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妙婆娑,並非娑婆世界

2020-12-04 奔跑的李小二

徐志摩在其《海韻》一詩中呼喊海邊一個起舞的女郎:「女郎,膽大的女郎!那天邊扯起了黑幕,這頃刻間有惡風波——女郎,回家吧,女郎!」「啊不;你看我凌空舞,學一個海鷗沒海波。」——在夜色裡,在沙灘上,急旋著一個苗條的身影——婆娑,婆娑。

一個「婆娑」寫盡了女郎舞蹈的曼妙,那麼「婆娑」(po suo)來自於何處呢?它與佛教中的娑婆世界的「娑婆」又有什麼不同呢?

-1-

「婆娑」最早來自於《詩經》中的《東門之枌》,屬於《陳風》中的一首。原詩如下:

《國風·陳風·東門之枌》

東門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東門外的白榆,宛丘上的柞樹。子仲家的姑娘啊,正在那樹下起舞。

穀旦於差,南方之原。不績其麻,市也婆娑。

選擇良辰吉日,奔赴南方之原。今日不用績麻啊,只在那集市婆娑。

穀旦於逝,越以鬷邁。視爾如荍,貽我握椒。

前往良辰佳會,與你相會漫步。美似錦葵的姑娘啊,情濃送我椒花一束。

據說,每年春天的某個良辰吉日,陳地的人們就在南方之原祭祀生育之神,並隨之舉辦盛大的男女相親活動。那一天姑娘們全都放下手中的麻,小夥們也都放下手中的農具,共同奔赴東門外的白榆和柞樹林,參加祭祀的狂歡活動。熱情的姑娘曼妙起舞,婆娑漫步,找尋那心中的情郎;小夥子們圍著姑娘,唱著情歌,放肆著熱烈的眼神。男女相悅時,心愛的姑娘越看越美似錦葵,她也把手中象徵定情物的一束花椒贈與心上人,兩情相悅,共敘幽情。

-2-

所以「婆娑」就是形容女子曼妙的舞姿和優雅的舞蹈。另一成語「淚眼婆娑」則是形容眼淚在眼眶中打轉,模糊了視線。也許也引申於這婆娑的舞姿,讓眼淚在臉龐曼舞、流淌,既刻畫了憂傷,又充滿了詩意。

因此淚眼婆娑只形容女子,即使那女子充滿憂傷,也楚楚動人、令人愛憐。

-3-

大家很容易把「婆娑」和另一個詞「娑婆」搞混,把娑婆世界寫成婆娑世界。一般人所想像的,認為娑婆世界就是「婆娑世界」,是舞動的世界、曼妙的世界,是一個美麗的世界。

其實這兩個詞是完全不同的含義,甚至完全相反。

「娑婆」是佛教裡的詞語,佛教裡的「娑婆世界」中的娑婆是梵音,有許多音譯,也可譯成「索訶」、「沙訶」、「沙訶樓陀」等。「娑婆」在梵文的原意是「堪忍」,或者「有缺憾」的意思。「娑婆世界」則是「忍土」或「有缺憾的世界」。即說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是有缺憾的世界,但它勉強可以忍受。

所以,娑婆世界實際根本不是婆娑世界。

-4-

但是佛經還說,堪忍的世界只是普通大眾的觀點。在佛教的菩薩眼裡,充滿苦難和缺憾的婆娑世界,正是菩薩們尋找菩提大智慧的道場。菩薩們認為煩惱即菩提,缺憾即完美。在有缺憾的世界,菩薩們發一生宏願,救一切眾生,讓這世界更美好更曼妙。

這樣看來,現代人把娑婆世界當作婆娑世界,倒是一種誤打誤撞的菩薩觀點。

雖然如此,我們還是要先搞清楚娑婆世界本意是有缺憾的世界,再了解菩薩視缺憾為完美的態度,然後回歸娑婆世界是菩薩眼中完美曼妙的「婆娑世界」,才是正確的過程。

這個必不可少的尋覓過程,才是曲線之上升。唯有此,我們才能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地豁然開朗。

相關焦點

  • 「娑婆」似乎是被「婀娜多姿」顛倒了的大千世界,眾生忍之
    「娑婆」不是「婆娑」,似乎是被婀娜多姿顛倒了的大千世界,眾生忍之。娑婆「 suō pó」是佛教術語,又雲"果報處",乃一切有情動物生死往來的世界,眾生所居,共有二十八層天,為聖者所厭而忍之。娑婆世界(梵文:Sahā-lokadhātu ),也即由佛所教化之現實世界。」娑婆「是梵語界名(Sahā)的一個音譯,也有譯作沙訶、索訶的,在經文中意譯為:忍、堪忍、能忍、忍土。所謂大千世界,眾生忍之。佛教經典對娑婆、沙訶、索訶的稱謂並無特別之處 ,世間眾生所居儘是三惡五趣雜會之所。
  • 沒有娑婆世界,娑婆是煩惱
    今天上午聊天,有人問我娑婆世界是什麼?在我心裡沒有娑婆世界、我看不見娑婆世界,為什麼?心裡這些所謂生活跡象全部消失了、沒有娑婆世界,娑婆是煩惱、煩惱了了娑婆世界沒了、找不著了。煩惱了盡還有什麼娑婆世界?痛苦和輪迴沒有了,為啥叫不輪迴了?
  • 有聲書|娑婆世界的真相
    2-7 娑婆世界的真相.mp304:06來自松吉多傑現今釋迦牟尼佛這個剎土名叫三千娑婆世界,並不是因為非常好才叫娑婆的,而是因為格外不好才稱為「娑婆」。這裡的一切有情相續被貪慾、嗔恨、愚痴折磨得很難受,由此才名為娑婆世界。現在的這個娑婆世界,並不是因為清淨才叫娑婆世界,而是因為特別不清淨才叫娑婆世界。為什麼說不清淨?因為眾生一出生就與煩惱無法分開,貪慾、嗔恨、愚痴等這些煩惱是俱生帶來的,並不是後天學來的。是我們自己與嗔恨心不願意分開、與欲望不願意分開、與愚痴不願意分開,這麼可怕的東西都是俱生帶來的。
  • 在娑婆世界有一神力如來名釋迦牟尼,宣講《法華經》,得一切種智
    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供養這部經典這時,釋迦牟尼佛在文殊師利菩薩等無量百千萬億過去曾住在娑婆世界的大菩薩面前,向上直達梵天,佛陀身上的所有毛孔,都發放出無量無數的各色彩光,遍照十方世界的各個角落,無不周遍。
  • 如何解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不是煩惱的?
    娑婆是梵語,中國話叫堪忍。堪就是一個土,一個甚,叫堪忍。為什麼叫堪忍?我們想想也能想明白。娑婆世界你看冷熱,病苦,無常的變化。人是一個生命,是很微妙的這種狀態。當你就是說去面對,由你這個狀態去面對生活空間的時候,客觀生活的世界空間的時候,你很多時候你就必須得忍耐。忍耐啊,為什麼?
  • 娑婆世界,是否僅僅指的地球?
    佛教中,娑婆世界的含義是這樣的:娑婆是梵語的音譯,也譯作索訶、娑河等,意為堪忍,也就是說這個世界的眾生忍苦的能力相當強!世人們所在的世界被稱為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的的世界。這樣大的宇宙,在佛教中做出了比較科學的劃分,相當於現代科學研究體系中的「建模」:佛將一個日月所照,稱為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組成一個小千世界,相當於天文學中提出的一個恆星系。我們所在的地球屬於為娑婆世界中的閻浮提人類世界。所以佛經中常常提到:南閻浮提眾生。
  • 佛教:婆娑三聖、西方三聖、華嚴三聖、東方三聖,這次終於認全了
    要想弄清佛教不同諸佛菩薩的神像,就要從其緣起和代表意義開始說起,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婆娑三聖、西方三聖、華嚴三聖、東方三聖,這次記好了,拜錯便不虔誠了。02婆娑三聖婆娑三聖分別是指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
  • 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有什麼不同
    娑婆國土,無佛住世,釋迦佛已滅,彌樂尊未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正在說法。娑婆國土,國土危脆充滿穢惡,諸魔競作,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惱亂行人。娑婆國土,女色妖淫,燒毀善根,令無數人墮落。極樂世界,正報壯嚴清淨,國中實無女人及三惡道,眾生生者皆是蓮花化生。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獨.命濁。煩惱重重無盡,眾生被貪瞋痴三毒煩惱逼迫困撓,苦不堪言。
  • 娑婆世界修行的三大困難!
    那麼了生脫死這一塊,從聖道門的角度,他是在穢土、在娑婆世界來完成他的了生脫死;那麼淨土宗的修學者,他是到淨土去了生脫死。所以雖然我們最後這個成佛的目標是一樣,但是過程是不一樣的。就是你了生死的地方,就決定你今天修行的方向。也就是說我們有兩個選擇:你選擇在娑婆世界了生死;第二個你選擇在淨土了生死,這兩個是不同的。
  • 娑婆怎麼讀?娑婆是什麼意思?
    娑婆的讀音是「suō pó」。娑婆是娑婆世界的簡稱,娑婆音譯為沙訶、娑呵、索訶,華譯為「堪忍」,因此世界的眾生,堪能忍受十惡三毒及諸煩惱而不肯出離,故名「堪忍世界」,或簡稱「忍土」。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被稱為「娑婆世界」,又名「堪忍」,意思是我們要忍受、忍耐這個缺憾不完美的世界。我們有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種種因緣不是我們都能看到的。
  • 佛說:「這是個娑婆世界」
    這也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實相。這個世界是虛幻的生活有進有退,輸什麼也不能輸了心情。勘破這個世界娑婆世界是無明的認識,怎樣才能破無明?這個娑婆世界也是假象的和合而成,我們的知覺認識到的世界,是不真實的。因為我們的知覺它是無明,已經是破;知覺無明緣起的所以然,就加破;知覺一切是幻,不被它流轉,就是破;不起憎見愛見,就是破;了達一切不可得,就是破;知覺無明本來不有,不象物體一樣可以見聞、把捉、觸摸,就是破;知覺無明本是從眾生的圓覺性中所出,不過是假立比量以顯示真妄,就是破。
  • 「云何有在娑婆,與不在娑婆之相」見性是心見,娑婆世界在法界中
    「云何有在娑婆,與不在娑婆之相」。其實報身已經圓了,圓同法界,歸於法界,到底是不是在娑婆,沒有娑婆,這些愛、恨、情、仇等等;生、老、病、死等等的苦,全都沒有,他本來就是這樣,這麼清淨,這真如本性,就是不必說是在娑婆,也就是在中道之中,早就已經不是屬於娑婆。
  • 娑婆世界的快樂,沒有一個是安穩的
    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地藏經》中佛陀也曾讚嘆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的眾生最為有緣,而菩薩又為何要如此辛勞的來幫助我們拔苦予樂呢?因為娑婆世界的我們有生老病死等種種痛苦,也習慣於「苦中作樂」,但我們所追求的「財富、美食」等等「樂趣」其實依舊是「苦」,當失去它們後又會悵然若失。因為自身的這種愚痴,我們雖然受苦,卻不知是在苦難之中,不知這一切是假的、是空的、是暫時的、是不可得的,因而常常不能自在。
  • 觀音菩薩為何從西方極樂淨土來到娑婆五濁惡世?
    事實上,觀音與佛並非上下級,甚至,她都不屬於咱娑婆世界……我們知道,咱們所處的娑婆世界乃是劫濁、眾生濁、命濁、煩惱濁、見濁的五濁惡世。娑婆世界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惡,無不是罪。無量劫至今,甚至連佛菩薩們都不願住於咱娑婆世界修行證道。
  • 帶你認知我們所處的世界,佛家所稱的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中文讀音:suo娑婆,梵語的音譯。譯著:「堪忍」。什麼是堪忍呢?就是堪於忍受,有二層意思。第一層是對眾生而言,指眾生堪於忍受世間的種種苦惱,安於十惡世間不願超脫出離出來。另一層意思是對諸佛菩薩而言,指諸佛菩薩為了度眾生、行利樂,堪受諸苦,表達了堅韌無畏與慈悲心懷。我們所處的大千世界,即娑婆世界,也稱堪忍世界。釋迦牟尼佛為娑婆世界教主。
  • 娑婆世界就是堪忍世界,脫離不如意的煩惱世界,用什麼心態很重要
    在《法華玄贊》十卷有這樣來解釋「娑婆」,「娑婆」這兩字譯作「堪忍」。堪忍,這地方就是我們的世界,現在我們的世界名稱,叫做「堪忍的世界」,所以佛經裡面用「娑婆世界」。這個堪忍世界,那就是眾生苦難偏多;眾生是因為由不得自己,受業來生,受這個堪忍世界的依報、正報,這是我們大家依止在這個地方,是我們乘業而來。但是菩薩呢?菩薩有願來,「萬行利益眾生」。所以菩薩就來人間,要投入眾生群,也就需要「安樂教化眾生」。他要在眾生群中,行「六度萬行」。「多諸怨嫉,眾苦迫惱」。這個娑婆世界本來就是這樣,所以才叫做「娑婆世界」。
  • 佛說:這是一個娑婆世界,娑婆即遺憾
    佛說:這是一個娑婆世界,娑婆即遺憾!我相信緣分,相信一切也都是最好的安排,都是冥冥之中的註定。因此,今生彼此的相遇,帶來的無論是快樂還是悲傷,我都會坦然接受,情出自願,事過無悔。無論是緣分也好,是劫數也罷,我都會珍惜並心懷感恩,不會辜負彼此,也不會辜負歲月。
  • 娑婆世界
    佛說:這是個娑婆世界。生活之路總不會那麼十全十美。學會面對,當我們真正的面對了苦與樂,得與失,成與敗之後,要選擇堅強;學會放下,當我們放下所有的糾結與不愉快,要選擇努力。用一朵花看世界,世界就在花中;用一隻眼看世界,世界就在眼前;用一顆心看世界,世界就在心裡。生活,雖有悲喜,雖有得失,卻不是全部。美麗的風景,不如美麗的心情;美麗的心情,不如擁有一種美麗的心態。一笑而過,是人生的淡然,也是人生的優雅。
  • 淨土宗:娑婆世界到底苦不苦
    智慧觀照,令起欣厭:先說厭離心,「厭」是厭惡,繼而生起要求離開的情緒狀態,要離開的環境是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意思是堪忍,這個世間充滿著種種的苦難,然而生存在這個世界的眾生還忍受得了,不僅忍受得了,還會以苦作樂,所以稱為堪忍。這個世間雖然很苦,但是我們已經習慣了,習慣了就很難產生厭離之心,然而修行淨宗念佛法門,首先要求我們從心裡真實地把這種心引發出來。
  • 世界婆娑,有遺憾才能快樂
    佛曰: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即遺憾。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無法體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