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物系列之十二:釋迦牟尼佛七弟子迦旎延

2020-12-03 妙心堂

迦旎延,是佛陀時代西印度阿槃提國人。

他自幼受舅父阿斯陀的影響,精通吠陀聖典、佔星術及各種印度古文字,特別是在印度古文字方面有很高的造詣。

據傳當時的印度國內有一座古碑,上面的文字無人能識。國王貼出榜文詔示全國:有能識者,予以重賞,迦旎延揭榜應徵,很快把古碑上的文字翻譯出來了。雖然翻譯了碑文,但碑文的內容卻令他費解。遵照舅父的指點,他到竹林精舍請教釋迦牟尼佛,佛陀為他詳細地講解了碑文的內容。原來這座古碑上的文字主要講的是斷煩惱、證菩提的道理。

迦旎延出家後,除了精勤修道,還積極地投身於佛教的弘法事業中。由於他擅長議論,很多外道都懾服在他的辯論之下,也有不少人在他的善巧開示下步入佛道。

《賢愚經》中載有這樣一個故事,叫「迦旎延教老母賣貧」:阿盤提國有一位貧苦無依的老婦女,因家境貧困,走到河邊放聲痛哭,欲尋短見。迦旎延見狀,急忙上前安慰。迦旎延得知那婦女是因貧窮所致,便善巧方便教她「賣貧」的方法。賣貧的方法是行布施。老婦依此而行布施,終於升到忉利天宮。

關於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迦旎延就介紹到這裡,感恩您的閱讀與分享,祝您吉祥如意、法喜充滿。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妙心居士

相關焦點

  • 佛教人物系列之六:釋迦牟尼佛大弟子舍利弗
    有一次,舍利弗與目犍連外出旅行,路上遇到釋迦牟尼的弟子馬勝比丘,聞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之偈,產生了對佛教的信仰。不久,便率眾弟子皈依了佛教。在此之前,釋迦牟尼的聲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舍利弗跟隨釋迦牟尼長達四十餘年,輔助釋迦牟尼弘法度生,對釋迦牟尼教法的傳播與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過去七佛」除了釋迦牟尼佛,另外六個是誰?
    ,又稱原始七佛,佛經記載娑婆世界過去曾有七佛,而釋迦牟尼是最後一位,俗名悉達多,在他之前還有先出世的六佛: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前三佛為過去莊嚴劫千佛的三佛,後四佛為現在賢劫千佛的四佛。
  • 佛教人物系列之十四:釋迦牟尼佛九弟子須菩提
    由於他「善解空義,志在空寂」,經常把「空理」貫穿於自己的一切言談舉止中,在眾弟子中號稱「解空第一」。有一次,須菩提在羅閱城耆崛中縫補衣服,釋迦牟尼佛突然光臨該城,當地百姓紛紛前去迎佛,但就在他將要動身的一霎那,驟然一念思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空理,不應以色身去看待佛祖,真正的禮佛是要明了諸法性空的諦理,因此沒有前去迎接。
  • 鹿野苑是古印度四大佛教聖地,是釋迦牟尼初轉法輪之地,玄奘來過
    鹿野苑是古印度四大佛教聖地,是釋迦牟尼初轉法輪之地,玄奘來過鹿野苑是古印度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傳說是釋迦牟尼初轉法輪的地方,也就是他初次向弟子講經布道之處。傳說,釋迦牟尼在菩提迦耶成道後,來到鹿野苑傳道,他在此收了5位弟子,開始向他們宣講他所悟出的道理。在佛教經典中,鹿野苑被稱為初轉法輪處視為佛教傳播地和教團建立處。中國古代高僧法顯和玄奘都曾來到此地。鹿野苑位於瓦臘納西西北約10公裡處,當地人稱它為「仙人論處」、「仙人鹿園」。據佛教《六度集經》記載,古時候這裡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森林常有鹿群出沒。
  • 佛教文化橫三世佛,東方藥師佛,娑婆釋迦牟尼佛,西方阿彌陀佛
    三世佛」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依「三世」原本的時間意義而劃分的過去佛、現在佛與未來佛,而另一種是按地域劃分勢力範圍,此三世佛是指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前一種三世佛稱為豎三世佛,後者為橫三世佛。
  • 圓覺三代祖師:釋迦牟尼佛、文殊師利菩薩、蓮華生大士
    第一代祖師:釋迦牟尼佛 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太子,見眾生苦,感悟出家,證大菩提,人稱「佛陀」(覺者)。弘法四十九年,至七十九歲時,涅盤於拘屍那國之娑羅雙樹間。此世界之佛教各宗各派所有佛法,皆由釋尊傳出,遂共尊為佛教教主。
  • 吳承恩的作品「出了錯」,釋迦牟尼十大弟子裡沒有一個叫金蟬子的
    第一次是在第十二回「玄奘秉誠建大會觀音顯像化金蟬」,觀音上長安要點化金蟬子,在水陸大會上跟木叉說:今日是水陸正會,以一七繼七七,可矣了。不日有一個故人從此經過,卻莫怠慢了他,可將我人參果打兩個與他吃,權表舊日之情。」二童道:「師父的故人是誰?望說與弟子,好接待。」大仙道:「他是東土大唐駕下的聖僧,道號三藏,今往西天拜佛求經的和尚。」二童笑道:「孔子云,道不同,不相為謀。我等是太乙玄門,怎麼與那和尚做甚相識!」大仙道:「你哪裡得知。那和尚乃金蟬子轉生,西方聖老如來佛祖第二個徒弟。
  • 釋迦牟尼的遺骨被找到了?居然就在南京!
    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也被世人尊稱為釋迦牟尼,在2500多年前出生於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是一名王子,父親叫淨飯王,母親叫摩耶夫人,據說當年摩耶夫人夜夢六牙白象王入懷,感而有孕,於右肋處生下了小王子,出生時大地震動,空中湧泉,小王子剛出生就能行走,只見他朝四個方向各走七步,環顧四周,高聲宣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在他幼年時期,他天資聰慧、出類拔萃,七歲開始受學,十二歲就通曉了古印度的最高學問
  • 佛教:歷史上,真實的「釋迦牟尼」,很多人都不懂
    引語事實上,很多人不知道歷史上真正的釋迦牟尼是怎樣的。其中當然也包括很多佛教信徒,或許他們對釋迦牟尼的歷史也不太清楚。的確,釋迦牟尼並不是神,而是他們找到了一套能夠引導人們減輕痛苦的理論和方法。事實上,釋迦牟尼一生的經歷都被記載在佛經上,佛教本來就是一種無神論的宗教,但是釋迦牟尼反對世界上有神的觀點。事實上,最原始的佛教經書中記載的內容非常準確,因為在佛陀死後不久,官方立即將佛陀的一言一行詳細記錄下來。
  • 如來佛祖 釋迦牟尼佛陀
    摩耶夫人在他誕生七天後去世,他由淨飯王的續妃波闍波提撫育(大乘佛教傳此人是佛的姨母;另說由乳母撫養)。七歲開始接受學業培養,包括吠陀和五明學藝,以及兵法和武術等。十六歲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輸陀羅為妃(另說有三夫人),生有一子名羅睺羅。在一部早期經典中,他自述青年時期生活奢侈,極盡聲色娛樂,有暖、涼、雨三時宮殿輪換居住。
  • 鏡泊湖上的追尋,國內第一東方藥師佛七佛道場——藥師古剎!
    藥師佛也稱為消災延壽藥師佛,佛經記載藥師琉璃光王如來曾立下十二大願,使東方淨琉璃世界和九法界一切眾生無病無災,豐衣豐食,解脫苦惱,解脫苦厄,身心安樂等。東方藥師琉璃光王如來與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和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合稱為橫三世佛。
  • 佛教是釋迦牟尼創立,有人說他只是發揚了佛教,真相究竟如何呢?
    公認的佛教創始人當然是佛祖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出生於公元前5世紀左右。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思是「釋迦族的賢人」。佛的梵文為Buddha,意為「覺悟」,漢譯音為「佛陀」,這就是釋迦牟尼和佛教的由來。證道的釋迦牟尼廣收弟子,廣大門庭,由於他的教義淺顯易懂,所以發展很快,這一時期大家思想一致,行動一致,也被稱為「和合一味」時期。但在釋迦牟尼死後一百年,佛教卻發生了分裂,。
  • 歷史上佛教到底是誰創立的呢?有人說釋迦牟尼只是發揚了而已?
    歷史上佛教到底是誰創立的呢?有人說釋迦牟尼只是發揚了而已?佛教源於古印度,世界公認的佛教創始人為喬達摩·悉達多,後人尊稱他為「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屬於古印度釋迦族人,剎帝利種姓。其出生地現在屬於尼泊爾,成佛地點位於現在印度的巴特那,圓寂於現在的印度卡西亞。
  • 釋迦牟尼是哪國人?聽聽尼泊爾人印度人怎麼說,其實呢……
    釋迦牟尼行至伽耶之地,終於在菩提樹下,以金剛座結跏趺坐,連續七天七夜,調服自心,立身成佛,放大光明,證得十二因緣、四諦法等,頓悟無上正等正覺。菩提伽耶因此成為佛教誕生之地。釋迦牟尼的成佛,說明單是苦行並不能得道,單是漸修並不能證道,頓悟得道,得道一定是大徹大悟(即使是漸悟至功到自然成,也一定是頓悟過關)。
  • 天然國寶: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奇石天珠
    (參照邱承彬編著《解密天珠》,山東教育出版社)  天然國寶初轉法輪奇石天珠是指寶石上面形成了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圖騰的奇石天珠。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奇石天珠是十大國寶奇石天珠之一。天然國寶初轉法輪奇石天珠又叫釋迦牟尼初轉法輪奇石天珠、佛祖初轉法輪奇石天珠、佛陀初轉法輪奇石天珠等。
  •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是誰?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在二千六百餘年前的四月八日,降誕在古印度中北部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方),取名悉達多,父親淨飯王,母親摩耶夫人。太子誕生後七天,聖母摩耶夫人往生,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養育成人。太子天資聰穎,從小通達五明、四吠陀。成年後,娶耶輸陀羅為妃,不久生下羅睺羅,後來成為佛教第一位沙彌。
  • 與我們地球人最有緣的一位佛(圖)
    與我們地球人最有緣的一位佛(製圖:曉愚) 佛教的時空觀主張「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佛經中經常提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說明十方三世有無量諸佛存在。
  • 佛教常識:如來佛是不是釋迦牟尼佛?
    很多人對於佛教的了解,都是從小說、電視劇中得來的,所以他們雖然沒有去過寺廟,也沒有讀過經書,但他看過《西遊記》,所以對佛教多少也了解那麼一點點。你要問他佛教誰最大?他會說孫悟空都翻不過如來佛的手掌心,肯定是如來佛最大了。一聽這些話,你就知道他是外行了。這個如來佛到底是誰?
  • 釋迦牟尼獻了什麼,感動燃燈古佛?歡悅之餘,預言他定成如來佛祖
    釋迦牟尼獻了什麼,感動燃燈古佛?歡悅之餘,預言他定成如來佛祖 看到王母娘娘蟠桃園的齊天大聖孫悟空,沒有接到蟠桃宴會邀請函,便不請自往。提前來到了群仙宴會聚集之地——瑤池仙臺。
  • 釋迦牟尼佛成道日(農曆十二月初八)
    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賢劫第四尊佛,降生於三千多年前(周昭王二十四年)的古印度。此皆為佛門弟子遵佛教敕,檢束身心,刻苦精勤,持戒修行。如經中所言出家苦行、頭陀苦行等。另外佛將菩薩為法捨身的行為亦稱為苦行。出家修道,是為脫離五欲之家,破除五蓋之障,成就清淨無為之法,自然要不同於世俗在家生活,否則吃睡無度,日常做派同於俗人,那又何必出家?又怎敢稱修道之人,為人天之尊?《僧祇律》言:「若欲新出家者,不得便說出家樂,應說出家苦。」