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娑婆世界修行一日勝過極樂世界修行百年?

2020-11-23 手機鳳凰網

八關齋戒法會(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問:《無量壽經》說「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這句話怎麼理解?難道在這個世間受個八關齋戒、參加一次晝夜念佛,就超過了在極樂世界一百年的修行?

答:對佛所說的任何語言,你首先不要去產生懷疑。首先是要信——以信心接受下來,佛說的任何的話絕對是真理。那這句話,你表示懷疑,是你站在一個凡夫的立場、知見和價值觀去談,佛是站在一個法界的、清淨的、大圓鏡智所觀照的立場去談,這種境界、立場都不一樣。

那這句話,還確實是講得非常到位。齋戒清淨一日一夜,你不要小看這「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八個字,試問你真能做得到嗎?受八關齋戒,你要清淨地去受持。那一日一夜,這個一日一夜的修行,你可以來參加一下晝夜念佛,二十四小時,你能不能真正心心念念、靈靈不昧地把這句佛號念好?那是很不容易的,不是伴隨著妄想紛飛,就是伴隨著昏昏沉沉。正因為很難,難能可貴,所以你能夠齋戒清淨一日一夜來念佛,那真的就是勝過極樂世界修行百年,這是真實不虛的。這句話不是說你在這個世間很好修行,他恰好證明在這個世間修行很難。難,一方面是外面環境都很難讓我們成就齋戒清淨一晝夜的念佛;另一方面是裡面的煩惱,也令我們在這一晝夜當中很難把他念得有功夫。你到了晚上十二點到四點——凌晨的時候,你就看看,你會很昏沉的。昏沉得你似乎都站不穩,或者站在那裡實際上你在昏沉狀態當中,那個念頭沒有在佛號上,或者就是站在那裡做夢,不那麼容易。所以我們有時候是表面上進行了一晝夜念佛,實際上是混過來。你混過來,你就很難談清淨的問題。這要經過若干次的訓練,才能夠在這二十四小時當中,八關齋戒和念佛都能做到清淨兩個字。這樣才能夠說,你一晝夜的修行超過了極樂世界一百年的修行。

相關焦點

  • 娑婆世界修行的三大困難!
    那麼了生脫死這一塊,從聖道門的角度,他是在穢土、在娑婆世界來完成他的了生脫死;那麼淨土宗的修學者,他是到淨土去了生脫死。所以雖然我們最後這個成佛的目標是一樣,但是過程是不一樣的。就是你了生死的地方,就決定你今天修行的方向。也就是說我們有兩個選擇:你選擇在娑婆世界了生死;第二個你選擇在淨土了生死,這兩個是不同的。
  • 證嚴上人開示:修行解脫不離娑婆世界
    以平等無私的愛,普度一切眾生,生生世世不離娑婆。娑婆世界苦樂參半,利於策勵修行之心,因此若要救度眾生,令其修行而得解脫,娑婆人間是最佳去處。慈悲與智慧兼備,無微不至。普遍地愛一切眾生,同時了解到,眾生平等皆有佛性。除滅三障第六種心,念報佛恩。
  • 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有什麼不同
    極樂世界,廣大嚴淨,永恆的光明,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娑婆國土,女色妖淫,燒毀善根,令無數人墮落。極樂世界,正報壯嚴清淨,國中實無女人及三惡道,眾生生者皆是蓮花化生。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獨.命濁。
  • 觀音菩薩為何從西方極樂淨土來到娑婆五濁惡世?
    事實上,觀音與佛並非上下級,甚至,她都不屬於咱娑婆世界……我們知道,咱們所處的娑婆世界乃是劫濁、眾生濁、命濁、煩惱濁、見濁的五濁惡世。娑婆世界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惡,無不是罪。無量劫至今,甚至連佛菩薩們都不願住於咱娑婆世界修行證道。
  • 淨土宗:娑婆世界到底苦不苦
    智慧觀照,令起欣厭:先說厭離心,「厭」是厭惡,繼而生起要求離開的情緒狀態,要離開的環境是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意思是堪忍,這個世間充滿著種種的苦難,然而生存在這個世界的眾生還忍受得了,不僅忍受得了,還會以苦作樂,所以稱為堪忍。這個世間雖然很苦,但是我們已經習慣了,習慣了就很難產生厭離之心,然而修行淨宗念佛法門,首先要求我們從心裡真實地把這種心引發出來。
  • 如何解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不是煩惱的?
    娑婆是梵語,中國話叫堪忍。堪就是一個土,一個甚,叫堪忍。為什麼叫堪忍?我們想想也能想明白。娑婆世界你看冷熱,病苦,無常的變化。人是一個生命,是很微妙的這種狀態。當你就是說去面對,由你這個狀態去面對生活空間的時候,客觀生活的世界空間的時候,你很多時候你就必須得忍耐。忍耐啊,為什麼?
  • 娑婆世界修行度眾生的十大善利,所以在這個世界成就快
    維摩詰尊者講:在淨土修行的功德和在穢土修行的功德是差別很大的。在穢土修行度生的功德,一輩子饒益的眾生多於在淨土百千劫的修行所饒益的眾生,就是在紅塵中度生功德最大。什麼原因呢?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有十種事是其他淨土所沒有的,是獨有的,使得在這個地方度生、饒益的眾生遠遠要多於其他的淨土。哪十種呢?
  • 阿彌陀佛48大願之一:娑婆世界眾生信願念佛者,臨終接引去極樂
    阿彌陀佛48大願之一:娑婆世界眾生信願念佛者,臨終接引去極樂省庵大師:瓊枝瑤草色長新,別有乾坤世外春。紅蕅華藏金砌鴨,綠珠簾映玉樓人。(摘自省庵大師淨土詩)【略解】我們在娑婆世界的人都能感知到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但是絕大多數人沒有因為感知到八苦而產生出離心,而是苦樂顛倒的忍受著八苦。
  • 佛說的解脫就是去往極樂世界嗎?師父告訴你真相,太殊勝了!
    哎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我們很多人理解的空是另外,比如說我們剛才說的,如果一切皆空了,那輪迴有沒有?這個空是不是理解成斷滅了,如果一切都沒有了,那輪迴還有沒有?這個是風馬牛不相及的,為什麼,它認是空是斷滅的,而空是形容輪迴的屬性。如果,如果如果輪迴是常恆,永恆不變的,那我們修行有沒有意義?
  • 佛經典故:娑婆世界究竟是五濁惡世,還是清淨佛土
    虛空法界有無量佛國淨土,但淨土宗所言之淨土專指距娑婆世界十萬億個大千世界之遙的西方極樂世界。佛者,覺也,與凡夫相對。十方三世有無量諸佛世尊,而淨土宗專門持誦阿彌陀佛名號。娑婆國土,五濁惡世,乃人類所在之大千世界,教主為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七寶裝成,乃「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之清淨國土,教主為阿彌陀佛。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極樂世界 (宣化上人)
    講是這樣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如果沒有善根,沒有福德的人,他沒有法子生到極樂世界去的。這都要有大善根,有大福德的人,都是生生世世修行諸波羅蜜門,才能生到極樂世界去。不然,他就沒有機會遇著這種的妙法,所以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C2.
  • 釋迦牟尼佛來娑婆世界不止一次,不只這一生
    釋迦牟尼佛來娑婆世界不止一次,不只這一生,據說本師釋迦牟佛來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已經有8000多次。釋迦牟尼佛在過去菩薩位上,曾經為「常不輕菩薩」,見到別人都會作揖,並說我不會輕視你們。有不理解的眾生誤解了,認為他這種做法是愚蠢的,甚至還罵他。
  • 佛說:「這是個娑婆世界」
    《金剛經》說:「實相者,即是非相。」非相併不是另外有一個相。大乘經典以實相為正體,緣分分別,語言文字,都依虛妄而建立,關鍵是即相離相。即就不是無,離則不是有,不得已勉強叫做實相。了知這個真義的,就叫見實相。這也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實相。
  • 中國神話裡的仙境,佛經中的極樂世界,為什麼都在東方和西方?
    無獨有偶,佛經中的極樂世界,也在東方和西方。東方的琉璃世界,是藥師佛的淨土。藥師佛依因地修持行菩薩道時,曾發十二大願,其中包括「除一切眾生病,令身心得安樂」等,要讓眾生今世生活於安樂無病苦之中,使具足諸根,導入解脫,「故依此願而成佛,住淨琉璃世界,其國土莊嚴如極樂國」。西方的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淨土,距離我們所在的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土之遙。
  • 佛法:娑婆世界眾生,為什麼要多親近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
    世間眾生無論修行與否,都對觀世音菩薩耳熟能詳。這與這位菩薩的因地發願有關,在《悲華經》中記載了觀世音菩薩因地的發願。當時阿彌陀佛還是轉輪聖王,而觀世音菩薩就是轉輪聖王的一名太子,名叫不眴。不眴太子當時還發願,說將來阿彌陀佛入了無餘涅槃後,他將在那時成就佛果,繼續度脫一切受苦的眾生。寶藏佛當時就為不眴太子授記,不僅授其名字為「觀世音」,還說待無量壽佛涅槃後,觀世音菩薩即可成就佛果,名為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而在《法華經》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對觀世音菩薩針對娑婆世界眾生的救度發願介紹的更為詳細。
  • 一念成魔,娑婆世界沒有佛!韓國爆款靈異推理片讓信仰遭遇危機
    要想繞開故事解剖影片的動機,必須弄明白「娑婆」的意思。根據佛教說法,人們所在的「大千世界」被稱為「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的音譯,意為「堪忍」。共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娑婆世界」的眾生罪業深重,必須忍受種種煩惱苦難,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譯為「忍土」,被稱為「五濁世間」,是「極樂世界」、「淨土」的對立面,這裡容易產生各種罪孽;另一層意思,指菩薩或佛很能忍受勞累,在汙濁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眾生,表現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佛菩薩和眾生雖然都能堪忍,但區別在於,眾生的果報是緣於自私,貪慾,愚痴;佛菩薩的果報卻是緣於無私,有情,智慧。
  • 帶你認知我們所處的世界,佛家所稱的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中文讀音:suo娑婆,梵語的音譯。譯著:「堪忍」。什麼是堪忍呢?就是堪於忍受,有二層意思。第一層是對眾生而言,指眾生堪於忍受世間的種種苦惱,安於十惡世間不願超脫出離出來。另一層意思是對諸佛菩薩而言,指諸佛菩薩為了度眾生、行利樂,堪受諸苦,表達了堅韌無畏與慈悲心懷。我們所處的大千世界,即娑婆世界,也稱堪忍世界。釋迦牟尼佛為娑婆世界教主。
  • 到比娑婆世界眾生更難度化的地方去
    一共說了32個同,同即相同。這是一個重要的理論,事事無礙法界境界。你我都一樣,大家都相同。在華嚴十玄門中叫主伴圓明具德門。現在我講叫主,各位聽叫伴,德就這樣完成了。下輩子以你為主,我為輔了。完全是本願相續。大家同一體性,共同知見,同行同證。分為兩大類:一同信,包括信解行各方面。
  • 娑婆世界的苦難讓人產生出離苦海之心,淨土之樂讓人嚮往極樂世界
    娑婆世界的苦難讓人產生出離苦海之心,淨土之樂讓人嚮往極樂世界省庵大師:娑婆魔外事縱橫,寂滅無如安養城。苦樂雙忘名極樂,死生俱盡說無生。(摘自省庵淨土詩)【略解】娑婆世界是一個苦多樂少的世界,是一個紛紛擾擾的世界,是一個內心無法平靜的世界,是一個難以修道的世界。在這個世界,我們都處在無始以來六道輪迴狀態,我們雖然人人都有佛性,都有真如之心,但卻渾然不知,把妄心當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