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該如何修行呢,其實修行也是有秘訣的,宣化上人開示修行秘訣

2020-12-05 在家小居士

自己做好自己,別去嫉妒別人。

因此說「修行莫盲修,需要識路途,路途若識得,任運自悠遊。」修道啊,不要盲修瞎練!盲修瞎練,就是不明白怎麼樣修行還要修行,越修行離道越遠,自己就給自己很多麻煩。所以說「修行莫盲修」,這個盲修就是盲修瞎練,就是不明白,自己亂修;「需要識路途」,你所修行的路途你要認識;「路途若識得」,你這個路途若認識了;「任運自悠遊」,這個任運也就自由的意思,任運悠遊自在,什麼事情都不勉強,正合乎這個中道。

若不會修行的呢,就給自己很多麻煩,向前邁一步也不對,向後退一步更不對,向左也不對,向右也不對。就好像腳和口打官司一樣!有一次,這個腳就到法院那兒把嘴告了,它控告這個嘴,說什麼呢?它說:「這個嘴對我太不公平了,跑路要我跑,好東西要它吃,把我累得要死啊!它到哪兒,什麼香,它吃什麼,我一點也得不到受用,所以這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我現在要告它。」這個嘴到那兒就說了:「可以的,我不吃可以,可是我如果不吃呢,你也沒有法子跑路了。啊,那你也可以吃呀!」這個腳又不能吃,但是嘴吃東西,它又不服氣,所以這就自己給自己找很多麻煩。自己既然不能吃,又妒忌人家吃東西,怎麼可以的?好像這個人自己不能修行,人家用功用得好了,他妒忌人,這也是不對的。為什麼你不用功呢?你自己應該用功,不應該妒忌人家。

還有,修行必須要有善知識,必須要親近善知識;你若沒有善知識,自己盲修瞎煉,往前進一步,向後退兩步,迷迷糊糊的也不知道自己做什麼。那麼現在在這個國家,佛法就來大興了,人人應該要明白真正佛法;人人明白佛法,知道怎麼樣修行,就不會再盲修瞎煉了,不會不認識真理了。我沒有講你們這些個人都是佛教的基本人才?各人都應該立定一個志願,抱著你自己的志願這個目標,就這目的去做,將來好幫助佛教來救度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都離苦得樂,返本還原,得到自己本有的一個智慧,大家都一起成佛——這是我們人人都應該特別注意的一件事。OK,那麼還要打起精神來用我們自己的功。

相關焦點

  • 宣化上人:修行若是不注重道德,就是造業
    若能持戒修定,有了智慧,便能毀譽不動心。誰毀謗你,心中也沒有一個不高興;有人讚嘆你,心中也沒有一個歡喜。其實讚嘆或毀謗是世間一種風,所謂「八風吹不動」,何謂八風?就是稱、譏、苦、樂、利、衰、毀、譽。如果被八種風一吹,心就動搖了,那是你的地基沒有打好。什麼叫地基?就是德行。人的德行不夠,脾氣就很大,無明就很重。若有德行,脾氣也沒有了,無明也化了,化成智慧。
  • 宣化上人:想等到明天再修行?一生轉瞬就結束了
    應該趕快修行,不要等待。年輕時不修行,等到白頭時再修行,那就來不及了,所謂: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儘是少年人。 年輕人也會很快就死去,不管老少,只要時候到了,無常鬼就捉你去見閻羅王,這是一點也不客氣的,所謂:陽間無老少,陰間常相逢。 各位注意!光陰很寶貴,一寸時光,就是一寸命光,不要隨隨便便把光陰空過,等三災來臨的時候,我們能否受得了?趁現在年輕時,要發奮修行,不要等到明天才修行。
  • 佛教,道教,儒家的修行特點,什麼是修行,在哪裡修行?
    修行一詞,讓我們聯想到了很多玄幻小說中的高大上的情節,一個主角動不動就因緣際會加入到了一個門派裡學習某種特定的武功,然後又莫名其妙的各種狗血劇情,又要高資質,又要上好的根骨,說實話,這些玄幻小說,只要我看個開頭,就能猜到結尾,幾乎都已經成為了一個固定的模板,都是一個套路下來的,所以我現在幾乎不看。而且書中寫的也並非修行,只不過是作者的中二病罷了。那啥叫修行呢?
  • 我們來地球的唯一任務就是修行,那麼,到底該如何修行?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一直都在修行,也經常有朋友問我到底是怎麼修行的。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修行的心得體會。其實,人間的一切都是修行。吃喝拉撒睡等一切事物中,都蘊含著宇宙大道和真理。修行,並不是什麼高大上的詞,也沒有離你很遙遠,大家千萬不要把它想得過於神秘。
  • 為什麼修行能讓人返老還童?
    如果這時候不適當地加以調整,心態不及時轉變,很多人甚至每一個人都會停留在這個階段無法超越。古時候的人到了這個階段是如何超越生理欲望的呢?他們往往是過午不食,夜不倒單,把意念放在頭頂上,甚至把意念放在呼上,不放在吸上。當意念放在「吸」上,會增加生理的欲望;當意念隨著「呼」,就把生理的欲望排除了。當男性生理欲望強烈的時候,就不要在地上打坐。古人是坐在高高的山頂上,或者樓頂房頂上。
  • 「洪師開示」人體器官「松果體」對修行有影響嗎?
    開示正文:學人:沈老師好,你剛才提到不同的祖師可能證量不一樣,末學就想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可能每個古聖先賢的證量都不同,那麼末學就想到,像老子悟到道了,那麼他立了個假名叫做道,那麼孔子也悟了道,立了個假名叫仁或者什麼,包括基督耶穌可能也悟了道,那麼他們所指證量可能不同,
  • 修行人不可攀緣——宣化上人
    修行人,不要有攀緣心,要有不貪不染的清淨心。我常對你們講,凡是出家修行,一心求道,什麼也不要,什麼也不貪。就是一棵芥草,也不能隨便送給人,也不能隨便向人索取,所謂:「一芥不以與人, 一芥不以取諸人。」對於「緣」,要分得清清楚楚。要清淨這個「緣」,不要汙染這個「緣」。清淨緣,是沒有貪心;染汙緣,是有貪心。
  • 《人生處處是修行》:修行的本質,是降伏自己的心魔
    遇到逆境時,該用怎樣的心態面對?以上這些問題,這本《人生處處是修行》也許可以給出答案。這是一部讓我們內心滋生力量的能量之書,作者用自己真實的經歷講述了一系列在生活中修行的方法,他認為每一處都是修行的道場,關鍵是做自己的觀察者,放下對煩惱、痛苦的執念。作者鬼腳七曾在阿里工作九年,一路從基層做到了高管。辭職後,他從事自媒體工作,他創辦的公眾號擁有百萬忠實粉絲。
  • 其實對於修行來講,它是無雙的妙法!
    如果我們眾生懂得了於人相處以「義」,人與人之間彼此念顧,彼此友好,彼此欣賞,彼此相憐,又怎麼會處理不好上上下下的人際關係呢?如果我們眾生懂得了於人相處謙讓為先,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才是人類交往的最佳狀態,又怎麼會處理不好所謂「尊卑」懸殊,地位不同者之間的關係呢?
  • 淨慧老和尚:修行人,怎樣在生活中鍛鍊和考驗自己?
    淨慧老和尚:修行人,怎樣鍛鍊和考驗自己?本平臺每天分享公認祖師大德開示,分享個人學佛心得,歡迎關注,歡迎分享,自利利他!逆境能作主,能不起煩惱,在順境中又如何?也是考驗修行人的一種現實的境界。在逆境中不能動心,在順境中更不要動心,順逆都有方便來對治,順逆都不動心,修行才有少分相應。
  • 散居道士在家如何修行?方便修行、效驗宏大
    全真派住觀修行,正一派道士大多都是散修道士。 因為有家室等客觀實際原因,所以不能全身心投入修行。但是,有一種法門非常適合散修道友修行——持誦聖號。 持誦神仙聖號,是修行之捷徑、登真之妙道。《早晚功課經》上說:靈音到處,滅罪消愆;寶號宣時,扶危救難。
  • 佛法開示:佛非拜、法非善、僧非乞、戒非縛,修行四法
    有一次佛陀問舍利弗說:舍利弗啊,我常教導你們入菩提聖道,但是你知道菩提道的方法是什麼嗎?這個時候舍利弗就回答說:佛所說的方法即是八聖道。在禪林釋疑中,常常遇到有很多人常以問佛法的空性,經過對話中的了解,實際上這些人連佛法最基礎的法義都不曾明白。
  • 師父,我想修行該怎麼入門呢?
    勿空:師父,我想修行,該從哪裡入門呢?無師:觀修無常!勿空:什麼是無常呢?無師:無常就是:一切事物都不是恆久不變的,都處在變化當中,有他的產生、延續、變化、消失的過程,對你面臨的問題,這樣去思考,就是修行的入門功課了。
  •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宣化上人:度眾生而無一切度眾生之相宣化上人慈悲開示:「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修前邊十行的這個善男子,最後他因為有真正智慧,才達到這個真實行門。他神通也圓滿了,他能遊十方國,大作佛事。所謂:修行空華萬行 宴坐水月道場降伏鏡裡魔軍 大做夢中佛事「修行空華萬行」,修行這好像空中華的萬行。
  • 為什麼我們的修行也是虛幻的
    佛陀在聽了普賢菩薩,關於圓覺修行的四個問題以後,立即回答普賢菩薩到:禪修者要明確地知道,自己的所有修行都還是虛幻的。要不斷努力實證,除了要去除自己原有的所有虛幻,還要把所有佛法修行上的虛幻也要去除,直到證悟淨覺隨順的圓覺。
  • 修行界的網紅,大神元吾氏!
    當今海內外,在網際網路上有一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修行大神,這位大神15歲開始修習中國傳統的性命雙修,閱遍中國的佛道修行典籍,後出國繼續深造,從世界各國學習到了其它宗教和流派的修煉方法,結合印度瑜伽和西方靈修,通過元神出竅,逐步觀察到人的十二身多次元複合體結構,親身驗證七大靈界,修道三十年之後,他終於親見萬物本源,與宇宙本體合一,2008年1月27日向世人宣稱得道。
  • 修行人遇到魔考時,該如何應對?
    有能順利通過「魔考」的學道者,則諸大魔王同為保舉,上登仙界;若是受不了「魔考」,半途而廢的學人,則魔王也要感嘆:「爾不樂仙道,三界那的過?其欲轉五道,吾當復奈何。」故而魔考,實則是神明為修行之人設置的關卡,通過使修行人歷經重重劫數,甄選出道德純良、淡泊清淨、信奉不二的玄門高士,終可不畏紛擾、固守本心,克服重重考驗證聖成真。
  • 為什麼說娑婆世界修行一日勝過極樂世界修行百年?
    難道在這個世間受個八關齋戒、參加一次晝夜念佛,就超過了在極樂世界一百年的修行? 答:對佛所說的任何語言,你首先不要去產生懷疑。首先是要信——以信心接受下來,佛說的任何的話絕對是真理。那這句話,你表示懷疑,是你站在一個凡夫的立場、知見和價值觀去談,佛是站在一個法界的、清淨的、大圓鏡智所觀照的立場去談,這種境界、立場都不一樣。 那這句話,還確實是講得非常到位。
  • 南懷瑾:六度,是6個修行的方向,成就一個,其他就貫通了
    學佛修行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想要修成圓滿,消除業障,禪修者就必須堅持學佛,保持發展,絲毫不能有倦怠之意。對於學佛的信眾而言,如要在修佛上大有斬獲,除修繕佛家基本法門「五度十善」以外,佛家大乘法門「佛門六度」,也是修行過程中須了解領悟的。
  • 莫言很考驗人的話,卻道出了什麼才是真正的修行,讓人醍醐灌頂!
    人生就像一場修行,有的人修行到後面德高望重,有的人修行到後面遺臭萬年,有的人修行到後面成了孤家寡人,有的人修行到後面成了兒孫滿堂,有的人修行到後面被人尊重,有的人修行最後被人唾棄。那麼說起人生就像一場修行,什麼樣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呢?我們不妨讀一下莫言很考驗人的話,卻道出了什麼才是真正的修行,讓人醍醐灌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