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05章,告訴我們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自然運作

2021-01-07 大李員外

《道德經》第05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

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是沒有偏愛的,任憑萬物按照自己的自然去發展。

仁,兩人相親相愛;不仁,指沒有偏愛。

芻:餵牛羊的乾草;芻狗,指祭祀用的草做的狗,用完之後,沒有人管。

天地對萬物為啥無法偏愛?萬物組成了生物鏈條,偏愛任何一個,就會造成這個生物鏈條的破壞。所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是沒有偏愛的,任憑百姓按照自己的自然去發展。

可以理解為,聖人效法天地之自然,不會去偏愛某一個百姓,任其自然發展而不幹預,即第56章:不可得而親疏、利害、貴賤。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天地之間,是不是象風箱和排簫一樣?

第二段好像是話風一轉,與上段毫不相干,講到了天地之間的一個大的氣化現象。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這種一來一往的現象,老子做了個比喻,叫作橐籥。

王弼《老子注》曰:「橐,排橐也。籥,樂籥也。橐籥之中空洞,無情無為,故虛而不得窮屈,動而不可竭盡也。」橐,從甲骨文、金文看就是個袋子。玄應書引蒼頡篇云:橐,囊之無底者。裝滿東西後,兩頭紮緊。到後來,將這個字用於指風箱,如《墨子·備穴》:具爐橐,橐以牛皮。

在本章,橐,指風箱,取其一來一往的象;籥,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多孔,類似幾根簫綁在一起的排簫。

其猶全文出現兩次,77章「天之道其猶張弓歟?」其猶,表示此是個比喻,且不完全恰當,與「綿綿若存、天網恢恢」等肯定的說法不同。老子猶疑,用橐籥來比喻天地之間氣化往來的現象,是不是合適呢?

籥:竹字頭,表示為竹製樂器;三個口,表示排簫的多個吹口;下面冊,表示幾支簫捆綁在一起,為排簫。結合32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77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就理解,天之道的目標是均。故,籥為排簫的象,多根簫,且簫上很多小孔,才能讓氣化均勻散布於天地之間。

一種意見認為,籥是爐子的吹管;有些道理,也有出處;但是,與籥本來的象不通,義理上吹管與「均」也不符。

所以,本章老子將橐與籥兩個象並用,來形容天地氣化往來,並均勻散布。世間並無橐籥此物,且既然老子用了「其猶」,後人理解了老子的言外之意,完全可以有所發揮。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空虛但是不會窮竭,動起來源源不斷往外出。

虛而不屈,表示雖然空虛但是不會窮竭;動而愈出,表示天地之間要有往來,才會有東西出來,不能死寂。唯有天氣下降到地,地氣升騰到天,這樣天地才有種交換。地法天,地要取法於天,如何取法?地氣要升騰到天,完成這樣的一個負熵流的獲得;天氣下降到地,也就給地注入負熵流。這樣就有源源不斷的生機。

但是這就有個問題:天氣這樣不就是一直在消耗嗎?所以就理解了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原來大道生育天地,不是生了之後就不管了,她還在綿綿若存,似有似無很難察覺地給天地系統注入高級的負熵流。用之不勤。

這一段是講天地系統的氣化原理。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幹預多了加速失敗,不如守住中道就好。

這是第三段,似乎跟上面兩段沒有關聯。熟讀背誦,時時揣摩;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就對本章有個整體的理解。

聖人有兩重境界,一對百姓;一對天地。

49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此境界對百姓,前提是天地格局工作正常、穩定,天清地寧。

05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此境界對天地。對天地時,不對百姓。何以故?此時,需要維護天地氣化的正常格局,即「天地之間其猶橐籥」的機制,保證天氣能下降,地氣能上升;這樣才能做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而有了好的天地氣化環境,自然就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所以,就能理解,此時聖人的言,顯然是對天地。言,指幹預、影響天地氣化,輔助、促進天地氣化的正常進行與穩定;也暗示,聖人既然發「言」,說明天地處於不穩定、不正常狀態。

而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多言,就是具體幹預多了反而不好。

注意多。65章:民之難治以其智多;44章:多藏必厚亡。不是不能言,而是不能多言。凡事都有個極,不可逾越;多言也會走向反面,故多言則數窮。數,指預測、推演等數術等。如善數不用籌策。籌為竹製的輔助數學運算工具,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策,政策、神策等。綜合理解,說明數牽涉到的級別很高,與國家大事有關。從本章上下文可見,本章重點講天地;故數,就牽涉到了天地。

言:在《道德經》體系中,皆指聖人與侯王之重要發言,不是一般家庭內扯閒話。

守中何解?解經的一個原則就是不孤立於本章解讀,又符合全文的義理。

所以守中就一定要跟本章有關。結合上文,中,即橐籥;守中,即守住、維護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兩者相和以降甘露,這樣的一個均勻氣化的通道和機制,就行了;幹涉太大、太多、太廣,必然導致失敗。

當然從這句話,我們也可以讀出:老子曾經多言,結果數窮;於是他就有了「守中」這樣一個中的思想。

多言,意味著言多了,幹預過了;多言,也有言多必失之意。故可以廣義解為:一切都需要守中,包括言。在過與不及之間,中是離兩極之間最佳的位置。

從一件事情沒做好,反思其中的心智缺失,彌補,舉一反三,升華為普遍的哲思。「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句精彩立言,完全可以脫離本章(聖人對天地言的境界)而指導一切。

聖人立言往往在道天地人幾個層面同時具備奧義,但是他只在一個境界立言,只言一次。而我們則需要靈活深思:還能用在哪裡?

如:言,可以對家人言;對鄉親們言;對同事言;當然還原到本章立意,到了聖人級別,還可以對天地言。

《周易·彖辭上傳》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裡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裡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制動之主。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可不慎乎。

《荀子·榮辱》: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

以上兩段,旁通、豐富了本章內涵。

通過以上解讀,就把全文看似沒有關聯的三段,聯繫在一起,全面把握住老子的思想。

相關焦點

  • 歪解道德經之玄牝與生生不息
    歪解道德經之玄牝與生生不息 道就是玄牝,玄牝就是道,綿綿若存,生生不息。 然而,第三十一章提到「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三十章「大兵之後,必有兇年」,第三十九章「萬物無以生,將恐滅」,這是啥意思呢?
  • 《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文章作者:琢磨君《道德經》第五章說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意思就是說: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 《道德經》第一章,眾妙之門,宇宙的本源
    五千多言的《道德經》譯文可以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可以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的名,也不是永恆不變的名。無,是天地的開端,有,是萬物的根源。老子文化節玄妙的道,老子的方法教我們去體會老子的《道德經》開篇第一個字就是道,可見道的重要性,道統領全書,全書都是圍繞道進行深入論述。道是宇宙的本源及宇宙萬物的自然運行規律或法規。
  • 道德經第六章說!我們都身在道中
    我們可以從道德經中了解一下宇宙的奧秘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一種翻譯一、道是不死的,但在哪裡呢?她是孕育生命,孕育世界的子宮(比喻生育萬物的條件)二、陰陽交合,而生萬物,玄牝之門,是天地的根基,也就是說我們都在天地之中,都在道中,是道運行著萬物。
  • 道德經說萬物的無為和無私決定了萬物的永恆存在和發展
    道德經說萬物的無為和無私決定了萬物的永恆存在和發展道德經第一章就告訴人們不要在道德經文字中研究道德經,文字只是思維的工具,道德經的每一章都是在講萬物的動態平衡關係,用動態平衡關係思維方式才能真正理讀懂道德經。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道德經》中有多章的句子和它們的解釋十分相近。泰卦有「小往大來」,老子說「重為輕根」;泰卦有「天地交而萬物通也」,老子說「二生三,三生萬物」;泰卦告誡君主幫助自然演化,老子認為君主能守住「道」的無為,萬物就會自然教化;泰卦說「無往不復,天地之際也」,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復命曰常」。否卦告誡人在吉利時應該有警惕之心,老子也認為善道者小心謹慎如冒著嚴寒趟水過河。
  • 《道德經》第六章,穀神不死
    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翻譯:長生不死的生養之神就被稱為本源母體。進入本源母體的大門就是天地的根本所在。它連續不斷的樣子就像是存在一般,你用它卻是用之不盡。解析:雖然這一章也就這一句話,但是內容很多,比如提到了穀神,玄牝。天地之根。穀神帶有一個神字,但,通過穀神不死是謂玄牝,我們就可以理解為造就萬物生生不息的精靈,甚至也可以理解成造物主本身。有了它才會有源源不斷的食物供應給萬物,這其實很有一種食物鏈的樣子,使得自然生態得以充滿生機並且和諧與平衡的運行。
  • 《道德經》前言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言》,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不分章,後改為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從第三十八章開始為《德經》,總共81章。「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範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
  • 《道德經》中的「三」,一個神奇的數字密碼
    「三」的生生之理 《道德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第三層樓——生命,所謂「 生命 」就是生生不息的靈魂、如如不動的真我本源。 老子所說之「 三 」的運用範圍十分廣泛,含義極其深遠。 這個「 三 」,可以作為研究萬物的基數。三三得九,九九八十一,《道德經》就是用九九倍數的八十一章來揭示宇宙真理和生命規律的「 萬經之王 」。
  • 《道德經》道可道,孔子怎樣去觀察人和事?
    而我們地球所在的太陽系則是後天才生成的,有可能是大爆炸,也可能是星雲星系高速旋轉衝擊造成的,在第4章中老子把道比作是「淵」,外表雖然平靜但內部卻激流漩渦暗湧。「天地」特指我們生活的太陽系,太陽系在宇宙中也是非常渺小的,宇宙無始無終,太陽系星球的壽命卻有限。天道「無」的能量促成了銀河系中的太陽系和天地的生成,故稱「無,名天地之始」。而天地又相互配合創生養育了萬物,故稱「有,名萬物之母」。
  • 老子:世界不是「無主之城」,《道德經》告訴你誰才是宇宙的主宰
    老子的《道德經》中,將宇宙稱為天地,將宇宙萬物稱為天地萬物。道就是萬物之母,它優先在天地存在,並且還生出了天地萬物。因此,老子會在道德經的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自作自息,生生不息
    新官上任後自然有一系列的業務舉措,其中一個措施就是人員調整。副總裁是個非常謹慎之人,跟每個中層管理者一一面對面交流溝通,出乎意料的是,W先生成了眾矢之的,因為他負責團隊的業績最高,下降幅度自然也是最大,關鍵是平級的中層們沒有一個人為他說話,甚至有對於其人品的詆毀,落井下石。於是W先生這個「罪人」成了第一個被調整的人,而老闆始終保持沉默。
  • 道德經天下第二解 第六章 第七章 雌雄之分 本為假象 何來長生
    玄牝可關聯後文的「生生之厚」來理解,玄是厚黑看不透之意,天地萬物生生不息都是因為母體的繁殖功能,因為穀神的護佑。在生育繁殖世界裡老子突出母體的重要性,為什麼對雄性一字未提?或許萬物本無雌雄,雌雄只是物種繁殖自設的一道門檻?像人類的繁殖門檻就有好幾道,男女之事是一道,結婚禮儀是一道,單胎一育是一道,十月懷胎是一道。這些應該都是物種為了適應生存資源而自行演化之果。
  • 《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橐龠怎麼理解?
    《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玄元聖祖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唐代詩人白居易,對《道德經》的見解,正如老子在這一篇章裡說的,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我們要展開這一段的解讀,那麼就要再進一步討論「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道德經》全文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zhāo),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道德經第二章:什麼是無為?無常才是人生常態,辯證才是生活常理
    前兩期我們解讀了道德經第一章,討論了宇宙的規律和萬物的本源,老子根據這個世界觀,強調了認識事物的方法論,提出無和有這兩扇眾妙之門,沿著這樣一個思路,第二章繼續論述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律,以及我們按照這個規律來認識事物的方式方法,用哲學的語言概括這一章的內容,就是對立統一,相反相成。
  • 《道德經》40章:學習周易的奧秘在哪裡
    《道德經》是老子對《周易》思想的闡釋,從這個角度講,本章雖然字數少,卻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因為按順序講,它處在《周易》六十四卦的腰眼上。本章對應《周易》遁卦,是第33卦,屬於中間位置,老子寫到這裡,便借遁卦對周易理論的核心規則做了深入講解,告訴我們,學習《周易》的奧秘在哪裡!文 | 楊吉德話說《道德經》40章返也者,道之動。
  •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大道為什麼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yuè)與餌,過客止。故道,澹兮其無味,視之不足見(jiàn),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yuè)與餌,過客止。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嬰兒、女人和水!
    一、道是「嬰兒」初生嬰兒常用來形容「道」的那種自然而然的狀態,道就是自然,而嬰兒之初生,好比一張白紙,是最自然的,沒有經過任何認為雕飾的。在《道德經》第五十五章中有這樣一段話:「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雖然世傳本很多,但說到原始版本,我們並沒有發現最早的老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都是傳抄本,沒有一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