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太上忘情?
《道德經》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這段如何作解?
這段大概的意思是,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因為天地不是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所以能夠長久生存。聖人把自己放在眾人之後,遇事謙退無爭,反而後其身而身先,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故能以無私成其私。
這一段就是太上忘情的起源。

如何認識太上忘情?其實老子的道德經,很多都是對天地自然現象的思考,然後延伸至人的身體和行為。
有一句話,叫做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句話雖然不是老子說的,但是思想和老子是一致的。天長地久是因為天地無情。
但是無情而至公,也就是天地是最公平的,平等地待萬物。

所以《道德經》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就是說,所有的萬物,在天地的眼中都是芻狗,都是平等的,不論位高權重,又或者低下卑微,都有生老病死,生死是一樣的。即使是其它的機會,也是相應的平等的。即使是瞎子也會聽力驚人等等,關上一扇門,也會為你開一扇窗,這是平等的奧義。這個和你買彩票一樣,每個人的機率是一樣的。

延伸至聖人,聖人的心中,以及行為,對待每一位百姓也是公平公正的。
昔年王弼和何宴有爭論,何宴認為聖人師法天地,應是無情,且無喜怒哀樂。
王弼則認為聖人終究為人,應是有情。
這涉及道家的最高思想,我個人的理解,聖人師法天地是沒有錯的,以百姓為芻狗,也就是對待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不論是對待你自己的親戚,又或是對待其他的人,都是一般對待,公平公正。
只要公平的對待每一人,可能親人認為近乎無情,他人則認為有情。
因對待身邊的人無情而平等地對待了所有人,所以因無情而成就有情。

老子的思想,都是以天地自然為師,天地無情對待眾生,反而公平公正。所以聖人無情對待每一個人,所以反而有情。這延伸到君王治世,也要無情無義的執行公平正義,如此就沒有了對皇親國戚的袒護,可是這些都是理論而已。
何宴只理解到聖人師法天地,卻不知其中的奧義,只得表象。王弼說得也沒錯,聖人終究是人,哪裡也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對待每一位人呢?所以歷史上的聖人還是有喜怒哀樂的。但是王弼的理解也沒有到最高境界。
所以說,真正的太上無情根本不是無情,只是以無情的方式達到有情,師法天地而已!
一切都是表象!既然一切都是表象,沒有真正的聖人,還不如莊子的逍遙,生者不滿百,逍遙而過。

個人意見。
下一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