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道德經》: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2021-01-14 符號帝國

根據史料的記載,老子是在西出函谷關的時候,被關長伊尹攔了下來,逼著他留下了五千言的曠古巨著《道德經》,據說後來伊尹還做了老子的弟子,跟著他一起在終南山隱居。

為此,唐代詩人白居易還作詩諷刺老子,說他食言,說好的「知者不言」,結果自己卻沒擼住,寫了5000字的《道德經》。我們姑且把這看作是文人的一句玩笑。但老子的所作所為,並非像白居易所說的那樣,言行不一,前後矛盾。

之所以最終選擇了動筆,其中另有深意。

01 靈谷聖地函谷關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谷中有仙氣,空谷藏幽靈。

《道德經》云:「穀神不死,是謂玄牝」。山谷是天地陰陽靈氣交匯聚集的地方,蘊含著天靈和地藏,包含了山的厚重和水的靈動。

所以我們會發現,山谷中一般都植物茂盛,生物品種非常繁多。自古隱士清修參禪,也大多會選擇離山谷比較近的地方。

函谷關是靈谷聖地,它是古代前往西周都城鎬京(今西安)、連接東都洛陽的交通咽喉,也是中原秦晉、秦豫文化交匯的地方,代表的是華夏民族文脈的關卡和通道,佔盡了天時地利之便。

千百年來,它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奪下了函谷關,退可以西扼陝甘,擁有八百裡秦川「天府之地」;進可以打通前往晉豫的通道,進一步控制整個黃河中下遊。

函谷關的地勢十分險要,僅容得下一輛馬車通行,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能。春秋戰國時期,七國爭霸,六國先後兩次聯合攻秦,均以兵敗函谷關收尾,無功而返。

楚漢相爭之時,楚霸王項羽也是因為函谷關的阻隔,才晚了劉邦一步到達鹹陽,雖說後來劉邦以退為進,退守漢中。但這似乎是一種魔力的預言,幾年後,劉邦捲土重來,徹底打敗了項羽,建立了巍巍大漢。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揚言要在一個月內佔領全中國,東北華北大片領土淪陷。就在他們雄心萬丈來到函谷關時,卻遇到了陝甘和潼關軍民的激烈抵抗,最終未能僭越大西北一寸。

函谷關西踞黃土高原,東臨澗河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文人雅士曾留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的著名詩句。

02 老子的選擇

按照史書的說法,老子寫《道德經》似乎是被逼無奈,並不是他心甘情願之所為。然而這種說法根本經不起推敲。

首先,老子是什麼人,他是千古少有的智者,任職相當於當時的國家圖書館館長,職位顯然要比一個小小的函谷關關長高很多,伊尹是吃了熊心豹子膽,膽敢阻攔老子西去?此一疑也。

其次,老子是一個賢能的高人,全國人民都敬重他還來不及呢。參考前後的言行,伊尹也是一個敬賢的後生,面對自己心中超級偶像的到來,他只可能兩腿發軟,跪地不起都不是沒有可能,又怎麼會突然豪橫起來,無理取鬧,逼迫老子現場寫書?此二疑也。

再次,老子早已賢名在外,在他離開朝廷之前,名震一時的孔子就曾經前後兩次專程去請教他。這樣一個有威望又有智慧的高人,又怎麼會屈服於一個區區的伊尹?如果他不想寫,有一百個理由和一千種辦法可以拒絕。此三疑也。

有此三疑,說老子是受人脅迫,分明是無稽之談。只能說,這種說法很荒謬,老子之所以選擇打破自己定下的規矩,肯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經》,是他自己的選擇。也是因為天意如此,一切都到了該「有所為」的時候。

《道德經》一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當然深知傳道的難度,一是受限於人類語言的局限性,所謂言語道斷,一說就錯。二來在於知己難求,要想找到一個真正懂得自己學說的人,同樣難如登天。

但是天地有根,大道有門,為了華夏文明的傳承,總不能無動於衷,總需要做些什麼。總需要有一個出口,來描摹宇宙大道的奧秘和神妙。

或許是因為老子想通了,又或者是他覺得伊尹這個小關長的資質還不錯,於是老子決定給他一個機會,成全自己,也成全後人。這才放棄了緘默,洋洋灑灑寫下千古奇書《道德經》。

03 老子為何對「陰柔」情有獨鍾?

通觀《道德經》全篇就會發現,老子對「陰柔」的屬性情有獨鍾。比如他說天下之至柔,勝天下之至剛;上善若水,水幾於道。還有就是貫穿全篇的核心觀念「為無為」。

這種文化基調直接決定了此後幾千年,整個道家都是一個「尚柔」的學派。比如道家用來修煉身心的打坐,呼吸吐納之法就直接來自於《道德經》原文: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一般鍛鍊方法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不斷地加強。就像國際奧林匹克運動的口號:更高,更快,更強。但是「反者道之動」,真正的靈與肉的練習是與俗世觀念相反的。

不管是根植於道家學說而開創的太極拳還是修心心法,都講究要柔,要靜,甚至要柔到你根本覺察不到的程度。打坐時的呼吸,一開始要深呼吸,又深又長;接著是慢慢回歸正常的節奏,最後自然就會越來越細,越來越輕,幾乎感覺不到呼吸的存在。

這是因為天地大道本來就是這樣的。就像人白天忙碌了一天,晚上要通過睡覺來修復身心,修補受損的元氣。幽深空靈的山谷,看似空無一物,但是「此中自有真意」,虛空之中包含萬有。

老子說「玄牝之門,是謂天下根」,這個「玄牝」可以理解為誕生宇宙天地的「奇點」,也是生養萬物的初始管道,就像現實中,所有的動物都要從雌性的陰門誕出。

一部《道德經》就像是「道」的一個出口,正是因為有了它,我們才能一窺宇宙大道的神秘、神靈和神奇。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六章,穀神不死
    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翻譯:長生不死的生養之神就被稱為本源母體。進入本源母體的大門就是天地的根本所在。它連續不斷的樣子就像是存在一般,你用它卻是用之不盡。解析:雖然這一章也就這一句話,但是內容很多,比如提到了穀神,玄牝。天地之根。穀神帶有一個神字,但,通過穀神不死是謂玄牝,我們就可以理解為造就萬物生生不息的精靈,甚至也可以理解成造物主本身。有了它才會有源源不斷的食物供應給萬物,這其實很有一種食物鏈的樣子,使得自然生態得以充滿生機並且和諧與平衡的運行。
  • 以經解經之《道德經》:四,玄牝之門
    譯文: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衝」字可以理解成「充」,充滿的意思。道隱無名,它的性質並非實體。在天地間是滿而虛,也就是「衝虛」的狀態。
  • 道德經第六章說!我們都身在道中
    我們可以從道德經中了解一下宇宙的奧秘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一種翻譯一、道是不死的,但在哪裡呢?她是孕育生命,孕育世界的子宮(比喻生育萬物的條件)二、陰陽交合,而生萬物,玄牝之門,是天地的根基,也就是說我們都在天地之中,都在道中,是道運行著萬物。
  • 道德經天下第二解 第六章 第七章 雌雄之分 本為假象 何來長生
    原文:06.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穀神與玄牝(pin)牝為母體,那谷就是穀物、糧食之意;江山社稷,社為土神、稷為穀神。穀神是糧食之神(說山谷之神的就笑死人了),神本身是不死之物,穀神不死的原因就是「母體」的繁殖功能。穀物為生民之本,百姓才敬畏,故尊為神。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嬰兒、女人和水!
    一、道是「嬰兒」初生嬰兒常用來形容「道」的那種自然而然的狀態,道就是自然,而嬰兒之初生,好比一張白紙,是最自然的,沒有經過任何認為雕飾的。在《道德經》第五十五章中有這樣一段話:「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 歪解道德經之玄牝與生生不息
    歪解道德經之玄牝與生生不息 道就是玄牝,玄牝就是道,綿綿若存,生生不息。 然而,第三十一章提到「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三十章「大兵之後,必有兇年」,第三十九章「萬物無以生,將恐滅」,這是啥意思呢?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雖然世傳本很多,但說到原始版本,我們並沒有發現最早的老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都是傳抄本,沒有一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經》。
  • 《道德經》全文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uò)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 最近我們看到了黑洞的樣子,中華傳統文化能不能夠解釋這種現象?
    根據能量不滅、物質不滅的原理,這些「信息」,也就是被「黑洞」吸收的所有物質都將被釋放出來。從科學角度來說,我們燒掉一張紙,如果將灰燼、熱量、氣體等完整收集起來,通過一定方式在理論上是可以復原這張紙的。也就是說,將物質變成「信息」,同樣也可以將「信息」恢復為物質。這就是奇點爆炸,也就是宇宙的起源。
  • 被故意篡改的道德經與馬王堆出土帛書老子對比
    48第四章道衝而用之又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誰子也,象帝之先。49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虛而不淈,踵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50第六章浴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緜緜呵若存,用之不堇。
  • 你所不知道的道家內丹派系
    周守藏室之史也。」苦縣為今河南鹿邑。老子著《道德經》五千言。後世道教將他尊奉為道教祖師,《道德經》成為道教的最高經典。在長達二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道家內丹法派長存不衰,衍生於今尚存者,有文始派、少陽派、鍾呂派、北派、南派、武當派、東派、西派、正一派等。其中以文始派最高,少陽派最大。
  • 《道德經》05章,告訴我們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自然運作
    《道德經》第05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玄應書引蒼頡篇云:橐,囊之無底者。裝滿東西後,兩頭紮緊。到後來,將這個字用於指風箱,如《墨子·備穴》:具爐橐,橐以牛皮。在本章,橐,指風箱,取其一來一往的象;籥,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多孔,類似幾根簫綁在一起的排簫。其猶全文出現兩次,77章「天之道其猶張弓歟?」其猶,表示此是個比喻,且不完全恰當,與「綿綿若存、天網恢恢」等肯定的說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