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章,老子拋出了無為的主張。從第四章開始解釋什麼是道或者說老子從第四章開始交代無為主張的前因後果。這三章,並不複雜只要用心多讀幾遍都能理解它們。所以就直接上譯文了。
譯文:
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衝」字可以理解成「充」,充滿的意思。道隱無名,它的性質並非實體。在天地間是滿而虛,也就是「衝虛」的狀態。大道衝虛天地之間,但是道之用卻無窮無盡。天地萬物都是生於道,受益於道。「其」字是代指天地萬物。大道在天地間發揮著作用,使得四時的變化,萬物的生長都和諧有序。它隱於日月的光輝之中,藏於塵土之內。像水一般清澈,隱於天地萬物之後,似有若無。我也不明白道是為何而生,好像是很古老的存在。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四句表明的是大道的妙用無窮卻又隱而無名的特性,因此有似或存之感。這顯然是老子在觀復萬物後所得出的結果(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王守仁文成公實踐格物致知之理,格竹七日倒在了病榻上一無所獲,病癒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否決了格物致知的道理。老子觀復天地萬物能夠發現隱於其後的大道,這又得花上多少功夫?憑這一點,我覺得史記中說周太史儋就是老子的說法比較可信。換句話說,不管這個儋是不是老子,老子的職位肯定是一位太史。太史是負責編制曆法的,農業社會如果曆法不夠準確,農作物就沒有收成,國家也就無法富強。所以身為太史的老子必須時刻察天文地理,觀萬物生長來確認曆法的準確性。在修正曆法的過程,感受到了天幹地支,陰陽五行的奇妙之處,隨後又繼續深入總結出了道的存在,至此他並沒有止步,而是繼續鑽研更大更難的問題「道為何而生?」這絕對是一個大難的問題,以至於老子都無法得到答案,僅僅給出了一種猜測: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無所偏頗一視同仁,這是因為天地以道為本,法道而行。如果以某物為本,天翻地覆在所難免。天地這種無所偏好的不仁反而成就了天地之至仁。聖人以道為本,法道而行也不應該對百姓有所偏頗。大道衝虛天地之間就像鼓風的風箱一樣,雖然空虛卻不乾癟,使用風箱的時候,風可以源源不絕。道隱無名成就萬物而無所阻礙,為人處世應以道為本不要去刻意的凸顯自己,希言自然,沉默是金。
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穀神的意思一直以來說法也很多,可以從玄牝的理解來確定穀神的意思。玄牝是形容道的生生不息的特點。因此,穀神,引申的含義就是生生不息。如此就足以,完全沒必要再去鑽牛角尖。大道周行不怠,生生不息。所以道之用綿綿不絕,不斷的在天地間發揮著作用造化萬物,無窮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