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琢磨君
《道德經》第五章說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意思就是說: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愛」,鼓勵大家遵循「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等道德規範,做個安分守己的好老百姓。
而老子的道教思想並不認為上天懂得仁愛,而是對待萬事萬物都一視同仁,不分好人與壞人。誰要是不遵循「物極必反,盛極而衰」等天道,就會受到懲罰,正所謂是「失道者寡助」。反之,順之者昌,得道者多助。
因此,老子才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的心態都是一樣的。
為什麼老天應該是沒有仁愛之心,老子在《道德經》中也給出了自己的想法。
《道德經》第三章說道:「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意思是說: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
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聖人」二字,而他眼中的聖人就是君王,所以他的很多道理也是講給君王聽的。
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後面,老子緊接著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即: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應該一視同仁地對待百姓。
老子還給出聖人「無為而治」的方法: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皇帝說了一番話,讓人印象深刻:「長江為江,黃河為河,長江水清,黃河水渾,長江在流,黃河也在流。聖人出,黃河清,可黃河那清過?長江黃河都都灌溉了流域內所有田地,哪能因水清水渾就偏廢不用?」
嘉靖皇帝的意思是:嚴嵩這樣的奸臣好比黃河,海瑞這樣的忠臣好比長江。不能因「黃河」渾濁而偏廢不用,不能因為「長江」水清而偏用專寵,要奸臣和忠臣一起駕馭使用,這樣才能更好地平衡朝局。
由此可見,在嘉靖皇帝眼中,沒有什麼好人壞人,能夠為自己所有的人,就可以了。其實,嘉靖皇帝非常崇尚道教思想,白天是在潛心修道,晚上他在改奏章。他幾十年不上朝,不穿龍袍,但朝中所有的事情都了如指掌,還牢牢把握著軍政大權,沒有人能動搖他。或許,就是因為他用道教思想悟透了聖人之道,悟透了真正的帝王之術。
關於道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爭論,《太平廣記》中還記載了一個老子和孔子的經典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