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2021-01-09 國學新導航

文章作者:琢磨君

《道德經》第五章說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意思就是說: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愛」,鼓勵大家遵循「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等道德規範,做個安分守己的好老百姓。

而老子的道教思想並不認為上天懂得仁愛,而是對待萬事萬物都一視同仁,不分好人與壞人。誰要是不遵循「物極必反,盛極而衰」等天道,就會受到懲罰,正所謂是「失道者寡助」。反之,順之者昌,得道者多助。

因此,老子才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的心態都是一樣的。

為什麼老天應該是沒有仁愛之心,老子在《道德經》中也給出了自己的想法。

《道德經》第三章說道:「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意思是說: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

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聖人」二字,而他眼中的聖人就是君王,所以他的很多道理也是講給君王聽的。

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後面,老子緊接著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即: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應該一視同仁地對待百姓。

老子還給出聖人「無為而治」的方法: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皇帝說了一番話,讓人印象深刻:「長江為江,黃河為河,長江水清,黃河水渾,長江在流,黃河也在流。聖人出,黃河清,可黃河那清過?長江黃河都都灌溉了流域內所有田地,哪能因水清水渾就偏廢不用?」

嘉靖皇帝的意思是:嚴嵩這樣的奸臣好比黃河,海瑞這樣的忠臣好比長江。不能因「黃河」渾濁而偏廢不用,不能因為「長江」水清而偏用專寵,要奸臣和忠臣一起駕馭使用,這樣才能更好地平衡朝局。

由此可見,在嘉靖皇帝眼中,沒有什麼好人壞人,能夠為自己所有的人,就可以了。其實,嘉靖皇帝非常崇尚道教思想,白天是在潛心修道,晚上他在改奏章。他幾十年不上朝,不穿龍袍,但朝中所有的事情都了如指掌,還牢牢把握著軍政大權,沒有人能動搖他。或許,就是因為他用道教思想悟透了聖人之道,悟透了真正的帝王之術。

關於道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爭論,《太平廣記》中還記載了一個老子和孔子的經典對話:

相關焦點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老子《道德經》的開頭兩句,這兩句也是至今一直被誤解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原意是人如果不修為自己,那麼慢慢就會走向滅亡,它不是教你自私自利的,對動詞「為」字的理解上就錯了,後面的理解自然一錯再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既然不是上天踐踏萬物的意思,那麼它究竟是什麼意思?《道德經》作為我們本土道家文化的瑰寶和源頭,我們還是有必要把它弄清楚的。
  • 老祖宗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究竟是什麼
    就比如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人都認為這句話,就是在告訴我們,天與地是不仁慈的,他們把天下的萬物多當做了是祭祀用的草扎的狗了。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你還非要這麼理解,那估計老子是不會原諒你的。對,沒有錯,這句話就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而這句話其實更應該是用一段話來看的,這樣才能然我們不是偏頗的認識到這句話中的道理。
  • 宇宙秩序井然, 誰在控制這一切, 還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宇宙中星球之間的秩序,稍差分毫!將是系統性的災難,為什麼?難道宇宙是被設計的嗎?也許是!人類才剛剛進入太空,未來尋找宇宙到底是什麼造成的路還很長遠,那麼宇宙存在的目的是什麼呢?
  • 《道德經》05章,告訴我們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自然運作
    《道德經》第05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是沒有偏愛的,任憑萬物按照自己的自然去發展。仁,兩人相親相愛;不仁,指沒有偏愛。芻:餵牛羊的乾草;芻狗,指祭祀用的草做的狗,用完之後,沒有人管。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不僅如此,老子也談到了一個人應當如何處世。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更有甚者,有些教派的教徒更是把《道德經》當教派「魔法書」看待。結合《道德經》的原文上下文來考察,如何看也不是單純的道德勸誡,更無神秘主義色彩的元素在其中。以此為軸點,我們就間接消解了《道德經》裡這句話是關於道德勸誡解讀的視點。2、老子所謀求的社會狀態從社會哲學角度上看,不管是這句話,還是整段句子。老子要指向的是對階級社會和王權政治現實的批判,以及對無貧富差距和無支配社會關係的重建。
  • 《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橐龠怎麼理解?
    《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玄元聖祖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唐代詩人白居易,對《道德經》的見解,正如老子在這一篇章裡說的,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我們要展開這一段的解讀,那麼就要再進一步討論「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道家經典《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可以將其濃縮成兩個字:無和反
    如果非要從《道德經》中再提煉出精髓,我認為是兩個字:「無」和「反」。在《道德經》中,無是道的別稱。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四十章)萬物是由道創生的,老子在此處又說萬物生於無,可見無=道。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雖然世傳本很多,但說到原始版本,我們並沒有發現最早的老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都是傳抄本,沒有一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經》。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比如讓他無為,不要「為天下先」;比如要放下治理天下的心,讓民眾各安天命。但是孔子做不到這些。即便如此,孔子仍然認為老子是一位類似於「龍」的存在,可見老子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這件事情從側面也說明,孔子一生所講述的,不是如何修道,而是如何做人。老子沒有向孔子闡述什麼是道,卻在出函谷關時,特意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給關令尹,其用意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 《道德經》裡的這兩句話,讀懂一句,就可以受用終生了!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曾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以及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都或多或少受到《道德經》的影響,而且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科學、宗教等各方面。
  • 白巖松:我可以一個月賺2000萬,但《道德經》中這句話讓我放棄了
    我要採訪無數個東方之子,一個25歲的年輕人自然還是困惑的,我該問什麼樣的問題,人是什麼,人性是什麼。白巖松:我永遠記得上、中、下三卷最後幾十頁看完的那個下午,捨不得告別,我用了一個很漫長的下午。我還記著太陽在我住的地下室的牆上畫出的那個不斷變化的光影直到完全落山。
  • 道德經第二章:什麼是無為?無常才是人生常態,辯證才是生活常理
    前兩期我們解讀了道德經第一章,討論了宇宙的規律和萬物的本源,老子根據這個世界觀,強調了認識事物的方法論,提出無和有這兩扇眾妙之門,沿著這樣一個思路,第二章繼續論述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律,以及我們按照這個規律來認識事物的方式方法,用哲學的語言概括這一章的內容,就是對立統一,相反相成。
  • 「仙路盡頭誰為峰,一見無始道成空」你最喜愛的小說語句有哪些?
    1、不為成仙,只為這在紅塵中等你歸來這句話出自辰東大大所寫的《遮天》。可以說每一位老書蟲都應該知道這本小說,在小說界中也十分出名。講述的是在某天,太空檢測器在枯寂的宇宙深處探測到了一副極為震撼的畫面,九具龐大的龍屍,拉著一口青銅古棺,亙古流長。九龍拉棺的場景,把我們帶回到了一個浩大的仙俠世界,見證了一個又一個修仙人的故事。這句話則出自《遮天》中狠人大帝之口。
  • 什麼是太上忘情?真正的聖人有情還是無情?這涉及道家的最高境界
    什麼是太上忘情?《道德經》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這段大概的意思是,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因為天地不是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所以能夠長久生存。聖人把自己放在眾人之後,遇事謙退無爭,反而後其身而身先,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故能以無私成其私。這一段就是太上忘情的起源。
  • 霍金看了《道德經》才寫的《時間簡史》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幾句家喻戶曉的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道經的開篇。也是整部道德經的開篇。大多數人知道這幾句話,但是卻不知道,這幾句話實際上講的是關於宇宙起源的問題。看完本期視頻,你也許會感到驚訝,2500年前的老子,對於宇宙起源萬物的規律,描述的和如今天文研究的結果如出一轍。
  • 《道德經》到底要有哪些魅力?為什麼會受到自傲的尼採喜愛
    說到這樣一本書,人們把它譽為「萬經之王」,那就是包含了,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等的《道德經》。《道德經》對於我國的哲學,科學,宗教這些都產生了深厚的影響。同時,它也體現了我國的古代人對於世界和人生的態度。
  • 以經解經之《道德經》:四,玄牝之門
    從第四章開始解釋什麼是道或者說老子從第四章開始交代無為主張的前因後果。這三章,並不複雜只要用心多讀幾遍都能理解它們。所以就直接上譯文了。譯文: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