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幾個修行層次

2020-12-04 清月讀書國學研讀

《列子仲尼篇》續:道家的修行

每一種文化的形成,都少不了兩個方面,一是時間的積累,二是實踐和磨礪,有的文化會變得越來越圓滿,有的文化猶如流星划過天際,只留給後人一些想像。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是那個時代自成一家的人之總稱,包括: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列子,關尹子,鄧折,公孫龍,墨子,鬼谷子,孫子,惠子,韓非子等。

後人根據他們的學說和師承進行分類,道家,儒家,墨家,兵家,名家,縱橫家,法家,陰陽家,雜家,農家。佛家是舶來品,在中國肥沃的文化土壤裡生了根。學的多了,慢慢會發現列子思考的規律,理解起來也會慢慢清晰起來。

原文:

陳大夫聘魯,私見叔孫氏。叔孫氏曰:「吾國有聖人。」曰:「非孔丘邪?」曰:「是也。」何以知其聖乎?」叔孫氏曰:「吾常聞之顏回曰:『孔丘能廢心而用形。』」陳大夫曰:「吾國亦有聖人,子弗知乎?」曰:「聖人孰謂?」曰:「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魯侯聞之大驚,使上卿厚禮而致之。亢倉子應聘而至。魯侯卑辭請問之。亢倉子曰:「傳子者妄。我能視聽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魯侯曰:「此增異矣。其道奈何?寡人終願聞之。」亢倉子曰:「我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雖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來幹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覺,心腹六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魯侯大悅。他日以告仲尼,仲尼笑而不答。

【文章分解】

「陳大夫聘魯,私見叔孫氏。」古代國與國之間的遺使訪問叫做「聘」,大夫是古代的官品,世襲,有封地。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陳國的大夫到魯國訪問,私下去拜會了叔孫氏,叔孫氏是魯國的三桓之一,古代的外交官也是多有私交的。

叔孫曰:「吾國有聖人。」曰:「非孔丘邪?」曰:「是也。」「何以知其聖乎?」叔孫氏曰:「吾常聞之顏回曰,孔丘能廢心而用形。」叔孫氏說,你有沒有聽說過,我們魯國有位得道的聖人。陳國大夫說,你是說孔丘嗎?叔孫氏說:是的。陳大夫說:你怎麼知道孔子是聖人啊?通過對話,我們可以感受到人和人之間交流的氛圍,說的背後,帶著人和自我認可,自我炫耀,自我意識。

比如在生活中,我也會偶爾說一下自己的歷史,認識某個名人,中間無非是在自我肯定中增加了一些炫耀的成分,就好像叔孫氏。我們國家有個名人,有個聖人,你知道嗎?陳國大夫就問,說話要講根據,你怎麼判定的,你又不是聖人,聖人有什麼能力,有什麼標準,你檢驗過嗎?所以我們說話要講根據。我們班的感覺還都是比較客氣的,一對照,就能感受到各種心態。接下來叔孫氏說:我聽孔子的大弟子顏回告訴我,孔子能廢心而用形。今天要討論感受一個境界——廢心用形。

廢心,一個人不用心,什麼事都做不了。這裡的廢心是沒有雜念,能夠清清淨淨,沒有妄想、煩惱,無樂無悲,古人說無心是道,佛家叫做空。

關於心,可以談的很深入,很廣泛,所有的起心動念都在心上。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是非觀,都在這裡面,「有的人」「所有人」「沒有人」評判嫉妒,抱怨,迷戀等種種心態都在提示我們每個人的高度。

聖人的起點也是心,不是完整的心,居然是一顆「廢」了的心。

第二個是「用形」心廢了,但事情,身體,外在的行為都不影響。其實一個人的修養,也就是內在的定力和外在的表現,聖人也是如此看。

陳大夫曰:「吾國亦有聖人,子弗知乎?」 陳大夫說,我國也有一個得道的人,你知不知道?

曰:「聖人孰謂?」曰:「老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叔孫氏說,貴國的聖人叫什麼名字?陳大夫回答,老子有一個弟子叫亢倉子,得了老子的真傳,他能夠耳朵當眼睛用,眼睛當耳朵用。聽說上海有一個機構,開發孩子的特異功能,比如說,在紙上寫好字,用手一摸,不用看就知道,或者用耳朵一聽,就能感知到紙上的內容,按照陳大夫的意思,我們國家的聖人比孔子強多了,還有特異功能。

「魯侯聞之大驚,使上卿厚禮而致之。」後來叔孫氏和魯國的諸侯說了,魯侯知道了大吃一驚,這麼神奇,馬上派特使用上卿的待遇把亢倉子請過來。

「亢倉子應聘而至。」亢倉子來到了魯國,讓我們感受一下真實的世界。

「魯侯卑辭請問之。」魯候很謙虛,好像學生一樣向亢倉子請教,怎麼做到耳朵看眼睛聽呢?

亢倉子曰:「傳之者妄。我能視聽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亢倉子說:那是別人亂說的,我沒這個本領,我能夠看,能夠聽,不用耳朵和眼睛,但眼睛還是眼睛,耳朵還是耳朵,不能夠調換來用,這兩個感官的技能我不用,也能看能聽。對於自己不明白的東西,往往是傳言和流言的聚集地。

魯侯曰:「此增異矣。其道奈何?寡人終願聞之。」魯候說:這更厲害了,比我剛才知道的還高明,你能做到不用耳目就有耳目的功能,其道奈何,這道術是怎麼一回事,寡人實在想聽聽。

亢倉子曰:「我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亢倉子開始講道家的修煉原理。 第一步「體合於心」字體很簡單,內容不簡單,我們都有自己經驗,這個伴我們生長的身體和心並不是那個配合的。思想,動作,做事情,寫東西,說話,經常會有錯誤,因為心和身體的感覺不能合一,有人身不由己,有人心不由己,這四個字研究起來,有經驗心理學,行為心理學,醫學,科學等各方面。

我們感受一下亢倉子的修煉:

1.亢倉子說第一步修養到身體與心相合,也就是感覺和知覺合一,每根毛髮都很靈敏,在中國的道家和佛家,內功打坐工夫,初步就是達到知覺與感覺合二為一,專一到每一點都清楚,坐在這裡,對身體以外的都能感受到。

2.第二步是「心合於氣」我們這本書的作者列子做到了,列子可以御風而行,就是在空中飛行,因為這個我們都沒修煉過,所以就借用一些看過的《混元一氣功》裡的一些說法,古人學內功,靜坐,止觀,感受自己的呼吸,呼吸是有聲音的,叫風,慢慢修煉到沒有呼吸。整個身體空靈,只有輕微的毛孔呼吸,這個時候就認識氣了。

3.第三步「氣合於神」不用氣了,只用精神,這個精神就是我們內心觀想而成就的境界,不用身體,不用氣,物質世界,可以用精神來變化。

4.第四步「神合於無」最後達到「空」,達到真空妙有的境界。後來道家歸納,「體合於心,心合於氣」就是煉精化氣,然後鍊氣化神,最後煉神化虛,粉碎虛空」,丹道派道家把人的「精氣神」稱為「上藥三寶」。

「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雖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來幹我者,我必知之。」上面神合於無,這個無不是什麼都沒有,還有一個「介然之有」這個「介然之有」是什麼樣的「有」呢?唯然之音,輕輕一打,有一點聲音,雖遠在八荒之外,東西南北加上四個角,遠在天邊,近在眉睫之內,近在眼前,一點聲音動靜,都可以知道,定慧的境界,據說達摩面壁十年,達到禪定的境界,「聞蟻鬥如雷鳴」有一段時間,我一打坐就睡著了,還以為得道了,一睡就定住了,其實一睡啥都不知道了,人家修道,修的最後是什麼都知道。

「來幹我者,我必知之。」只需要衝著我來的,必定能夠察覺。

「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覺,心腹六髒之知,其自知而已矣。」到底是什麼讓他察覺到的呢,不是眼睛,也不是耳朵,不知道是頭部的七竅,還是四肢的感覺,是心腹神經系統,還是內臟的自然功能,可能每個人的生命都具有這樣的功能,只有自己不知道方法,沒修煉出來。

以前看過很多書,說什麼靈力,異能,神通,我們的精神有很多神奇的地方,和這個世界的溝通方法有些是我們自己也不知道的。但在這裡,亢倉子修煉的讓自己自然而然的具備了這個功能。

「魯侯大悅。他日以告仲尼,仲尼笑而不答。」亢倉子把修養的方法和魯候,魯候高興極了,他日和孔子見面時,和孔子說了,孔子笑了笑,也沒答話。

讀書時也曾聊到「置答」有些問題,沒法說,很難說,或者本沒有答案,解釋不清,找不到意義等;不管是因為什麼,一個人說話總是原因的,無緣無故的說,只會得罪人,或是顯得無聊。

孔子為什麼笑了笑呢,因為亢倉子做為聖人,離孔子的標準還有一定距離以前的羅漢道就和亢倉子的自我修煉差不多,這是一種理解。(不著相)

儒家是用心的文化,剛健。道家是隨心的文化,自然。佛家是無心的文化,空靈。

心 ,有心性 小時候修性;有心情,長大了要煉情;有心氣 ,慢慢形成一個人的氣質; 甚至精神上的浩然正氣 。

相關焦點

  • 道家經典《中國道家修煉學》,修行在今天,何須待明天有緣回饋!
    人生又有多少個明天去等待,又有多少人因為明天而失去了明天,不要把任何事情拖到明天,因為明天還會有明天。請把你所有的事情都交於今天,今天才是你自己的,昨天屬於過去,今天屬於你自己,然而明天卻屬於明天。沒有明天可以等待,拒絕拖延從自身做起,這便是你向今天邁出的一大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努馬十駕,功在不舍。
  • 「正法眼藏」這4個字,如何理解?弄懂之後,有利於修行
    因為「正法眼藏」只有修行到佛那樣的境界才有,否則是不可能有的,因此,「正法眼藏」對於學佛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也是所有學佛之人修行的最高目標。道家裡有一個概念非常相似,叫真人,只有得道之人才可稱為真人,沒有得道的統稱為假人。在佛家裡也一樣,只有覺悟成佛的人才具有「正法眼藏」,也只有到這個境界,看到的世界才是完整的,否則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完整的,也就是是虛幻的。要理解「正法眼藏」這4個字,首先要理解什麼是「正法」?
  • 人為什麼要修行?人生的三個層次,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
    >人生分為三個層次,這是一場自我升華的過程,每一個人所經歷的具體過程都不一樣,這樣才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不用羨慕他人的精彩,也不必嘆息他人的悲哀,用心發現自己的成長,你就不會在過程中停留太久。第一個層次是不經歷任何風雨的人,沒有經歷磨難,順風順水的發展,這樣的人很難承受考驗。或者未開化,不明事理,不辨是非,看不清人性善惡,容易被誘惑蒙蔽雙眼,而中他人的圈套。此層次簡單著眼於幾個點。第二個層次,是經歷了磨難,見過人性之惡,在學校或者初入職場時領受過他人對他下的套路,這些磨難會幫助你從第一層次向上升華。
  • 道家傳奇人物,修行9年便御空飛行,2500年前已知道宇宙規律
    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國,分別是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以及古中國,在古代時期, 這四個國家文明發達,為後世人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前三個國家由於種種因素,中途斷了文化的傳承,只有我國在各大傳承系統的幫助下,悠悠五千年,從未沒有出現過斷層。生物學家曾說,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是否擁有思想。
  • 點點滴滴潤識藏:修行概念的界定,大腦認知的原理探索
    ①:常誦時行離邪妄,這篇《勸離邪妄文》顧名思義就是叫大家遠離邪和妄的,如果你覺得對你有用,可以試著多讀幾遍,更為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用親身行動去做出來。修行的邪和妄是怎麼判定的呢?這句和道理是一樣的,什麼是真正的道理呢?就是得道之人,在道那個境界所觀的事理。
  • 不要與層次低的人計較——自我的修行
    一個人格局越大,層次越高,越不會計較小事,正所謂:心大了,事情就小了,心小了,事情就大了。生活和社會,本來就存在各種人,各種性格和各種做事方法,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每個人受的教育程度,家庭影響,社會經歷不同,導致為人處世,三觀各有差異。
  • 修行的層次與內容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為佛家的「三主要道」,從這裡著手就抓住了修行的根本和核心。■ 樹立正知正見人天道、解脫道、菩薩道是為三乘次第,後後以前前為基礎。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為修習佛法入門乃至成佛的捷徑。
  • 修行界的網紅,大神元吾氏!
    ,為大家答疑解惑,不過元吾氏從未公開自己的真實身份和容顏相貌,而且一不收徒,二不收費,三不治病......只是分享自己的修行經歷和心得體悟,後來,由於他的影響力巨大,成為了修行圈的新一代教父,所以自己還搞過一個免責聲明,就是拍樹大招風啊!
  • 修行人解讀:深度懺悔的意識層次,真正的懺悔和明心見性有關
    這句子,有很多個版本,流行的版本後面還有一句話: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聯繫《六祖壇經》裡面關於懺悔的說法,可以知道這是無相懺悔,即自性懺悔。所以六祖慧能所說的是明心見性的層次,這個層次對於我們來說,只能一步步通過漸修修上去。在我看來,頓悟其實是累世的漸修而來,修行之路是多少世的堅持不懈,不是單單今生可以一蹴而就的。如果有,那也就是積累已經足夠。佛經上講成佛不也是先成為一生補處大菩薩嗎?所以,修行可以說是看積累的,積累什麼呢?
  • 南懷瑾老師:道家的五種神仙絕非等閒之輩
    佛家用九次第定來說明禪定,就是四禪、四空定再加一個滅盡定。滅盡定等於道家的粉碎虛空,以伍柳派慣用的話叫「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還虛還不行,你證到了還是小羅漢,要變成大羅金仙,才是大阿羅漢。大阿羅漢就是佛啦,要粉碎虛空,空都不要,空也要空掉,這是滅盡定。佛家從四禪八定的次序,來說明用功的過程,不管大小乘的佛法離不開這個原則。四禪八定幾千年來有幾個真修到?
  • 宇宙能量與人體修行
    開始接觸修行,你就會發現你練的是哪一家功法,走的是哪一條路。大成境界的修煉者,無論你走哪一條路,最終都將走到一起。儒家:非常注重道德意識的修養,引導修煉者經常處於一種高度平靜狀態,如此來完成自己最高目標的修煉。「非淡泊無以明智,非寧靜無以致遠」就是很精闢的概括。道家:專注於內氣的修煉與運用,用道家功術語講就是內丹功。
  • 十六個修行障礙的深度解析和破除,提升你的意識頻率
    二:十六個修行障礙的深度解析和破除。那些攻擊氣功修煉或道家修煉是外道的人,一是根本不了解現代氣功的內涵,縱觀現今社會上的氣功門派,絕大多數都是性命雙修,最終目標同樣是成佛得道,絕非歷史上專鍊氣功的門派同比;二是自己對佛法尚未真正悟道,會讀幾本經典就自以為悟道,執著本位而排斥他門,以我執偏見來偏解「不二法門」,是自己尚在二法的分別之中。只要你還不能以平等心看待一切法門,就是分別心,就尚未真正地契入佛法,不知萬法歸一,平等不二。
  • 修忍辱有五個層次,這是在逆境中修行,見性成佛
    忍辱有五個層次:第一是「伏忍」,勉強調伏,把心當中的煩惱降伏下去。我們這個心就像野牛一樣,有牛脾氣;修行要調伏這個心,就像是牧牛,初開始,先要拿一根鞭子,只要這條牛不聽話,就是一鞭打下去,這就是伏忍。舉例來說,被人家罵了一句,自己準備要罵回去,剛起了這個念頭,馬上想到:「我現在要修忍辱波羅蜜,不能罵人家。」就把這口氣咽下去了。
  • 道教內丹修煉的五個層次,修到最高層次可以粉碎虛空
    所謂性,指的是精神方面的修行;命為肉身方面的修煉。鍾呂丹道以凝結精、氣、神為基本功,以攝取先天一氣為要訣。次第分明,步步有驗。鍾呂丹道的修煉境界,按《鍾呂傳道集》的描述,分為五個層次,即道教中所說的五仙。第一個層次為鬼仙境界。修煉只修性不修命,煉成之後具備靈異神通,但不能夠延壽長生,這就是鬼仙境界。
  • 道家思想對西方超心理學的影響
    其實他們不知道,西方的超心理學,大多數來源於東方的道家文化。提到道家文化,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位道教祖師,那就是——呂洞賓仙師。呂祖的祖父位列三公,呂祖自己也是一位才子,《全唐詩》收錄了他254首詩詞。兩人在酒館喝酒,呂祖酒喝多了,就趴桌子上做了個夢,在夢裡呂祖終於考取功名,且經過努力,到後來也位列三公。呂祖到了七十多歲時,因為說話得罪了皇帝,被貶配邊疆,就在漫天大雪裡騎馬獨行,饑寒交迫,突然從馬背上摔了下來。這時候呂祖突然驚醒了,原來他在夢裡看到了未來。他覺得奮鬥了那麼多年,仍然逃脫不了命運的制約,難以得到善終。
  • 道家黃帝仙學之凡人修仙之法:《昊天神輝》
    而我寫的修行方法,也與光明神輝密切相關,所以我把它冠名「神輝」二個字,因為這是肉體和心靈的修行的法則。光明神輝為本縱觀各種宗教、宗教傳說和宗教書藉,我們在從中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所有傳說中的神話人物,都會以一種光的形態出現或者出現的時候與光有關。
  • 他生於1912年,在華山偶遇伯樂,修行得道活了104歲
    在中國,超過百歲的老人一般有兩種:第一種是長壽村,比如位於河北邯鄲活水鄉的長壽村,因為地理環境和氣候因素的影響,這裡生活的人們都很長壽;第二種是修行之人,比如長年修行的道士,活到100多歲並不奇怪,今天我們聊的這一位道士,便活了104歲。
  • 老子和莊子的道家的思想,講述的是什麼道理?
    科學和道家的影響不衝突也不在一個維度上。你是想說用科學技術來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用道家思想來作為為人處世的指導思想?或者是我沒理解清楚這個維度是什麼?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當年清政府也是想拆分的玩耍,結果你也知道。
  • 秦漢道家,一群不好好修仙,卻喜歡出來治國的人
    說到道家,我相信你的腦海裡浮現的一定是這樣的畫面:或者是這樣的畫面:當然,這樣的「蜀山修仙」或是「茅山捉鬼」的道士卻是道家一脈,或者說是「道教」,但這並非是今天的主題。道家,作為一個思想學派其實也擁有許多的分支,其中最主要的兩個方向分別可以稱為「黃老學派」和「老莊學派」。以道家哲學而言,前者為陽,後者為陰。「老莊」即,老子與莊子,莊周夢蝶,不知是蝴蝶夢到自己還是自己夢到蝴蝶,這一學派更加注重自我的「修行」,但並不是後世那些道家的煉丹,服符等宗教行為。他們的「修煉」是感悟哲學,並以此思考人生,闡述自己對於世界的理解。
  • 道家吐納築基功法
    但這在中華道家修煉之中,只為築基功法。學者得其真超,欲求上層接命之術者,再訪高師深造可也。道家靜功訣-靜功法訣 為了使讀者進一步了解具體的中華道家修煉法,以及修習道家功法的實際需要,特將中華道家靜功之法訣,披露於此。 1.靜功總說 道家修煉,從靜功起步。其實修煉功夫的一切層次,都離不開靜功的作用。無論是人手、了手以及中間過程,其中每一階段的各個層次以及同一層次的不同側面,都是靜功在起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