這個隱性世界的,但是,這個隱性世界卻是這個「重疊結構世界」的主體。!
也就是說,世界萬物的主體,並不在於顯性世界中,而是存在於隱性世界中。
老子在《道德經》中對這種「重疊結構世界」有著非常詳細的描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孔子所說的「道」包含著兩層意思,這裡的「道」是一種「大道」,也就是呂祖呂洞賓所說的「大道視天地如泡影」的「大道」。
我們人類存在的「重疊結構世界」只是一種小的宇宙時空,在這個小的宇宙時空之外,還存在著另外更大的宇宙。老子這裡說的「道」,就是指這個更大的宇宙。
「一」這裡是指小宇宙時空中隱性世界部分,這部分,在古代被稱為「天」。「二」這裡是指我們人能感覺到的顯性世界。「三」是充斥在隱性世界與顯性世界中間的「真氣」。
現代人其實已經擁有了可以體驗「重疊結構世界」的技術手段:虛擬實境技術。
人類社會從結構上來說,就像是一種「極度沉浸式」虛擬實境遊戲,大家體會一下,可以幫助我們認識「重疊結構世界」。
如果大家理解了老子的世界觀,那麼,我們就可以來解讀《道德經》裡的「道、德」了。
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道」,除了上面提到的,是一種「大道」以外。其他的「道」都是指小宇宙時空中的「道」。
那麼,這個「道」現代人怎麼理解呢?
這個「道」的內涵,並不存在於顯性世界中,而是存在於完整世界的主體—那個隱性世界中,我們在顯性世界中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有受制於隱形世界,人的主體本身也在隱形世界中。
所以,這個「道」借用現代知識背景中的「虛擬實境遊戲」來說,「道」就是一種「程序」,這種「程序」決定了人所能感覺到的一切,以及人所能做的事情。
我們還可以借用現代知識背景中的「系統、關係」的概念來看,「道」就是一種「系統」以及系統中的「關係」。
「系統、關係」都是存在於人的意志之外的獨立存在,人類的創造性活動,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造,而是對「系統、關係」的發現,在發現「系統、關係」的基礎上,物化所發現的「系統、關係」,這才有了人類社會的創造。
所以,人類的所有行為,從本質上來說,都是受制於「系統、關係」的。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道」更偏向於「系統、關係」的屬性。
而順應「道」所發生的行為,就是「德」。
於是,就有人會問,既然人是受制於「道」的,為什麼,還會有不順應「道」的行為呢?
我們在玩電子遊戲的時候,只能完全按照遊戲中的設定進行遊戲。但是,人世間這個「極度沉浸式虛擬實境遊戲」要高級得太多。
人在人世間這個「虛擬實境遊戲」中,可以隨意改動其中的「關係」,但是,只是暫時的改動,而不能徹底改變。被改動的「關係」,之後,總會恢復原樣。在這種過程中,就形成了非「德」的行為。
發生非「德」的行為,人是要付出代價,大的是「人禍」,小的是挫折、失敗……
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告訴人們,要懂得認識「道」,並順「道」做事,就是「德」行。
更多內容,請閱讀「心智玩家」的頭條號文章
收藏、轉發、點讚的頭友們順手關注:心智玩家——揭秘重疊結構世界、還原中華源頭文化、體驗心智系統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