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經解經之《道德經》:四,玄牝之門

2020-12-05 不爭不害安平泰

前三章,老子拋出了無為的主張。從第四章開始解釋什麼是道或者說老子從第四章開始交代無為主張的前因後果。這三章,並不複雜只要用心多讀幾遍都能理解它們。所以就直接上譯文了。

譯文:

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衝」字可以理解成「充」,充滿的意思。道隱無名,它的性質並非實體。在天地間是滿而虛,也就是「衝虛」的狀態。大道衝虛天地之間,但是道之用卻無窮無盡。天地萬物都是生於道,受益於道。「其」字是代指天地萬物。大道在天地間發揮著作用,使得四時的變化,萬物的生長都和諧有序。它隱於日月的光輝之中,藏於塵土之內。像水一般清澈,隱於天地萬物之後,似有若無。我也不明白道是為何而生,好像是很古老的存在。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四句表明的是大道的妙用無窮卻又隱而無名的特性,因此有似或存之感。這顯然是老子在觀復萬物後所得出的結果(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王守仁文成公實踐格物致知之理,格竹七日倒在了病榻上一無所獲,病癒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否決了格物致知的道理。老子觀復天地萬物能夠發現隱於其後的大道,這又得花上多少功夫?憑這一點,我覺得史記中說周太史儋就是老子的說法比較可信。換句話說,不管這個儋是不是老子,老子的職位肯定是一位太史。太史是負責編制曆法的,農業社會如果曆法不夠準確,農作物就沒有收成,國家也就無法富強。所以身為太史的老子必須時刻察天文地理,觀萬物生長來確認曆法的準確性。在修正曆法的過程,感受到了天幹地支,陰陽五行的奇妙之處,隨後又繼續深入總結出了道的存在,至此他並沒有止步,而是繼續鑽研更大更難的問題「道為何而生?」這絕對是一個大難的問題,以至於老子都無法得到答案,僅僅給出了一種猜測: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無所偏頗一視同仁,這是因為天地以道為本,法道而行。如果以某物為本,天翻地覆在所難免。天地這種無所偏好的不仁反而成就了天地之至仁。聖人以道為本,法道而行也不應該對百姓有所偏頗。大道衝虛天地之間就像鼓風的風箱一樣,雖然空虛卻不乾癟,使用風箱的時候,風可以源源不絕。道隱無名成就萬物而無所阻礙,為人處世應以道為本不要去刻意的凸顯自己,希言自然,沉默是金。

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穀神的意思一直以來說法也很多,可以從玄牝的理解來確定穀神的意思。玄牝是形容道的生生不息的特點。因此,穀神,引申的含義就是生生不息。如此就足以,完全沒必要再去鑽牛角尖。大道周行不怠,生生不息。所以道之用綿綿不絕,不斷的在天地間發揮著作用造化萬物,無窮無盡。

相關焦點

  • 解密《道德經》: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根據史料的記載,老子是在西出函谷關的時候,被關長伊尹攔了下來,逼著他留下了五千言的曠古巨著《道德經》,據說後來伊尹還做了老子的弟子,跟著他一起在終南山隱居。為此,唐代詩人白居易還作詩諷刺老子,說他食言,說好的「知者不言」,結果自己卻沒擼住,寫了5000字的《道德經》。我們姑且把這看作是文人的一句玩笑。
  • 歪解道德經之玄牝與生生不息
    歪解道德經之玄牝與生生不息 道就是玄牝,玄牝就是道,綿綿若存,生生不息。 然而,第三十一章提到「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三十章「大兵之後,必有兇年」,第三十九章「萬物無以生,將恐滅」,這是啥意思呢?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嬰兒、女人和水!
    在老子《道德經》中,一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中的「道」似乎成了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道德經全篇都在講道,可是很多人看了依然一頭霧水,「道」到底是什麼?道德經中,有三樣東西常用來比喻道:嬰兒、女人和水。
  • 道德經天下第二解 第六章 第七章 雌雄之分 本為假象 何來長生
    原文:06.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穀神與玄牝(pin)牝為母體,那谷就是穀物、糧食之意;江山社稷,社為土神、稷為穀神。穀神是糧食之神(說山谷之神的就笑死人了),神本身是不死之物,穀神不死的原因就是「母體」的繁殖功能。穀物為生民之本,百姓才敬畏,故尊為神。
  • 道德經第六章說!我們都身在道中
    我們可以從道德經中了解一下宇宙的奧秘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一種翻譯一、道是不死的,但在哪裡呢?她是孕育生命,孕育世界的子宮(比喻生育萬物的條件)二、陰陽交合,而生萬物,玄牝之門,是天地的根基,也就是說我們都在天地之中,都在道中,是道運行著萬物。
  • 《道德經》第六章,穀神不死
    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翻譯:長生不死的生養之神就被稱為本源母體。進入本源母體的大門就是天地的根本所在。它連續不斷的樣子就像是存在一般,你用它卻是用之不盡。解析:雖然這一章也就這一句話,但是內容很多,比如提到了穀神,玄牝。天地之根。穀神帶有一個神字,但,通過穀神不死是謂玄牝,我們就可以理解為造就萬物生生不息的精靈,甚至也可以理解成造物主本身。有了它才會有源源不斷的食物供應給萬物,這其實很有一種食物鏈的樣子,使得自然生態得以充滿生機並且和諧與平衡的運行。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雖然世傳本很多,但說到原始版本,我們並沒有發現最早的老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都是傳抄本,沒有一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經》。
  • 《道德經》全文
    【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此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大宗師要入涅槃了。按照《史記·老子列傳》記載,這是老子要出函谷關,離開華夏大地,到遠方弘道去了。按照帛書的文本,「和大怨,必有餘怨」(七十九章)是最後一章,這樣學術界就出現最後一章的爭議。和大怨,必有餘怨章顯然不具有告別、總結《道德經》的意蘊,而八十一章卻具有告別、總結經典的意蘊。
  • 你是在以經解經還是在湊講章?
    是以開始思考:既然「以經解經」是被如此推崇,為什麼會讓人越解越不懂呢?比如當去講「神愛世人」的時候,往往會落點於某一字。以「神」字為例,慣用的「以經解經」會說:這裡有一個「神」字,那還有那些地方有這個「神」字呢?
  • 讓《道德經》不再「高冷」範兒《齊善鴻講道德經》新書上市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說起老子和《道德經》,世界上無數人心懷敬仰和嚮往,它們不僅在中國,更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然而,《道德經》的難度也和它的盛譽一樣知名,經常勸退普通讀者。如何輕鬆學到《道德經》的精髓?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把多個層面的道混在一起,就會進入這種狀態,就是搞不清老子講的道到底什麼,這是很多人在講道德經的時候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不同層面的道有意無意的給搞混了。老子講的道主要有如下四層涵義:一個指的是宇宙的本體,一各是指創造宇宙的神秘力量,三是指掌控萬事萬物的運轉的力量,四是指萬事萬物在其自身層面的運行規律,這些規律也是道。比如人類社會運作規律就叫人之道。
  • 《道德經》新解:第一章永恆之道
    《道德經》全篇分為八十一章,九九八十一,大成之數。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譯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
  • 為何那麼多人喜歡《道德經》?深入研究道德經後,看出一身冷汗
    但作者認為最可怕的還是喜歡神化自我,從孔子到道德經,從關羽到武術,明明是一個人,一家學術,幹嘛非要將他們封為神明呢?而道德經裡,到底講了什麼?·對道德經裡嚇人的解釋任何一門學說,都有對有錯,有積極的一面,也有狹隘的一面,比如道德經、比如孔子、比如朱元璋等,他們說的話,做的事,難道都是對的嗎?
  • 《道德經》問答第8章-上善若水與上善治水之辨
    問:我們已經習慣於將「上善若水」作為立身之本的最高境界,除了帛書甲本屬於早期版本,還有什麼理由讓我們對「上善治水」產生認可呢?答:我們不能孤立地解讀某一個章節的文字,那樣很容易產生隨意性。《道德經》有一個大的編排體系,每個章節的順序編排是固定的,不能隨便更改,將這一章調整到另一章的前面或後面,那是不行的。
  • 極簡史:《道德經》的來龍去脈
    基於戰國末期稷下學宮的沉澱,道家思想形成了以虛無為本,因循為用,其術「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要以「清淨修身,無為治國」為主。這一時期流傳的有《老子鄰氏經傳》四篇、《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經說》六篇,該目錄為《漢書·藝文志》所記載,原著失傳。《藝文志通釋》說:「乃講說道家義蘊之文,固非注術之體。」我們大體可知這三部著作是以闡釋道理為主。
  • 還原真實《道德經》,從帛書《老子》開始(四)
    引言: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合稱帛本《老子》),距今2000多年的歷史;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又出土了一個更早的竹簡本《老子》,通過比對,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本《老子》,也就是後人常說的《道德經》或者《老子五千言》,是至今世人篡改最少的版本。
  • 《道德經》前言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言》,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不分章,後改為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從第三十八章開始為《德經》,總共81章。2000多年來,道德經是中華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讀《道德經》仰可觀宇宙之變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大至天地,小至塵泥,到修身、養生、處世、治國,包羅萬象,盡收眼底。
  • 道德經也卡巴拉?
    從妥拉角度考察,老子的道德經也是卡巴拉。
  • 學習的最高境界,消化到的核心之破譯消化道德經
    昨天分享了把《心..經》消化成一個字,今天分享把《道德經》也消化成一個字,為我所用。一個字「生」。你看這個人懂不懂《道德經》,就看他懂不懂這個字兒。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只要《道德經》懂了,就一定會經營家庭,就一定會有愛情,就一定會得到幸福。我們都在講愛,愛來自於哪裡?愛是不是也來自於宇宙?很多人說愛來自於人,如果宇宙沒有愛,人的愛從哪兒來?所以宇宙誕生的時候就有愛,但是宇宙的愛是什麼?就是一個字「生」,宇宙愛眾生,就是宇宙生了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