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中,釋迦牟尼佛問須菩提:「須菩提,你再想想,倘若有人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這個人所獲得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須菩提回答說:「相當多,世尊。」
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三種的千世界,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這是一應化佛所教化的範圍。凡夫就覺得它的量很大了,難以推想到。
不過,依據現在天文學也能推知:一個小世界就是比一個太陽系的範圍稍微大點,一千個小世界就是一小千世界,就是天文學所謂的星雲、星團。一千個小千世界就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就是天文學家所謂的星河、星海。三千大千世界,就有百萬億太陽和幾百萬億行星。
釋迦牟尼佛問須菩提:「在你的意思怎麼樣?假使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為裝七寶的器具,盛滿了最貴重的七寶,用來布施,這個人由這種因緣所生的福聚是不是很多呢?」這說明他的量很大,又是盛滿極其珍貴的七寶,按照世間的心理當然這人施福是很多了。所以須菩提回答說:「甚多,甚多。」
《金剛經》上所說的「七寶」,是指金、銀、琉璃、玻璃、瑪瑙、珊瑚、珍珠等七種。對世人而言,這七種被視為珍寶。以七寶布施、供養,可以說是最有誠意,也最捨得。布施能舍貪,也可以得大福報。然而,對眾生來說,布施極其困難,因為貪慾是眾生極大的習氣。要以七寶來布施,又以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那是不得了的,福報必然極為廣大。
「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佛土,就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佛教以一個太陽係為一個小世界,但是這種說法又不能完全比對經論所說的一個小世界的內涵,這就是現在天文學家公布的一個太陽系的信息來看。至於實際情形,很難了知。
集合一千個小世界,就是一個小千世界;集合一千個小千世界,就是一個中千世界;集合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小世界有四大洲、一個須彌山,有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空天。
四大洲是指南贍部洲、東毗提訶洲、西瞿陀尼洲、北拘盧洲。須彌山又名蘇迷盧山,是由四寶所成之體。四寶是金、銀、頗胝、琉璃等四種寶。有人說須彌山就是喜馬拉雅山,這是不正確的說法,而且差得很遠。
喜馬拉雅山在南贍部洲的地球人間,而須彌山是在一個小世界的中心,四大洲是圍繞在須彌山的四周。所以須彌山不可能是地球上的喜馬拉雅山,否則一個小世界的結構、內容,就會混亂掉,不能和事實比對起來。
南贍部洲在四大洲中範圍最小,四大洲中最大者,是西瞿陀尼洲。有人說南贍部洲就是我們所住的地球,這個說法和經論比對不起來,因為南贍部洲是長方形,而地球是圓球形。也可能地球只是南贍部洲的一個星球而已。
一小世界的實際內涵,我們都很難詳細了知,以我們的心量來說,自然很難以想像。三千大千世界也是由眾生之共業所形成,對眾生而言是極難以想像的。
布施,其福德當然甚多甚多,可是還是有限量,並不是無量。若是住相布施,即使作這種大布施,也是有限量;有智慧之人不會住相布施,一定會遵照佛的教導,不住相而行大布施。對眾生而言,大多是住相布施。
住相布施所獲的福德是有限量的,已經被這個相所局限。就像以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一樣,即使是這麼大的布施,若是有相、住相,那麼這種布施的福德雖然甚多,卻仍是有限量,不是無量。
「住相」,就是執著有一個真實的相,譬如福德相;執著有一個真實的福德相可得,就是住於福德相、有福德相。事實上,並沒有一個真實的福德相可得,福德沒有真實之法相,福德只是佛所說的個法而已,說出來的法只是語言文字,並不是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