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善鴻講《道德經》,看點在哪裡?

2020-12-05 花間讀書何拾肆

書作者齊善鴻是南開大學教授、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學習《道德經》已經30多年。他的初衷是運用老子的思想智慧以利生活,而非純粹的知識學習,因此他格外關注經文所包藏的「落地的人生智慧」。結合30年來的修行與探索,以及向社會各界人士請教時吸納的精華,他寫下了這本解讀書。

這本書有三大看點:1.通俗地回答了《道德經》到底在講什麼的問題;2.不刻意追求逐字逐句解讀,降低了經典的學習門檻,滿足了多元的學習需求;3.緊貼實際生活闡釋核心要義,將老子的智慧與生活中的痛點和盲點結合。

1.通俗地回答了《道德經》到底在講什麼的問題

齊善鴻教授在導論就開宗明義回答了《道德將》到底在講什麼這一問題。

一講道德。他區別了老子所講的「道德」與人們通常理解的道德教條。老子的「道德」由「道」和「德」兩個概念組成:生育萬物的源頭和隱藏在萬物中的規律,就叫「道」;知道了這樣一個源頭,明白了萬物中的規律,並按照規律去做的人,就是有「德」的。這兩者有先後順序,先要明白代表客觀規律的「道」,才會有讓「道」入心從而有「德」一說,「德」以「道」為前提,順「道」方才有「德」。由此他特別指出,生活中恪守道德的好人未必是悟道且有德之人。

二講悟道。作者將悟道概括為:將客觀事物的道或者規律,裝進自己的心中,讓自己的主觀認識和客觀規律合為一體。他進一步捋順了悟道的方法:知道、信道→清空內心主觀偏見→達到虛極靜篤狀態→領悟並遵循客觀規律。他還強調,悟道是一生的事,沒有期限,不能放鬆。

三講玄德。玄德是成功之後的重要保險,就是要永葆本心,不淪為權力、成功、榮譽與財富的奴隸。人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如果能戰勝自己的弱點,將無往而不勝。反之,將與成功南轅北轍;即便暫時取得勝利,也終會走向失敗。

2.不刻意追求逐字逐句解讀,降低了經典的學習門檻,滿足了多元的學習需求

《道德經》是一部哲學著作,雖區區五千文,但義理之精深奧妙不可小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開篇諸句就給人以不可言傳之感,古往今來學術圈對於究竟何為「道」的命題產生了各種討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道」本身內含極其廣闊,適用於宇宙天地間萬事萬物,絕非三言兩語可以述清。這大大抬高了它的學習門檻,不僅要具備優良的語言文字功底,更考驗閱歷、見識、領悟力、思辨力等等。

那麼,普通讀者是否有必要閱讀學習《道德經》呢?《道德經》的一大魅力在於,它既可以被當作一部學術著作去研習,也可以作為生活指南指點迷津,引導人們走向事業、生活和生命的幸福與成功。它不僅僅只有學術價值,同時充滿了人生智慧,所以無論所處階層和學識豐匱與否,都值得讀、應該讀。然而,這部經典的艱深玄妙使其一直難以「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本書有效緩解了這一困境。全書對《道德經》八十一章逐章解讀,每一章都分成導入、經文原文、釋意、核心要義、悟道箴言五部分進行編排。

導入部分或抒發具有普遍性的人生感悟、或描述社會現象、或藉助故事來引出話題和提出問題,能很快吸引讀者關注、調動閱讀興趣。釋意部分採用意譯,不刻意追求逐字逐句解讀,為讀者省去了字詞疏通步驟,降低了理解難度。

作者將重點放在核心要義闡釋部分,先提煉關鍵詞,再對關鍵詞進行闡釋,特點是平白曉暢且緊扣生活。這種從生活實際切入的闡釋角度,滿足了多元學習需求,譬如自私之謎(第七章),心想事難成的原因(第九章),擺脫人型木偶的狀態(第十二章),成為老大的必備素質(第三十四章),鬼神之謎(第三十五、第六十章),常勝法則(第六十八、第六十九章),等等。章節主題各異,涉及人們生活與人生中可能遇到的、格外關心關注的許多問題。

最後是悟道箴言部分,用簡潔凝練的語言概括道理和方法論,便於摘抄記誦。

3.緊貼實際生活闡釋核心要義,將老子的智慧與生活中的痛點和盲點結合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者巧妙地實踐了這句話,在闡釋老子思想的核心要義時,他往往能立足於正在經歷各種人生困惑的普羅大眾的立場,直擊生活中的痛點和盲點。例如闡釋經文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一章原本主講聖人治理天下、教化民眾的法則,但是作者在闡釋時轉換了視角,落點於身為民眾的一員應該如何做,歸納出「三個不」和「要」。「使民不爭」「使民不為盜」「使民心不亂」以及「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被作者轉換成為人處世應當遵循不爭、不盜、不亂心的「三個不」原則,並且要積極主動地虛心、實腹、弱志、強骨。此外,他還將焦點放在「領導者」這類特殊群體之上。作為領導者,要審慎用權,正確引導群眾,使其守住人生之本、追求利他與和諧的人生境界,從而建立社會公序良俗。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不一一贅述。這一技巧強化了該書的普適性,打薄了現實與書本的隔閡,是對「為人生」創作觀的一次成功實踐。

相關焦點

  • 讓《道德經》不再「高冷」範兒《齊善鴻講道德經》新書上市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說起老子和《道德經》,世界上無數人心懷敬仰和嚮往,它們不僅在中國,更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然而,《道德經》的難度也和它的盛譽一樣知名,經常勸退普通讀者。如何輕鬆學到《道德經》的精髓?
  • 《齊善鴻講道德經》: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讓你有更多啟發和思考
    《道德經》的本質是希望閱讀的人可以將其中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然後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生活。以前讀《道德經》覺得裡面的智慧寶貴,但是總是無法全面的應用到生活中。直到我讀了這本《齊善鴻講道德經》。這本書詳細地為我們講解了《道德經》每一個章節的核心要義,沒有晦澀難懂的原文,而是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把老子的智慧,講給我們聽。
  • 道德經中的道家絕學
    《道德經》是道教的經典之作,但是如今的人們卻早已看不懂《道德經》所寫的內容,以及書中所傳達的智慧,這就需要一位學識淵博的先生為我們詳細解讀《道德經》,《齊善鴻將道德經》就是一本刪繁就簡,幫助我們領會道教精髓的書籍。
  • 宇宙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道德經中也許有答案?
    很多人跟我聊天談道德經時常說,道德經上面的字都認識就是不知道在講啥。那是因為你還沒有建立完整而且正確的宇宙觀,不知道宇宙運行背後所蘊含邏輯和規則。今天我們就談談道德經中所講的三觀之外的第四種觀--宇宙觀。道德經中的宇宙觀實際上道德經通篇所講的都是宇宙不同層面的真理和實相。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意思?聽王蒙講孔孟老莊,也講人生哲學
    話雖如此,但文言文的生疏和生僻,跨越時代產生的溝通代溝,還有關注點之間的落差等因素,讓我們在啃《論語》、《道德經》等原著的時候,難免有些許的距離感。特別是人生經歷尚少,未曾體驗過生活不易的少年時代,直接讀和記,體驗感其實非常差。
  • 中國人最缺的5個大智慧,《道德經》早就講透了
    作為「央視名嘴」白巖鬆口中的「生命之書」,它只短短5126個字,就講透了在中國社會生存,受用一輩子的處事智慧。讓你讀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不過,在一位「嗜國學如命」的老靈魂眼裡,《道德經》的真正妙處,還遠不止於此。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道德經》裡老子講的道有很多層面,如果搞混了,你就搞不懂什麼是道了,為什麼?比如說很多人一說「道」,就是玄妙,虛無飄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是一種什麼神奇力量好像一說到「道」就非常神奇,其實老子並沒有把道講的那麼神秘,為什麼?
  • 《道德經》裡所講的道究竟是什麼
    《道德經》在我國流傳了幾千年,歷史以來對它的研究從來都是趨之若鶩。除了平頭百姓,那些真正想要修道得道的人,更是將整副身心投入進去,想要最終得到一個結果--得道升仙。歷史上關於得道的人記述的也不算少。今天,讓雲來和大家分享一下《道德經》裡所講的「道」究竟是什麼。
  • 為什麼道德經是企業家必讀經典
    其中多少帝王豪傑,文臣武將,棟梁之才莫不是把道德經作為必須修學的智慧經典,人生必讀。但是因為歷史太久,傳承遺漏,個人理解,以及其他原因,人們對道德經的認識,理解,其實是不一而足。有人說他是統攬世界的百科智慧,有人說他是提倡無欲無為的心靈雞湯,有人說他是宇宙哲學,有人說他是齊家治國修身的教科書。那麼道德經到底是一本什麼書,到底講的什麼,這裡跟大家做一個通俗的探討。
  • 《道德經》40章:學習周易的奧秘在哪裡
    《道德經》是老子對《周易》思想的闡釋,從這個角度講,本章雖然字數少,卻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因為按順序講,它處在《周易》六十四卦的腰眼上。本章對應《周易》遁卦,是第33卦,屬於中間位置,老子寫到這裡,便借遁卦對周易理論的核心規則做了深入講解,告訴我們,學習《周易》的奧秘在哪裡!文 | 楊吉德話說《道德經》40章返也者,道之動。
  • 學習的最高境界,消化到的核心之破譯消化道德經
    昨天分享了把《心..經》消化成一個字,今天分享把《道德經》也消化成一個字,為我所用。一個字「生」。你看這個人懂不懂《道德經》,就看他懂不懂這個字兒。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只要《道德經》懂了,就一定會經營家庭,就一定會有愛情,就一定會得到幸福。我們都在講愛,愛來自於哪裡?愛是不是也來自於宇宙?很多人說愛來自於人,如果宇宙沒有愛,人的愛從哪兒來?所以宇宙誕生的時候就有愛,但是宇宙的愛是什麼?就是一個字「生」,宇宙愛眾生,就是宇宙生了眾生。
  • 為什麼教科書裡很少講《道德經》,社會也不提倡老莊思想?
    為什麼教科書裡很少講《道德經》,社會也不提倡老莊思想?《道德經》對我國的文化有何影響?《道德經》又稱老子五千言,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中的上善若水、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思想是高深的唯物主義觀點,也是辯證的哲學理論。對我國幾千年來的文化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因而《道德經》又被稱為萬經之王。其實不僅是教科書,就連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道德經的影子,只是很少有大片段的描述罷了。
  • 《道德經》第5講:專心致志,內藏睿智,自知自勝
    善言無瑕謫那麼這《道德經》裡的「辯證法「,算是給大家絮絮叨叨地講了不少,這回啊,我要講的是這《道德經》裡說的,如何取長補短這,我們就得看看《道德經》的第二十七章了。 這章呢,裡面的內容是這麼說的:「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這幾句的意思是說啊,那些特會悄無聲息走路的人,他們走起路來,連痕跡都不會給你留下;那些會察言觀色能言善道的人,和你聊天,都不會落人話柄的;古時候的人,算術算不清還要藉助什麼柱子算盤之類的工具,而那些特會算術的人,根本就用不著。
  • 道德經第35章:面對各種誘惑我們該怎麼辦?道德經教我們正確選擇
    上一章,老子主要講了道的兩個屬性:小和大,而這一章,老子著重把道的大的屬性展開論述,讓我們明白道的偉大功能。執大象,天下往。大象,就是大道之象,執,就是持守,執大象,意思就是遵道而行,唯道是從。往,是指離開所在的地方到別處,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與「來」相對。天下往,其實就是天下哪裡都可以去的意思。這就是持守大道的第一個功用:天下之大,縱橫馳騁。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要麼從道德勸誡層面上看,認為是教做人做事不可過滿,大體是往中庸之道上靠。要麼就是神秘化裡面的涵義,往讖語的方向走,就猶如神秘化老子出函谷關這個「移民」行為一樣。更有甚者,有些教派的教徒更是把《道德經》當教派「魔法書」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