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作者齊善鴻是南開大學教授、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學習《道德經》已經30多年。他的初衷是運用老子的思想智慧以利生活,而非純粹的知識學習,因此他格外關注經文所包藏的「落地的人生智慧」。結合30年來的修行與探索,以及向社會各界人士請教時吸納的精華,他寫下了這本解讀書。
這本書有三大看點:1.通俗地回答了《道德經》到底在講什麼的問題;2.不刻意追求逐字逐句解讀,降低了經典的學習門檻,滿足了多元的學習需求;3.緊貼實際生活闡釋核心要義,將老子的智慧與生活中的痛點和盲點結合。
1.通俗地回答了《道德經》到底在講什麼的問題
齊善鴻教授在導論就開宗明義回答了《道德將》到底在講什麼這一問題。
一講道德。他區別了老子所講的「道德」與人們通常理解的道德教條。老子的「道德」由「道」和「德」兩個概念組成:生育萬物的源頭和隱藏在萬物中的規律,就叫「道」;知道了這樣一個源頭,明白了萬物中的規律,並按照規律去做的人,就是有「德」的。這兩者有先後順序,先要明白代表客觀規律的「道」,才會有讓「道」入心從而有「德」一說,「德」以「道」為前提,順「道」方才有「德」。由此他特別指出,生活中恪守道德的好人未必是悟道且有德之人。
二講悟道。作者將悟道概括為:將客觀事物的道或者規律,裝進自己的心中,讓自己的主觀認識和客觀規律合為一體。他進一步捋順了悟道的方法:知道、信道→清空內心主觀偏見→達到虛極靜篤狀態→領悟並遵循客觀規律。他還強調,悟道是一生的事,沒有期限,不能放鬆。
三講玄德。玄德是成功之後的重要保險,就是要永葆本心,不淪為權力、成功、榮譽與財富的奴隸。人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如果能戰勝自己的弱點,將無往而不勝。反之,將與成功南轅北轍;即便暫時取得勝利,也終會走向失敗。
2.不刻意追求逐字逐句解讀,降低了經典的學習門檻,滿足了多元的學習需求
《道德經》是一部哲學著作,雖區區五千文,但義理之精深奧妙不可小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開篇諸句就給人以不可言傳之感,古往今來學術圈對於究竟何為「道」的命題產生了各種討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道」本身內含極其廣闊,適用於宇宙天地間萬事萬物,絕非三言兩語可以述清。這大大抬高了它的學習門檻,不僅要具備優良的語言文字功底,更考驗閱歷、見識、領悟力、思辨力等等。
那麼,普通讀者是否有必要閱讀學習《道德經》呢?《道德經》的一大魅力在於,它既可以被當作一部學術著作去研習,也可以作為生活指南指點迷津,引導人們走向事業、生活和生命的幸福與成功。它不僅僅只有學術價值,同時充滿了人生智慧,所以無論所處階層和學識豐匱與否,都值得讀、應該讀。然而,這部經典的艱深玄妙使其一直難以「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本書有效緩解了這一困境。全書對《道德經》八十一章逐章解讀,每一章都分成導入、經文原文、釋意、核心要義、悟道箴言五部分進行編排。
導入部分或抒發具有普遍性的人生感悟、或描述社會現象、或藉助故事來引出話題和提出問題,能很快吸引讀者關注、調動閱讀興趣。釋意部分採用意譯,不刻意追求逐字逐句解讀,為讀者省去了字詞疏通步驟,降低了理解難度。
作者將重點放在核心要義闡釋部分,先提煉關鍵詞,再對關鍵詞進行闡釋,特點是平白曉暢且緊扣生活。這種從生活實際切入的闡釋角度,滿足了多元學習需求,譬如自私之謎(第七章),心想事難成的原因(第九章),擺脫人型木偶的狀態(第十二章),成為老大的必備素質(第三十四章),鬼神之謎(第三十五、第六十章),常勝法則(第六十八、第六十九章),等等。章節主題各異,涉及人們生活與人生中可能遇到的、格外關心關注的許多問題。
最後是悟道箴言部分,用簡潔凝練的語言概括道理和方法論,便於摘抄記誦。
3.緊貼實際生活闡釋核心要義,將老子的智慧與生活中的痛點和盲點結合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者巧妙地實踐了這句話,在闡釋老子思想的核心要義時,他往往能立足於正在經歷各種人生困惑的普羅大眾的立場,直擊生活中的痛點和盲點。例如闡釋經文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一章原本主講聖人治理天下、教化民眾的法則,但是作者在闡釋時轉換了視角,落點於身為民眾的一員應該如何做,歸納出「三個不」和「要」。「使民不爭」「使民不為盜」「使民心不亂」以及「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被作者轉換成為人處世應當遵循不爭、不盜、不亂心的「三個不」原則,並且要積極主動地虛心、實腹、弱志、強骨。此外,他還將焦點放在「領導者」這類特殊群體之上。作為領導者,要審慎用權,正確引導群眾,使其守住人生之本、追求利他與和諧的人生境界,從而建立社會公序良俗。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不一一贅述。這一技巧強化了該書的普適性,打薄了現實與書本的隔閡,是對「為人生」創作觀的一次成功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