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40章:學習周易的奧秘在哪裡

2021-01-19 楊吉德

《道德經》是老子對《周易》思想的闡釋,從這個角度講,本章雖然字數少,卻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因為按順序講,它處在《周易》六十四卦的腰眼上。本章對應《周易》遁卦,是第33卦,屬於中間位置,老子寫到這裡,便借遁卦對周易理論的核心規則做了深入講解,告訴我們,學習《周易》的奧秘在哪裡!

文 | 楊吉德

話說《道德經》40章

返也者,道之動。

(通行本為「反者道之動」,依竹簡本改之。)

尹喜看到這幾個字有些迷惑,問:「返是返回,如果寫『返也』,就是返回來了;如果寫『返者』,就是指返回來的人。寫『返也者』不是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了嗎?」

老子聞此哈哈笑了起來:「本身就不是簡單的事。『返也』是跑回來了,而且是主動性地跑回來;『者』是指跑回來的主體,如果光寫『返者』,就把思想主動性丟掉了。因為後面的句子要表達返回的主動性和主體,所以『也』、『者』一個也不能少。」

尹喜:「本章開篇就是一個『返』字,為什麼在這一章要寫『返』字呢?」

老子問:「你說我前面寫的兩個章節與《周易》相對應的什麼卦?」

尹喜:「是『鹹』卦(38章)和『恆』卦(39章)。」

老子:「這就對了,這一章按順序排,對應的就是『遁』卦了。『遁』就是逃跑,你出去和一群人打仗,打不過不就往家跑嗎!『返』就是指的卦名『遁』:跑回來。」

尹喜:「這個『道』是不是天上地下無所不在的東西啊?」

老子苦笑著搖搖頭:「我寫的『道』都是有針對性的、實實在在的規則,哪能雲山霧罩的糊弄人呀!這個『道』是從遁卦卦象來的,指的行事原則。」說著畫了個天山卦符:

「這個卦上面有四個陽爻勢力強盛,下面二個陰爻岌岌可危,柔弱的一方隨時都有可能被消滅。在這種形勢下,柔弱者應當堅持什麼行動原則?」

「跑回來唄!」尹喜答道。

老子:「對了,這句話的意思是:跑回來的行為,就是在極端危險的情況下應當主動採取的原則。也可以這麼理解:遁卦的遁字表達的是一種行為準則,是對卦象中陰陽爻所顯示的不利形勢的主動化解。而且《周易》所有的卦都可以用這種原則去解釋。」

弱者,道之用。

尹喜:「『弱者』指的是遁卦的二陰爻了。『道之用』的『用』怎麼解釋呢?」

老子:「用就是運用。跑回來就是遁卦之道,是誰運用這個道呢?是弱者,是弱者在強弱分明的形勢下,主動運用跑回來的策略來化解危機,不要等被敵人消滅了才想起應該如何如何。我寫這句話的目的是告訴學習《周易》的人,每個卦的卦名即是這個卦的『道』,而運用道的只能是陰陽爻中的某一方,即主動的一方。像遁卦,是柔弱者陰爻為主動方,去實施逃遁的行為,因為陽爻旺盛,是不會逃跑的。這是《周易》的奧秘所在,也是打開《周易》神秘之門的鑰匙。」

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無。

(註:通行本皆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竹簡本和帛書乙本為「天下之物生於又,生於無。」據改。)

尹喜:「老師為什麼寫『天下之物』,而不是『天下萬物』呢?」

老子:「『天下萬物』是靜態的;『天下之物』是動態的,是我們需要探求的具體問題。」

尹喜:「如果為了探求具體問題,直接寫『物生於有』就可以了,為什麼要冠以『天下』呢?」

老子無奈地回答:「物是一物;天下是推而論之的普遍規律,對於學習《周易》來說,就是用遁卦的規則推演至六十四卦的普遍規則。」

尹喜問:「物就是物,何為『生於有,生於無』?有、無的概念太過模糊了吧,會給人一種高深莫測的錯覺。」

老子答道:「你不要想多了。關於『有』、『無』的問題我在第一章已經談過了,『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就是有名;『無』就是無名。有名就是周易卦名;無名就是拋開卦名,單純分析周易卦象。(請參看《告訴你真實的老子第1章-周易筮卦和卦名是道德經之門》一文)。我們通過卦名知道應該做什麼;通過周易卦象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是誰去做。比如通過遁卦卦名,知道該跑的時候就要跑回來,沒有什麼丟人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嘛。通過卦象,知道為什麼要跑回來,不跑回來就要死掉了;還知道是強者在跑還是弱者在跑,弱者打不過強者,肯定是弱者在跑。這個規則用於理解《周易》的其它卦同樣如此。你能看懂這一章的內容,才能推演至其它卦,方才算是邁進周易學問的堂奧。這一章雖然字數不多,但是學習《周易》的畫龍點睛之筆。也可以這麼說,你不知道這個卦象規則,你就永遠不知道《周易》究竟講的是什麼。」(關於對周易的解釋,如有疑惑,看參閱《周易說解》,楊吉德著,齊魯書社2018年出版。)

今譯

跑回來的行為,就是在極端危險的情況下應當主動採取的原則。

勢力柔弱的一方,是逃遁之道的運用主體。

《周易》中所有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認識,都是從卦名中來,也是從卦象規則中來。

相關焦點

  • 探索宇宙奧秘真相?道德經第六章說!我們都身在道中
    我們可以從道德經中了解一下宇宙的奧秘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一種翻譯一、道是不死的,但在哪裡呢?二種翻譯道是穀神,是稻穀的精華,是人的靈魂,無形無相,但客觀存在像天地,像子宮,孕育生命體子宮的關鍵是要有天地之根交融才能孕育出生命道分別化為天地根與玄牝,綿綿不絕孕育生命,自然而然,無需刻意延伸、一到七章,
  • 《道德經》問答第9章-揭示老子文章的出處
    答:對《道德經》的注釋存在一個立足點的問題,如果你站在王弼本的角度看竹簡本,會覺得怪怪的,肯定認為戰國時文字少,用異體字互相替代,像簡本「之」(上之下木),漢初抄本把它改寫成「植」(扌直),魏晉王弼又改寫成「持」,學者們於是乎用訓詁學編排了一通,「之」就是「植」義,「植」同「持」,「之」即為「持」;還有「不不」,或者解釋為「丕丕」,或者認為是「不如」的誤寫,或者認為多寫了一個
  • 《道德經》問答第8章-上善若水與上善治水之辨
    本章的「上善若水」作為老子著名格言經常被引用,可以說是一種最完善的思想格局,不管我們從哪個角度去解釋,都不能改變這是一種高境界的理論。這也是下面我要提出另一種看法的前提。當我在仔細閱讀帛書甲本後,發現原文寫的是「上善治水」,說明老子的原義和王弼本告訴我們的有很大差別。
  • 道德經第35章:面對各種誘惑我們該怎麼辦?道德經教我們正確選擇
    上一章,老子主要講了道的兩個屬性:小和大,而這一章,老子著重把道的大的屬性展開論述,讓我們明白道的偉大功能。執大象,天下往。大象,就是大道之象,執,就是持守,執大象,意思就是遵道而行,唯道是從。往,是指離開所在的地方到別處,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與「來」相對。天下往,其實就是天下哪裡都可以去的意思。這就是持守大道的第一個功用:天下之大,縱橫馳騁。
  • 齊善鴻講《道德經》,看點在哪裡?
    書作者齊善鴻是南開大學教授、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學習《道德經》已經30多年。他的初衷是運用老子的思想智慧以利生活,而非純粹的知識學習,因此他格外關注經文所包藏的「落地的人生智慧」。結合30年來的修行與探索,以及向社會各界人士請教時吸納的精華,他寫下了這本解讀書。
  • 為什麼道德經是企業家必讀經典
    如同基督教處處提及上帝,但是上帝到底在哪裡,於是老子為了給大眾一個真實,精準,正確的感知,於是告訴大家不僅可以見到上帝,而且人人都可以見到上帝的方式,那就是:虛極和靜篤。當然在道德經只有禪修的感悟,並沒有具體禪修的方式,這和他寫這部拙作的閱讀對象有關係。從歷史層面講,易經遠遠早於道德經,所以在老子撰寫道德經之前,關於禪修的方式早已成為帝王之術,於是老子說道要悟道必須:致虛極,守靜篤。
  • 《道德經》道可道,孔子怎樣去觀察人和事?
    整個《道德經》【道】=0,1。計算機的運行模式開啟了道的運行。【道德經】第一章是總綱。《道德經》81章從不同角度出發比喻的方式說「有」說「無」。如:第35章用大象比喻「道」。盲人摸象,摸著的是「有」是大象,沒有摸到的是「無」也是大象。摸著的「有」+沒有摸著的「無」是完整的「大象」。老子用完整的「大象」來比喻「道」。
  • 《道德經》05章,告訴我們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自然運作
    《道德經》第05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結合32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77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就理解,天之道的目標是均。故,籥為排簫的象,多根簫,且簫上很多小孔,才能讓氣化均勻散布於天地之間。一種意見認為,籥是爐子的吹管;有些道理,也有出處;但是,與籥本來的象不通,義理上吹管與「均」也不符。所以,本章老子將橐與籥兩個象並用,來形容天地氣化往來,並均勻散布。
  • 宇宙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道德經中也許有答案?
    很多人跟我聊天談道德經時常說,道德經上面的字都認識就是不知道在講啥。那是因為你還沒有建立完整而且正確的宇宙觀,不知道宇宙運行背後所蘊含邏輯和規則。今天我們就談談道德經中所講的三觀之外的第四種觀--宇宙觀。道德經中的宇宙觀實際上道德經通篇所講的都是宇宙不同層面的真理和實相。
  • 道德經也卡巴拉?
    道德經25章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要明白道德經25章的意思,我們必須要先來學習卡巴拉經典【Bahir光芒之書】解經創世記1:2節: 拉比Berachiah說:創世記
  • 《道德經》問答15章-古人為什麼一直在錯解《老子》
    以魏晉王弼本《道德經》為代表的通行本,在近兩千年的時間基本被作為標準範本,原是沒有對錯之分的。但公元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了西漢初年的帛書甲、乙兩部《老子》抄本,打破了這一定論,因為其中《道經》和《德經》的排列順序不同,很多文字也不同。1993年郭店楚墓又出土了部分竹簡《老子》,其中大量的文字與漢帛本又有所不同,更異於通行本。
  • 六種版本《道德經》學習筆記:第二十一章
    六種版本《道德經》學習筆記:第二十章(插圖源於網際網路)
  • 你知道世界各國名人是怎麼評價老子《道德經》的嗎?
    你知道世界各國名人是怎麼評價老子《道德經》的嗎?下面將各國名人對老子《道德經》評價展現出來,這只是部分,更多世界各國名人對老子《道德經》的評價大家在以後的學習中會看到。美國政壇給予老子的評價為「總統之師!」
  • 老子名句起名:用道德經取名別具一格,個個充滿國學底蘊!
    用老子的《道德經》取名是很能彰顯父母文化底蘊。而這篇文章主要分享從《道德經》裡如何為哈子取一個別具一格,國學底蘊的好名字呢?首先,《道德經》的影響不必多說,它是一本智慧之書。對許多人有著深遠的影響。「成賢」、「成賢」、「成賢」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一生,成為一個有道德修養的賢人。之柔出處: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第七十八章-道德經這句話的意思是: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
  • 道德經第40章深度概括
    「道德經」第四十章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章是整個「道德經」的中心章節,同時也是對「道德經」核心思想的深度闡述。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觀—「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道德經》或揭示量子力學的奧秘
    最近玄夢君讀老子也是有一些心得,那麼今天就來和大家討論一下《道德經》中是不是揭示了量子力學的奧秘。也許很多朋友通過某些渠道大概了解了量子物理學一些基本的概念。在這裡還是簡單介紹一下,方便大家理解下面的內容(如果解釋得不夠清楚大家可以看一下中科院院士朱清時演講:量子意識——現代科學與佛學的匯合處)。
  • 用老子的《道德經》是否可以破譯生命的起源?
    地球的初始狀態,除了礦物質和金屬和水,是沒有生命的,這個生命是哪裡來的呢?關於生命的起源大約有幾種:第一個是神說,很簡單,所有的生物由神做出來的,中國有中國的神,女媧造人一說那是從小時候就深得我心啊。外國人沒說是女媧造的,他們有他們自己的神。
  • 《道德經》前言
    本書內容全面豐富,集天文,地理,軍事,政治,經濟,道德規範,環境保護,自然規律,社會發展,治國用兵,內政外交,修生養性,學習工作等融匯為一體,薈萃了中華民族春秋時期的文化精髓,其思想博大精深,處處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光芒。
  • 老子最「水」的《道德經》,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水」的品質
    老子的《道德經》中特別推崇「水」的精神,在《道德經》中,老子多次提到水,那麼水到底有什麼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呢?一、甘願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在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道德經》全文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歷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歷史上《道德經》注者如雲,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注。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譯《道德經》為梵文,傳入東天竺;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親注《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