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與層次低的人計較——自我的修行

2020-12-04 向日葵的夢想123

一個人格局越大,層次越高,越不會計較小事,正所謂:心大了,事情就小了,心小了,事情就大了。

生活和社會,本來就存在各種人,各種性格和各種做事方法,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每個人受的教育程度,家庭影響,社會經歷不同,導致為人處世,三觀各有差異。

但,存在即合理,不能否認有些人做事的方式並不是那麼讓人舒服,但是轉變自己的觀念,不能要求別人都能和你一樣,最終結果是好的,就可以了。不要要求所有人都高素質禮貌待人,自己轉變態度,這是否也是自己的一種修行和提升呢?

年輕的時候,總是心高氣傲,見不得不平的事情,也見不得別人對自己態度不好,總覺得上一輩很多時候忍氣吞聲太過於懦弱。現在,居然慢慢懂了上一輩人的睿智,不與很多人,尤其是層次不同的人去計較,放寬心,自己可以過得更好。

人生的修行很艱難,希望大家都能在這個路上,放寬心,更好的在人生旅途領略這一世的美景。

相關焦點

  • 人為什麼要修行?人生的三個層次,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
    >人生分為三個層次,這是一場自我升華的過程,每一個人所經歷的具體過程都不一樣,這樣才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不用羨慕他人的精彩,也不必嘆息他人的悲哀,用心發現自己的成長,你就不會在過程中停留太久。人要不斷突破自我向更高層次邁進第三個層次的人,猶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但不需要自我標榜,見過人性善惡,能明辨。
  • 夏蟲不可語冰,不和層次不同的人計較也是一種境界
    最近在新職場上遇到的某位同事,無工作能力,走後門入職,每天遲到早退,因為我讓他也為自己全權負責的項目出點力(當然我說得很委婉),不要凡事交給我。之後我就經歷了電腦硬碟被撥,電腦裡工作用的文件通過區域網共享被篡改,甚至,還被監控了電腦。但是,讓我萬萬沒想到的是,還有比這更糟的。
  • 做人沒必要計較太多的說說句子大 不要太計較的名言經典語錄
    做人不要太計較的名言經典語錄  21、好人:一個不計較個人得失的人,一個可以佔他便宜的人,一個好欺負的人。  22、上班不要遲到,工作努力做好,一日三餐吃飽,家人勤加關照,健康十分重要,抽菸喝酒丟掉,為人忠實厚道,不與他人計較,生活一定燦爛美好!
  • 修行的層次與內容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為佛家的「三主要道」,從這裡著手就抓住了修行的根本和核心。■ 樹立正知正見人天道、解脫道、菩薩道是為三乘次第,後後以前前為基礎。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為修習佛法入門乃至成佛的捷徑。
  • 層次低的人,往往喜歡用這3種微信頭像,很真實別不信!
    在微信上,你不僅可以通過「朋友圈」的內容來了解別人是什麼樣的人,而且最有趣的是,通過觀察別人的微信頭像,你可以看出他是個什麼樣的人,是高層次的人還是低層次的人,可以通過他人的頭像來看到他誇張的性格。每個人都想追求更高的層次,它代表著一個人的品質,也是人們所擁有的一種性格。
  • 點點滴滴潤識藏:修行概念的界定,大腦認知的原理探索
    修行的邪和妄是怎麼判定的呢?這句和道理是一樣的,什麼是真正的道理呢?就是得道之人,在道那個境界所觀的事理。所以可以引申為邪和妄是更高生命層次來觀下一級生命層次時所作所為。就像我們看野蠻人一樣,我們看動物一樣。而邪妄的對立面,真和正就是更高的生命層次維持甚至提升自身層次的一種自我認定。
  • 「天下一寺院,宇宙一道場」,你不修行,那你來這世間做什麼?
    最近有個朋友給我說,她看到了這樣的一個問題:「為什麼說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不修行你來人間做什麼?」你如何看待這個事情呢?我說,我們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一場關於心的修行,修行它講的就是修心。如果一個人的心不靜,心思就會跑偏則會意亂,意亂就會導致神迷,找不到方向。那些被欲望蒙了心智的人,凡事都想著必須爭個高低輸贏。
  • 宇宙密碼~站在更高層次的維度去看人生
    這就造成了人類世界,生活層次,智慧層次,和身份層次的絕對劃分,越是擁有強大智慧能量的個人生命體,就越能夠傳承和遺傳給強大智慧能量的後代,這樣的人類在長期的發展當中形成了相對規律和穩定的強大智慧能量核心層。這樣的智慧能量核心層是大部分非擁有強大智慧能量的人群。
  • 修行,是讓每個靠近你的人都很舒服
    生活中,做任何的工作,做不到的不要勉強。 每一天上班都很快樂,讓每個人靠近你很舒服,那就是新的能量,那就是愛自己、愛這個世界。 我們很刻意幫助別人,其實那個意念都已經幹擾到別人,你對別人好,人家反而會承受很大的壓力。 做事的時候很自然地,不讓人家產生壓力。因為你有好的能量,別人靠近你自然就改變了,那才是真正的愛。
  • 修行天機:意識與能量的驚人秘密
    摘自修行圈往期精選1對於一個人而言,他的能量級起伏跟心境有直接相關。科學研究發現,能夠顯著影響和決定一個人意識能級的因素不是其文化程度、學歷、閱歷、權力、財富、地位等世俗尺度。相反,以上這些因素會明顯的受人的意識能級所制約。決定一個人意識能量層級的關鍵因素是這個人的社會動機和心靈境界。
  • 佛教,道教,儒家的修行特點,什麼是修行,在哪裡修行?
    度誰呢很多人對於「修行」二字都有不同的認知。有人認為就是出家,有的人認為就是吃齋念佛,有的人認為參禪打坐等等說法,不一而足。這所有的說法加起來也不能概括什麼叫修行。但是很多人對於修行的方式方法又有不同的看法了,有的人主張學佛讓心念清淨,而有的人則提倡修道養生,而有的人則喜歡儒家經典,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宗教徒也是各執一詞,例如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信徒等。各種聲音不絕於耳,甚至上網查下資料也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反正都說自己的好唄。那今天咱們就大體看看它們的特點,以供大家做選擇。
  • 遠離低層次的朋友圈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且讀文摘,ID:qdwz81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有句話說:「你的朋友,決定你的層次;你的圈子,決定你的未來。」深表認同。與誰交往,就決定了你是誰。人最怕的,不是一個人獨來獨往,身邊沒有太多的朋友,而是結交到不好的朋友。一個人的時候,可以在獨處的時光中努力提升自我。但如果與頹廢消極的人相處久了,就會容易對生活失去嚮往,對人生失去熱情,對未來失去憧憬。
  • 修行該如何修行呢,其實修行也是有秘訣的,宣化上人開示修行秘訣
    因此說「修行莫盲修,需要識路途,路途若識得,任運自悠遊。」修道啊,不要盲修瞎練!盲修瞎練,就是不明白怎麼樣修行還要修行,越修行離道越遠,自己就給自己很多麻煩。所以說「修行莫盲修」,這個盲修就是盲修瞎練,就是不明白,自己亂修;「需要識路途」,你所修行的路途你要認識;「路途若識得」,你這個路途若認識了;「任運自悠遊」,這個任運也就自由的意思,任運悠遊自在,什麼事情都不勉強,正合乎這個中道。
  • 道家的幾個修行層次
    《列子仲尼篇》續:道家的修行每一種文化的形成,都少不了兩個方面,一是時間的積累,二是實踐和磨礪,有的文化會變得越來越圓滿,有的文化猶如流星划過天際,只留給後人一些想像。通過對話,我們可以感受到人和人之間交流的氛圍,說的背後,帶著人和自我認可,自我炫耀,自我意識。比如在生活中,我也會偶爾說一下自己的歷史,認識某個名人,中間無非是在自我肯定中增加了一些炫耀的成分,就好像叔孫氏。我們國家有個名人,有個聖人,你知道嗎?陳國大夫就問,說話要講根據,你怎麼判定的,你又不是聖人,聖人有什麼能力,有什麼標準,你檢驗過嗎?
  • 層次低的人,往往喜歡在這些事上浪費時間,希望你不是
    價值高層次高的人,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走上人生的巔峰;價值低層次低的人,就如同井底之蛙一樣,始終活在狹小的世界裡,看不到遠處的風景。層次的高低,是靠自己的言行決定的,層次的高低,也會影響自己的言行。兩者之間相輔相成,互為因果。層次高的人,會把時間用在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上,並努力去實現自己的抱負。
  • 一個人精神層次越高,這四個方面的需求越低,你有嗎?
    人的層次有兩種,一種是地位的層次,一種是精神的層次,也就是物質層次和精神層次,而精神層次的高低才是決定一個人格局的事情,越是精神層次高的人,下面四種需求越是弱,大家可以對照一下,看看自己屬於哪一類。【1】虛榮。
  • 我們來地球的唯一任務就是修行,那麼,到底該如何修行?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一直都在修行,也經常有朋友問我到底是怎麼修行的。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修行的心得體會。其實,人間的一切都是修行。吃喝拉撒睡等一切事物中,都蘊含著宇宙大道和真理。修行,並不是什麼高大上的詞,也沒有離你很遙遠,大家千萬不要把它想得過於神秘。
  •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自我實現需求
    米德根據庫利的鏡中我理論進一步發展了」自我「理論。生活當中,我們常常或說一個人特別的自我這樣一個評價。那麼自我是如何構成的呢?人並非天生就有自我,自我也並非源自於本生能,相反自我是通過與他人的互動發展而來的。自我又分為主我和客我,一方面主我是通過個人圍繞群體中,特定的人和事物對於一件相同的事產生的行為和反應體現出來的。另一方面作為他人的社會評價和期待代表的就是客我。
  • 道教內丹修煉的五個層次,修到最高層次可以粉碎虛空
    所謂性,指的是精神方面的修行;命為肉身方面的修煉。鍾呂丹道以凝結精、氣、神為基本功,以攝取先天一氣為要訣。次第分明,步步有驗。鍾呂丹道的修煉境界,按《鍾呂傳道集》的描述,分為五個層次,即道教中所說的五仙。第一個層次為鬼仙境界。修煉只修性不修命,煉成之後具備靈異神通,但不能夠延壽長生,這就是鬼仙境界。
  • 十六個修行障礙的深度解析和破除,提升你的意識頻率
    一切事物都只能用它的作用,但實不可得,包括自我肉體,何況虛名、利益和自我的見解?修行人應該明白,眾生平等無別。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皆是眾生,如同我身上的每一個細胞,與我平等無別,皆我兄弟姊妹,皆可為我說法。攻擊眾生就等於傷害自己。如明此理,才能樹立平等無分別之心。如能樹立平等心,傲慢心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