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太上忘情?真正的聖人有情還是無情?這涉及道家的最高境界

2020-12-07 三江術士

什麼是太上忘情?

《道德經》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經

這段如何作解?

這段大概的意思是,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因為天地不是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所以能夠長久生存。聖人把自己放在眾人之後,遇事謙退無爭,反而後其身而身先,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故能以無私成其私。

這一段就是太上忘情的起源。

道德經

如何認識太上忘情?其實老子的道德經,很多都是對天地自然現象的思考,然後延伸至人的身體和行為。

有一句話,叫做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句話雖然不是老子說的,但是思想和老子是一致的。天長地久是因為天地無情。

但是無情而至公,也就是天地是最公平的,平等地待萬物。

道家

所以《道德經》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就是說,所有的萬物,在天地的眼中都是芻狗,都是平等的,不論位高權重,又或者低下卑微,都有生老病死,生死是一樣的。即使是其它的機會,也是相應的平等的。即使是瞎子也會聽力驚人等等,關上一扇門,也會為你開一扇窗,這是平等的奧義。這個和你買彩票一樣,每個人的機率是一樣的。

老子

延伸至聖人,聖人的心中,以及行為,對待每一位百姓也是公平公正的。

昔年王弼和何宴有爭論,何宴認為聖人師法天地,應是無情,且無喜怒哀樂。

王弼則認為聖人終究為人,應是有情。

這涉及道家的最高思想,我個人的理解,聖人師法天地是沒有錯的,以百姓為芻狗,也就是對待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不論是對待你自己的親戚,又或是對待其他的人,都是一般對待,公平公正。

只要公平的對待每一人,可能親人認為近乎無情,他人則認為有情。

因對待身邊的人無情而平等地對待了所有人,所以因無情而成就有情。

老子

老子的思想,都是以天地自然為師,天地無情對待眾生,反而公平公正。所以聖人無情對待每一個人,所以反而有情。這延伸到君王治世,也要無情無義的執行公平正義,如此就沒有了對皇親國戚的袒護,可是這些都是理論而已。

何宴只理解到聖人師法天地,卻不知其中的奧義,只得表象。王弼說得也沒錯,聖人終究是人,哪裡也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對待每一位人呢?所以歷史上的聖人還是有喜怒哀樂的。但是王弼的理解也沒有到最高境界。

所以說,真正的太上無情根本不是無情,只是以無情的方式達到有情,師法天地而已!

一切都是表象!既然一切都是表象,沒有真正的聖人,還不如莊子的逍遙,生者不滿百,逍遙而過。

道德經道德經

個人意見。

下一期見。

相關焦點

  • 看破感情問題,感悟太上忘情。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什麼叫放下? "放下萬緣」放下就是對過去的事情不再懷念,對離開的人不再糾纏,對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再去自責,對得不到的東西不要再去留戀。一切隨緣 今生有緣,都是為了還前世欠下的債。緣深緣淺,就是你在今生欠別人多少,得多少。相伴的時間多點, 因為你欠得多;相伴的時間少一點,就是因為你上輩子欠的少。若無相欠,怎會相見?去除愛欲,愛是輪迴的種子。
  • 九陰真經君子堂陰陽調和內功太上忘情錄
    太上忘情錄   「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   當年君子堂門主蕭別情,武當掌門紫陽真人,峨眉掌門絕塵師太共同抵抗蒙軍入侵時,曾發生過一段曲折複雜的感情,這段感情卻未能回應。
  • 解讀《一人之下》:從人性角度看馮寶寶,太上忘情不等於無情
    太上忘情不等於無情,這是一個多麼可笑的誤會,天下之有情,皆不及太上忘情,蓋因此乃真正的大圓滿,至情至性。不知道有多少朋友,喜歡《一人之下》是因為馮寶寶!而馮寶寶給人的印象,一直都如同一張白紙一般的感覺。可當你真正看完《一人之下》後,總會有些莫名心疼她。
  • 太上忘情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太上忘情,太上:指聖人。聖人不為情感所動。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近義詞有:太上無情,太上忘情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指聖人不為情感所動。
  • 道家中人心性修煉最高境界是什麼?
    人皆有聖性,返樸還真,以存其本來赤子之心與聖性,擴而充之,上登聖境,即入於聖人境界。聖人境界之極,則天地與我為體,萬物與我為一,此亦即天人合一境界(在儒家亦談天人合一,但無天人合一之修煉法)。至此則可稱為天地境界中人。再進而入於神人境界。此即超道德境界與超聖人境界,丹道派則稱之為真人境界。
  • 道家境界:心靜則清,心清則明
    「無為自化,清靜自在」,是道家自我心儀的境界。深知「無為」固然難為,「清靜」其實也難真靜。平生性子急,對清靜倍感仰祟,常常為一時的躁動而懊惱不已,備感『靜』之難能和可貴。說起清靜,不由讓人想到柳宗元的名作:千山鳥飛盡,萬徑人蹤滅。
  • 道家的幾個修行層次
    陳國大夫就問,說話要講根據,你怎麼判定的,你又不是聖人,聖人有什麼能力,有什麼標準,你檢驗過嗎?所以我們說話要講根據。我們班的感覺還都是比較客氣的,一對照,就能感受到各種心態。接下來叔孫氏說:我聽孔子的大弟子顏回告訴我,孔子能廢心而用形。今天要討論感受一個境界——廢心用形。廢心,一個人不用心,什麼事都做不了。
  • 以優秀傳統文化升華思想境界
    道家主張以「道心」超越日常生活,《老子》有言:「致虛極,守靜篤」,「滌除玄覽」,「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莊子》說得更妙,「應物而不累於物」。中國文化的超越精神,本質上乃是一種「內在的超越」,這與西方「外在超越」的信仰完全不同。無論是仁心還是道心,都是由內而發,享受樸素,其超越的基點都在於自我價值的確立,都在於守望與反思日常人生,以此超越外在誘惑和壓力。
  • 想不想修真 最高境界九轉聖人要多久才能達到?難度大到不可想像
    鬼市管理員開發的修仙類手遊《想不想修真》是一款可玩性很強的手遊,遊戲裡的角色的境界跟修真小說裡的境界很類似,從最基礎的練氣開始升級到築基再到金丹、元嬰、出竅、分神、合體等等,一直可以到九轉聖人。戒戒見過的目前最高境界在玄仙,每一個境界都有10個階位需要渡過,越到後面的經驗是越恐怖的,有網友製作了一個計算方式,按照目前的遊戲等級提升所需的經驗的比例來計算到達九轉聖人大概需要57京5984兆8621億的經驗,這個數字是多少詳細大部分玩家已經沒有概念了,假設你現在的修為是100W一跳,那麼你需要將近9W年才能到就九轉聖人,9W年的時候我們自己也已經成為聖人好久了哈哈哈。
  • 為何說儒家進取而道家無為?一文看懂儒道人生哲學的不同
    哲學上有三個著名的追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三個追問,構成了人生哲學的總框架。相較於西方追問宇宙起源和物的問題,中國哲學更重視人的問題,無論儒家道家還是墨家,無不把人的價值的問題放在首位,所以,一部中國哲學史其實就是關於人生的哲學史。
  • 封神演義當中如何劃分境界?聖人不是最強,上面竟然還有個境界
    現如今有很多修仙小說,都把實力排行分為兩種,成仙前的以及成仙后的,成仙前的有什麼大乘期合體期分神期等等,可這些並不是封神演義的正規排行,而是修仙小說當中的排行。再往上就是金仙了,這個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因為元始天尊座下就有十二金仙,其中第三代弟子楊戩也可以說是一位金仙,元始天尊這樣的聖人教出來的弟子都才是金仙,可見金仙這個境界在仙界想必應該是可以說較為少見的,也是仙界的中堅力量。
  • 南懷瑾老師:道家的五種神仙絕非等閒之輩
    「大而化之之謂聖」,是聖人境界,這就到了非常偉大的境界了,可以神通變化了。佛家講羅漢、菩薩;儒家叫聖賢;道家叫神仙;總而言之,統統叫做「聖」。「聖」到什麼程度呢?「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是成仙成佛。順便再給你們介紹什麼叫仙佛。道家神仙分五種,鬼仙,地仙、人仙、天仙、大羅金仙。
  • 想成為聖人有多難?從古至今只有五個聖人,還有半個聖人爭議不斷
    聖人,說起這個詞彙,想必大家第一反應就是成就斐然,被廣泛認可,讓人心服口服的人。確實,光看聖這個字,在甲骨文中的寫法是人上一口一耳,我們對此的認為是:能夠經得起人們的口耳相傳,敢坦然面對公眾的評價。也不難看出,聖人確實是一個大眾認可度非常高的人。
  • 同時在世的三大聖人: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到底發生了什麼?
    佛陀是最偉大的,證悟程度最高,了解了宇宙真相,事物本源以及人生至理,而且不厭其煩的教導大眾;老子也是聖人,證悟程度比佛陀低一些,明白了道(天地事物人生的法則),但還有點說不清楚;孔子最多算是個賢人,是個普通人,對事物的理解拘於表面,注重所謂的禮,向老子請教時被老子批評了,自己還摸不著頭腦。
  • 正統道家修內丹術,與之所對應的修真境界,發現驚天秘密
    道教將內丹術境界劃分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了卻因果後合道成聖,修得大羅道果,超凡入聖,萬劫不滅,因果不沾,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天道不滅,聖人不死。煉精化氣-金丹道教術語,又稱為百目關、小周天。
  • 老子和莊子的道家的思想,講述的是什麼道理?
    科學和道家的影響不衝突也不在一個維度上。你是想說用科學技術來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用道家思想來作為為人處世的指導思想?或者是我沒理解清楚這個維度是什麼?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當年清政府也是想拆分的玩耍,結果你也知道。
  • 聽老莊講道家哲學最核心的智慧 讓你真正遊心於萬物
    道家對道最為核心的描述就是通過「有」和「無」兩個觀念來實現的,在道家哲學的描述中,「有」和「無」這兩個概念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首先,兩者都是抽象的,「有」並不是某一物,「無」也不是虛空;其次,用兩個詞而非一個來描述道,說明道不僅在實體上不被限定,而且在動靜狀態上也是不定的。
  • 何謂聖人,哪些人可以稱為聖人?
    大概意思是聖人,通曉天下道理,用道德感化別人。傳授給人道德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道德,既使人得到幸福,也可以讓自己有相同的感受。聖繁體聖所謂「聖人」,上左有「耳」以表聞道,通達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揚道理,教化大眾;下邊的「王」代表統率萬物為王之徳,德行遍處施行。
  •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共產黨人最高人生境界
    道家經典也有類似對「無我」的論述。《老子》有云:「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另外,《莊子·逍遙遊》有「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說法,與「無我」近似。至人、神人、聖人,三者名異實同,都是指破除自我執念、摒棄功名束縛,追求絕對自由、物我相忘的境界。 事實上,先秦儒家也有關於「無我」的論述。《論語·子罕》中記載:「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