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不是「婆娑」,似乎是被婀娜多姿顛倒了的大千世界,眾生忍之。
娑婆「 suō pó」是佛教術語,又雲"果報處",乃一切有情動物生死往來的世界,眾生所居,共有二十八層天,為聖者所厭而忍之。娑婆世界(梵文:Sahā-lokadhātu ),也即由佛所教化之現實世界。
」娑婆「是梵語界名(Sahā)的一個音譯,也有譯作沙訶、索訶的,在經文中意譯為:忍、堪忍、能忍、忍土。所謂大千世界,眾生忍之。
佛教經典對娑婆、沙訶、索訶的稱謂並無特別之處 ,世間眾生所居儘是三惡五趣雜會之所。「娑婆「也就是「大千世界」的總名。
此界眾生芸芸,安忍於「十惡」;煩惱不盡,卻不肯出離;故名「娑婆「為「堪忍世界」。有必要將「十惡」列一下明白,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綺語、惡口、兩舌、貪慾、嗔恚、愚痴。所謂「十惡不赦」自然是來源於此的。
佛教經典對娑婆、沙訶、索訶的稱謂並無特別之處 ,比如《悲華經》稱:何名娑婆?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亦名雜會,九道共居故。《法華玄贊二》說:諸菩薩等行利樂時,堪耐勞倦而忍受故;是三千大千世界,號為娑婆世界。《探玄記四》:娑婆者此雲堪忍,此中眾生貪嗔痴等過,梵王忍之,故為名也。
倒是《西域記一》中「索訶為世界三千大千國土,為一佛化攝也,舊曰娑婆,又曰沙訶」,以及《玄應音義三》中「正言索訶,此雲能忍,或雲堪忍,一言雜會世界」都把「娑婆」這個譯名看作是誤傳,其實也無傷大雅。
「三界」是佛教術語,又雲"果報處",乃一切有情動物生死往來的世界,眾生所居,共有二十八層天,為聖者所厭而忍之。
這裡有另外一重意思,就是佛為了布施教化,也得陪著「俗人」一起忍耐雜會,這也是很無奈的事情。
還是應當略作擴展,解釋本原意義上的「三界」:
1、欲界:從「地獄」起至「他化自在天」,善惡參差,男女雜居,多諸染作欲。
2、色界:從「初禪天」起至「四禪天「,無有女形,亦無欲染,且宮殿高大,皆由淨色化身。
3、無色界:從」空無邊處天"起至"非想非非想處天",但具四心而無色質。
我佛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