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世界就是堪忍世界,脫離不如意的煩惱世界,用什麼心態很重要

2020-12-04 禪淨密實修

在《法華玄贊》十卷有這樣來解釋「娑婆」,「娑婆」這兩字譯作「堪忍」。堪忍,這地方就是我們的世界,現在我們的世界名稱,叫做「堪忍的世界」,所以佛經裡面用「娑婆世界」。這個堪忍世界,那就是眾生苦難偏多;眾生是因為由不得自己,受業來生,受這個堪忍世界的依報、正報,這是我們大家依止在這個地方,是我們乘業而來。

但是菩薩呢?菩薩有願來,「萬行利益眾生」。所以菩薩就來人間,要投入眾生群,也就需要「安樂教化眾生」。他要在眾生群中,行「六度萬行」。「多諸怨嫉,眾苦迫惱」。這個娑婆世界本來就是這樣,所以才叫做「娑婆世界」。除了天災、除了人禍、除了貧窮苦難,還有心理;心理多怨嫉,自己無法去做,就是怨嘆別人去做,種種的障礙,造成很多人間,付出也是要在堪忍中去付出。所以,菩薩一定要「安樂行」,要「堪耐勞倦而忍受」。

這娑婆世界眾生剛強,他們偏偏都很甘願在這樣的環境。在這樣這個惡劣的地方,自己不肯改過,他認為這種霸道,這種為所欲為,這種的惡念、惡意、惡行,就是在那個環境中,安住在十惡,這就是娑婆世界的眾生,有這樣心態的眾生。想要為善,或者是較善良的人,善被人欺,也都要忍耐!

「從人心趣向行業」;凡夫的心態、趣向,就是甘願這樣,這樣事業拖磨、家業拖磨,也愛恨情仇去拖磨,因為這樣,叫做甘願在娑婆,能不能堪忍,這是人心的趣向,就是只有在這樣之中,纏在這樣,不想要出離,因為這樣,才為它取名叫做「娑婆」,這就是很無奈,眾生剛強。

所以,「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這種貪、瞋、痴,自害害人,他甘願在這貪、瞋、痴的人間、三惡道來來回回。故名叫做「堪忍世界」。就像不愛惜自己的人,知道娑婆世界苦,但是偏偏就要纏在,這個愛恨情仇之中。同樣的道理,這種貪、瞋、痴,不斷這樣在纏綿著,種種的煩惱,「亦名五趣雜居」。

「五趣」,那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又再雜居。有「九道」,總而言之,我們在這個世間共聚,有凡夫也有菩薩,有修行者、有覺悟者,有獨善其身也,有兼利他人,這都是在人間裡。眾生心都是攀緣的,對金錢權貴的執著,滋生煩惱,觸發貪嗔痴慢疑,在煩惱中掙扎,最後遺憾離世,由業力投生到五趣中,遭受善惡業的洗禮,由於往世善惡業力,還是攀緣執著。就這樣循環往復在六道中輪迴,這就是佛陀說的娑婆世界,也叫堪忍世界。

想要財富得不到,就要忍受,想要權貴,得不到,要忍受,想要美妻,得不到,要忍受,吃喝不對自己口味要忍受,遇事不如意,要忍受。這就是娑婆堪忍世界。等到哪天聽聞佛法,深入理解空相,就會明白,這一切只不過是過往雲煙,夢幻泡影,這些只是攀緣執著的產物。如果不在攀緣執著,廣修善業,有了智慧,財富自然來,權貴自然到,也不需要忍受諸多不如意,因為這個心性是不動的,在人世間就脫離娑婆堪忍世界,達到智慧彼岸。

相關焦點

  • 如何解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不是煩惱的?
    娑婆是梵語,中國話叫堪忍。堪就是一個土,一個甚,叫堪忍。為什麼叫堪忍?我們想想也能想明白。娑婆世界你看冷熱,病苦,無常的變化。人是一個生命,是很微妙的這種狀態。當你就是說去面對,由你這個狀態去面對生活空間的時候,客觀生活的世界空間的時候,你很多時候你就必須得忍耐。忍耐啊,為什麼?
  • 帶你認知我們所處的世界,佛家所稱的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中文讀音:suo娑婆,梵語的音譯。譯著:「堪忍」。什麼是堪忍呢?就是堪於忍受,有二層意思。第一層是對眾生而言,指眾生堪於忍受世間的種種苦惱,安於十惡世間不願超脫出離出來。另一層意思是對諸佛菩薩而言,指諸佛菩薩為了度眾生、行利樂,堪受諸苦,表達了堅韌無畏與慈悲心懷。我們所處的大千世界,即娑婆世界,也稱堪忍世界。釋迦牟尼佛為娑婆世界教主。
  • 為何所有的佛,一致將我們所在的世界,命名為「娑婆」?
    「娑婆」二字乃是忍受煩惱業苦之義,因為居此世間的眾生,其本性皆為迷情妄見之所蒙惑,煩惱業苦之所纏縛;在此六凡界中,隨所造的業力,輪迴流轉;或入地獄,或為餓鬼,或為畜生,或為修羅,或為人,或為天;隨業升降,輪轉無定,世所稱為六道輪迴。「娑婆」,就是我們所居住這個世間的名字。「娑婆」,就是「堪忍」的意思。
  • 沒有娑婆世界,娑婆是煩惱
    今天上午聊天,有人問我娑婆世界是什麼?在我心裡沒有娑婆世界、我看不見娑婆世界,為什麼?心裡這些所謂生活跡象全部消失了、沒有娑婆世界,娑婆是煩惱、煩惱了了娑婆世界沒了、找不著了。煩惱了盡還有什麼娑婆世界?痛苦和輪迴沒有了,為啥叫不輪迴了?
  • 曼妙婆娑,並非娑婆世界
    「啊不;你看我凌空舞,學一個海鷗沒海波。」——在夜色裡,在沙灘上,急旋著一個苗條的身影——婆娑,婆娑。一個「婆娑」寫盡了女郎舞蹈的曼妙,那麼「婆娑」(po suo)來自於何處呢?它與佛教中的娑婆世界的「娑婆」又有什麼不同呢?
  • 娑婆世界,是否僅僅指的地球?
    佛教經典裡經常提到娑婆世界,它的正確讀音是:「suō pó shì jiè」。有些經典中帶有佛誦的咒語,結尾的時候,經常出現「娑婆訶」、「梭哈」、「司哇哈」,這個「娑婆」,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是否僅僅指的地球呢?
  • 娑婆怎麼讀?娑婆是什麼意思?
    娑婆的讀音是「suō pó」。娑婆是娑婆世界的簡稱,娑婆音譯為沙訶、娑呵、索訶,華譯為「堪忍」,因此世界的眾生,堪能忍受十惡三毒及諸煩惱而不肯出離,故名「堪忍世界」,或簡稱「忍土」。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被稱為「娑婆世界」,又名「堪忍」,意思是我們要忍受、忍耐這個缺憾不完美的世界。我們有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種種因緣不是我們都能看到的。
  • 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叫娑婆世界。《印光法師嘉言錄》(24、25)
    我們現在所居住的世界,則是具足三苦、八苦、無量諸苦,沒有一點兒快樂,所以叫娑婆世界。古印度語娑婆,漢語叫做堪忍。說居住在這裡的眾生,還可以能夠忍受如此痛苦的緣故。然而娑婆世界並不是沒有一點快樂,但所有樂事大多數都是痛苦。眾生迷惑顛倒,反而以為快樂。比如嗜酒、色情、打獵、賭博等等,哪裡是快樂呢?一些愚痴的人纏綿不舍,沉浸其中而不知疲倦,實在是太可憐了。
  • 有聲書|娑婆世界的真相
    2-7 娑婆世界的真相.mp304:06來自松吉多傑現今釋迦牟尼佛這個剎土名叫三千娑婆世界,並不是因為非常好才叫娑婆的,而是因為格外不好才稱為「娑婆」。這裡的一切有情相續被貪慾、嗔恨、愚痴折磨得很難受,由此才名為娑婆世界。現在的這個娑婆世界,並不是因為清淨才叫娑婆世界,而是因為特別不清淨才叫娑婆世界。為什麼說不清淨?因為眾生一出生就與煩惱無法分開,貪慾、嗔恨、愚痴等這些煩惱是俱生帶來的,並不是後天學來的。是我們自己與嗔恨心不願意分開、與欲望不願意分開、與愚痴不願意分開,這麼可怕的東西都是俱生帶來的。
  • 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有什麼不同
    娑婆國土,無佛住世,釋迦佛已滅,彌樂尊未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正在說法。娑婆國土,國土危脆充滿穢惡,諸魔競作,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惱亂行人。娑婆國土,女色妖淫,燒毀善根,令無數人墮落。極樂世界,正報壯嚴清淨,國中實無女人及三惡道,眾生生者皆是蓮花化生。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獨.命濁。煩惱重重無盡,眾生被貪瞋痴三毒煩惱逼迫困撓,苦不堪言。
  • 佛教:娑婆世界如此苦,為何我們還要來這裡?因為這三大因緣
    比如我們所在的世界就叫做「娑婆世界」,這是梵語,翻譯過來就是「堪忍」——堪忍,也就是痛苦和忍耐,因此娑婆世界又被稱為是五濁惡世,和清淨、莊嚴、光明、殊勝的如東方清淨琉璃世界和西方極樂世界似乎有著很大的差距。而這個世界的教主就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這裡還有著三界六道,我們現在所在的就是居中的人間道。
  • 「娑婆」似乎是被「婀娜多姿」顛倒了的大千世界,眾生忍之
    「娑婆」不是「婆娑」,似乎是被婀娜多姿顛倒了的大千世界,眾生忍之。娑婆「 suō pó」是佛教術語,又雲"果報處",乃一切有情動物生死往來的世界,眾生所居,共有二十八層天,為聖者所厭而忍之。娑婆世界(梵文:Sahā-lokadhātu ),也即由佛所教化之現實世界。」娑婆「是梵語界名(Sahā)的一個音譯,也有譯作沙訶、索訶的,在經文中意譯為:忍、堪忍、能忍、忍土。所謂大千世界,眾生忍之。佛教經典對娑婆、沙訶、索訶的稱謂並無特別之處 ,世間眾生所居儘是三惡五趣雜會之所。
  • 一念成魔,娑婆世界沒有佛!韓國爆款靈異推理片讓信仰遭遇危機
    要想繞開故事解剖影片的動機,必須弄明白「娑婆」的意思。根據佛教說法,人們所在的「大千世界」被稱為「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的音譯,意為「堪忍」。共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娑婆世界」的眾生罪業深重,必須忍受種種煩惱苦難,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譯為「忍土」,被稱為「五濁世間」,是「極樂世界」、「淨土」的對立面,這裡容易產生各種罪孽;另一層意思,指菩薩或佛很能忍受勞累,在汙濁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眾生,表現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佛菩薩和眾生雖然都能堪忍,但區別在於,眾生的果報是緣於自私,貪慾,愚痴;佛菩薩的果報卻是緣於無私,有情,智慧。
  • 淨土宗:娑婆世界到底苦不苦
    智慧觀照,令起欣厭:先說厭離心,「厭」是厭惡,繼而生起要求離開的情緒狀態,要離開的環境是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意思是堪忍,這個世間充滿著種種的苦難,然而生存在這個世界的眾生還忍受得了,不僅忍受得了,還會以苦作樂,所以稱為堪忍。這個世間雖然很苦,但是我們已經習慣了,習慣了就很難產生厭離之心,然而修行淨宗念佛法門,首先要求我們從心裡真實地把這種心引發出來。
  • 佛說:佛教人生八苦雖苦、娑婆世界雖難,但能做到十善業也可自渡
    佛教中又講人死後會經歷多個世界,如西方的極樂世界便是世人爭相前往之地,而十八層地獄卻又是大家避之不及的所在。同時也告誡世人佛教中人生有八苦,而且還有所謂的娑婆世界,這些雖苦雖難,但能做到十善業也可自渡。
  • 「云何有在娑婆,與不在娑婆之相」見性是心見,娑婆世界在法界中
    他全都在這裡,所以文說「離伽耶城」,這其實法常住,也沒有離和不離,沒有說離開和不離開。佛陀入滅和沒有入滅一樣,因為我們現在還是,佛,釋迦牟尼佛說的法,延伸至現在,佛陀的法身,還是住在我們現在中,沒有滅,也沒有生。所以,這不是在那個時候說哪裡,才去哪裡坐菩提樹、才在哪裡成佛,其實原來佛陀他就是在靈鷲山,靈鷲山是要代表什麼呢?
  • 娑婆世界修行的三大困難!
    基本上淨土法門跟聖道門,有些法門是相通的,但是它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目標是不同的。     在整個成佛之道當中,最關鍵的一個重點,就是了生脫死這一塊。那麼了生脫死這一塊,從聖道門的角度,他是在穢土、在娑婆世界來完成他的了生脫死;那麼淨土宗的修學者,他是到淨土去了生脫死。所以雖然我們最後這個成佛的目標是一樣,但是過程是不一樣的。
  • 娑婆世界
    用微笑,看風落塵香,看雨繞籬牆,風景這般靜好,溫馨而從容。這就是心靈的歸宿。一生如煙花,不可能永遠懸掛天際;只要曾經絢爛過,便不枉此生。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話語本身不傷人,除非,說這話的人對你而言很重要。生活有進有退,輸什麼也不能輸了心情。人生最值得高興的事:父母健在、知己兩三、盜不走的愛人。其他都是假象,別太計較。
  • 娑婆世界張栢芝:不完美的風雨人生路
    佛說:這是一個娑婆世界,娑婆即遺憾。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你也體會不到快樂。娑婆的意思是「遺憾」, 「堪忍」。娑婆世界是三惡五趣雜會之所,眾生在這裡受盡人生八苦,仍然堪於忍受其中而不肯出離。也就是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和孩子,這幾位家庭成員之間的圓滿的愛,才能成就圓滿的家庭,才能夠儘可能地減少娑婆世界的苦,獲得最大程度的幸福。張栢芝的原生家庭是不幸的,她的父母經濟拮据,感情不和,又分別另有婚史,她和兄弟姊妹生活在一種混亂嘈雜的氛圍之中。
  • 佛教文化橫三世佛,東方藥師佛,娑婆釋迦牟尼佛,西方阿彌陀佛
    三世佛」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依「三世」原本的時間意義而劃分的過去佛、現在佛與未來佛,而另一種是按地域劃分勢力範圍,此三世佛是指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前一種三世佛稱為豎三世佛,後者為橫三世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