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來,《道德經》(或稱《老子》),對於古今中外的讀者而言是一部既迷人又令人困惑的書,它的「玄」,吸引和啟發了許多的人,並為無數的哲學家、流派提供了豐富的哲學靈感。中國讀者對《道德經》中的話語如數家珍,「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上善若水」等無不融入了我們的彝倫日用。
義大利語版《道德經》
21世紀以來,隨著中華民族復興於東方,這部影響中國幾千年的道家哲學經典,在世界的另一端也引起了更多的重視和追捧。西方哲學界有人認為,在《道德經》81章的文本中,包含著與現代社會聯繫更緊密的思想內容,德國漢學家、哲學家漢斯-格奧爾格·梅勒(Hans-Georg Moeller)就是其中之一。
《東西之道:〈道德經〉與西方哲學》(The Philosophy of Daodejing)是漢斯-格奧爾格·梅勒教授的比較哲學代表作,也是一部視域獨特的道家哲學入門書。2018年10月,它的簡體中文精裝版由「未讀·思想家」引進,也是在網際網路時代對代表中華文化傳統的道家思想的一次接觸和致敬。
作者 漢斯-格奧爾格·梅勒
漢斯-格奧爾格·梅勒1964年生於德國,師從波恩學派大師陶德文(Rolf Trauzettel),研究領域為中國哲學和比較哲學,曾任教於加拿大克魯克大學哲學系,後任愛爾蘭國立科克大學哲學系教授,著有《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道德之愚》等。
他在研究了許多通行的《道德經》文本後得出結論,認為道德經可以用一種類似網際網路「超文本」的閱讀方式來解讀,即一種網絡思維解讀。這樣,文本中看似複雜、晦暗的重重意象——如道、德、陰、陽、根、水、轂、樞、江、海、穀神、嬰兒等——就產生了神奇的內在聯繫,形成了一個意象的連結網,從一個意象,點擊跳轉到另一章的另一個意象,這就有助我們從內部理解道家哲學的精妙思想。《東西之道》正是在「超文本」閱讀的基礎上,對《道德經》進行了清晰連貫的分析,從十個大的主題探索、比較、分析了其中的意象。
《東西之道:與西方哲學》
梅勒教授認為,老子的思想與西方文化中的相關論題,也有內在的聯繫和區別,並且比如,道家的男女兩性觀,與柏拉圖的《會飲篇》有何差異?道家的生死觀,與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有何不同?道家的時間觀,又與聖奧古斯丁的時間哲學有何區別?主張「無為而治」的老子,在西方人眼中是怎樣的人?此外,梅勒還深入研究了道家的戰爭思想,與西方的《戰爭論》進行了比較,總結出了一套獨特的「戰爭與和平」的哲學。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
按作者在中文版序中所說,本書的寫作目的有三。第一,嘗試從內部接觸道家思想,即從《道德經》文本本身出發,進行歷史的、文獻的分析,這也是有別於馮友蘭、陳榮捷等前輩哲學家的另一條研究道路。第二,比較道家思想和西方哲學的相似之處,不僅是在做比較哲學研究,而且是要通過指出不同的哲學特點,在全球化和趨於多元化的時代,尋找道家思想的獨特魅力。第三,辨析古代道家哲學是怎樣被混同於當代哲學中的「新道家」哲學的,期望使《道德經》的觀點進入當代話題討論,例如當代倫理學的討論。
此外,在本書的附錄中,梅勒還梳理了《道德經》文本在西方的版本流變,推薦了許多有趣的古今注本、英譯本等等,以饗讀者。
《東西之道:與西方哲學》
作者:[德]漢斯-格奧爾格·梅勒
譯者:劉增光
出版方: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未讀·思想家
出版時間:2018年10月
免責聲明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