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凡人都喜歡美好的事物,所以學佛都希望能往生淨土,不願在這個五燭惡世裡受苦,但菩薩不同,他們更願意來這裡度眾生,這就是菩薩的倒駕慈行!維摩詰尊者講:在淨土修行的功德和在穢土修行的功德是差別很大的。在穢土修行度生的功德,一輩子饒益的眾生多於在淨土百千劫的修行所饒益的眾生,就是在紅塵中度生功德最大。什麼原因呢?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有十種事是其他淨土所沒有的,是獨有的,使得在這個地方度生、饒益的眾生遠遠要多於其他的淨土。哪十種呢?
娑婆界的穢土有十種汙穢的眾生類型,所以,這裡的菩薩才可以成就十種善法。十種汙穢是:不肯布施的眾生、有非常貧窮的眾生、有毀戒的眾生、有嗔恚的眾生、有懈怠的眾生、有亂意的眾生、有愚痴的眾生,總體就有這十種眾生,所以菩薩要用這十種法去度他們,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屬於六度範圍之內的。這個土有三災八難,所以要說三災八難法;這個土有小乘的聲聞眾生,所以說大乘法可以救度小乘的眾生;這個土有大量的無德者,就是沒有任何品德、德行的人,所以說善法救度他們;還有無量的眾生需要用四攝法門去攝持他們。因為這十種眾生類型,所以這十種法得以在娑婆界施展,饒益的眾生非常之多。
這時候眾香國的菩薩們就很奇怪,問他:你們這個娑婆界的菩薩們要成就哪幾種法,才能夠在這樣骯髒的世界的眾生當中,行無瘡疣。出汙泥而不染,才能夠在病中而不患病呢?
維摩詰言:「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
生於淨土。就是說這些救度眾生的菩薩們生在娑婆界,也照樣是生在淨土,紅塵就是淨土。菩薩以大智不入生死,以大悲不舍眾生。大智不入生死,就在淨土中,在唯心淨土中;以大悲不舍眾生,就在娑婆界以這十種法教化眾生。
饒益眾生,但是不希望得到回報,替代一切眾生受苦,所作的功德全都回向給眾生。實際上就是舍,完全的布施。
等心眾生,謙下無礙。第二個就是謙卑,對一切眾生都非常恭敬,都是平等的,實際上就是無我。
第三個,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把其他人都當作佛來看,這也是無我。
所未聞經,聞之不疑。我們這兒的菩薩,沒有聽過的經,一聽就不會懷疑,只要是佛經,一聽就不會懷疑。
第四,不與聲聞而相違背。我們不會厭棄聲聞,不會罵聲聞的,大乘永遠不會罵小乘。
下一個,不嫉彼供,不高己利。別人得到很多供養,比如一萬塊或一百萬供養,也不會嫉妒他。自己得到了供養,也不會說:你看,我得到的供養那麼多。沒有這種傲慢和比較,自己完全能把心調伏了。
常省己過。永遠反省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不訟彼短。從來不去說別人的壞話,「你看他做的那麼不好」,從來不看這個。只看自己不看別人,修行是修自己的心。
恆以一心求諸功德。就是保持一心的這個狀態。一心是怎麼得呢?就是從直心到深心,開始以直心法行而生深心,慢慢六度萬行,最終就獲得了智慧。
這個地方永遠是一心的,一心不二,沒有二法。禪宗講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之後就是一心。一心沒有一個固定心,不是說「我這個菩薩」要有個東西叫一心,不是的。一心只是個名字,沒有一個東西叫一心,沒有一個所得的狀態叫一心。只要明白了不二,不產生二心,不產生無明,這就是一心。
以一心來度眾生,就是以大智不會入生死,同樣的,以大悲就不會舍眾生。因此這八法總括起來就是以一心為根本。
維摩詰尊者、文殊師利菩薩講完這個法的時候,有很多天界和人道的眾生,都發了無上正等正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