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
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
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
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翻譯】:
這使我對大道確信不疑,行於其中,唯恐偏失。
大道非常平安,世人卻偏行險路。朝廷已很汙穢,田園已很荒蕪,糧倉已很空虛,卻穿著華美的服飾,佩戴鋒利的刀劍,吃膩佳餚美味,囤積金銀財寶,這不就是強盜頭子嗎?這個背離大道的世代啊!
2.「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完善的建造者,其建造的不能拔除。完善的保守者,其保守的不會失落。應當祭祀敬拜這完善者,子子孫孫永不停息。
一個人若這樣,他身上的恩德必真實無偽。一家若這樣,這一家的恩德必充實有餘。一鄉 若這樣,這一鄉的恩德必深遠流長。一國若這樣,這一國的恩德必豐滿興隆。若以此教化 天下,其恩德必普行於天下。
所以,將上面的道理用於一身,則知一身;用於一家,則知一家;用於一鄉,則知一鄉; 用於一國,則知一國;用於天下,則知天下。我從何知曉天下之事呢?就是從這裡。
3.「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玃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含容道德深厚的人,得到道的呵護,與嬰兒得到母親的呵護一樣。對於嬰兒,有毒之蟲類不來蜇害,兇猛的野獸不來撲捉,善抓善捕的鷹鳥不來攻擊。他們筋骨柔弱卻能把東西牢固地握住,不知道兩性交合但是生殖器官卻能自然興奮起來,因為他們精氣純正。他們整天哭號卻不會嗓音沙啞,因為他們與自然的呼吸一樣和諧。
知曉自然的和諧之氣,也就理解了永恆不變之道。人們知道了永恆不變之道,就有可能達到明察的境界。但是,人們卻想要增加自己的生機,認為這是可以達到長生目的的;然後,人們又根據自己的心願而役使精氣,認為這樣可以變得更強大。
看起來,從嬰兒到成人,似乎是越來越強大了,但是,萬事萬物都是一旦強壯了就開始衰老了,追求強壯是不符合大道的,不符合大道就會提前導致死亡。也就是說,失去了自然之道而追求強壯,反而會加速死亡,不如復歸於嬰兒。
以上便是關於老子《道德經》的一些古文翻譯和分析,如果有感興趣的小夥伴也可以自己讀一讀《道德經》,去探尋老子的「大道之法」,一定會讓你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