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該文章源自整理喜馬拉雅音頻,閒者知無涯老師的《新佛學金剛經系列課》感謝 【安端】 的引領和指點!感謝 STONE、蘆葦、厚樸、李潤、辛昕、深海玫瑰-果琋、天心師兄、雙林居士、生顯、幸運花413、唐木、桌球SOD、松哥、天涼好個秋、小佔、質多醫伽阿羯羅多的幫助與支持!本節課音頻首次上線:2017-07-26
為什麼欲界的兜率天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天?是因為這個天裡,佛陀和彌勒都在這一層天。彌勒本身就是降生在兜率天的;而佛陀,傳說他的母親託生於兜率天,於是佛陀就上升到這層天為他母親講法。所以說,佛陀和彌勒都在這一層裡,它是欲界裡比較重要的一天。
關於佛教的整體地圖是這樣的:《起世經》經裡說「眾生共業感得國土」——就是說所有的人共同修行的業得到一個國土,這個國土什麼樣呢?「一日月照天地稱之為四天世界」——這個世界就像四個柱子支撐的。如果一個日月照著,由四根柱子支撐,就叫:四天世界或者四柱天世界。一千個日月所照的四天世界構成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合在一塊兒叫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合在一塊兒叫一個大千世界。眾生感業的國土有多少?總共稱三千大千世界,這實際就是中國華嚴宗立宗的一個概念,華嚴宗認為這個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組成的)。
所謂大千世界,大概是多少個世界呢?是一千個小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總共有多少?計算一下,大概有三十億個這樣的世界。這種宇宙觀當時聽起來非常的離奇,今天看就非常的科學,對吧,難道地球之外沒有地球嗎?這個宇宙裡大概有多少個像我們這樣的世界呢?我認為很可能真的是有三千個大千世界,即有三十億個我們這樣的世界在宇宙裡。
如果你晚上出門看天空的時候,你就會很好奇:印度人到底是咋想的?因為中國和古代的西方晚上觀察天空的時候,總是想像出很多的神靈,但是從來沒有想像過這些閃耀的星光是跟我們同樣的世界。這種宇宙觀,就是印度教獨特的宇宙觀。
佛教的三千大千世界的概念和婆羅門教的「天地創世說」就完全對立了。如果不是神創造的世界,而是有無數個這樣的世界,那麼婆羅門就忙不過來了,因為婆羅門說,造世的是梵天嘛,那梵天就忙不過來了,有多少個梵天?有三十億個?如果神創世界站不住腳了,那麼,婆羅門教就站不住腳了;再往下推,種姓制度就徹底完蛋了。因為所謂種姓制度是由天神身體的幾個部分轉換出來的,難道三十億個世界都這種種姓嗎?
一定要記住,佛教作為沙門思潮裡的重要的一支,是以反抗婆羅門教為姿態登上歷史舞臺的。而且佛教是一種最具平等性的宗教——佛教徒一律平等,不光是沒有種姓的差別。佛陀曾經宣稱說「今我弟子,種姓不同,所出各異,於我法中,出家修道,如有人問:姓誰種姓?答:我是沙門釋種」。這種宗教觀,這種宗教裡的平等觀,比基督教更進一步。因為在基督教下面,大家是神下平等,即有一個「超神」——「超我」,在「超我」下面所有的人是平等的。但佛教不是,佛教是法下平等,在一個佛法下,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好,到這裡就把「戒、定、慧」的「定」全部說完了。下面再來說「戒、定、慧」三學裡的「慧」。因為「戒、定、慧」這三學都是解脫的法門,修哪一個都可以解脫。但是早期佛教更重視「慧」解脫,修「慧」或者說修智慧往往是被認為是決定性的環節。因為前課談到過,「定學」是需要在師父指導下,並容易出現精神異常這種問題,但「慧」就不存在這種問題。「慧」和中文的智慧,意思是一樣的。從佛教的方法論上講,就一種內省觀,即人向自己內省。因為內省的個人體驗不同,所以導致佛教的「慧」學特別的發達。這也是佛教哲學之所以豐富多彩的重要原因。
在中國,慧學分成兩支,一支叫:義學——就是專門研究佛教哲理和佛教哲學,比如,一切有部,唯識宗;還有一個分支叫:格言學,就是像禪宗這樣的宗派。因為前課提過,中國的哲學不擅長邏輯相扣式的思索,而擅長一步到位式的思索,就是給你一句格言,剩下的事情你自己去想去。這件事情到了明末王陽明就把它發展到了極致,就是心即理,致良知,行知合一。這種分流跟中國人的整體文化素質有關,其中有一部分文人的整體素質比較高,研究的就是義學,這是非常少的。唯識學,自玄奘和窺基之後基本就沒人研究了。但是格言學非常的發達,因為格言學不需要太多的知識,甚至不需要認識太多的字。用普通人的話說就是只要懂得生活的大道理就可以了。
這就是「慧」學。
下面談一下僧團制度。因為任何一個宗教要傳遞,就必須有它的組織結構。前課提到過僧團制度最早是由耆那教創建出來的,而佛教最早的僧團就是:五比丘。因為釋迦開始傳法之後,他的整套理論,邏輯性比較強,也比較可信服,於是很多沙門派別的成員就紛紛改宗加入佛教。當時印度哲學還是一個求真務實的學風——就是誰說的對我們信誰。
佛陀傳說有十大弟子,這是他的僧團結構的核心。這裡插一下文學的佛教吧,因為關於這十大弟子的故事,一般不願意太講,但是這跟後邊第一次大分裂有關,所以這裡就概述一下這十大弟子。
這十大弟子排第一的——摩訶迦葉,號稱苦行第一,專修頭陀行,他是第一次佛教經典集結的主持人,因此抱得大名,後來又稱他為:大迦葉。他八歲入婆羅門教,他本身是一個婆羅門,但是他就喜歡修苦行,前課說過這個人很古板。世尊入滅以後,傳說他就到了雲南的雞足山,等什麼呢?等彌勒降世,靜待龍華三會。
下一個,第二弟子,多聞第一——阿難陀。阿難陀生於迦毗羅衛城,他跟佛陀是老鄉,不光是老鄉,他就是佛陀的堂弟。反佛的最主要勢力是提婆達多,他其實是提婆達多的親弟弟。釋迦的父親叫:淨飯王,阿難陀的父親叫:甘露飯王。阿難陀對佛陀很不客氣,因為他跟佛陀關係親近嘛。叫阿難陀,可能大家還(不太了解),簡單說,他就叫阿難。
阿難對佛陀很不客氣,有兩件事:一件事情,佛陀入滅之前,其實他也不忍涅槃,他還是很留戀生活的,他三次問阿難,說:我想顯神通活下來。阿難不作答,佛陀就明白什麼意思了,於是就沒顯這個神通,就涅槃了。
另一件事情,就是因為佛陀不讓女性信教,所以很多女性就侮辱佛陀,認為佛陀在器官上不是很健康,於是阿難就在大庭廣眾之下,要求佛陀當即向大家示眾。因為他對佛陀的不客氣,導致佛陀的很多弟子對他都非常地不好,包括迦葉,應該說,尤其是迦葉。
阿難本身並不是一開始就跟佛陀學法,他幼年的時候師從當時一個著名的外道,叫十力迦葉。在世尊55歲的時候他才開始入佛門,前後跟隨世尊25年。阿難陀博聞強記,聞一知十,故稱:多聞第一。佛經第一次集結,絕大部分的經文是由阿難記憶口傳的。這裡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在阿難傳經的時候,500羅漢都已證得羅漢,唯有阿難沒證得羅漢。原因是什麼?就是前面說的,他跟佛陀的關係很親近,他對佛陀平時就很不客氣。所以迦葉也好,其它弟子也好,大家都不帶他玩兒。他還沒有證得羅漢,但又需要他傳法,怎麼辦呢?於是給他了一個快速畢業,然後由他現場傳經。
其它宗派為了侮辱阿難,曾經在經裡造謠說,阿難相貌俊俏,頗得女性愛慕,所以他的一生桃花運不斷。其實不是這樣的。造謠者尤以禪宗為盛,因為禪宗是以迦葉為自己的祖師的,所以禪宗侮辱阿難最多。實際的原因是,因為阿難說服了佛陀,讓女性信眾出家。佛陀本來是不讓女性信眾出家的,但是阿難多次跟他提,尤其是第一個出家的女性,叫:大愛道,就是佛陀的姨母。阿難說,你怎麼能阻止把你養大的姨母來信道呢?於是佛陀就同意了。所以阿難非常受女性信眾的愛戴。出家的尼庵,很多地方都供有阿難塔。
在佛入滅後20年,阿難陀滅度,葬於王舍城竹林精舍之側。傳說他在入滅之前,到雞足山去找迦葉,估計是希望得到迦葉的諒解,因為大家都覺得佛陀入滅跟他有關。但是,是否迦葉諒解了他,我們不知道。
排第三的,智慧第一——舍利弗。「舍利弗」這個名字來源其實是一種鳥的眼睛。舍利弗這個人自幼博學多才、精通百藝,並且他自己就收徒,弟子眾多。他和另一尊者目犍連是鐵哥們兒,他倆年輕的時候就一起出去學藝。他有多少個弟子呢?他有350個弟子。當他聽說世尊的盛名之後,就率領350個弟子來到竹林精舍,皈依了佛陀,受了具足戒。所以,因為他的加入,導致釋迦的勢力暴增,佛陀後來又稱舍利弗為法將。所以,舍利弗實際在諸弟子中排首位,號稱智慧第一。
《心經》裡經常提到舍利子什麼什麼,舍利子什麼什麼,就是剛才講的,舍利子好像聽課不是很認真,佛陀經常要叫他一下。他在世尊入滅之前,已經感覺到自己涅槃(入滅)期將近,所以提前入滅,也有傳說他是被婆羅門害死的。
【資料】
《起世經》
《起世經》,被收錄在大正藏第一冊,隋代的闍那崛多尊者翻譯。經文中描述了宇宙的形成、發展、組織和滅亡。其中在最勝品第十二的篇文中仔細的講述了人類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