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世界張栢芝:不完美的風雨人生路

2020-12-04 古今中國故事

題記:

倉央嘉措曾問佛:為什麼世間有那麼多遺憾?

佛說:這是一個娑婆世界,娑婆即遺憾。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你也體會不到快樂。

娑婆的意思是「遺憾」, 「堪忍」。娑婆世界是三惡五趣雜會之所,眾生在這裡受盡人生八苦,仍然堪於忍受其中而不肯出離。

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盛,人生八苦之中,除了病苦和死苦,其他數種,張栢芝都已經盡嘗了。

這樣正如同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一樣。

為什麼我們還會忍受著,忍耐著,任光陰流轉,一日復一日地過下去呢?

因為在我們心中,雖然過去屬於遺憾,但是人有著對未來的期盼。

我們期盼的日子,應該是春暖花開,歲月靜好的模樣,母慈子孝,夫妻和諧,兒女健壯,家和萬事興。

家庭是社會構建中的基本單位,但是和其他的社會組織不同,家庭是依靠血緣,更是依靠愛來形成和維繫的。

家庭,應該是一個愛的港灣。

現代的家庭大都是核心家庭:丈夫,妻子,和孩子。同時,丈夫的父母和妻子的父母,也是對家庭的維繫影響至深的人。

也就是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和孩子,這幾位家庭成員之間的圓滿的愛,才能成就圓滿的家庭,才能夠儘可能地減少娑婆世界的苦,獲得最大程度的幸福。

張栢芝的原生家庭是不幸的,她的父母經濟拮据,感情不和,又分別另有婚史,她和兄弟姊妹生活在一種混亂嘈雜的氛圍之中。九歲的時候父母離婚,她反而鬆了一口氣:終於不用再看他們每天吵架的樣子了。

原生家庭的不幸有時候足以打垮一個人:由於父母兇悍,子女變得膽小怕事,不敢自作主張;或者由於父母的放任,子女早早接觸社會,沾染了不好的習氣,荒廢了本應求知上進的青春年華。

有一個女孩,從小就民族音樂很痴迷,而且也非常有天分。她請求父母讓她拜師學藝,可是由於她的父母不喜歡音樂,斷然拒絕了她的請求。他們說,學樂器是旁門左道,好好讀書才是正經。於是女孩忍痛放棄了自己的摯愛,高考,讀大學,畢業結婚,相夫教子,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可是偶然一次,看到電視屏幕上琵琶家彈奏的一曲《霸王卸甲》,楚歌聲聲摧肝腸,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迴蕩——她手中攥著的抹布掉落在地,同時落下的還有兩行淚水。曾幾何時,她本也有可能,成為金色大廳舞臺中心的那個人。

還好張栢芝自我意識比較堅韌,雖然沒有父母珠玉在前的好榜樣,她自己依然自立自強,打拼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闖出了一片精彩天地。

然後,在她演藝事業的巔峰時期,她認識了同樣當紅的謝霆鋒。

謝霆鋒父母對她的態度,可謂冰火兩重天。

謝賢對這個兒媳婦非常待見,曾經宣稱張栢芝是「謝家的驕傲」,接納之意溢於言表。即使後來兒媳婦離婚了,他依然在兒子的前妻和情人之間選擇支持前者,經常看望張栢芝和兩個孫子,在媒體面前,對張栢芝的評價都非常中聽。

而張栢芝,不僅自己做媳婦的時候孝敬公公,離婚獨自帶娃的時候,也教給兩個孩子畫謝賢的畫像,告訴他們長大以後要懂得孝順。

沒有哪一個女人,在和自己心愛的人新婚的時候,是抱著欺壓丈夫父母的念頭去的。

新婚的女人,都是戰戰兢兢的,她們生怕自己不夠優秀,生怕自己不夠好,而得不到公婆的歡心和認可。新媳婦的身份地位最尷尬,雖然以後她們的血脈將融入並延續丈夫的家族,她們將用一生為丈夫和子女操勞,但是此刻,她們是丈夫家裡的新成員,一個外來者——對他們而言,此刻的認可和接納,將使她們用一生來感激。

所以,有面子的彩禮和其樂融融的婚禮,並不是法律的規定,而是人情味兒的體現,是給新媳婦的一顆安撫定心丸,告訴這個即將成為人妻的女孩:請放心,你很優秀,我們家歡迎你。

再說,哪一個婆婆不是從媳婦熬過來的呢?新婚女孩的期待和惶恐,加上一絲執著的驕傲,那點心思,她又豈會不知。

如果缺少了這股人情味兒的接納,那麼以後將永遠也彌補不了,因為女孩出嫁如含苞的鮮花盛開,只有這麼一會兒時刻,過後花瓣凋零結了果實,再想呵護,時過境遷,那傷心的花兒已然不在了,只剩下一抹意難平。

很遺憾,在這個娑婆世界,更多的是狄波拉式的婆婆。

有一次,狄波拉現身在謝霆鋒主持的活動現場,當記者採訪她時,她笑答:「有謝霆鋒這樣的兒子,感到非常驕傲!」 接下來,記者問道前兒媳張栢芝時,狄波拉卻黑臉說道:「我不想提這個女人,謝謝。」顯然,婆媳關係並不融洽。

據說,新婚時張栢芝到謝家,狄波拉曾故作聽不到,將她鎖在門外。

狄波拉經常在媒體面前炮轟張栢芝,她說自己最看不上張栢芝一點,就是註冊結婚的時候沒有第一時間通知自己,太不懂事了。

在更隱晦的心裡,她其實是恨張栢芝搶走了自己的兒子。

這是典型的中國封建式母愛,敵視兒子身邊的女人,認為她們的到來,會分走兒子對自己的愛。

這等於把兒子看成自己的私人物品,因而不想讓別人染指。比如明朝清官海瑞的母親,就是其中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

張栢芝的離婚,據說也有狄波拉在其中的順勢推動,樂見其成。

因此,張栢芝在與公婆的關係方面,也頗為遺憾,令人同情。不過比較值得稱道的是,儘管張栢芝不受婆婆待見,但是她從來沒有回懟過,用冷靜和克制,體現出女人最大的美德。

而且對恩怨糾葛的謝家人,甚至對髮長文揭她短的向太,她都溫柔地沉默著,從來沒有說他們一句不好。

儘管張栢芝是個不入婆婆法眼的媳婦,但她自己卻是個婆婆命。她生了三個孩子,都是男孩。

所以說,圓滿的人生需要圓滿的愛來維繫,就好像車輪一樣,必須保持純圓,才能推動生活滾滾向前。一旦有了缺口,生活的車輪就會顛簸起來。

等張栢芝做了婆婆,她會怎樣對待自己的媳婦?想到自己的不愉快的經歷,她會不會也苛待自己的媳婦,「我得不到的,你也別想得到」?如果是這樣,一代一代下來,冤冤相報何時了,婆媳矛盾幾時休。

不過我相信,張栢芝是個大度的女人,儘管自己經歷了生活的不易,但是她一定會善待以後嫁到自己家的女孩,用自己的寬容忍讓,做第一個打破堅冰的人。

但是婚姻生活,公婆的地位雖然重要,還是丈夫才是那個佔有主導地位的人。

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是否幸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丈夫的愛,擔當和責任感。

因此,張栢芝又一次不幸了。

謝霆鋒作為明星的成就無可非議,但是他的性格豪放不羈,有著一個比平常人更渴望自由的理想的靈魂。同樣出身於複雜的家庭背景,張栢芝想要一個平靜完整的家庭來補償,因此有著加倍的責任心,拼命工作都為了家人過上好的生活;而謝霆鋒則因為原生家庭的混亂而不知道如何定義責任二字,只是跟著自己的感覺走。

你可以決定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但是你無法決定別人成為什麼樣的人,即使那個人是你的至愛親人。

鋒菲戀,鋒芝戀,世紀交接之間沸沸揚揚,兜兜轉轉一大圈,謝霆鋒還是在留下了兩個(三個?)孩子之後,投入了大他11歲的王菲的懷抱。

即使在娛樂圈獨當一面,謝霆鋒骨子裡還是個長不大的孩子,有著濃重的戀母情結。而同齡的張栢芝,滿足不了他被照顧被寵溺的需要。更何況偉岸如山的父親角色,也不是謝霆鋒這個大孩子願意承擔的。

有人說,鋒芝離婚是因為妍照門,其實那只是個導火索,並不是根本原因。

我們曾經因為鋒芝大婚而相信愛情,也曾因為醜聞當前謝霆鋒力挺妻子而深受感動,但是猝不及防地,兩人離婚,公主和王子的童話破滅。

是不是因為張栢芝在飛機上重逢陳冠希之後的詭異合拍?我覺得不是,那很可能只是表象,也許在謝霆鋒力挺妻子的背後,不為人知的時候,他曾對張栢芝說出足以令人心痛到碎的話語。

張栢芝不會說,我們也永遠聽不到。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無論如何,到了將近不惑的年紀,張栢芝還有三個兒子陪伴在身邊。想當年孩子小的時候,夜裡哭鬧,時刻需要照顧,張栢芝放棄事業沉浸在孩子的屎尿堆裡,一天天是怎樣堅持過來的?即使身家豐厚足以請得起保姆幫手,不必和平常人那樣煎熬苦楚,但是這份肯陪伴孩子的心意,就是濃濃的母愛。

父親常年缺席,母親一力照顧,孩子們自然和張栢芝最親近。愛其實就是這樣,有所付出,才有所收穫;血緣是先天的羈絆,愛才是人類得以延續的根本。

父母不慈,子仍需孝;丈夫不賢,妻仍需敬;做好自己,人生無憾,娑婆的奧義,都在於此。

人生如魚飲水,甘苦寸心知。對此,張栢芝已然不惑。

難怪,經歷了風雨坎坷的人生路,經歷了那麼多的不完美,張栢芝依然微笑著面對鏡頭,活出了瀟灑自在的樣子。

但是在孩子們眼裡,她是最完美的母親。

相關焦點

  • 沒有娑婆世界,娑婆是煩惱
    今天上午聊天,有人問我娑婆世界是什麼?在我心裡沒有娑婆世界、我看不見娑婆世界,為什麼?心裡這些所謂生活跡象全部消失了、沒有娑婆世界,娑婆是煩惱、煩惱了了娑婆世界沒了、找不著了。煩惱了盡還有什麼娑婆世界?痛苦和輪迴沒有了,為啥叫不輪迴了?
  • 曼妙婆娑,並非娑婆世界
    「啊不;你看我凌空舞,學一個海鷗沒海波。」——在夜色裡,在沙灘上,急旋著一個苗條的身影——婆娑,婆娑。一個「婆娑」寫盡了女郎舞蹈的曼妙,那麼「婆娑」(po suo)來自於何處呢?它與佛教中的娑婆世界的「娑婆」又有什麼不同呢?
  • 佛說:這是一個娑婆世界,娑婆即遺憾
    因此,我們在不同的年齡裡,有著不同的煩惱,你讀不懂我的愁,我體會不了你的苦,其實也都是正常的。本來你我就是路人,各有各的人生,只是偶爾遇到又各自前行而已。為什麼非要對他人滿懷期待呢?兩個人只不是一起走過一段路而已,何必把懷念弄得比經過還長!世間所有不盡人意之事,全靠硬抗,所以,要接受成長,也接受所有的不歡而散。
  • 佛說:「這是個娑婆世界」
    佛說,這是個娑婆世界我們的一生如煙花,不可能永遠懸掛天際;只要曾經絢爛過,便不枉此生。人生最值得高興的事:父母健在、知己兩三、盜不走的愛人。其他都是假象,別太糾結。佛說:這是個娑婆世界。生活之路不會那麼十全十美。學會面對,當我們真正地面對了苦和樂,得與失,成與敗之後,要選擇堅強;學會放下,當我們放下所有的糾結與不愉快,要選擇努力。一個懂得堅持並努力的人,當因緣具足時,你心中所有的善願都會在未來某個時間點得以實現。
  • 如何解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不是煩惱的?
    娑婆是梵語,中國話叫堪忍。堪就是一個土,一個甚,叫堪忍。為什麼叫堪忍?我們想想也能想明白。娑婆世界你看冷熱,病苦,無常的變化。人是一個生命,是很微妙的這種狀態。當你就是說去面對,由你這個狀態去面對生活空間的時候,客觀生活的世界空間的時候,你很多時候你就必須得忍耐。忍耐啊,為什麼?
  • 娑婆怎麼讀?娑婆是什麼意思?
    娑婆的讀音是「suō pó」。娑婆是娑婆世界的簡稱,娑婆音譯為沙訶、娑呵、索訶,華譯為「堪忍」,因此世界的眾生,堪能忍受十惡三毒及諸煩惱而不肯出離,故名「堪忍世界」,或簡稱「忍土」。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被稱為「娑婆世界」,又名「堪忍」,意思是我們要忍受、忍耐這個缺憾不完美的世界。我們有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種種因緣不是我們都能看到的。
  • 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有什麼不同
    娑婆國土,無佛住世,釋迦佛已滅,彌樂尊未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正在說法。娑婆國土,國土危脆充滿穢惡,諸魔競作,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惱亂行人。娑婆國土,人上壽不過百歲,越老越苦,病苦纏身。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炙盛等無量諸苦,惱害人生。極樂世界人壽無量,皆具紫磨真金色身,金剛不壞之體。無有生老病死之苦,亦無諸苦之患,但受諸樂。娑婆世界人,相好端嚴者少,多諸醜陋,甚至還有盲聾喑啞,肢殘智愚者。
  • 張栢芝版《醉酒的蝴蝶》魔傳網絡,唱出一生的她,紅了誰的眼眶?
    雖然,《醉酒的蝴蝶》張栢芝不是原唱,但相對來說,張栢芝的歌聲也確實有感染性,當然,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張栢芝的歌聲中,讓許多粉絲看到了她以往的經歷,正例如酒醉的蝴蝶離不開花花的世界,但也難逃漫山遍野的綠草。雖然,近年來,張栢芝出現了不少的負面消息,但無論她做了什麼?總是能得到大部分人的原諒與支持,我們也堅信,這樣的原諒,不僅僅是因為她的美麗,而是來源於她的魅力。
  • 娑婆世界
    一生如煙花,不可能永遠懸掛天際;只要曾經絢爛過,便不枉此生。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話語本身不傷人,除非,說這話的人對你而言很重要。生活有進有退,輸什麼也不能輸了心情。人生最值得高興的事:父母健在、知己兩三、盜不走的愛人。其他都是假象,別太計較。
  • 張栢芝《如果,愛》上線,這是韓劇臺劇和大陸劇的混搭?
    一個全職太太,沒有任何依靠,萬嘉玲剛開始驚慌失措,而後萬嘉玲終於覺悟,她的世界裡,只有自己才是最可靠的,於是她開始自立自強,最終萬嘉玲終於找回了自己。而「媽寶男」宋喬值也一步步的擺脫了母親的控制,成為一個勇敢追愛的有擔當的男人。
  • 娑婆世界修行的三大困難!
    那麼了生脫死這一塊,從聖道門的角度,他是在穢土、在娑婆世界來完成他的了生脫死;那麼淨土宗的修學者,他是到淨土去了生脫死。所以雖然我們最後這個成佛的目標是一樣,但是過程是不一樣的。就是你了生死的地方,就決定你今天修行的方向。也就是說我們有兩個選擇:你選擇在娑婆世界了生死;第二個你選擇在淨土了生死,這兩個是不同的。
  • 佛說:佛教人生八苦雖苦、娑婆世界雖難,但能做到十善業也可自渡
    佛教中又講人死後會經歷多個世界,如西方的極樂世界便是世人爭相前往之地,而十八層地獄卻又是大家避之不及的所在。同時也告誡世人佛教中人生有八苦,而且還有所謂的娑婆世界,這些雖苦雖難,但能做到十善業也可自渡。
  • 「云何有在娑婆,與不在娑婆之相」見性是心見,娑婆世界在法界中
    「法性身緣遍法界」,這是法性身,不論是生、老、病、死,也不離開法性身。不論是講「阿含」的時代,「法華」、「華嚴」,這都是同樣不離法性身,這就是佛他的智慧,法身永遠存在。「一真常住」,這個真如人人本具,是常住的,沒有開頭,也沒有結束,無始終,常常有,所以就無生死、沒有生滅。「生死」、「生滅」,只是一個名詞、一個形象,是無常的形象。
  • 有聲書|娑婆世界的真相
    2-7 娑婆世界的真相.mp304:06來自松吉多傑現今釋迦牟尼佛這個剎土名叫三千娑婆世界,並不是因為非常好才叫娑婆的,而是因為格外不好才稱為「娑婆」。這裡的一切有情相續被貪慾、嗔恨、愚痴折磨得很難受,由此才名為娑婆世界。現在的這個娑婆世界,並不是因為清淨才叫娑婆世界,而是因為特別不清淨才叫娑婆世界。為什麼說不清淨?因為眾生一出生就與煩惱無法分開,貪慾、嗔恨、愚痴等這些煩惱是俱生帶來的,並不是後天學來的。是我們自己與嗔恨心不願意分開、與欲望不願意分開、與愚痴不願意分開,這麼可怕的東西都是俱生帶來的。
  • 娑婆世界,是否僅僅指的地球?
    佛教中,娑婆世界的含義是這樣的:娑婆是梵語的音譯,也譯作索訶、娑河等,意為堪忍,也就是說這個世界的眾生忍苦的能力相當強!世人們所在的世界被稱為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的的世界。我們所在的大千世界稱做娑婆世界。難怪我們飛出太陽系也沒有找到智慧生物,原來太陽系只是一個小世界!銀河系充其量是一個小千世界而已!
  • 娑婆世界就是堪忍世界,脫離不如意的煩惱世界,用什麼心態很重要
    在《法華玄贊》十卷有這樣來解釋「娑婆」,「娑婆」這兩字譯作「堪忍」。堪忍,這地方就是我們的世界,現在我們的世界名稱,叫做「堪忍的世界」,所以佛經裡面用「娑婆世界」。這個堪忍世界,那就是眾生苦難偏多;眾生是因為由不得自己,受業來生,受這個堪忍世界的依報、正報,這是我們大家依止在這個地方,是我們乘業而來。但是菩薩呢?菩薩有願來,「萬行利益眾生」。所以菩薩就來人間,要投入眾生群,也就需要「安樂教化眾生」。他要在眾生群中,行「六度萬行」。「多諸怨嫉,眾苦迫惱」。這個娑婆世界本來就是這樣,所以才叫做「娑婆世界」。
  • 廣欽老和尚:人是帶著各種業力來到這個娑婆世界的
    1927年於泉州承天寺出家,專志苦修,常坐不臥,一心念佛,夜不倒單。老和尚受比丘戒後入山修行13年,禪定功夫極深,曾入定數月不食不動,甚至鼻息全無,被樵夫誤認圓寂,後經弘一大師來尋乃出定,震動一方。後至臺灣弘法,創建承天寺等多個道場,95歲於念佛時安詳圓寂。鳳凰佛教《般若講堂》欄目今日刊登法師開示如下。
  • 淨土宗:娑婆世界到底苦不苦
    智慧觀照,令起欣厭:先說厭離心,「厭」是厭惡,繼而生起要求離開的情緒狀態,要離開的環境是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意思是堪忍,這個世間充滿著種種的苦難,然而生存在這個世界的眾生還忍受得了,不僅忍受得了,還會以苦作樂,所以稱為堪忍。這個世間雖然很苦,但是我們已經習慣了,習慣了就很難產生厭離之心,然而修行淨宗念佛法門,首先要求我們從心裡真實地把這種心引發出來。
  • 張栢芝:我天生有自我癒合能力
    所以,我想通過這個電影對那些感情失敗或婚姻出現問題的女生說,只要堅持到底,跟著自己的心,把自己想要的路一步步走好,就一定會像片中我飾演的女主角一樣收穫真正的愛情。記者:聽說你在片場對工作人員和群眾演員都很友好,還每天幫助一位老婆婆撿瓶子?張栢芝:我不喜歡耍大牌,因為會覺得心裡不舒服。我喜歡幫助人,特別是老人家。
  • 張栢芝已於11月誕下第三胎,張栢芝老公是誰?小王子的名字成謎?
    張栢芝已於11月誕下第三胎,12月17日,張栢芝工作室發博,宣布了張栢芝生下三胎的喜訊。正文稱:「張栢芝女士已於11月誕下第三子,母子均安。」工作室還表示:「『小王子』滿月了,感謝大家的關心與祝福!」恭喜! 那麼問題來了,張栢芝老公是誰?「小王子」取什麼名字呢?這些都成為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